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早晨,来得特别早。
这是一家三甲医院,门诊大楼外,门诊大厅内,到处人头涌动,有那么一瞬间,竟以为自己仿佛置身于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上午的就诊号很快就放完,拿到号的人涌向候诊大厅。大厅的长椅上,早已挤满了人。那些没抢到座位的,或站着,或蹲着,或直接坐在地上。楼道里闹哄哄的,闷得人有些头疼。避开人群,靠在墙角,默默地盯着LED 屏上滚动的名字,等待叫号。
终于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赶紧起身,穿过人堆,挤进诊室,虔诚地递上从家里带去的体检报告。医生端详了片刻,递给我一张检查单:“这个片子不是很清楚,你需要重新做些检查。”还想问询一下体检报告上那个叫“瘤”的东西,有没有可能如之前帮我看片子的大夫说的那样,有恶性的几率,他已示意后面的患者坐在了桌前。从进门到离开,前后不足五分钟,专家仅仅说了两句话,打印了一份检查单,便将我交给了一台冰冷的机器。
围在专家身边的患者太多,几乎都想从医生那里寻得一份慰藉,只是医生已无暇,或者不愿顾及患者的情绪,毕竟每个人就诊号间隔的时间本就很短。一位患者挤到医生身后,问了一句什么,被他呵斥退到了后面。来这里的人谁又不着急呢?捏着那张轻飘飘的单子,忐忑不安地走向另一个楼层,排队等待做检查。或许在医生的眼里,患者就如同教师眼中的作业本。一本一本地翻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职业倦怠。这样想的时候,便释然了。
再次走进诊室的时候,已临近中午下班,专家指点着胶片上的阴影,从电脑里又打印出一份检查单。这样的黑白胶片我见过,这样的光斑,这样暗液涌动的阴影,曾经在小姑子的乳腺里安营扎寨,慢慢扩散,并游走全身,一点一点吞噬了小姑子年轻的生命。
紧紧攥着新打印的检查单,轻飘飘一页纸,似乎又格外的沉重。上楼找到丈夫,十二点零四分,他已挂到了下午的号。这次诊断序号是28,还好不用等太久。
他想带我去吃饭,而我很想哭。只是望着丈夫有些深陷的眼眶,抬起头把眼泪逼回去,让他回宾馆休息。他走出医院,很快买了一份快餐回来。我们谁都吃咽不下去,就那样与许多患者一起,坐在候诊厅。两人各自刷着手机,不约而同做着同一件事,百度查询关于这种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丈夫查到一家用中药治疗的医院,与在线电话咨询后,不断地安抚我:等检查结果出来,咱就去那家医院试试。
我的手机屏上也呈现着很多这样的信息,心里有些不安。不想让丈夫感受到我的压力,起身去了卫生间。走廊的尽头,一个中年男人俯在墙角,呜呜地哭着,可能也是患者的家属吧。听着那种压抑低沉的哀号,心底涌出一种同病相怜的痛楚与悲伤。抹了抹酸涩的眼角,默默地回到丈夫的身边。
下午的检查是B 超和几项化验,排队的人很多,验血的窗口却也不少。我坐着,丈夫排队,很快就抽了血。我们去B 超室外的大厅候诊,看着匆匆走过的每一个人,搀着的、抱着的、佝偻着身子走着的,无论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脸上都多了一份病态的凝重与焦虑。
这些年来,出入医院的次数太多,真切地感受到了患者对医生寄予了太多的厚望,那种无助的絮叨、殷切的眼神,让我这个曾经滚过五次手术台、自以为有较强抗打击能力的女人,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那一刻,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忽然想起老人们说过的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啊,每个人都很想好好地活着。
我是临近下班的时候,最后一个走进B超室的,里面还有几个实习生。做彩超的是一个比儿子大不了几岁的男孩子。躺在诊断床上,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万一,万一结果不好该怎么办?男孩子看了看我,温和地说:“把身体放松点,别太紧张。”声音里透出一种极致的温暖。
所有的自尊与矜持,就在那一瞬间瓦解了。眼泪不争气地涌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男孩子说:“别哭,这不是才给你做检查吗?”眼泪一波又一波地涌出,伸出左手,抹一把,又抹一把。站在一旁的实习生转到床的另一边,递过一张纸巾,轻轻拉住了我的左手,摇了摇。
走出彩超室时,走廊里出乎意料的安静。瘫坐在椅子上,仍旧沉浸在那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中,眼泪总也忍不住。就那样,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啜泣着,啜泣着。薄暮时分,窗外的蝉扯开嗓子嘶叫,聒噪得人心里发毛。
忽然手机铃声响起,是丈夫打来的。想起丈夫连日来的担惊受怕,赶紧擦干眼泪,慢慢地平复心情后接起电话。丈夫焦急地问:“做完了没?怎么还没出来?”
