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21日,丰台区教委在北京十二中召开了“十二中办学思想研讨会”,这是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一次有特色、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学术实践研讨活动,十二中的民族文化展示和社团活动展示,彰显出素质教育成果,学科教学展示体现出新课改的成就,与会领导专家给予了此次研讨会极高的评价。
北京十二中是丰台区惟一的一所市级重点中学,是北京市首批14所高中示范校之一。这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光荣传统的学校;她在改革中起步,在创新中发展。可以说,十二中近二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史。
李有毅,这位自称“年纪大的年轻校长”,站在北京新课改的风口浪尖上,实现了十二中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她在校本课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有益探索已成为新课改的宝贵财富,继陶西平、罗洁之后把十二中又推上了又一个新的台阶。
在丰台区教委事迹材料中写道:“李有毅同志既是一位一流的行政管理者,也是出类拔萃的教学能手,更是勤于研究、笔耕不辍的教育专家,她是我区公认的学术型、专家型、创新型和品牌型校长……”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名闻遐迩的北京十二中学李有毅校长。
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引领——
确立“求真、崇善、唯美”的“三足”教育理念
北京十二中的前身为卢沟桥畔的宛平简师,教育家陶西平先生也曾任十二中校长,他在改革开放之初率先实施双基教学和校长负责制。后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也曾任十二中校长,是他将学校推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争创优质教育的新台阶。2006年,主抓教学、成绩卓著的副校长李有毅被任命为校长,接过接力棒,李有毅校长的手心沉甸甸的,在人才辈出具有光荣传统的十二中学,能否继往开来、再创辉煌,这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李有毅校长的面前!
那么,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大的特质是什么?经过深入的思考,李有毅校长认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独特的特质在于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认同的精神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先行标志。
在汲取众多优秀校长的管理经验,总结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李有毅校长提出了“求真、崇善、唯美”的“三足鼎立”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先生认为,教育的生命在于追求“真善美”,这三者则体现为“科学、艺术和道德”的融合,把真善美和人的发展完整结合,将科学精神与人文气质赋予十二中学生的全面素质培育之中,从而实施立体育人和全面育人。在李校长看来,对一个学生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在李有毅校长众多的荣誉当中,2006年她获得的“支持心理教育先进个人”与其他诸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杰出校长”等称号相比本不显眼,却格外引人注目:李校长本是数学特级教师,心理学却是人文学科,且属新兴学科,李有毅却将心理学的知识与她的数学学科做了有益的“嫁接”:她主编的《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性学习探究与实践》由经济日报社出版,论文《健全心育重视人格》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发表,她的VCD《多元智能与数理科教学》使众多教师从中获益。
如果说李有毅校长在长期一线教学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破解了“升学”与“素质教育”的坚冰,那么她的“求真、崇善、唯美”教育理念的提出则弥合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之间的鸿沟,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入统整合一的状态,为全面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主题。李有毅校长的“三足”教育理念是对总书记的素质教育论点做了完美的注解。
在全面育人内涵发展的征程中,十二中承接了原来的辉煌,不断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2007、2008年高考,本科率达到和接近100%,85%的学生达到重点线。十二中的学生捧回了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全国应用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田径比赛冠军、北京市十佳中学生等奖项。并在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中获得13块金牌和团体金奖,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2名学生以北京市历年最好的成绩获得季军同时获得高考加分,在全国及北京市各类单项学科竞赛中高一学生第一次在数、理、化、英语等学科全都拿到一等奖,在全国健美操比赛、京港网上辩论赛、科技俱乐部科技创新比赛中,也夺得一块又一块金牌……
李有毅校长在诠释“求真”这一理念时,她说求真不仅是求“科学之真”,也是求“道德之真”,一个人只有将美德与智慧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在学科建设不断攀升的同时,十二中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也呈现出全新的风貌:2006年,尹航同学奋不顾身勇救落水青年,被评为“北京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8年除夕,高二年级的彭硕同学带着2万元压岁钱,购买食品和皮鞋等礼物,顶着寒风大雪来到河南老家的养老院,为老人们亲手穿上崭新的皮鞋,将水果喂到老人的口中,表达了十二中学生质朴善良的情怀。学生会主席俞凯,将生活费借给贫困同学,自己饿昏在宿舍里,上大学后又用自己的奖学金,将河南艾滋孤儿接到北京学习交流,被评为清华大学“首届十佳大学生”。十二中的学生用无声的行动和博大的爱心践行着十二中人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创新课程构建是建设校园文化的核心环节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使李有毅校长敏锐地意识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学校工作的主渠道——教学领域,它的深刻性被人称为“心脏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课程文化建设,只有完善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优化课内外教学过程才可能将十二中推进内涵化发展的快车道,因此,开发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多样化、可选择、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李有毅校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改革的结合点,将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相结合,即课程功能不再局限于孤立的智能,还包括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新北京十二中新的课程文化。
