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深化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要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延伸与深化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5-343
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独立的课文组成,语文教学借助一篇篇独立的课文来实施并完成。课堂教学的时空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追求无限的语文学习,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汪洋大海,并在其中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养分。借助课文实现阅读的拓展与深化,不失为一条语文学习的捷径。
一篇课文,犹如一个圆心,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犹如以这篇课文为圆心画一个圆,这个圆画得越大,表明学生由这篇课文学到的语文知识越多,获得的语文能力也越高。
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素养,都要靠阅读。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在课堂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宽,做一名合格的引路人,发挥语文的智育功能,实现学生的价值,引领学生看到更多的风景,让语文课堂有一个质的飞跃。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内容的拓展延伸,让阅读更有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学一篇课文不能仅仅学习这篇课文,还要由节选课文到原著作品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节选自经典名著。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自《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文章,课文虽是节选,却由我给我们初步勾勒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我们可以联系《朝花夕拾》中的其它文章。比如《五猖会》中,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的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这些文章都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暗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涉猎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及时有效地拓展阅读内容。
二、由这篇文章主题到各作家相类似的作品
货比三家常常能让人挑选到满意的商品,货比三家这种方法在阅读中也同样适用。比如我们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可以找到同类型的文章,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始》,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思考“欺骗”这个词的含义,诗中体现出的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师就课文的某个主题,寻找相同主题的其他名家作品让学生阅读。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会渐渐领悟到:对同一主题,可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写作。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开阔,看问题也会更全面更深入。
三、由教材课文到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
即使是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其作品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也只是其中的一篇或是很少的几篇。作为一个学生,想要了解这个作家,仅凭教材所选的一篇或几篇课文远远不够。教师从课文出发,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作家,阅读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或阅读有关该作家的人物传记,都会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比如我们在七上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就可以拓展阅读他的其它作品,如《奶奶的星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还可以读他的作品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等。
四、由课文原文到评论作品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既有着极高的文学性又有着极高的艺术性,篇篇精彩。这些文章,早有许多读书人士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鉴赏类文章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和学生们阅读课一起阅读汪曾祺的《人间滋味》,一个爱阅读的孩子读到《端午的鸭蛋》,看到最后一段,说这段语言有趣味——作者说囊萤映雪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呢?我想起上一版教材里曾有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多余,是否可删去?于是问了这个孩子。这学生说,不能。因为这里说囊萤映雪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其实是汪曾祺下意识的一种想法,表明了鸭蛋在他们家乡很寻常的,他已经和鸭蛋融为一体,鸭蛋也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更能体现作者对鸭蛋的深厚情感,习以为常而成为条件反射了。就像如果谁提到什么,你的第一反应是,还不如用我们温江的什么什么呢?是一回事。突然觉得这是最好的解答。没有之一。和学生的探讨让我对文章句子有了一个新的领悟,课后的探讨也给了我一个完美的答案。真的是教学相长啊!
阅读完汪曾祺的《人间滋味》,又一次和学生聊起了《昆明的雨》。这学生问,为什么汪曾祺能把细节刻画得那么细致?我接着问,对啊,为什么四十年以后他笔下的世界还那么清晰而鲜活?你想想,对你而言四十年之后还记得那么清楚的事是怎样的事?学生说,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有不寻常意义的事。我又接着问,那你觉得昆明的雨怎么让他觉得不寻常的,不一样的?学生说,昆明的雨季时间长,且给人感觉很好,跟别处不一样。我又问她,那还有哪些景或物给他不一样的感受,让他觉得很独特?她想了想说菌子。特别是鸡枞,别处好昂贵少见的,这里居然这么多随便捡。我补充说,是啊,这里的菌子极多。不仅数量多,且种类多,且昂贵种类的数量多。这些是他不曾见过的。还有什么特别的吗?仙人掌。仙人掌好特别,倒挂穿了麻绳系在门框上,还开了花。我说道:怎么能印象不深呢,你见过没有?“没有,应该只有昆明有吧?”学生说道。“说明了什么呢?”我问。“昆明雨多。”学生答道。我和这孩子一点点闲聊、探讨、深入,水到渠成。
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内容,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刘美珍.深化教学内容促进课外延伸[J].山西教育:教学版,2013.
