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在现在小学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新能力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已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发掘,并体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下面是本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 ;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在回答解题意味看什么时说:"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比法。类比推理在科学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在数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数学的教学也应该树立大数学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去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在教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时,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实物接触的少,一个鸡蛋重多少、一桶油重多少,有些学生无法确定这些重量单位。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逛超市时,去观察物品,让他们去观察哪些物品用克作重量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重量单位,并让学生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辨别的。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在课堂上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单元的内容。这样,课堂中难以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了,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了好的、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四、实施开放性课堂,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
首先,要鼓励学生求同辩异。“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 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勇于向教科书和现成的结论、答案发问;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问难、大胆创新;积极去探究。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讲座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同”与“异”,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同学们用不同的画面在正方形中表示 ,风格各异。教室四周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力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其次,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多、想得巧,其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能摆脱思维定式,不墨 守成规,学会逆向思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创造的技巧,而是在全方位的改造学生學习的过程;创新教育也不只是一种重学习方式的改变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以更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筋,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中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并养成关于独立思考、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常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在于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喜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得到充分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下面是本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 ;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在回答解题意味看什么时说:"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比法。类比推理在科学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在数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数学的教学也应该树立大数学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去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在教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时,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实物接触的少,一个鸡蛋重多少、一桶油重多少,有些学生无法确定这些重量单位。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逛超市时,去观察物品,让他们去观察哪些物品用克作重量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重量单位,并让学生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辨别的。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在课堂上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单元的内容。这样,课堂中难以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了,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了好的、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四、实施开放性课堂,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
首先,要鼓励学生求同辩异。“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 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勇于向教科书和现成的结论、答案发问;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问难、大胆创新;积极去探究。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讲座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同”与“异”,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同学们用不同的画面在正方形中表示 ,风格各异。教室四周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力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其次,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多、想得巧,其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能摆脱思维定式,不墨 守成规,学会逆向思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创造的技巧,而是在全方位的改造学生學习的过程;创新教育也不只是一种重学习方式的改变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以更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筋,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中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并养成关于独立思考、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常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在于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喜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得到充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