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近年在南方老城区组织了一批小学建筑设计,做些阶段性总结分析。老城区小学建筑设计往往需要考虑如下几项要求:
1、历史文脉延续的要求。
城市建筑群体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结构、科技水平、文化状况以及风俗习惯综合影响形成的,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日渐成为大众共识。老城区学校往往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市区核心地带,作为文化建筑,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2、交通和停车的要求。
老城区小学地处老区闹市,周边往往拥挤复杂;加上现代经济发展、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的要求,方便家长接送学生成为城市学校设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由此引起的交通和停车问题必须提前考虑。
3、节约用地与环境质量的要求。
适宜的人文环境或良好自然景观的生态环境是建校园的最佳选择。但老城区小学建筑往往用地狭小及处于闹市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设计手法来阻隔噪音的影响,创造一个闹中取静的教学环境;一个好的学校设计必须成功地解决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各种矛盾。
4、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决定了新型学校的建筑及空间设计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多功能开放空间取代由长外廊连接普通教室的封闭型空间形式;学校由以满足“教育”实施为主的空间向以满足“学习”为主的空间环境转变;倡导学校空间环境的生活化、人情化;重视室内外环境及空间气氛对学生身心健康及情操形成的影响作用;造型、色彩及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学校向社会及社区开放、融合等等。
为满足上述要求,建筑师必须具备建筑环境控制的能力,历史文脉延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解决实际问提的能力,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的能力等等,而且这些能力要求往往是综合的。下面结合工程实例浅谈上述四项要求,每个实例侧重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当然,在实际设计中,每个工程实例是综合考虑的,只是论述的需要,特此说明。
一、延续历史和文脉的要求
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是一个48班规模的重点小学,位于东莞市莞城老区内,南面是万寿路,与东莞中学隔路对望,西面和东面现状是低层民房。项目总用地面积18762㎡,总建筑面积23524.57㎡。项目为多层建筑群,分为A、B、C三个区,建筑最高6层,建筑最大高度23.6米。建筑群主要功能包括:普通教学楼;大型电教室;体育综合楼及一个784㎡的小饭堂。
在设计中,我们充分发挥建筑师历史文脉延续的能力和建筑环境控制的能力,重点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古迹古貌
校园北面有个名叫东坡园的精致院落,内有有一个光绪年间的金刚经云石塔。塔身并不高大,呈深灰颜色,六角堆叠,一层比一层小,塔尖伸出去尺许。公元1100年,比丘祖堂禅师在寺内建罗汉阁,特请当时被贬在惠州的朋友苏东坡赠佛舍利一颗,用白璧镶嵌,外加金银琉璃罩,供奉于阁中,舍利子后来一直留在这里,于是有人兴建了舍利塔。在校园东北角的有保留民居――解元坊,还有原地保留下来的多棵参天大榕树,属于东莞市有编号的古树名木。
2、延续历史
改造方案中,原中心小学用地的主入口位置不变,主校门--大天井--塔园的空间序列保留,轴线两侧的古树也保留,拆除原有建筑,按照原来的肌理建造轴线对称的三排新校舍;增大轴线尽端塔园的面积,使原来的金刚经云石塔位于园地中间成为视觉的中心。主校门是两层的架空空间,大天井和塔园之间的教学楼也是两层架空,于是从城市经过架空的门廊,进入大天井,再经过一个架空的空间,最后到达开阔的塔园,空间先抑后扬,在保留原有规划结构的基础上空间特色更加明显。岭南特色的建筑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大小院落错落有致,小中见木,静中见趣,颇具层次感,人文气息浓厚,颇具典型的岭南园林特色,是颇具学习气氛的园林式学校。
3、空间布局
我们在总平面设计时充分深入研究用地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善用场地,合理的布局。由于用地相对紧张,考虑到学校地处市区环路旁边,总体规划上主动向城市开放,以实现校园的再开发。球场和园林庭院面向道路的开放,一场的绿地、及小品充分利用地形,分层立体展开。从街道上可视校园景观,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开放感,学楼采用一些尺度亲切怡人的构件,通透明快的体量来表现建筑的小、精、透等特点。
对于莞城中心小学的设计,在原有的大门位置重新组织校园主要出入口,由于用地紧张,临街建筑均设为首层架空,以满足入口缓冲空间的要求,二层以上分别为功能教室和办公用房。
根据总体规划设计中保持原有空间序列的设计原则,以古塔为中心轴线,在大天井两侧对称设置组团式的教学建筑,主要设置为普通教室。基于用地限制并依据教学建筑对于25米间距的规范要求,组团式的教室进行错位设计,在高效组织使用空间的同时丰富了整体的建筑空间秩序。大天井和塔园之间两层架空的教学楼位处全校中心地带,设置为图书馆。在塔园庭院部分组织了大礼堂和合班教室,形成多个不同标高平台而活跃的交流活动空间。北面的教学楼主要为功能教室,在底层设有食堂。教学楼群利用多层的游廊将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其东侧是田径场和各种运动场地,动静分区明确。