李有毅校长是数学特级教师,至今她仍旧工作在教学一线,全校评课她稳居第一。她说,课堂教学从兴趣出发,让学生爱学这门课非常重要,在学科中渗透心育和德育,这样的德育才是“润物细无声”的,就像白糖溶入水中,你没看到它,但糖已然改变了水的性质。高中三年,学生与老师零距离接触,学生身上必然会有老师的影子,学生的情感与智慧与教师的学科教育融合在一起。李有毅校长的学生毕业时很多人报考了数学系,数学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奥妙无穷,数学是“上帝用来研究宇宙的文字”,学生们在学习时感受到了是在追求科学与真理时无穷无尽的快乐。
课程特色上,学校不仅坚持和保留了十二中原有教学特色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语文的“三新笔记”(新知识、新方法、新感悟)“五子登科”(选例子,指路子,做样子,给场子,挂牌子)教学法,数学学科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问题连续体”方法的教学特色,化学学科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生物教学中“数字互动与探究”的教学模式等。
在优化教学过程上,十二中的重点工作是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集体备课、专题分工、形成特色是十二中教研组建设的三大策略。备课要“精”、上课要“实”、作业要“选”、辅导要“勤”、评价要“多”,将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发展的能力作为优化教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检验标准。学校申报的教育部主持的“提高课堂效率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项目,参与的清华同方主持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研究项目、中央教科所主持的生态体验下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都是以优化教学课程,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的。
作为校长,李有毅对于新课改有着高度的敏感,她看到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单一和封闭的状况,学校可以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学校采取“选修课、社团活动、竞赛队”三位一体的方式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升学习层次。选修课目标侧重于普及基础,在学校没有开展过的活动大多是从选修课开始;在选修课基础上成立各种学生社团,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给学生创造更高的平台,各社团的核心成员组成竞赛队参加高水平的竞赛活动。如:模拟联和国、棋牌、程序设计、国学社等。
李有毅校长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她认识到这是提升实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事,十二中先后开发了以形体课、心理课和综合实践课为代表的系列校本课程。在采访中,李校长认为心理教育课是众多心育途径与方法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早在十多年前,北京十二中就开始了编写校本心理教材的实践工作。心理教育课程建设为十二中其他学科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
重视理化综合实验,完善校本教材,夯实办学硬件基础
针对目前高中实验课存在的问题,如:实验类型单一,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课数量少,物理实验课只占物理总课时的6%;实验学习过于程序化、标准化。十二中早在1996年便开设了高中理化综合实验课。该课题是北京市“九五”教育技术规划重点课题,深得各位领导、专家的好评,目前已经通过了专家验收,并取得了预期成果。该课程的开设,将过去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为学生开创了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创 作室,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90%的学生对综合实验有了比较清楚、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均有明显提高。
形体教育是十二中教师自编形体课教材进行教学,逐渐形成的形体课校本课程,我国第一部形体课程教材就是十二中的李应淑、刘华老师共同编写的。后经北京体育大学音像出版社制成“VCD”光盘在全国发行,为全国大中小学形体课教学提供了具有较高价值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在北京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和季平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中联合北京市多所知名中学,准备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现在,包括人大附中在内的北京市20所重点中学参与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形体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简称中学EPAD项目),被批准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新课题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上,融合礼仪、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流行元素等多学科内容,初步建立了北京市中学形体课程的课程标准。一个学校的校本课研究成果为北京市中学建立了形体课程的课程标准,这不能不说是十二中为北京乃至中国形体教育所做的贡献了!
