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nu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早晨,来得特别早。
  这是一家三甲医院,门诊大楼外,门诊大厅内,到处人头涌动,有那么一瞬间,竟以为自己仿佛置身于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上午的就诊号很快就放完,拿到号的人涌向候诊大厅。大厅的长椅上,早已挤满了人。那些没抢到座位的,或站着,或蹲着,或直接坐在地上。楼道里闹哄哄的,闷得人有些头疼。避开人群,靠在墙角,默默地盯着LED 屏上滚动的名字,等待叫号。
  终于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赶紧起身,穿过人堆,挤进诊室,虔诚地递上从家里带去的体检报告。医生端详了片刻,递给我一张检查单:“这个片子不是很清楚,你需要重新做些检查。”还想问询一下体检报告上那个叫“瘤”的东西,有没有可能如之前帮我看片子的大夫说的那样,有恶性的几率,他已示意后面的患者坐在了桌前。从进门到离开,前后不足五分钟,专家仅仅说了两句话,打印了一份检查单,便将我交给了一台冰冷的机器。
  围在专家身边的患者太多,几乎都想从医生那里寻得一份慰藉,只是医生已无暇,或者不愿顾及患者的情绪,毕竟每个人就诊号间隔的时间本就很短。一位患者挤到医生身后,问了一句什么,被他呵斥退到了后面。来这里的人谁又不着急呢?捏着那张轻飘飘的单子,忐忑不安地走向另一个楼层,排队等待做检查。或许在医生的眼里,患者就如同教师眼中的作业本。一本一本地翻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职业倦怠。这样想的时候,便释然了。
  再次走进诊室的时候,已临近中午下班,专家指点着胶片上的阴影,从电脑里又打印出一份检查单。这样的黑白胶片我见过,这样的光斑,这样暗液涌动的阴影,曾经在小姑子的乳腺里安营扎寨,慢慢扩散,并游走全身,一点一点吞噬了小姑子年轻的生命。
  紧紧攥着新打印的检查单,轻飘飘一页纸,似乎又格外的沉重。上楼找到丈夫,十二点零四分,他已挂到了下午的号。这次诊断序号是28,还好不用等太久。
  他想带我去吃饭,而我很想哭。只是望着丈夫有些深陷的眼眶,抬起头把眼泪逼回去,让他回宾馆休息。他走出医院,很快买了一份快餐回来。我们谁都吃咽不下去,就那样与许多患者一起,坐在候诊厅。两人各自刷着手机,不约而同做着同一件事,百度查询关于这种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丈夫查到一家用中药治疗的医院,与在线电话咨询后,不断地安抚我:等检查结果出来,咱就去那家医院试试。
  我的手机屏上也呈现着很多这样的信息,心里有些不安。不想让丈夫感受到我的压力,起身去了卫生间。走廊的尽头,一个中年男人俯在墙角,呜呜地哭着,可能也是患者的家属吧。听着那种压抑低沉的哀号,心底涌出一种同病相怜的痛楚与悲伤。抹了抹酸涩的眼角,默默地回到丈夫的身边。
  下午的检查是B 超和几项化验,排队的人很多,验血的窗口却也不少。我坐着,丈夫排队,很快就抽了血。我们去B 超室外的大厅候诊,看着匆匆走过的每一个人,搀着的、抱着的、佝偻着身子走着的,无论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脸上都多了一份病态的凝重与焦虑。
  这些年来,出入医院的次数太多,真切地感受到了患者对医生寄予了太多的厚望,那种无助的絮叨、殷切的眼神,让我这个曾经滚过五次手术台、自以为有较强抗打击能力的女人,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那一刻,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忽然想起老人们说过的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啊,每个人都很想好好地活着。
  我是临近下班的时候,最后一个走进B超室的,里面还有几个实习生。做彩超的是一个比儿子大不了几岁的男孩子。躺在诊断床上,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万一,万一结果不好该怎么办?男孩子看了看我,温和地说:“把身体放松点,别太紧张。”声音里透出一种极致的温暖。
  所有的自尊与矜持,就在那一瞬间瓦解了。眼泪不争气地涌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男孩子说:“别哭,这不是才给你做检查吗?”眼泪一波又一波地涌出,伸出左手,抹一把,又抹一把。站在一旁的实习生转到床的另一边,递过一张纸巾,轻轻拉住了我的左手,摇了摇。
  走出彩超室时,走廊里出乎意料的安静。瘫坐在椅子上,仍旧沉浸在那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中,眼泪总也忍不住。就那样,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啜泣着,啜泣着。薄暮时分,窗外的蝉扯开嗓子嘶叫,聒噪得人心里发毛。
  忽然手机铃声响起,是丈夫打来的。想起丈夫连日来的担惊受怕,赶紧擦干眼泪,慢慢地平复心情后接起电话。丈夫焦急地问:“做完了没?怎么还没出来?”
