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钢筋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施工过程中,掌握影响钢筋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切实控制施工质量,是促进我国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发展的重要举措。钢筋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对结构物的安全和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对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
一、前言
钢筋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应用始于19世纪后半叶,后很快在房屋建筑和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并在材料、设计方法、制作工艺、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很大发展。目前,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施工中,如果管理不善 ,不能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操作 ,会造成很多施工质量问题 ,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已成为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重要问题。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结构表面损伤,缺棱掉角。产生原因:模板表面未涂隔离剂,表面未清理干净,沾有混凝土;模板表面不平,翘曲变形;振捣不良,边角处未振实;拆模时间过早,混凝土强度不够;撞击敲打,强撬硬别,损坏棱角;拆模后结构被碰撞等。
(二)麻面、蜂窝、露筋、孔洞,内部不密实。产生原因:模板拼缝不严,板缝处跑浆;模板未涂隔离剂;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净;振捣不密实、漏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或现场计量有误;混凝土搅拌不匀,和易性不好。一次投料过多,没有分层捣实。底模未放垫块,或垫块脱落,导致钢筋紧贴模板;拆模时撬坏混凝土保护层;钢筋混凝土节点处,由于钢筋密集,混凝土的石子粒径过大,浇筑困难,振捣不仔细等。
(三)在梁、板、墙、柱等结构接缝处和施工接缝处产生烂根、烂脖、烂肚。产生原因:施工缝的位置留的不当,不好振捣;模板安装完毕后,接缝处清理不干净;对施工缝的老混凝土表面未作处理,或处理不当,形成冷缝;接缝处模板拼缝不严、跑浆等。
(四)结构发生裂缝。产生原因:模板及其支撑不牢固,产生变形或局部沉降;拆模不当,引起开裂;养护不好引起裂缝;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浇筑后形成分层,产生裂缝;大面积现浇混凝土由于收缩温度产生裂缝。
(五)混凝土冻害。产生原因:混凝土凝结后,尚未达到足够强度时受冻,产生胀裂;混凝土密实性差,孔隙多而大,吸水后气温下降达到负温时,水变成冰,体积膨胀,使混凝土破坏;混凝土抗冻性能未达到设计要求,产生破坏等。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的检测方法
(一)外观检查。对于混凝土外表产生的质量问题,可用此法,如尺寸偏差、蜂窝麻面、表面损伤、缺棱掉角、裂缝、冻害等;
(二)预留试块检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误差,如预留试块的取样不当,试块与结构没有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振捣方法与结构的施工方法相差过大,则试块就没有代表性;
(三)在结构本体上进行检测。这种检测内容有:混凝土的强度和缺陷、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的常用手段,其测试结果可作为判断结构安全问题的重要依据。
四、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要想从源头上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必须对施工人员,特别是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意识,杜绝偷工减料,谋取私利的行为。
(二)狠抓原材料的质量。“工程质量,人命关天”。质量检测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原材料的质量,狠抓原材料的质量进口关。原材料的质量,对钢筋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采用的原材料检验质量,全部符合技术指标方可采用。钢筋、水泥、砂、石子性能指标必须达到规范要求。如水泥在贮存期间,受潮湿或叠堆太高,以及未按时翻包,可致使结成硬块;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砂、石料本身强度低,砂子颗粒细,石子针片状多和泥土等杂质含量大,以及未按大小搭配使用,骨料级配不均匀,都会影响混凝土密实度又浪费水泥。对混凝土集料来说,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的影响。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要经常检测,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总之,要从原材料进口处把握质量关。
(三)按科学比例配制混凝土。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想适应,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施工气候等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条件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作适当调整。混凝土配合比,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应加入适量的不同类型的外加剂,优化其配制比例,在施工中效果更明显。但是,当结构物混凝土浇筑成型不够密实,试件强度就随之降低。在浇筑结构物的混凝土时,特别是当结构物形状及配筋情况复杂,气温变化较大和施工很不方便时,就很难把结构物各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成如同试件的质量一样。
(四)规范工序交接程序,严抓每道工序质量。混凝土的施工过程:配料计量→拌合→输送→浇筑→振捣→养护→拆模。原材料的质量关、混凝土科学配合比例、搅拌均匀运输,浇筑振实成型,养护等施工工序必须按有关规定,经现场监理人员检查、验收、签字方可。工序交接必须坚持上一道工序完成时,经验收合格,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原则。可以先由施工单位自检或专职检查人员检查,发现不合格,必须返修。返修后认为合格的,需要通知现场质量监理人员检查,若检查还不合格,还须立即返修;直到监理人员签署合格意见,才可进行下道工序。如钢筋混凝土工程,在模板安上后,未经检查,不得架立钢筋;钢筋架设后,未经检查,不得浇注混凝土等。各种过程都要进行质量管理,才能确保钢筋混凝土的质量。
五、小结
在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教育和责任意识,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按照科学比例配制混凝土,规范每道工序,若发现有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问题或事项决不迁就,并及时要求施工方整改,该返工的要彻底返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定能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德明、钱红萍.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顾安邦、张永水.桥梁施工监测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王双,李大海,吕彩梅.在混凝土施工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07):25-27
[4] 姚镇鸿.浅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16-17
[5] 李冬梅.浅谈框架结构钢筋施工中须注意的问题[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08-09