二、节约用地与环境质量的要求
老城区小学建筑往往用地狭小及处于闹市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设计手法来阻隔噪音的影响,创造一个闹中取静的教学环境;一个好的学校设计必须成功地解决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各种矛盾。
建设小学选址位于莞城东莞河东侧,用地共计约24000平方米,是社会公共服务带的重点项目。用地位于旧城中心区,交通便捷,条件优越。学校规划为一所省一级达标的60班完全小学。在总体布局上,建设小学建筑设计方案有几个特点:
以庭院式布局为主,除了中轴线上三个公共庭院以外,其他八个庭院分别为六个年级课室、行政院及音美图书馆院。
建设小学建筑以二、三层为主,保证庭院的亲切尺度,与小学的气质相吻合,屋顶以绿覆为主,成为一个屋顶绿化与庭院绿化相结合的绿色建筑。
室外环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建设小学室外配置大量花坛、绿化、树木、小品等内容对成长中的学生们未来人格形成影响极大。室外空间及环境设计上具有游戏性、自然性、趣味性、时代性等特点,校园环境使学生很方便地与大自然接触,沐浴在阳光下读书、嬉戏,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从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是以“班级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年级”为中心的新模式。以“班级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的不足在于学生的立体交往太少,而现代教育注重交往,逐渐出现了以“年级”为中心的新模式,高中低年级的学生还能共享教育课程。随着现代教育朝着开放、互动,强调性化的方而发展,以“电脑教室”为主的校园局域网逐渐在学校中普及起来。
长期从事中小学研究的日本九州大学教授青木正夫先生提出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学习外,游戏玩耍是在校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课间的游戏玩耍活动对于调解情绪、振作精神及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益处。以往的学校建筑中除校舍与运动场被重视外,对室外场地的游戏、玩耍功能考虑的甚少,现行的“规范”、“规定”也很少具体规定这方面的内容。学校建筑设计,特别是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由于用地有限,在优先确保运动场、安排校舍用地外,游戏空间及场所常常被忽视或被认为可与运动场合用。新型学校不仅從理念上确立室外空间作为游戏空间的位置,在设计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莞城步步高小学扩建工程设计中,除了考虑与原有建筑统一协调外,重点考虑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创造环境优美的交往和活动空间:
1、创造一种现代教学交往的空间模式
新楼设计了两个院落,并与旧楼围合成第三个院落,通过底层架空将绿色引入建筑主体,向学生提供了众多环境优美的活动和交往空间;采用双面走廊使得采光通风良好,而且将走廊局部适当拓宽,形成一个个良好的体息空间;
2、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筑新形象
在主入口处采用两层架空的处理手法,起到强调作用的同时也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在立面处理上,采用混凝土实墙和玻璃,竖向的构造柱与横向的拦板形成强烈的对比,精心推敲的细部使其清新脱俗,具有沉稳庄重的内在气质。
3、营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
底层架空,贯穿教学区南北的交通轴将内庭景观和外部开敞绿化串联起来,彼此形成有机的渗透和自然的过渡,人与自然在这里得到了统一,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开放的人性化交往空间的塑造,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最佳场所,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四、交通和停车的要求
老城区小学地处老区闹市,周边往往拥挤复杂;加上现代经济发展、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的要求,方便家长接送学生成为城市学校设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由此引起的交通和停车问题必须提前考虑。
在莞城运河小学的设计中,为解决交通问题,我们在基地东面和南面,开通了两条24米宽的支路--可湖路和平乐坊路,同时在基地靠近民居一侧开设一条12米宽的内部单向通道,用于解决接送引起的交通问题,避免扩大为城市交通的压力。
在田径场下增设负一层停车库,一方面解决了原来老师停车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把接送学生的机动车流引到负一层,学生经建筑入口的下沉门厅进出地下车库,并在扩大的等待接送空间集散,这样将能有效缓解原来上学放学对周边道路造成的压力。
上述每个实例仅仅侧重介绍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在实际设计中,每个工程实例是综合考虑的,只是论述的需要,一己之见,粗浅和谬误难免,希望智者斧正。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1、历史文脉延续的要求。
