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节奏越来越快,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课程改革也为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基础性极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时间里帮助学生探索和掌握新知,提高社会适应力是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促进课堂有效性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对此,只有合理分析导致小学语文教学成效滞后的因素,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策略,教学者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探索与不断完善,提升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合理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229-01
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中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提升课堂有效性,也是每一位教师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所谓“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不仅是语文测试卷面分数的提高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活跃氛围,还应当包含文学素养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进、语文常识的积累等个人素质的进步与发展。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标准,确保学生在每节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课下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尽管课堂时间有限,但只要把握教学重点,深刻认识到阻碍语文课堂积极教学的形成因素,并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以及适于学生的调动兴趣、主观能动、促进学习等策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研究深度不足导致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确
教材是决定教学内容的关键资源,也是连接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的关键工具。语文教材的编制是由专家根据学生的阶段发展特点精心挑选并排版,大多数的学习内容都是益于学生发展的,然而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对教材的研究,而是根据自己的资料来准备课堂内容,导致语文课堂往往出现缺乏步骤和内容框架的多元知识体系,忽视了教材中对学生某个方面的重点训练,对于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也难以理解,教材里所蕴含的内涵同样难以被深入挖掘出来。
(二)忽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造成课堂氛围不佳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深远影响,大部分教学课堂通常把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置于中心地位,学生的角色往往为被动的受教者,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急于完成课程目标,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造成学生对语文表达的方式和特点都不清晰,语文学习进程缓慢且效果低效;另一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没有充分思考学生立场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反感的地方,致使方案实施的效果不仅与预期不符,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兴致下降,对语文课程变得厌烦起来。
(三)教学手段单一刻板
教学手段的使用往往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小学阶段作为孩子心智迅速发展、好奇好动生理特点突出的特殊时期,如果不能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过来。因此,单靠粉笔与黑板建立起来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效率低下的课堂,不仅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也将被固化,非但对语文课堂的学习毫无兴致,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对课堂的抗拒与恐惧,阻碍语文课堂的有效进行。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教材的作用,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基本点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对即将进行的课堂规划出完整的结构框架,明确学习重点难点,并在进行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发掘学生可以理解的内涵,完善和补充教材一带而过的其他内容如历史背景、人物个性等,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教材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例如,语文教材中“卷首语”、“本章小结”、“卷尾语”等内容实际上就是面向学生而建立的基本学习框架,对学生进行方向引导和带入情感的作用,教师应当对这些部分注意起来,力图以最简洁易懂的方式完成学习的领航。
(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为学生创造思疑解惑的环境。尽量降低教师提问的频率,倡导或督促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提出疑惑,可以达到更好的思维训练效果;第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调动了口、脑、言、手等部位,确保了学生课堂高参与度以及思维的高运行,使其注意力始终被课堂内容所吸引,教师此时若适宜地增加问题难度,还有可能对学生的思维高度实现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三,设计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记忆转移,要想保证学生时刻关注课堂参与课堂,必要的教学方法革新必不可少,因此教师要多多钻研,勤于思考,充分利用多媒体画面、比赛竞技、动作表演等先进可行的手段,改良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三)建立师生之间有效的课堂对话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不应当过于顽劣,目无师长,教师也不应当因学生幼年无知而忽略其感受,师生双方都应当以最真切的情感相互交流:教师要带给学生倍似家人的关爱,通过语言渲染以及情景创设,为学生创造能够体验的生活场景;学生接受教师的鼓励,踊跃的提出质疑,开展与老师的讨论,师生之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的对话模式也俨然是一种情感及思维上的沟通和合作,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讲,都有着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积极益处。
(四)合作学习促进课堂学习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是符合小学生群体心理和交友方式的组织形式,要想使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发挥明显,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1.建立合理的小组分工机制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但对喜爱的事物和讨厌的事物表现得也十分明显,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自我意愿和兴趣爱好为其分配合理的小组角色,在对小组成员的选择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成绩、性别等的分配,保证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2.在适当的教学时机下开展合作学习
在面对语文课堂上一些晦涩难懂或难以寻找答案的问题时,合作学习就能够将问题通过思维交流或小组协商的方式找到解决根据,多人的交流也会使理解更加全面,让很多学生了解新的思维途径,恍然大悟。
3.教师要在合作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
学生的思维固然新颖,但很多时候不能通过有序的步骤和清晰的逻辑来引导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就要充分承担起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实施具体的学习步骤,收集讨论、举例使用到的信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从而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曹相弟.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亚太教育,2016,(02).
[2]仲应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实践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1).