2001年9月,学校本部搬迁到西三环边的新校。学校具有较为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学校本部建成了主干为10000M,1000M到桌面的局域网,全校近600台计算机互连互通,都能享受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每间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学校的气垫导轨室、生态展示园、体育馆等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
十二中图书馆,始建于1946年,重建于2002年,为三层独立建筑,馆舍面积达4500平方米,现有藏书15万多册,期刊400多种,报纸30多种。十二中图书馆以其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建筑现代而闻名。
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使十二中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学有特长、勇于创造、和谐发展、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成为可能,为建设成为“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教育改革实验校和素质教育的示范校”夯实了物质基础。也是在此基础上十二中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教育传统和鲜明的办学风格,走出了切合本校实际的发展之路。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
挖掘教师潜能,打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名校靠名师支撑,学生靠名师培育。教师的肩上一头担的是学校,一头担的是学生,真可谓重任在肩。十二中为教师发展搭建学习平台、工作平台、支持平台、展示平台等“四大平台”,促成了教、学、研、发一体化,短短几年来,十二中涌现了一批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评选十二中一次批了4个,这在北京市是最多的一次。十二中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则为研究者,他们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知识的消费者,更是教育知识的创新者,有效地带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师大赛中,十二中一口气拿了9个一等奖!李秉国老师的“历史图式教学法”、王俊鸣老师“让学生更聪明”的语文教学法,独具匠心,各领风骚,为教学改革的华章谱写了新曲。
李有毅校长更以开放、前瞻的心态提出了“绿色生态课堂”这一全新的理念,旨在开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课堂。同时,她把目光又瞄准了尚在规划中的“FBD丽泽金融商务区”,与国际教育接轨成为她对十二中未来的构想。李有毅,这个听起来有着男性刚硬的名字背后其实更有着女性的坚韧、执着,她用她的恒心和毅力践行着她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北京十二中是丰台区惟一的一所市级重点中学,是北京市首批14所高中示范校之一。这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光荣传统的学校;她在改革中起步,在创新中发展。可以说,十二中近二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史。
李有毅,这位自称“年纪大的年轻校长”,站在北京新课改的风口浪尖上,实现了十二中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她在校本课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有益探索已成为新课改的宝贵财富,继陶西平、罗洁之后把十二中又推上了又一个新的台阶。
在丰台区教委事迹材料中写道:“李有毅同志既是一位一流的行政管理者,也是出类拔萃的教学能手,更是勤于研究、笔耕不辍的教育专家,她是我区公认的学术型、专家型、创新型和品牌型校长……”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名闻遐迩的北京十二中学李有毅校长。
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引领——
确立“求真、崇善、唯美”的“三足”教育理念
北京十二中的前身为卢沟桥畔的宛平简师,教育家陶西平先生也曾任十二中校长,他在改革开放之初率先实施双基教学和校长负责制。后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也曾任十二中校长,是他将学校推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争创优质教育的新台阶。2006年,主抓教学、成绩卓著的副校长李有毅被任命为校长,接过接力棒,李有毅校长的手心沉甸甸的,在人才辈出具有光荣传统的十二中学,能否继往开来、再创辉煌,这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李有毅校长的面前!