城市建筑群体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结构、科技水平、文化状况以及风俗习惯综合影响形成的,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日渐成为大众共识。老城区学校往往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市区核心地带,作为文化建筑,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2、交通和停车的要求。
老城区小学地处老区闹市,周边往往拥挤复杂;加上现代经济发展、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的要求,方便家长接送学生成为城市学校设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由此引起的交通和停车问题必须提前考虑。
3、节约用地与环境质量的要求。
适宜的人文环境或良好自然景观的生态环境是建校园的最佳选择。但老城区小学建筑往往用地狭小及处于闹市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设计手法来阻隔噪音的影响,创造一个闹中取静的教学环境;一个好的学校设计必须成功地解决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各种矛盾。
4、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决定了新型学校的建筑及空间设计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多功能开放空间取代由长外廊连接普通教室的封闭型空间形式;学校由以满足“教育”实施为主的空间向以满足“学习”为主的空间环境转变;倡导学校空间环境的生活化、人情化;重视室内外环境及空间气氛对学生身心健康及情操形成的影响作用;造型、色彩及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学校向社会及社区开放、融合等等。
为满足上述要求,建筑师必须具备建筑环境控制的能力,历史文脉延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解决实际问提的能力,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的能力等等,而且这些能力要求往往是综合的。下面结合工程实例浅谈上述四项要求,每个实例侧重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当然,在实际设计中,每个工程实例是综合考虑的,只是论述的需要,特此说明。
一、延续历史和文脉的要求
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是一个48班规模的重点小学,位于东莞市莞城老区内,南面是万寿路,与东莞中学隔路对望,西面和东面现状是低层民房。项目总用地面积18762㎡,总建筑面积23524.57㎡。项目为多层建筑群,分为A、B、C三个区,建筑最高6层,建筑最大高度23.6米。建筑群主要功能包括:普通教学楼;大型电教室;体育综合楼及一个784㎡的小饭堂。
在设计中,我们充分发挥建筑师历史文脉延续的能力和建筑环境控制的能力,重点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古迹古貌
校园北面有个名叫东坡园的精致院落,内有有一个光绪年间的金刚经云石塔。塔身并不高大,呈深灰颜色,六角堆叠,一层比一层小,塔尖伸出去尺许。公元1100年,比丘祖堂禅师在寺内建罗汉阁,特请当时被贬在惠州的朋友苏东坡赠佛舍利一颗,用白璧镶嵌,外加金银琉璃罩,供奉于阁中,舍利子后来一直留在这里,于是有人兴建了舍利塔。在校园东北角的有保留民居――解元坊,还有原地保留下来的多棵参天大榕树,属于东莞市有编号的古树名木。
2、延续历史
改造方案中,原中心小学用地的主入口位置不变,主校门--大天井--塔园的空间序列保留,轴线两侧的古树也保留,拆除原有建筑,按照原来的肌理建造轴线对称的三排新校舍;增大轴线尽端塔园的面积,使原来的金刚经云石塔位于园地中间成为视觉的中心。主校门是两层的架空空间,大天井和塔园之间的教学楼也是两层架空,于是从城市经过架空的门廊,进入大天井,再经过一个架空的空间,最后到达开阔的塔园,空间先抑后扬,在保留原有规划结构的基础上空间特色更加明显。岭南特色的建筑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大小院落错落有致,小中见木,静中见趣,颇具层次感,人文气息浓厚,颇具典型的岭南园林特色,是颇具学习气氛的园林式学校。
3、空间布局
我们在总平面设计时充分深入研究用地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善用场地,合理的布局。由于用地相对紧张,考虑到学校地处市区环路旁边,总体规划上主动向城市开放,以实现校园的再开发。球场和园林庭院面向道路的开放,一场的绿地、及小品充分利用地形,分层立体展开。从街道上可视校园景观,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开放感,学楼采用一些尺度亲切怡人的构件,通透明快的体量来表现建筑的小、精、透等特点。
对于莞城中心小学的设计,在原有的大门位置重新组织校园主要出入口,由于用地紧张,临街建筑均设为首层架空,以满足入口缓冲空间的要求,二层以上分别为功能教室和办公用房。
根据总体规划设计中保持原有空间序列的设计原则,以古塔为中心轴线,在大天井两侧对称设置组团式的教学建筑,主要设置为普通教室。基于用地限制并依据教学建筑对于25米间距的规范要求,组团式的教室进行错位设计,在高效组织使用空间的同时丰富了整体的建筑空间秩序。大天井和塔园之间两层架空的教学楼位处全校中心地带,设置为图书馆。在塔园庭院部分组织了大礼堂和合班教室,形成多个不同标高平台而活跃的交流活动空间。北面的教学楼主要为功能教室,在底层设有食堂。教学楼群利用多层的游廊将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其东侧是田径场和各种运动场地,动静分区明确。
