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活”起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315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要担负着激发学生情感、开拓视野、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任务。为此,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致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关键应该让学生动起来。
  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教师无休无止地讲解和分析,以此挤占了学生许多宝贵的读书、思考时间,使学生没有机会去积累、感悟、熏陶。以讲代读,以析代思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己品味作品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失落,语文的特性已不复存在,把受教育者当作工具,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机,有相当一部分受教育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唯唯诺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心态。试想,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头大汗讲到底,老师在台上自感讲得津津有味,可是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老师自认为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不知所云。这样,讲与不讲还不是一个样?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大胆进行课堂改革,探索出一条语文教改的新路子。
  一堂好课,应该兼采画画、演戏、作诗、奏乐的诀窍,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的余地,不越俎代庖,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那么,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想,作为教师,首先尊重学生的感情需求,使其有个欢乐的课堂气氛。
  欢乐是人的天性,学生时代是最需要欢乐的时代,学生在校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上死气沉沉,没有欢乐,就如同苗圃里没有阳光雨露,是令人悲哀的。欢乐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并获得良好发展,而学生时代的欢乐,将使其永世难忘并终身受到鼓舞。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理应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而不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在这样的语文课中,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并尊重学生富有创见的思考。课堂教学应充满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和学生之间甚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这样的一堂语文课结束后,学生的思考并未停止,他们的思想仍在继续展翅飞翔!
  语文课不能只按照教参照本宣科,单独地传授给学生孤立的知识,而应引导学生对同类知识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鉴别。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要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存在着语文教师的认识问题,应放下架子,不要讲“师道尊严”,更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另外,教师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只有教师讲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其实语文课上,教师只要留心就可以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做法也不一而同。可按时间的纵向联想,按空间的横向联想,类比联想,相关联想,正反对比联想,由实及虚的联想,由物到人的联想,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静到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时间短暂的教学就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空间不大的课堂就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拓展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正是这种良好的情感氛围,无形中促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情绪状态进入到学习过程之中。
  早在2001年1月,国家教育部就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毫无疑问,这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最年几年语文教学几乎成为社会各界的众矢之的,语文课堂教学自然首当其冲。如何切实有效地进行课堂改革,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个需要每个关心语文教学的人,尤其是身处一线的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大课题。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让学生活动起来,试想,我们的目的是想把学生由学习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在课堂上老师只起导演的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如若学生活动不起来,真可谓“车坐中心马挂角,神仙来了救不活”。但我们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敢于大胆探索,迈出勇敢的脚步,语文教学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踩”出一条金光大道来。
其他文献
古语云:“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它们都是在阐释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全新的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语文教育起到了解放和促进的作用,使得部分地区语文教育教学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局面。   吕叔湘先生说过:“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能培养阅读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
期刊
我们常说,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其实它们说的都是以小见大,都是通过细节来展现事物的全貌,并能尺水兴波。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明代王锡爵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本文将带领读者品味归有光细节中的深情。   一、动作传真情,语言显个性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期刊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道:“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作文批改,无外乎评价和指导两种功效。其实,从创新角度来讲,作文评点不仅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更应该是一次以作文为载体的师生交流,甚至是一次因材施教的难得机会。那么什么样的作文评语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作文的多种功能呢?  一、慎用“不”字,鼓励为主  以往我们批改作文总是给学生指出很多缺点和不足,如“中心不明确,选材不合理”……但如何才能使中心明确,选材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思维方式的单一呆板,情感体验的苍白拘谨,结构布局的八股腔调,行文手法的如出一辙。面对这种情形,我认为若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巧妙选“米”,做好选材,又要合理谋篇,提高“炊艺”   一、巧妙选“米”,科学选材   学生面对文题无语可说很正常,这并不是说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而是虽有观点但苦于不知如何选材论述。面对选材,有些学生可谓是黑茫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门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是应引导学生以文学阅读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
期刊
为人师者,无不希望自己被学生爱戴,获得好的口碑。尤其是教学压力较大的高中阶段,这种希望就愈显得强烈,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学生好评呢?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  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有责任。  作为老师,教育学生是自己的天职,对学生负责是为人师者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责,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冷暖,关心学生的心情,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等,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期刊
李煜和李清照都是我国文学史上写词的大家,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的词充满了凄婉的色调,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历来研究颇多,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分析这两位绝代词人感伤的精神世界及不一样的闲愁。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地处江南的偏僻小国,不断受到北方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的威胁和压迫,直至灭亡。李煜25岁即位时,南唐已沦为宋朝的附庸。他已觉察到国势日危难以挽回,因此在亡国之前他的词中已经流露出一种凄婉的对人
期刊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面临变革的命运,近几年我区的新课改进行的轰轰烈烈,在教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几年我也参加了一系列市、区级的新课改观摩课、优质课,收获颇丰。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完全抛弃过去,一切志在标新立异的做法我认为值得反思。  反思一: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把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认为新课改就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