那么,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大的特质是什么?经过深入的思考,李有毅校长认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独特的特质在于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认同的精神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先行标志。
在汲取众多优秀校长的管理经验,总结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李有毅校长提出了“求真、崇善、唯美”的“三足鼎立”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先生认为,教育的生命在于追求“真善美”,这三者则体现为“科学、艺术和道德”的融合,把真善美和人的发展完整结合,将科学精神与人文气质赋予十二中学生的全面素质培育之中,从而实施立体育人和全面育人。在李校长看来,对一个学生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在李有毅校长众多的荣誉当中,2006年她获得的“支持心理教育先进个人”与其他诸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杰出校长”等称号相比本不显眼,却格外引人注目:李校长本是数学特级教师,心理学却是人文学科,且属新兴学科,李有毅却将心理学的知识与她的数学学科做了有益的“嫁接”:她主编的《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性学习探究与实践》由经济日报社出版,论文《健全心育重视人格》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发表,她的VCD《多元智能与数理科教学》使众多教师从中获益。
如果说李有毅校长在长期一线教学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破解了“升学”与“素质教育”的坚冰,那么她的“求真、崇善、唯美”教育理念的提出则弥合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之间的鸿沟,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入统整合一的状态,为全面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主题。李有毅校长的“三足”教育理念是对总书记的素质教育论点做了完美的注解。
在全面育人内涵发展的征程中,十二中承接了原来的辉煌,不断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2007、2008年高考,本科率达到和接近100%,85%的学生达到重点线。十二中的学生捧回了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全国应用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田径比赛冠军、北京市十佳中学生等奖项。并在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中获得13块金牌和团体金奖,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2名学生以北京市历年最好的成绩获得季军同时获得高考加分,在全国及北京市各类单项学科竞赛中高一学生第一次在数、理、化、英语等学科全都拿到一等奖,在全国健美操比赛、京港网上辩论赛、科技俱乐部科技创新比赛中,也夺得一块又一块金牌……
李有毅校长在诠释“求真”这一理念时,她说求真不仅是求“科学之真”,也是求“道德之真”,一个人只有将美德与智慧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在学科建设不断攀升的同时,十二中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也呈现出全新的风貌:2006年,尹航同学奋不顾身勇救落水青年,被评为“北京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8年除夕,高二年级的彭硕同学带着2万元压岁钱,购买食品和皮鞋等礼物,顶着寒风大雪来到河南老家的养老院,为老人们亲手穿上崭新的皮鞋,将水果喂到老人的口中,表达了十二中学生质朴善良的情怀。学生会主席俞凯,将生活费借给贫困同学,自己饿昏在宿舍里,上大学后又用自己的奖学金,将河南艾滋孤儿接到北京学习交流,被评为清华大学“首届十佳大学生”。十二中的学生用无声的行动和博大的爱心践行着十二中人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创新课程构建是建设校园文化的核心环节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使李有毅校长敏锐地意识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学校工作的主渠道——教学领域,它的深刻性被人称为“心脏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课程文化建设,只有完善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优化课内外教学过程才可能将十二中推进内涵化发展的快车道,因此,开发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多样化、可选择、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李有毅校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改革的结合点,将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相结合,即课程功能不再局限于孤立的智能,还包括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新北京十二中新的课程文化。
李有毅校长是数学特级教师,至今她仍旧工作在教学一线,全校评课她稳居第一。她说,课堂教学从兴趣出发,让学生爱学这门课非常重要,在学科中渗透心育和德育,这样的德育才是“润物细无声”的,就像白糖溶入水中,你没看到它,但糖已然改变了水的性质。高中三年,学生与老师零距离接触,学生身上必然会有老师的影子,学生的情感与智慧与教师的学科教育融合在一起。李有毅校长的学生毕业时很多人报考了数学系,数学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奥妙无穷,数学是“上帝用来研究宇宙的文字”,学生们在学习时感受到了是在追求科学与真理时无穷无尽的快乐。
课程特色上,学校不仅坚持和保留了十二中原有教学特色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语文的“三新笔记”(新知识、新方法、新感悟)“五子登科”(选例子,指路子,做样子,给场子,挂牌子)教学法,数学学科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问题连续体”方法的教学特色,化学学科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生物教学中“数字互动与探究”的教学模式等。
在优化教学过程上,十二中的重点工作是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集体备课、专题分工、形成特色是十二中教研组建设的三大策略。备课要“精”、上课要“实”、作业要“选”、辅导要“勤”、评价要“多”,将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发展的能力作为优化教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检验标准。学校申报的教育部主持的“提高课堂效率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项目,参与的清华同方主持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研究项目、中央教科所主持的生态体验下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都是以优化教学课程,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的。