关键词:课堂教学 延伸与深化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5-343
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独立的课文组成,语文教学借助一篇篇独立的课文来实施并完成。课堂教学的时空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追求无限的语文学习,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汪洋大海,并在其中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养分。借助课文实现阅读的拓展与深化,不失为一条语文学习的捷径。
一篇课文,犹如一个圆心,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犹如以这篇课文为圆心画一个圆,这个圆画得越大,表明学生由这篇课文学到的语文知识越多,获得的语文能力也越高。
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素养,都要靠阅读。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在课堂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宽,做一名合格的引路人,发挥语文的智育功能,实现学生的价值,引领学生看到更多的风景,让语文课堂有一个质的飞跃。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内容的拓展延伸,让阅读更有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学一篇课文不能仅仅学习这篇课文,还要由节选课文到原著作品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节选自经典名著。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自《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文章,课文虽是节选,却由我给我们初步勾勒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我们可以联系《朝花夕拾》中的其它文章。比如《五猖会》中,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的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这些文章都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暗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涉猎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及时有效地拓展阅读内容。
二、由这篇文章主题到各作家相类似的作品
货比三家常常能让人挑选到满意的商品,货比三家这种方法在阅读中也同样适用。比如我们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可以找到同类型的文章,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始》,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思考“欺骗”这个词的含义,诗中体现出的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师就课文的某个主题,寻找相同主题的其他名家作品让学生阅读。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会渐渐领悟到:对同一主题,可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写作。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开阔,看问题也会更全面更深入。
三、由教材课文到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
即使是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其作品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也只是其中的一篇或是很少的几篇。作为一个学生,想要了解这个作家,仅凭教材所选的一篇或几篇课文远远不够。教师从课文出发,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作家,阅读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或阅读有关该作家的人物传记,都会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比如我们在七上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就可以拓展阅读他的其它作品,如《奶奶的星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还可以读他的作品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等。
四、由课文原文到评论作品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既有着极高的文学性又有着极高的艺术性,篇篇精彩。这些文章,早有许多读书人士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鉴赏类文章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和学生们阅读课一起阅读汪曾祺的《人间滋味》,一个爱阅读的孩子读到《端午的鸭蛋》,看到最后一段,说这段语言有趣味——作者说囊萤映雪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呢?我想起上一版教材里曾有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多余,是否可删去?于是问了这个孩子。这学生说,不能。因为这里说囊萤映雪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其实是汪曾祺下意识的一种想法,表明了鸭蛋在他们家乡很寻常的,他已经和鸭蛋融为一体,鸭蛋也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更能体现作者对鸭蛋的深厚情感,习以为常而成为条件反射了。就像如果谁提到什么,你的第一反应是,还不如用我们温江的什么什么呢?是一回事。突然觉得这是最好的解答。没有之一。和学生的探讨让我对文章句子有了一个新的领悟,课后的探讨也给了我一个完美的答案。真的是教学相长啊!
阅读完汪曾祺的《人间滋味》,又一次和学生聊起了《昆明的雨》。这学生问,为什么汪曾祺能把细节刻画得那么细致?我接着问,对啊,为什么四十年以后他笔下的世界还那么清晰而鲜活?你想想,对你而言四十年之后还记得那么清楚的事是怎样的事?学生说,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有不寻常意义的事。我又接着问,那你觉得昆明的雨怎么让他觉得不寻常的,不一样的?学生说,昆明的雨季时间长,且给人感觉很好,跟别处不一样。我又问她,那还有哪些景或物给他不一样的感受,让他觉得很独特?她想了想说菌子。特别是鸡枞,别处好昂贵少见的,这里居然这么多随便捡。我补充说,是啊,这里的菌子极多。不仅数量多,且种类多,且昂贵种类的数量多。这些是他不曾见过的。还有什么特别的吗?仙人掌。仙人掌好特别,倒挂穿了麻绳系在门框上,还开了花。我说道:怎么能印象不深呢,你见过没有?“没有,应该只有昆明有吧?”学生说道。“说明了什么呢?”我问。“昆明雨多。”学生答道。我和这孩子一点点闲聊、探讨、深入,水到渠成。
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内容,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刘美珍.深化教学内容促进课外延伸[J].山西教育:教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