  我極力整理好情绪,打起精神,走出B超隔离区。丈夫立刻迎了过来,或许已经发现了我红肿的眼睛,只是什么话也没说。他拉起我的手:“走,带你吃火锅去。”
  这些日子,仿佛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抵御心中的恐慌。或许是眼泪释放了积聚多日的郁结,这个晚上,忽然感觉轻松了好多。
  吃完火锅,我们慢慢地往回走,走上了过街天桥。天桥下依旧是车水马龙,远处斑马线上,拥满了行色匆匆的路人。不知怎么,这样的夜晚,竟有几分喜欢城市里这种琉璃的光影。
  在这家医院,我们熬了整整一周,每天悬着心,做着一项又一项的检查。两人疲惫,紧张,担忧,几乎要崩溃了。
  这一天凌晨四点半,闹钟就响了起来。街道人不多,医院的电梯还没有启动,我们跑上门诊五楼,四台自主挂号机前又有不少人。
  丈夫等待挂号,我去了楼下自主取片机前等候结果。从凌晨六点多,一直站到太阳升起来。朝霞慢慢地从东边的天空铺排开来,霞光洒在对面的楼顶上,泛着微黄的光芒。仰头望去,恍惚间,有一种暖融融的东西在心底升腾。
  这个上午,接诊的医生态度非常温和,他反复对比所有的片子,给出了结果:“这个阴影的确是肿瘤,不过,不用太担心,它是良性的。”
  “是真的吗?”医生微微点头。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席卷而来,一时间竟红了眼眶,喜极而泣。
其他文献
爷爷有两个妹妹,作为爷爷的孙女,我便有了两个姑奶奶。一个是大姑奶,一个是二姑奶。  新中国成立前,做小生意的曾祖父带着一家人进城时,大姑奶和二姑奶正是谈婚论嫁的年龄。进了城,顺势就嫁给了城里人。大姑奶嫁到了世代经商的陶家,做了太太;二姑奶嫁给一名铁路扳道工,做了小市民。  新中国成立后,陶家没落了,生活日渐拮据。日子过得不顺心,大姑奶常跑回娘家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诉苦。  二姑奶却日渐荣光。每次来我家
期刊
“你先点了,我给个好评。”边下车,我边从左侧裤袋掏出手机。司机姓陈,也就四十多岁吧,慈眉善目的,有着让人放心舒缓的脸。在这样的深夜,加上司机爽朗的话语,足以让我连续点上五个星。  就在我低头给滴滴司机点好评时,似乎腿脚上有什么东西在缠绕,又似乎是轻轻在拍打。我一惊,深更半夜的,不会是遇上蛇了吧?惊悚中急忙低头看脚下。就着昏黄的路灯光,一团黄绒缠绕着我的双脚。“阿黄?肯定是阿黄!”一阵惊喜如清风掠过
期刊
遇见二妮,是在云南战区医院。  当时,排长带领我和几名战士在前线无名高地进行抵近侦察,首长通过电台要求我们在任务完成后直接赶往“前指”汇报,然后再赶到边境一个叫平寨的小山村,与先行到达此处休整的侦察连会合。想到任务已圆满完成,马上就能回到后方,不再天天啃压缩饼干,能吃上一口热饭,洗上一次澡,心情不禁高兴起来,几个月来蜷缩在猫耳洞里的心也顿时放飞起来。  军用地图显示,我们所处的位置离“前指”还有不
期刊
寒假过后上班,无意中去翻好久没光顾过的信箱,发现有一封信。  我用剪刀剪开了信封的一条侧边,抽出一张卡片,却怔住了。恍惚间想起来了,原来这是五年前我在西塘的一个叫“洛七慢递”的小店写给五年后自己的信件。因着时间的流逝,我亦慢慢忘记了这件事。信里只有一张卡片,版面有限,上面寥寥数语。当初绞尽脑汁想了好久才写出几个字给自己,如今却恨当年写得太少,不够现在的自己回味。  亲爱的:  今天我在西塘行走,内
期刊
