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邓美玲女士,出生於粤剧世家,自小对粤剧有着浓厚的兴趣並深入学习,刻苦修艺。为打好粤剧传统根基,曾受业於多位前辈名宿,随京剧名旦陈永玲导师学艺多年,被称为“用心来演戏的勤奋花旦”。在舞台上,她尽情绽放艺术才华,扮相清丽脱俗,身段优美古雅,唱腔清脆明亮,且声线甜润,擅将不同类型的角色演绎得真切自如,夥拍文武生文千岁、阮兆辉、林锦堂、李龙、龙贯天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以情入戏,渐为戏迷喜爱。
粤剧,以其丰富的艺术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大多数人所传唱。粤剧世家出身的邓美玲女士,是现今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她深谙粤剧唱唸做打之道,懂说唱,擅主持,专创作,堪称花旦中的多面手。为传承艺术,她自组剧团,走进中小学校传播粤剧知识,並无止境刻苦修艺,在粤剧大舞台上绽放绚烂芳华。她心中的艺术,是最脱俗的艺术,不染一丝尘埃,她追逐艺术的心,更是纯净清澈,将这门“心灵的艺术”,演绎得美丽而圣洁。
矢志投身粤剧,艺术心在坚持中寻得归宿
邓美玲女士出生於香港,祖籍是一个说粤语的故乡——广东顺德,得天独厚的环境让她自小说得一口标準且流利的粤语。几位长辈都是当代有名的粤剧演员,出生粤剧世家的她,是听唱粤剧长大的,耳濡目染的熏陶也造就了邓美玲女士对粤剧的天生敏感和热爱,她很早便掌握了粤剧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常常舞着她的小兰花指,学着长辈们唱唱跳跳,陶醉其中,好不快活。
儘管生长在一个粤剧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可邓美玲女士对粤剧的向往並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那时香港粤剧正处低潮,很多演员改行从事电视电影或其他外行工作,所以邓美玲女士的母亲並不看好走粤剧这条路。正因为如此,每当学院老师鼓励同龄学生“你是将来的梅兰芳”时,邓美玲女士心中都难免会生发一丝丝的怅惘,因为她知道不被家人支持的路走起来是多麽的不容易。中学时期,她曾接触过流行歌曲、舞蹈、话剧,可每一样都不能满足她内心的要求,反倒还是粤剧深深地吸引了她。在她看来,粤剧不是单一的艺术,它包含着音乐、舞蹈、美术、表演、武功、文学,是一门汲取所有艺术之长的综合的、全面的艺术,最值得她终生去追求。
转眼中学毕业,邓美玲女士对粤剧的兴趣愈发浓厚,机缘使然,她得以进入香港八和粤剧学院和汉风粤剧研究院接受专业的粤剧训练,虽说只是业餘学习,甚至一个礼拜只能上三天课,每天仅有两个小时的受训时间,但在那里,邓美玲女士卻有幸得到王粤生、吴聿光、刘永全等导师的悉心赐教,还受业於梁汉威、文千岁、梁少芯等多位梨园前辈的指导,自此打下深厚的粤剧传统根基,年少的心也因有了前辈们的鼓励而变得更加热忱。
学习粤剧之时,邓美玲女士並不能全身心投入,那是因为她需要帮母亲打理服装生意,半工半学。可喜的是,在服装店上班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邓美玲女士拥有足夠的机会出去参加粤剧演出。儘管发自内心地喜欢粤剧,但邓美玲女士並不愿意当全职演员,这也许跟她澹泊的天性有关。相反,她更希望自己的艺术之路走得潇洒一些,不必受制於团队安排,能有业餘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加,她参演的态度也慢慢转变,无论何时都要求自己以专业的姿态去演出。与此同时,她未曾停止过练功,一天当中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投入到练习中去,足见她对粤剧的执著。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一颗追逐艺术的心也从此找到了归宿。那一年,店面生意减淡,再加上演出越来越多,无暇顾及的邓美玲女士便脱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粤剧演出中去。
全才艺人,追求的是艺术本身及其内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对於追求艺术的人来说,天分固然重要,如若一个人天生乐感好,对音準、节拍足夠敏感,便为他走进艺术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而在艺术上的成功,绝大部分取决於後天的努力。