[3]付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0,(07).
作者简介:谈业华(1965—)中共党员,专科学历,一级教师,六安市舒城县城关镇第三小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合理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229-01
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中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提升课堂有效性,也是每一位教师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所谓“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不仅是语文测试卷面分数的提高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活跃氛围,还应当包含文学素养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进、语文常识的积累等个人素质的进步与发展。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标准,确保学生在每节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课下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尽管课堂时间有限,但只要把握教学重点,深刻认识到阻碍语文课堂积极教学的形成因素,并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以及适于学生的调动兴趣、主观能动、促进学习等策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研究深度不足导致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确
教材是决定教学内容的关键资源,也是连接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的关键工具。语文教材的编制是由专家根据学生的阶段发展特点精心挑选并排版,大多数的学习内容都是益于学生发展的,然而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对教材的研究,而是根据自己的资料来准备课堂内容,导致语文课堂往往出现缺乏步骤和内容框架的多元知识体系,忽视了教材中对学生某个方面的重点训练,对于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也难以理解,教材里所蕴含的内涵同样难以被深入挖掘出来。
(二)忽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造成课堂氛围不佳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深远影响,大部分教学课堂通常把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置于中心地位,学生的角色往往为被动的受教者,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急于完成课程目标,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造成学生对语文表达的方式和特点都不清晰,语文学习进程缓慢且效果低效;另一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没有充分思考学生立场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反感的地方,致使方案实施的效果不仅与预期不符,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兴致下降,对语文课程变得厌烦起来。
(三)教学手段单一刻板
教学手段的使用往往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小学阶段作为孩子心智迅速发展、好奇好动生理特点突出的特殊时期,如果不能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过来。因此,单靠粉笔与黑板建立起来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效率低下的课堂,不仅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也将被固化,非但对语文课堂的学习毫无兴致,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对课堂的抗拒与恐惧,阻碍语文课堂的有效进行。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教材的作用,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基本点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对即将进行的课堂规划出完整的结构框架,明确学习重点难点,并在进行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发掘学生可以理解的内涵,完善和补充教材一带而过的其他内容如历史背景、人物个性等,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教材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例如,语文教材中“卷首语”、“本章小结”、“卷尾语”等内容实际上就是面向学生而建立的基本学习框架,对学生进行方向引导和带入情感的作用,教师应当对这些部分注意起来,力图以最简洁易懂的方式完成学习的领航。
(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为学生创造思疑解惑的环境。尽量降低教师提问的频率,倡导或督促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提出疑惑,可以达到更好的思维训练效果;第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调动了口、脑、言、手等部位,确保了学生课堂高参与度以及思维的高运行,使其注意力始终被课堂内容所吸引,教师此时若适宜地增加问题难度,还有可能对学生的思维高度实现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三,设计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记忆转移,要想保证学生时刻关注课堂参与课堂,必要的教学方法革新必不可少,因此教师要多多钻研,勤于思考,充分利用多媒体画面、比赛竞技、动作表演等先进可行的手段,改良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三)建立师生之间有效的课堂对话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不应当过于顽劣,目无师长,教师也不应当因学生幼年无知而忽略其感受,师生双方都应当以最真切的情感相互交流:教师要带给学生倍似家人的关爱,通过语言渲染以及情景创设,为学生创造能够体验的生活场景;学生接受教师的鼓励,踊跃的提出质疑,开展与老师的讨论,师生之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的对话模式也俨然是一种情感及思维上的沟通和合作,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讲,都有着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积极益处。
(四)合作学习促进课堂学习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是符合小学生群体心理和交友方式的组织形式,要想使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发挥明显,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1.建立合理的小组分工机制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但对喜爱的事物和讨厌的事物表现得也十分明显,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自我意愿和兴趣爱好为其分配合理的小组角色,在对小组成员的选择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成绩、性别等的分配,保证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2.在适当的教学时机下开展合作学习
在面对语文课堂上一些晦涩难懂或难以寻找答案的问题时,合作学习就能够将问题通过思维交流或小组协商的方式找到解决根据,多人的交流也会使理解更加全面,让很多学生了解新的思维途径,恍然大悟。
3.教师要在合作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
学生的思维固然新颖,但很多时候不能通过有序的步骤和清晰的逻辑来引导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就要充分承担起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实施具体的学习步骤,收集讨论、举例使用到的信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从而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曹相弟.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亚太教育,2016,(02).
[2]仲应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实践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1).
[3]付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0,(07).
作者简介:谈业华(1965—)中共党员,专科学历,一级教师,六安市舒城县城关镇第三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