作为校长,李有毅对于新课改有着高度的敏感,她看到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单一和封闭的状况,学校可以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学校采取“选修课、社团活动、竞赛队”三位一体的方式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升学习层次。选修课目标侧重于普及基础,在学校没有开展过的活动大多是从选修课开始;在选修课基础上成立各种学生社团,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给学生创造更高的平台,各社团的核心成员组成竞赛队参加高水平的竞赛活动。如:模拟联和国、棋牌、程序设计、国学社等。
李有毅校长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她认识到这是提升实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事,十二中先后开发了以形体课、心理课和综合实践课为代表的系列校本课程。在采访中,李校长认为心理教育课是众多心育途径与方法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早在十多年前,北京十二中就开始了编写校本心理教材的实践工作。心理教育课程建设为十二中其他学科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
重视理化综合实验,完善校本教材,夯实办学硬件基础
针对目前高中实验课存在的问题,如:实验类型单一,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课数量少,物理实验课只占物理总课时的6%;实验学习过于程序化、标准化。十二中早在1996年便开设了高中理化综合实验课。该课题是北京市“九五”教育技术规划重点课题,深得各位领导、专家的好评,目前已经通过了专家验收,并取得了预期成果。该课程的开设,将过去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为学生开创了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创 作室,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90%的学生对综合实验有了比较清楚、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均有明显提高。
形体教育是十二中教师自编形体课教材进行教学,逐渐形成的形体课校本课程,我国第一部形体课程教材就是十二中的李应淑、刘华老师共同编写的。后经北京体育大学音像出版社制成“VCD”光盘在全国发行,为全国大中小学形体课教学提供了具有较高价值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在北京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和季平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中联合北京市多所知名中学,准备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现在,包括人大附中在内的北京市20所重点中学参与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形体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简称中学EPAD项目),被批准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新课题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上,融合礼仪、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流行元素等多学科内容,初步建立了北京市中学形体课程的课程标准。一个学校的校本课研究成果为北京市中学建立了形体课程的课程标准,这不能不说是十二中为北京乃至中国形体教育所做的贡献了!
2001年9月,学校本部搬迁到西三环边的新校。学校具有较为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学校本部建成了主干为10000M,1000M到桌面的局域网,全校近600台计算机互连互通,都能享受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每间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学校的气垫导轨室、生态展示园、体育馆等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
十二中图书馆,始建于1946年,重建于2002年,为三层独立建筑,馆舍面积达4500平方米,现有藏书15万多册,期刊400多种,报纸30多种。十二中图书馆以其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建筑现代而闻名。
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使十二中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学有特长、勇于创造、和谐发展、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成为可能,为建设成为“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教育改革实验校和素质教育的示范校”夯实了物质基础。也是在此基础上十二中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教育传统和鲜明的办学风格,走出了切合本校实际的发展之路。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
挖掘教师潜能,打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名校靠名师支撑,学生靠名师培育。教师的肩上一头担的是学校,一头担的是学生,真可谓重任在肩。十二中为教师发展搭建学习平台、工作平台、支持平台、展示平台等“四大平台”,促成了教、学、研、发一体化,短短几年来,十二中涌现了一批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评选十二中一次批了4个,这在北京市是最多的一次。十二中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则为研究者,他们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知识的消费者,更是教育知识的创新者,有效地带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师大赛中,十二中一口气拿了9个一等奖!李秉国老师的“历史图式教学法”、王俊鸣老师“让学生更聪明”的语文教学法,独具匠心,各领风骚,为教学改革的华章谱写了新曲。
李有毅校长更以开放、前瞻的心态提出了“绿色生态课堂”这一全新的理念,旨在开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课堂。同时,她把目光又瞄准了尚在规划中的“FBD丽泽金融商务区”,与国际教育接轨成为她对十二中未来的构想。李有毅,这个听起来有着男性刚硬的名字背后其实更有着女性的坚韧、执着,她用她的恒心和毅力践行着她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