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选择的对象是1982~1988年Dhoolept麻风研究中心登记的,面神经损害病期<6个月的27例界线类麻风患者(36只兔眼),其中BT15例、B B 2例、B L 10例。登记时几乎所有病人兔眼侧颧部或眼周皆有红色高起的斑片。强的松龙治疗的初始剂量是25~30mg/d,晨顿服,一个月后每月递减5 mg,总疗程5~6个月。可根据体重、神经炎严重程度调整剂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择的对象是1982~1988年Dhoolept麻风研究中心登记的,面神经损害病期<6个月的27例界线类麻风患者(36只兔眼),其中BT15例、B B 2例、B L 10例。登记时几乎所有病人兔眼侧颧部或眼周皆有红色高起的斑片。强的松龙治疗的初始剂量是25~30mg/d,晨顿服,一个月后每月递减5 mg,总疗程5~6个月。可根据体重、神经炎严重程度调整剂量。
其他文献
只有神经损害而没有任何原发性皮肤改变的麻风病人,被称之为神经炎型(或纯神经炎、原发性神经炎型)麻风。由于这些病人麻风菌素(光田氏)反应多为阳性、皮肤涂片查菌均为阴性,通常被列入麻风光谱的结核样型端。从现场管理出发,近年来则被作为少菌型的一部分,尽管报告有少数病例组织学示界线类和瘤型麻风特点,神经内查菌强阳性,因此,进一步详细研究,严密地确定它们是否都属于同一类型是必要的。
本文报告1例30岁退役军人患上肢不愈合性溃疡5个月.上肢溃疡出现前4个月曾发生过阴茎溃疡,经用新霉素软膏治疗1周内愈合.发病初右腕部出现红色丘疹,逐渐扩展并于3周后溃烂,左腕及左手中指随后又发生同样情况.
发生在烧伤瘢痕部位的癌即烧伤瘢痕癌(BSC)至今报告的以溃疡型和菜花样型为主,皮角型很少见。本文报告1例皮角型BSC。患者男,63岁。3岁时头顶至枕部被炉火烧伤,经外用药治愈,瘢痕形成,局部脱发。受伤60年后的1988年1月原瘢痕中央发生红斑和脱屑,逐渐出现角化性隆起,无自觉症状。
色素性荨麻疹(UP)是一种肥大细胞增生病,自1869年Nettleship报道本病以来,已报告了数百例散发的UP,很少提及家族性遗传.作者报告血缘族三代同患UP,是仅有的第二家系报告.
目前,头颈部皮肤癌的发生率在迅速上升,有人认为这可能与痤疮患者所用的疗法,如放射治疗、光疗、过氧化苯甲酰及全反式维甲酸等有关.为评价痤疮治疗在皮肤癌发病中的作用,作着以调查表的形式进行了回顾性对照研究.作者将调查表寄给加拿大Saskatchewan地区有记录的964例面颈部皮肤癌患者及3856例按年龄与性别配对的对照者,每例患者有4个对照者.
长压定为一种强效的口服血管扩张剂,治疗严重高血压有效,同时对男性型脱发也是一种有效的外用促毛发生长剂.但长压定外擦吸收差,从尿液回收量还不到放射标记量的3%.外用维甲酸能改变表皮细胞增殖与分化,促进血管增生;除有促进毛发生长的潜在重要性外,并能引起表皮松弛,角层变薄及多种其他生理效应.这可降低角层的屏障功能,导致增加外用药物的经皮吸收.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的发生与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感染有关,本病临床已可分为急性、慢性、危象、淋巴瘤及隐匿型五型,各型中皮肤受累很常见。根据该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皮损内ATLL细胞的Southern印迹分析,提出了皮肤型ATLL这一新病名。但皮损内HTLV-Ⅰ型病毒感染的病理学及病毒学诊断标准尚未建立。作者首次对ATLL病人皮损组织进行短期培养以检查HTLV-Ⅰ型病
角化棘皮瘤(KA)的治疗方法很多,大多数病例是选用手术切除,但当皮损大或部位重要时切除会影响美容或功能.本文报告采用氨甲喋呤(MTX)局部注射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病例和方法;全组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44~86岁;病程2周至3月.其中7例病变位于面部(口唇3例、鼻部2例、耳及眼睑各1例),另2例分别位于胸部及手指等阳光暴露部位.病变直径平均1.8(1.2~3.0)cm.治疗前有6例作活检均证
灵长类动物麻风模型近年来已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黑长尾猴、恒河猴、非洲绿猴、黑猩猩、长臂猿及树??等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生物学特点分别进行了阐述,这些动物感染麻风菌后可发生播散性感染,组织病理学及免疫学观察见到类似于人麻风的病变,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病原菌为麻风杆菌。资料表明,这些模型的应用有广阔前景。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极少危及生命,但其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系统应用类固醇激素,且常并用免疫抑制剂.这种疗法潜在毒性很大,其副作用的危害往往比疾病本身还严重,特别是对于伴有其它疾病的老年人.本文目的是评价四环素作为首选药物治疗BP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