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措施。阅读教学有着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优势,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结合阅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思考,深入开展探究性阅读,引导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 思维品质
各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为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提供丰厚的知识营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呢?
一、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
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的重点和各自注重的焦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给学生充分表达、自由表达的心理安全环境,让个性化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诗人写出了老年辞官返乡对人生易老,世态沧桑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写出了离家闯荡、建功立业的少年,也写出了鬓毛疏落,老态龙钟的自画像。对诗人的此句诗,学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现象,教师如果以一言蔽之,则极大限制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如果让学生说出你心目中的贺之章的“鬓毛衰”,则精彩纷呈。学生:“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了小村庄,他的脸皱得像又干又瘪的苹果,又深又密的皱纹,写满了人世间的沧桑”。学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弯着腰,拄着拐杖,边走边咳嗽,连胡子都跟着颤动。”学生:“我想象中的诗人,虽然老态龙钟,但精神矍铄,深陷眼窝中的两眼依然明亮,一部雪白的长胡须飘洒胸前,仙风道古的神态显示着诗人的气质和风范”。学生自由再造着贺之章的形象。教师适时引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情景,你们感受的到吗?”学生马上联系实际,想到了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去年回乡祭祖的寻根之旅,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回到了阔别六十年的故乡,也定会吟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个性化的思考,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文本会因为知识、经验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解读。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开展个性化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如孙建锋老师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唤醒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开展创造性阅读。教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在阅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好,请你写下来,一起交流。”学生读书后发言,学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觉得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让耳目一新。”教师:“是的,这句话写得的确非常好!因为它写出了树的活力,体现了树的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和生命美。”学生:“书上说:‘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样的树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相同的学生。”学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教师:“说得太好了!”学生:“由‘回归大地的根’这句话,我想到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教师:“噢!你怎么会想到这句话?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的?”学生“是的,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教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采摘来的。”学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许多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师:“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在师生情感的碰撞中,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需要学生能够对文本有自我感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感悟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思想品德熏陶,发展个性化思维品质。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文中描写了各怀心术的周瑜、诸葛亮、鲁肃等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周瑜设计陷害对来江东做客的诸葛亮,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明知三天不可能造十万支箭,却偏要面对周瑜的险恶用心,诸葛亮不但不揭露,反而故作不知,而是欣然应允,诸葛亮明察秋毫,按常人该怎么做?诸葛亮的神态应是端庄和蔑视周瑜的,对已经接受的任务,常人是赶紧组织人力、物力加紧赶造,而诸葛亮怎样做的呢?他是独辟蹊径,向敌人借箭。向敌人要箭,一种是打败敌人,缴获战利品,另一种是逼迫敌人交出箭来,这两种方法都不行,诸葛亮采用的是诱敌送箭之术,顺利地按时交付了十万支箭,引导学生仔细体验诸葛亮大智大勇的借箭之举,体验周瑜的险恶用心,体验鲁肃先为朋友担忧,后为朋友欣喜的心态,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魁力。借箭成功之后,让学生再进一步开展体验性联想,周瑜看到诸葛亮按时交上的十万支箭,是高兴、是嫉妒、还是有其它感情呢?学生分别对三个人物的心理做出推断,提升了阅读感受,使思维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学生探究的结果,有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是个性化思维品质的表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 思维品质
各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为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提供丰厚的知识营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呢?
一、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
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的重点和各自注重的焦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给学生充分表达、自由表达的心理安全环境,让个性化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诗人写出了老年辞官返乡对人生易老,世态沧桑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写出了离家闯荡、建功立业的少年,也写出了鬓毛疏落,老态龙钟的自画像。对诗人的此句诗,学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现象,教师如果以一言蔽之,则极大限制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如果让学生说出你心目中的贺之章的“鬓毛衰”,则精彩纷呈。学生:“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了小村庄,他的脸皱得像又干又瘪的苹果,又深又密的皱纹,写满了人世间的沧桑”。学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弯着腰,拄着拐杖,边走边咳嗽,连胡子都跟着颤动。”学生:“我想象中的诗人,虽然老态龙钟,但精神矍铄,深陷眼窝中的两眼依然明亮,一部雪白的长胡须飘洒胸前,仙风道古的神态显示着诗人的气质和风范”。学生自由再造着贺之章的形象。教师适时引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情景,你们感受的到吗?”学生马上联系实际,想到了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去年回乡祭祖的寻根之旅,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回到了阔别六十年的故乡,也定会吟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个性化的思考,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文本会因为知识、经验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解读。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开展个性化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如孙建锋老师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唤醒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开展创造性阅读。教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在阅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好,请你写下来,一起交流。”学生读书后发言,学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觉得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让耳目一新。”教师:“是的,这句话写得的确非常好!因为它写出了树的活力,体现了树的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和生命美。”学生:“书上说:‘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样的树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相同的学生。”学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教师:“说得太好了!”学生:“由‘回归大地的根’这句话,我想到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教师:“噢!你怎么会想到这句话?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的?”学生“是的,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教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采摘来的。”学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许多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师:“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在师生情感的碰撞中,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需要学生能够对文本有自我感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感悟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思想品德熏陶,发展个性化思维品质。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文中描写了各怀心术的周瑜、诸葛亮、鲁肃等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周瑜设计陷害对来江东做客的诸葛亮,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明知三天不可能造十万支箭,却偏要面对周瑜的险恶用心,诸葛亮不但不揭露,反而故作不知,而是欣然应允,诸葛亮明察秋毫,按常人该怎么做?诸葛亮的神态应是端庄和蔑视周瑜的,对已经接受的任务,常人是赶紧组织人力、物力加紧赶造,而诸葛亮怎样做的呢?他是独辟蹊径,向敌人借箭。向敌人要箭,一种是打败敌人,缴获战利品,另一种是逼迫敌人交出箭来,这两种方法都不行,诸葛亮采用的是诱敌送箭之术,顺利地按时交付了十万支箭,引导学生仔细体验诸葛亮大智大勇的借箭之举,体验周瑜的险恶用心,体验鲁肃先为朋友担忧,后为朋友欣喜的心态,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魁力。借箭成功之后,让学生再进一步开展体验性联想,周瑜看到诸葛亮按时交上的十万支箭,是高兴、是嫉妒、还是有其它感情呢?学生分别对三个人物的心理做出推断,提升了阅读感受,使思维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学生探究的结果,有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是个性化思维品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