邓美玲女士是个不过早满足、不断追求卓越的逐梦者。自从进入粤剧曲艺圈後,她常常随从不同的老师修艺学戏,虚心向粤剧前辈和名师求教,不断提升自身的功力;她赴北京等地进修,对戏曲艺术的追求永不停歇;她深知牡丹绿叶的道理,经常和不同风格的文武生合作汲取经验。以天赋优厚、悟解力强,复加勤学苦练,於数年中已有所成,於粤剧及艺术成就上均受认同,她的才华、意念及热忱皆备受讚赏。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汉族地方戏曲之一,是糅合唱唸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为一体的表演艺术。所谓唱唸做打,即是唱功、身段(身体表演)、唸白、武打,对演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要求极高,正是这样一门丰富的艺术,让邓美玲女士在刻苦修习粤剧的道路上摇身成为艺术全才,並在艺术的舞台上大绽奇彩。2007年,她参演昆剧折子戏《思凡》,2008年与邢金沙老师合演《遊园惊梦》,亦曾将京昆身段融入新编粤剧《还魂记梦》中,大获好评。更随谢怡配教授学习发声方法,艺术造诣得到全面提升。除戏曲表演外,她亦曾参演话剧《寒江钓雪》,主持电台戏曲节目及客串广播剧,堪称花旦中的多面手。此外,她自组创办玲珑粤剧团,加盟丽晶粤剧团,不时邀请本港当红文武生合作演出经典戏宝,在艺术界享有盛名,她所开设的玲珑乐苑,更是供一批粤剧爱好者交流艺术、共同学习成长的平台……
多才多艺之人,必也婉约动人。在邓美玲女士身上,最闪亮的一点莫过於她对粤剧的那份执著与认真。即使已是殊荣迭至,可她从来都是那麽谦逊,只要是好戏她都会把握机会去参演,以取得更多的舞台经验,不断自我完善,因此被称为“用心来演戏的勤奋花旦”。她是一个性情中人,有时人未入戏心已入戏,在看剧本时竟会禁不住为里面的一些故事和情节所感动。她表演功力深厚,无论是《红楼梦》,还是《孔子之周遊列国》等或熟悉或陌生的剧目,她都能夠运用扎实的基本功与自身拥有的独特气质和风采相糅合,在粤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深受行家和观众的讚许。
2014年1月9日,很美好的数字,一心一意,长长久久,邓美玲女士的艺术事业迎来了崭新的春天。经过不懈的追求,她的艺术造诣更上层楼,追求艺术的心趋使她迈向更高更大的舞台。当日,她於尖沙咀文化中心音乐厅举办首次个唱“玲珑戏宝金曲夜——邓美玲乐曲演唱会”,全晚演出七首金曲,都是由邓美玲女士原唱及首演过的曲目。与其合唱者均是本港名伶,令乐曲戏迷别生一种情意,也为她的艺术生涯开辟了另一番美丽的景象。 邓美玲女士曾说:“一首再受欢迎的流行歌曲,它在听众心中存留的时间也不过是五年十年,但粤剧不然,粤剧的艺术生命很长,粤剧演员的内涵也要到一定的年纪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他们年轻时功底再深也表现不出粤剧文化的韻味,等到表演真正有内涵的时候他们的年纪也就大了。”儘管如此,邓美玲女士依旧乐此不疲地追求着,也许对她来说,心中所追逐的从来不是名利,而是艺术的本身及其内在。
传承粤剧艺术,赋予作品文化和精神的内涵
从艺二十多年,邓美玲女士悟到一个现象:在香港,甚至在整个中国,优秀的艺术家层出不穷,他们很有才华,但未必懂得表达,不表达就难有传承,而粤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是最有价值的事业。为此,在很多艺术家都淡薄理论注重练功的风气下,邓美玲女士依然保持着研究粤剧理论的姿态。她始终认为,深入了解理论後再去推广粤剧文化将收获更丰。
在戏场里,年长的观众佔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例,而粤剧观众的年龄问题每个年代都如此,这是粤剧在传承和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一代的消费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拥有一定阅历的年长观众才能看懂粤剧的道理和味道。令邓美玲女士欣慰的是,很多年轻人移民到国外,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粤剧是中国的国粹,日子一长他们反而会很珍惜。因此她认为,粤剧的传承主要还是在年轻一代身上下功夫,年轻人就是粤剧的希望和未来。
由於演出忙,邓美玲女士无法像其他粤剧从业者一样,可以利用閒暇时间带学生,培养粤剧新秀,但传承的方式有很多种,她选择了其中一种。她走进中小学校去推广粤剧传统艺术,为中小学生介绍什麽是戏曲,让他们从小在脑海里对粤剧有个印象,偶尔她去戏篷演出,有些学生也会前来观看,部分甚至因此喜欢上了粤剧,认真投入学习,並成为了专业的粤剧演员。
