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成拳〓是在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拳套及固定招法,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据传为王芗斋所创。王芗斋在清光绪年间就学于形意拳名手郭云深,后遍游长江南北诸省,前后20余年专心研究拳理,遂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吸取各家之长创立大成拳。
大成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在锻炼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诱导,以意念统帅肢体,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假借,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且使本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可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在运动中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大成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都是派生的,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所谓松紧,既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大成拳要突出一个“意”字。
大成拳以站桩为基本功,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松紧。一般先练放松,进一步再练松紧的相互转换,以达到松紧协调。人体精神和肢体放松,可促使气血通畅,新陈代谢旺盛,调整内脏器官的各项功能,使其匀整平衡,从而增强体质。站桩还能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所谓“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此外,通过松紧转化,训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点不弹簧”。通过站桩的锻炼,可为拳术的各项训练打下基础。试力,是体验在站桩中所培养的浑元力,体验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是否仍然能够匀整得力和运用自如。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以便能够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这是大成拳之所长。摩撑步,是结合试力进行的步法训练,其原则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轉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和整体协调,以利随时发力。推手、散手是大成拳技击训练的两种形式。推手可以作为散手的辅助练习,要求在与对方肢体接触时善于体察对方的虚实、强弱和力量的方向,并善于控制对方,施以有效打击。
秘踪拳〓又称燕青拳、迷路拳、迷踪艺。这些拳名和这种拳术产生的传说有关。例如,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卢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说法说燕青门徒虽佩服燕青的拳艺,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隐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此拳技术为迷踪艺。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岳人,先从兖州张某学拳,后游历各地,晚年隐居河北省沧县教拳。在沧县,以陈善为主的一派,称此拳为秘踪拳;由沧县移居到河北省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手霍元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传到山东省青州,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带与八番拳结合,又形成“燕青寸八番”的一派。
秘踪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动作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击法,下肢有跳、截、挂、缠等腿法,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技击性较强的攻防技术。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窜蹦跳跃。秘踪拳内容有:①徒手(燕青拳、三步架等);②器械(青龙剑、明堂刀、五虎断门枪、春秋大刀等);③对练(讲究十二诀:谈空、捷进法、救应法、达变法、拆变法、虚实救应躲闪法、半避风短打、燕青十打、五花绵掌、迎面对、绵掌拔步打法、里外战);④硬功(铁裆、铁沙掌、铁顶);⑤医疗保健功(十二练手,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编制,主要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
大成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在锻炼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诱导,以意念统帅肢体,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假借,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且使本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可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在运动中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大成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都是派生的,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所谓松紧,既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大成拳要突出一个“意”字。
大成拳以站桩为基本功,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松紧。一般先练放松,进一步再练松紧的相互转换,以达到松紧协调。人体精神和肢体放松,可促使气血通畅,新陈代谢旺盛,调整内脏器官的各项功能,使其匀整平衡,从而增强体质。站桩还能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所谓“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此外,通过松紧转化,训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点不弹簧”。通过站桩的锻炼,可为拳术的各项训练打下基础。试力,是体验在站桩中所培养的浑元力,体验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是否仍然能够匀整得力和运用自如。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以便能够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这是大成拳之所长。摩撑步,是结合试力进行的步法训练,其原则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轉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和整体协调,以利随时发力。推手、散手是大成拳技击训练的两种形式。推手可以作为散手的辅助练习,要求在与对方肢体接触时善于体察对方的虚实、强弱和力量的方向,并善于控制对方,施以有效打击。
秘踪拳〓又称燕青拳、迷路拳、迷踪艺。这些拳名和这种拳术产生的传说有关。例如,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卢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说法说燕青门徒虽佩服燕青的拳艺,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隐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此拳技术为迷踪艺。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岳人,先从兖州张某学拳,后游历各地,晚年隐居河北省沧县教拳。在沧县,以陈善为主的一派,称此拳为秘踪拳;由沧县移居到河北省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手霍元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传到山东省青州,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带与八番拳结合,又形成“燕青寸八番”的一派。
秘踪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动作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击法,下肢有跳、截、挂、缠等腿法,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技击性较强的攻防技术。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窜蹦跳跃。秘踪拳内容有:①徒手(燕青拳、三步架等);②器械(青龙剑、明堂刀、五虎断门枪、春秋大刀等);③对练(讲究十二诀:谈空、捷进法、救应法、达变法、拆变法、虚实救应躲闪法、半避风短打、燕青十打、五花绵掌、迎面对、绵掌拔步打法、里外战);④硬功(铁裆、铁沙掌、铁顶);⑤医疗保健功(十二练手,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编制,主要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