我極力整理好情绪,打起精神,走出B超隔离区。丈夫立刻迎了过来,或许已经发现了我红肿的眼睛,只是什么话也没说。他拉起我的手:“走,带你吃火锅去。”
这些日子,仿佛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抵御心中的恐慌。或许是眼泪释放了积聚多日的郁结,这个晚上,忽然感觉轻松了好多。
吃完火锅,我们慢慢地往回走,走上了过街天桥。天桥下依旧是车水马龙,远处斑马线上,拥满了行色匆匆的路人。不知怎么,这样的夜晚,竟有几分喜欢城市里这种琉璃的光影。
在这家医院,我们熬了整整一周,每天悬着心,做着一项又一项的检查。两人疲惫,紧张,担忧,几乎要崩溃了。
这一天凌晨四点半,闹钟就响了起来。街道人不多,医院的电梯还没有启动,我们跑上门诊五楼,四台自主挂号机前又有不少人。
丈夫等待挂号,我去了楼下自主取片机前等候结果。从凌晨六点多,一直站到太阳升起来。朝霞慢慢地从东边的天空铺排开来,霞光洒在对面的楼顶上,泛着微黄的光芒。仰头望去,恍惚间,有一种暖融融的东西在心底升腾。
这个上午,接诊的医生态度非常温和,他反复对比所有的片子,给出了结果:“这个阴影的确是肿瘤,不过,不用太担心,它是良性的。”
“是真的吗?”医生微微点头。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席卷而来,一时间竟红了眼眶,喜极而泣。
这是一家三甲医院,门诊大楼外,门诊大厅内,到处人头涌动,有那么一瞬间,竟以为自己仿佛置身于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上午的就诊号很快就放完,拿到号的人涌向候诊大厅。大厅的长椅上,早已挤满了人。那些没抢到座位的,或站着,或蹲着,或直接坐在地上。楼道里闹哄哄的,闷得人有些头疼。避开人群,靠在墙角,默默地盯着LED 屏上滚动的名字,等待叫号。
终于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赶紧起身,穿过人堆,挤进诊室,虔诚地递上从家里带去的体检报告。医生端详了片刻,递给我一张检查单:“这个片子不是很清楚,你需要重新做些检查。”还想问询一下体检报告上那个叫“瘤”的东西,有没有可能如之前帮我看片子的大夫说的那样,有恶性的几率,他已示意后面的患者坐在了桌前。从进门到离开,前后不足五分钟,专家仅仅说了两句话,打印了一份检查单,便将我交给了一台冰冷的机器。
围在专家身边的患者太多,几乎都想从医生那里寻得一份慰藉,只是医生已无暇,或者不愿顾及患者的情绪,毕竟每个人就诊号间隔的时间本就很短。一位患者挤到医生身后,问了一句什么,被他呵斥退到了后面。来这里的人谁又不着急呢?捏着那张轻飘飘的单子,忐忑不安地走向另一个楼层,排队等待做检查。或许在医生的眼里,患者就如同教师眼中的作业本。一本一本地翻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职业倦怠。这样想的时候,便释然了。
再次走进诊室的时候,已临近中午下班,专家指点着胶片上的阴影,从电脑里又打印出一份检查单。这样的黑白胶片我见过,这样的光斑,这样暗液涌动的阴影,曾经在小姑子的乳腺里安营扎寨,慢慢扩散,并游走全身,一点一点吞噬了小姑子年轻的生命。
紧紧攥着新打印的检查单,轻飘飘一页纸,似乎又格外的沉重。上楼找到丈夫,十二点零四分,他已挂到了下午的号。这次诊断序号是28,还好不用等太久。
他想带我去吃饭,而我很想哭。只是望着丈夫有些深陷的眼眶,抬起头把眼泪逼回去,让他回宾馆休息。他走出医院,很快买了一份快餐回来。我们谁都吃咽不下去,就那样与许多患者一起,坐在候诊厅。两人各自刷着手机,不约而同做着同一件事,百度查询关于这种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丈夫查到一家用中药治疗的医院,与在线电话咨询后,不断地安抚我:等检查结果出来,咱就去那家医院试试。