除了对外的粤剧文化教育,邓美玲女士还不断完成自我的修炼,对内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艺术参透力为粤剧书写新篇章。年纪尚少时,由於沉淀不夠,她只饰演作品中的形象,並未懂得什麽是艺术的灵魂。十年磨一剑,旧时有很多卓越的艺术家,无论是在唱腔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功力,尤其是创作新剧目时,必定会经过多方磨练,综合很多艺术家的意见,在不断演出、不断改进中才能将最好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现如今,很多艺术家卻习惯於沿用同一套路,没有特色,没有创新。邓美玲女士渐渐明白,真正的艺术要以一个好的主题体现文化和精神的内涵,赋予作品生命力。於是,她於1995年开始尝试开拓新的剧本和题材,深入研究如何借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加以表现,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灵魂的、经久不衰的艺术品。在此过程中,邓美玲女士悟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她的艺术眼光不断被擦亮,也终於有了灵感。她理想中的创作就是在保留好的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留住老观众,又能将新的观众吸引进来,这是一个方向。
谈及香港粤剧的发展前景,邓美玲女士颇有见地地谈到:“目前在香港,粤剧观众是有的,艺术家除了要保留传统的创作风格之外,还要尝试开拓新的剧目,以顺应社会审美的变化。以前梅兰芳等前辈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每一场演出结束後都会邀请一些文化和艺术眼光高的人来指点迷津,因此能不断进步。这说明艺术需要包容,即使是普通人,也是艺术家的一面镜子,我们要有足夠的胸怀去接纳、去改进,最终才能成就自己。”
粤剧就像一座山,追求艺术如行山,不断地向上爬升,每到一个阶段,都会见到不同的风光。邓美玲女士追逐艺术二十餘载,一步一步攀爬,一处一抹风景,脚印上,留下的是一个逐梦者不屈的坚韧和勇敢。她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她依然会坚守着心灵的这方艺术圣土,用一颗纯洁的心去演绎艺术的脱俗、喜悦与美,不求抵达巅峰,但求驻足大地,无悔於心!
邓美玲女士,出生於粤剧世家,自小对粤剧有着浓厚的兴趣並深入学习,刻苦修艺。为打好粤剧传统根基,曾受业於多位前辈名宿,随京剧名旦陈永玲导师学艺多年,被称为“用心来演戏的勤奋花旦”。在舞台上,她尽情绽放艺术才华,扮相清丽脱俗,身段优美古雅,唱腔清脆明亮,且声线甜润,擅将不同类型的角色演绎得真切自如,夥拍文武生文千岁、阮兆辉、林锦堂、李龙、龙贯天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以情入戏,渐为戏迷喜爱。
粤剧,以其丰富的艺术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大多数人所传唱。粤剧世家出身的邓美玲女士,是现今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她深谙粤剧唱唸做打之道,懂说唱,擅主持,专创作,堪称花旦中的多面手。为传承艺术,她自组剧团,走进中小学校传播粤剧知识,並无止境刻苦修艺,在粤剧大舞台上绽放绚烂芳华。她心中的艺术,是最脱俗的艺术,不染一丝尘埃,她追逐艺术的心,更是纯净清澈,将这门“心灵的艺术”,演绎得美丽而圣洁。
矢志投身粤剧,艺术心在坚持中寻得归宿
邓美玲女士出生於香港,祖籍是一个说粤语的故乡——广东顺德,得天独厚的环境让她自小说得一口标準且流利的粤语。几位长辈都是当代有名的粤剧演员,出生粤剧世家的她,是听唱粤剧长大的,耳濡目染的熏陶也造就了邓美玲女士对粤剧的天生敏感和热爱,她很早便掌握了粤剧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常常舞着她的小兰花指,学着长辈们唱唱跳跳,陶醉其中,好不快活。
儘管生长在一个粤剧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可邓美玲女士对粤剧的向往並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那时香港粤剧正处低潮,很多演员改行从事电视电影或其他外行工作,所以邓美玲女士的母亲並不看好走粤剧这条路。正因为如此,每当学院老师鼓励同龄学生“你是将来的梅兰芳”时,邓美玲女士心中都难免会生发一丝丝的怅惘,因为她知道不被家人支持的路走起来是多麽的不容易。中学时期,她曾接触过流行歌曲、舞蹈、话剧,可每一样都不能满足她内心的要求,反倒还是粤剧深深地吸引了她。在她看来,粤剧不是单一的艺术,它包含着音乐、舞蹈、美术、表演、武功、文学,是一门汲取所有艺术之长的综合的、全面的艺术,最值得她终生去追求。