[6]丁军强.混凝土結构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 .山西建筑 .2008,(11):21-23
[7]郑联江.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管理.海峡科学[J] .2007,(5):28-29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
一、前言
钢筋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应用始于19世纪后半叶,后很快在房屋建筑和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并在材料、设计方法、制作工艺、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很大发展。目前,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施工中,如果管理不善 ,不能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操作 ,会造成很多施工质量问题 ,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已成为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重要问题。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结构表面损伤,缺棱掉角。产生原因:模板表面未涂隔离剂,表面未清理干净,沾有混凝土;模板表面不平,翘曲变形;振捣不良,边角处未振实;拆模时间过早,混凝土强度不够;撞击敲打,强撬硬别,损坏棱角;拆模后结构被碰撞等。
(二)麻面、蜂窝、露筋、孔洞,内部不密实。产生原因:模板拼缝不严,板缝处跑浆;模板未涂隔离剂;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净;振捣不密实、漏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或现场计量有误;混凝土搅拌不匀,和易性不好。一次投料过多,没有分层捣实。底模未放垫块,或垫块脱落,导致钢筋紧贴模板;拆模时撬坏混凝土保护层;钢筋混凝土节点处,由于钢筋密集,混凝土的石子粒径过大,浇筑困难,振捣不仔细等。
(三)在梁、板、墙、柱等结构接缝处和施工接缝处产生烂根、烂脖、烂肚。产生原因:施工缝的位置留的不当,不好振捣;模板安装完毕后,接缝处清理不干净;对施工缝的老混凝土表面未作处理,或处理不当,形成冷缝;接缝处模板拼缝不严、跑浆等。
(四)结构发生裂缝。产生原因:模板及其支撑不牢固,产生变形或局部沉降;拆模不当,引起开裂;养护不好引起裂缝;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浇筑后形成分层,产生裂缝;大面积现浇混凝土由于收缩温度产生裂缝。
(五)混凝土冻害。产生原因:混凝土凝结后,尚未达到足够强度时受冻,产生胀裂;混凝土密实性差,孔隙多而大,吸水后气温下降达到负温时,水变成冰,体积膨胀,使混凝土破坏;混凝土抗冻性能未达到设计要求,产生破坏等。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的检测方法
(一)外观检查。对于混凝土外表产生的质量问题,可用此法,如尺寸偏差、蜂窝麻面、表面损伤、缺棱掉角、裂缝、冻害等;
(二)预留试块检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误差,如预留试块的取样不当,试块与结构没有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振捣方法与结构的施工方法相差过大,则试块就没有代表性;
(三)在结构本体上进行检测。这种检测内容有:混凝土的强度和缺陷、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的常用手段,其测试结果可作为判断结构安全问题的重要依据。
四、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要想从源头上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必须对施工人员,特别是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意识,杜绝偷工减料,谋取私利的行为。
(二)狠抓原材料的质量。“工程质量,人命关天”。质量检测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原材料的质量,狠抓原材料的质量进口关。原材料的质量,对钢筋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采用的原材料检验质量,全部符合技术指标方可采用。钢筋、水泥、砂、石子性能指标必须达到规范要求。如水泥在贮存期间,受潮湿或叠堆太高,以及未按时翻包,可致使结成硬块;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砂、石料本身强度低,砂子颗粒细,石子针片状多和泥土等杂质含量大,以及未按大小搭配使用,骨料级配不均匀,都会影响混凝土密实度又浪费水泥。对混凝土集料来说,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的影响。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要经常检测,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总之,要从原材料进口处把握质量关。
(三)按科学比例配制混凝土。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想适应,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施工气候等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条件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作适当调整。混凝土配合比,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应加入适量的不同类型的外加剂,优化其配制比例,在施工中效果更明显。但是,当结构物混凝土浇筑成型不够密实,试件强度就随之降低。在浇筑结构物的混凝土时,特别是当结构物形状及配筋情况复杂,气温变化较大和施工很不方便时,就很难把结构物各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成如同试件的质量一样。
(四)规范工序交接程序,严抓每道工序质量。混凝土的施工过程:配料计量→拌合→输送→浇筑→振捣→养护→拆模。原材料的质量关、混凝土科学配合比例、搅拌均匀运输,浇筑振实成型,养护等施工工序必须按有关规定,经现场监理人员检查、验收、签字方可。工序交接必须坚持上一道工序完成时,经验收合格,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原则。可以先由施工单位自检或专职检查人员检查,发现不合格,必须返修。返修后认为合格的,需要通知现场质量监理人员检查,若检查还不合格,还须立即返修;直到监理人员签署合格意见,才可进行下道工序。如钢筋混凝土工程,在模板安上后,未经检查,不得架立钢筋;钢筋架设后,未经检查,不得浇注混凝土等。各种过程都要进行质量管理,才能确保钢筋混凝土的质量。
五、小结
在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教育和责任意识,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按照科学比例配制混凝土,规范每道工序,若发现有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问题或事项决不迁就,并及时要求施工方整改,该返工的要彻底返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定能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德明、钱红萍.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顾安邦、张永水.桥梁施工监测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王双,李大海,吕彩梅.在混凝土施工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07):25-27
[4] 姚镇鸿.浅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16-17
[5] 李冬梅.浅谈框架结构钢筋施工中须注意的问题[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08-09
[6]丁军强.混凝土結构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 .山西建筑 .2008,(11):21-23
[7]郑联江.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管理.海峡科学[J] .2007,(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