鸭阵  我的小叔叔是一个养鸭子的行家里手,经过他饲养的鸭子大概不下一个兵团,而他无疑就是司令了。  看着成群的鸭子长途迁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单个的鸭子,你也许发现不了它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一旦成群,并得到恰到好处的训练,它们就不再是普通的动物了。小叔叔将他的鸭兵也分出了先锋、中军和后卫。充当先锋的不过是几十只鸭子,这几十只由小叔叔亲自指挥行进,大部队便连绵不断随着先锋而行。到了岔路或转弯处,小
期刊
小时候,总觉得蚊子特别多,而且个又大,嘴尖脚长,浑身布满绒毛,模样怪异,令人生厌,也许与家乡位于海边有关,而我家屋旁偏偏又有大片水塘,周边长满树木杂草,更容易滋生蚊子。  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环境卫生差,导致蚊子盛行,密密麻麻,如群魔乱舞,到处嗡嗡飞行。特别是夏天夜晚,每每在家门前或天井乘凉时,成群结队的蚊子突然浩浩荡荡地飞过来,像无数的轰炸机一样,在我们头顶或身边盘旋、轰炸,将我们重重包围,见
期刊
一  地球光荣牺牲了,在霍金的小冰河里。  白幡,拼命地扒着直往上翻的白眼,掐着断气的锣声,扬起来了,稀稀拉拉的碎冰碴儿。  咣当一声,征服者的悲悯之心,将烧了半拉子的地球从焚尸炉里拉了出来,甩到太阳的星云里——  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又回头抢了一把灰白的灰,又拔了一根小冰河的羽毛,又捡来几个蹩脚的字母文字,拼凑了一纸通告——悬赏: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斜歪的嘴角,叼着一根疲沓的管子,挤出一
期刊
天黑了,在田间劳作的母亲还没有回来。  穿過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田埂,我去找她。田地离家并不远,站在屋后的树下大声吆喝,母亲肯定能听到。但是,我想去找找她,想去田地里看看。  去田地里找母亲,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占了大多数。每次放学回到家,看到紧闭的堂屋门,我就知道应该去田里找母亲。若干个黄昏,抑或天色已黑,我一个人顺着屋后蜿蜒的田间小道,一直向尽头走过去,甚或不用走到尽头,在我一声声的呼唤中,母亲爽
期刊
风停,雨住,遮阳棚上有滴滴答答水声。楼下的玉兰花洁白,圆润,像田田荷叶中亭立的白莲,香气很浓,飘进屋来一阵清香。忽地窗外传来乐器的吹奏声。  而此时,花香清幽,乐声悠扬,城市的夜灯火明亮,岁月安稳而静美。  老周在客厅与书房之间忙个不停,他也听到了窗外的乐声,站我身边问:“这人笛子吹得好呀!你以前也吹笛,你的笛子现在在哪里?”我猛然一惊,我的笛子呢?若不是他提起,我都忘了以前学过吹笛。  我们是护
期刊
一个月前在博尔瓦纳的时候,Tom 告诉我,千万不要去敦刻尔克的狂欢节,因为你会被狂欢的人群拉去跳舞,然后会因为喝太多酒而失去后面的全部记忆。  从波尔多回到里尔之后,我回家收拾了一下,上午8 点多,就坐上了开往敦刻尔克的巴士。  我们到得很早。狂欢节下午1 点钟才开始,高潮是5 点的扔鱼活动,所以我们决定先去敦刻尔克的海边。自从高中毕业之后看了《敦刻尔克》,我对敦刻尔克的这一片海就有了无限期待。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