转眼中学毕业,邓美玲女士对粤剧的兴趣愈发浓厚,机缘使然,她得以进入香港八和粤剧学院和汉风粤剧研究院接受专业的粤剧训练,虽说只是业餘学习,甚至一个礼拜只能上三天课,每天仅有两个小时的受训时间,但在那里,邓美玲女士卻有幸得到王粤生、吴聿光、刘永全等导师的悉心赐教,还受业於梁汉威、文千岁、梁少芯等多位梨园前辈的指导,自此打下深厚的粤剧传统根基,年少的心也因有了前辈们的鼓励而变得更加热忱。
学习粤剧之时,邓美玲女士並不能全身心投入,那是因为她需要帮母亲打理服装生意,半工半学。可喜的是,在服装店上班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邓美玲女士拥有足夠的机会出去参加粤剧演出。儘管发自内心地喜欢粤剧,但邓美玲女士並不愿意当全职演员,这也许跟她澹泊的天性有关。相反,她更希望自己的艺术之路走得潇洒一些,不必受制於团队安排,能有业餘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加,她参演的态度也慢慢转变,无论何时都要求自己以专业的姿态去演出。与此同时,她未曾停止过练功,一天当中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投入到练习中去,足见她对粤剧的执著。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一颗追逐艺术的心也从此找到了归宿。那一年,店面生意减淡,再加上演出越来越多,无暇顾及的邓美玲女士便脱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粤剧演出中去。
全才艺人,追求的是艺术本身及其内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对於追求艺术的人来说,天分固然重要,如若一个人天生乐感好,对音準、节拍足夠敏感,便为他走进艺术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而在艺术上的成功,绝大部分取决於後天的努力。
邓美玲女士是个不过早满足、不断追求卓越的逐梦者。自从进入粤剧曲艺圈後,她常常随从不同的老师修艺学戏,虚心向粤剧前辈和名师求教,不断提升自身的功力;她赴北京等地进修,对戏曲艺术的追求永不停歇;她深知牡丹绿叶的道理,经常和不同风格的文武生合作汲取经验。以天赋优厚、悟解力强,复加勤学苦练,於数年中已有所成,於粤剧及艺术成就上均受认同,她的才华、意念及热忱皆备受讚赏。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汉族地方戏曲之一,是糅合唱唸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为一体的表演艺术。所谓唱唸做打,即是唱功、身段(身体表演)、唸白、武打,对演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要求极高,正是这样一门丰富的艺术,让邓美玲女士在刻苦修习粤剧的道路上摇身成为艺术全才,並在艺术的舞台上大绽奇彩。2007年,她参演昆剧折子戏《思凡》,2008年与邢金沙老师合演《遊园惊梦》,亦曾将京昆身段融入新编粤剧《还魂记梦》中,大获好评。更随谢怡配教授学习发声方法,艺术造诣得到全面提升。除戏曲表演外,她亦曾参演话剧《寒江钓雪》,主持电台戏曲节目及客串广播剧,堪称花旦中的多面手。此外,她自组创办玲珑粤剧团,加盟丽晶粤剧团,不时邀请本港当红文武生合作演出经典戏宝,在艺术界享有盛名,她所开设的玲珑乐苑,更是供一批粤剧爱好者交流艺术、共同学习成长的平台……
多才多艺之人,必也婉约动人。在邓美玲女士身上,最闪亮的一点莫过於她对粤剧的那份执著与认真。即使已是殊荣迭至,可她从来都是那麽谦逊,只要是好戏她都会把握机会去参演,以取得更多的舞台经验,不断自我完善,因此被称为“用心来演戏的勤奋花旦”。她是一个性情中人,有时人未入戏心已入戏,在看剧本时竟会禁不住为里面的一些故事和情节所感动。她表演功力深厚,无论是《红楼梦》,还是《孔子之周遊列国》等或熟悉或陌生的剧目,她都能夠运用扎实的基本功与自身拥有的独特气质和风采相糅合,在粤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深受行家和观众的讚许。
2014年1月9日,很美好的数字,一心一意,长长久久,邓美玲女士的艺术事业迎来了崭新的春天。经过不懈的追求,她的艺术造诣更上层楼,追求艺术的心趋使她迈向更高更大的舞台。当日,她於尖沙咀文化中心音乐厅举办首次个唱“玲珑戏宝金曲夜——邓美玲乐曲演唱会”,全晚演出七首金曲,都是由邓美玲女士原唱及首演过的曲目。与其合唱者均是本港名伶,令乐曲戏迷别生一种情意,也为她的艺术生涯开辟了另一番美丽的景象。 邓美玲女士曾说:“一首再受欢迎的流行歌曲,它在听众心中存留的时间也不过是五年十年,但粤剧不然,粤剧的艺术生命很长,粤剧演员的内涵也要到一定的年纪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他们年轻时功底再深也表现不出粤剧文化的韻味,等到表演真正有内涵的时候他们的年纪也就大了。”儘管如此,邓美玲女士依旧乐此不疲地追求着,也许对她来说,心中所追逐的从来不是名利,而是艺术的本身及其内在。