我的手机屏上也呈现着很多这样的信息,心里有些不安。不想让丈夫感受到我的压力,起身去了卫生间。走廊的尽头,一个中年男人俯在墙角,呜呜地哭着,可能也是患者的家属吧。听着那种压抑低沉的哀号,心底涌出一种同病相怜的痛楚与悲伤。抹了抹酸涩的眼角,默默地回到丈夫的身边。
下午的检查是B 超和几项化验,排队的人很多,验血的窗口却也不少。我坐着,丈夫排队,很快就抽了血。我们去B 超室外的大厅候诊,看着匆匆走过的每一个人,搀着的、抱着的、佝偻着身子走着的,无论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脸上都多了一份病态的凝重与焦虑。
这些年来,出入医院的次数太多,真切地感受到了患者对医生寄予了太多的厚望,那种无助的絮叨、殷切的眼神,让我这个曾经滚过五次手术台、自以为有较强抗打击能力的女人,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那一刻,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忽然想起老人们说过的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啊,每个人都很想好好地活着。
我是临近下班的时候,最后一个走进B超室的,里面还有几个实习生。做彩超的是一个比儿子大不了几岁的男孩子。躺在诊断床上,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万一,万一结果不好该怎么办?男孩子看了看我,温和地说:“把身体放松点,别太紧张。”声音里透出一种极致的温暖。
所有的自尊与矜持,就在那一瞬间瓦解了。眼泪不争气地涌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男孩子说:“别哭,这不是才给你做检查吗?”眼泪一波又一波地涌出,伸出左手,抹一把,又抹一把。站在一旁的实习生转到床的另一边,递过一张纸巾,轻轻拉住了我的左手,摇了摇。
走出彩超室时,走廊里出乎意料的安静。瘫坐在椅子上,仍旧沉浸在那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中,眼泪总也忍不住。就那样,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啜泣着,啜泣着。薄暮时分,窗外的蝉扯开嗓子嘶叫,聒噪得人心里发毛。
忽然手机铃声响起,是丈夫打来的。想起丈夫连日来的担惊受怕,赶紧擦干眼泪,慢慢地平复心情后接起电话。丈夫焦急地问:“做完了没?怎么还没出来?”
我極力整理好情绪,打起精神,走出B超隔离区。丈夫立刻迎了过来,或许已经发现了我红肿的眼睛,只是什么话也没说。他拉起我的手:“走,带你吃火锅去。”
这些日子,仿佛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抵御心中的恐慌。或许是眼泪释放了积聚多日的郁结,这个晚上,忽然感觉轻松了好多。
吃完火锅,我们慢慢地往回走,走上了过街天桥。天桥下依旧是车水马龙,远处斑马线上,拥满了行色匆匆的路人。不知怎么,这样的夜晚,竟有几分喜欢城市里这种琉璃的光影。
在这家医院,我们熬了整整一周,每天悬着心,做着一项又一项的检查。两人疲惫,紧张,担忧,几乎要崩溃了。
这一天凌晨四点半,闹钟就响了起来。街道人不多,医院的电梯还没有启动,我们跑上门诊五楼,四台自主挂号机前又有不少人。
丈夫等待挂号,我去了楼下自主取片机前等候结果。从凌晨六点多,一直站到太阳升起来。朝霞慢慢地从东边的天空铺排开来,霞光洒在对面的楼顶上,泛着微黄的光芒。仰头望去,恍惚间,有一种暖融融的东西在心底升腾。
这个上午,接诊的医生态度非常温和,他反复对比所有的片子,给出了结果:“这个阴影的确是肿瘤,不过,不用太担心,它是良性的。”
“是真的吗?”医生微微点头。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席卷而来,一时间竟红了眼眶,喜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