二、节约用地与环境质量的要求
老城区小学建筑往往用地狭小及处于闹市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设计手法来阻隔噪音的影响,创造一个闹中取静的教学环境;一个好的学校设计必须成功地解决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各种矛盾。
建设小学选址位于莞城东莞河东侧,用地共计约24000平方米,是社会公共服务带的重点项目。用地位于旧城中心区,交通便捷,条件优越。学校规划为一所省一级达标的60班完全小学。在总体布局上,建设小学建筑设计方案有几个特点:
以庭院式布局为主,除了中轴线上三个公共庭院以外,其他八个庭院分别为六个年级课室、行政院及音美图书馆院。
建设小学建筑以二、三层为主,保证庭院的亲切尺度,与小学的气质相吻合,屋顶以绿覆为主,成为一个屋顶绿化与庭院绿化相结合的绿色建筑。
室外环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建设小学室外配置大量花坛、绿化、树木、小品等内容对成长中的学生们未来人格形成影响极大。室外空间及环境设计上具有游戏性、自然性、趣味性、时代性等特点,校园环境使学生很方便地与大自然接触,沐浴在阳光下读书、嬉戏,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从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是以“班级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年级”为中心的新模式。以“班级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的不足在于学生的立体交往太少,而现代教育注重交往,逐渐出现了以“年级”为中心的新模式,高中低年级的学生还能共享教育课程。随着现代教育朝着开放、互动,强调性化的方而发展,以“电脑教室”为主的校园局域网逐渐在学校中普及起来。
长期从事中小学研究的日本九州大学教授青木正夫先生提出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学习外,游戏玩耍是在校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课间的游戏玩耍活动对于调解情绪、振作精神及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益处。以往的学校建筑中除校舍与运动场被重视外,对室外场地的游戏、玩耍功能考虑的甚少,现行的“规范”、“规定”也很少具体规定这方面的内容。学校建筑设计,特别是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由于用地有限,在优先确保运动场、安排校舍用地外,游戏空间及场所常常被忽视或被认为可与运动场合用。新型学校不仅從理念上确立室外空间作为游戏空间的位置,在设计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莞城步步高小学扩建工程设计中,除了考虑与原有建筑统一协调外,重点考虑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创造环境优美的交往和活动空间:
1、创造一种现代教学交往的空间模式
新楼设计了两个院落,并与旧楼围合成第三个院落,通过底层架空将绿色引入建筑主体,向学生提供了众多环境优美的活动和交往空间;采用双面走廊使得采光通风良好,而且将走廊局部适当拓宽,形成一个个良好的体息空间;
2、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筑新形象
在主入口处采用两层架空的处理手法,起到强调作用的同时也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在立面处理上,采用混凝土实墙和玻璃,竖向的构造柱与横向的拦板形成强烈的对比,精心推敲的细部使其清新脱俗,具有沉稳庄重的内在气质。
3、营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
底层架空,贯穿教学区南北的交通轴将内庭景观和外部开敞绿化串联起来,彼此形成有机的渗透和自然的过渡,人与自然在这里得到了统一,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开放的人性化交往空间的塑造,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最佳场所,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四、交通和停车的要求
老城区小学地处老区闹市,周边往往拥挤复杂;加上现代经济发展、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的要求,方便家长接送学生成为城市学校设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由此引起的交通和停车问题必须提前考虑。
在莞城运河小学的设计中,为解决交通问题,我们在基地东面和南面,开通了两条24米宽的支路--可湖路和平乐坊路,同时在基地靠近民居一侧开设一条12米宽的内部单向通道,用于解决接送引起的交通问题,避免扩大为城市交通的压力。
在田径场下增设负一层停车库,一方面解决了原来老师停车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把接送学生的机动车流引到负一层,学生经建筑入口的下沉门厅进出地下车库,并在扩大的等待接送空间集散,这样将能有效缓解原来上学放学对周边道路造成的压力。
上述每个实例仅仅侧重介绍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在实际设计中,每个工程实例是综合考虑的,只是论述的需要,一己之见,粗浅和谬误难免,希望智者斧正。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