传承粤剧艺术,赋予作品文化和精神的内涵
从艺二十多年,邓美玲女士悟到一个现象:在香港,甚至在整个中国,优秀的艺术家层出不穷,他们很有才华,但未必懂得表达,不表达就难有传承,而粤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是最有价值的事业。为此,在很多艺术家都淡薄理论注重练功的风气下,邓美玲女士依然保持着研究粤剧理论的姿态。她始终认为,深入了解理论後再去推广粤剧文化将收获更丰。
在戏场里,年长的观众佔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例,而粤剧观众的年龄问题每个年代都如此,这是粤剧在传承和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一代的消费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拥有一定阅历的年长观众才能看懂粤剧的道理和味道。令邓美玲女士欣慰的是,很多年轻人移民到国外,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粤剧是中国的国粹,日子一长他们反而会很珍惜。因此她认为,粤剧的传承主要还是在年轻一代身上下功夫,年轻人就是粤剧的希望和未来。
由於演出忙,邓美玲女士无法像其他粤剧从业者一样,可以利用閒暇时间带学生,培养粤剧新秀,但传承的方式有很多种,她选择了其中一种。她走进中小学校去推广粤剧传统艺术,为中小学生介绍什麽是戏曲,让他们从小在脑海里对粤剧有个印象,偶尔她去戏篷演出,有些学生也会前来观看,部分甚至因此喜欢上了粤剧,认真投入学习,並成为了专业的粤剧演员。
除了对外的粤剧文化教育,邓美玲女士还不断完成自我的修炼,对内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艺术参透力为粤剧书写新篇章。年纪尚少时,由於沉淀不夠,她只饰演作品中的形象,並未懂得什麽是艺术的灵魂。十年磨一剑,旧时有很多卓越的艺术家,无论是在唱腔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功力,尤其是创作新剧目时,必定会经过多方磨练,综合很多艺术家的意见,在不断演出、不断改进中才能将最好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现如今,很多艺术家卻习惯於沿用同一套路,没有特色,没有创新。邓美玲女士渐渐明白,真正的艺术要以一个好的主题体现文化和精神的内涵,赋予作品生命力。於是,她於1995年开始尝试开拓新的剧本和题材,深入研究如何借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加以表现,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灵魂的、经久不衰的艺术品。在此过程中,邓美玲女士悟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她的艺术眼光不断被擦亮,也终於有了灵感。她理想中的创作就是在保留好的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留住老观众,又能将新的观众吸引进来,这是一个方向。
谈及香港粤剧的发展前景,邓美玲女士颇有见地地谈到:“目前在香港,粤剧观众是有的,艺术家除了要保留传统的创作风格之外,还要尝试开拓新的剧目,以顺应社会审美的变化。以前梅兰芳等前辈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每一场演出结束後都会邀请一些文化和艺术眼光高的人来指点迷津,因此能不断进步。这说明艺术需要包容,即使是普通人,也是艺术家的一面镜子,我们要有足夠的胸怀去接纳、去改进,最终才能成就自己。”
粤剧就像一座山,追求艺术如行山,不断地向上爬升,每到一个阶段,都会见到不同的风光。邓美玲女士追逐艺术二十餘载,一步一步攀爬,一处一抹风景,脚印上,留下的是一个逐梦者不屈的坚韧和勇敢。她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她依然会坚守着心灵的这方艺术圣土,用一颗纯洁的心去演绎艺术的脱俗、喜悦与美,不求抵达巅峰,但求驻足大地,无悔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