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生态世界观,以人与自然界关系为基本问题,提供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石,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现实,力图站在新的理论高度把握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与核心,探究循环经济发展的四重维度: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知识维),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生产维),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制度维)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文化维),从而揭示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式。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循环经济;四维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59-01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生态世界观,以人与自然界关系为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分析问题,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现实,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其四重维度构成的一种动态模式: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循环经济发展的四重维度意在呈现一个视野更广阔、内涵更深刻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模式。上述四个层次的生态转向并不是单纯并列或静止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动态过程,并表现为一种层次逐渐加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递进式循环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角看循环经济发展本质的四维结构,毋宁说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模式。
1、循环经济发展的知识维: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循环型社会构建的知识支撑。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角看,循环经济首先必须实现科学技术范式的转换。传统的科技观及其科学技术范式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必须实现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学转向,即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重维度。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注科学技术,认为人类应该依靠科学技术处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已经有了“生产生态化”的思想,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专门讨论了“生产排泄物利用”问题。马克思将生产排泄物划分为两类: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所谓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化学工业在小规模生产时损失掉的副产品,制造机器时废弃的但又作为原料进入铁的生产的铁屑等等。
马克思认为通过科学技术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去发现废物的有用性。科技的进步改变了对生产原料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各种废料或下脚料获得了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再利用的形式。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由于机器改良在一种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正是模仿与借鉴自然界这种长期进化的模式,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重新构建新模式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达到效率最高、物料最省,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对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进行自洁、消纳,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生生不息,循环发展。
2、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维: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
传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模式以经济效益的增长为唯一目标,它否认自然的价值,以损害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中,对环境质量的损害与自然资源的消耗都不计入生产成本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这是一种严重负债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要确立“自然价值”的概念,不仅进行自然价值计算,而且要把它作为像劳动价值一样的核心概念,重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框架。
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生态转向的主旨,是促进传统经济模式向三级生态系统的转化。目前的工业模式正处于从一级生态系统向二级生态系统过渡的半循环阶段,而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级生态系统范畴。要建立绿色核算指标体系,综合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模式生态转向状况和成果,对导致生态经济系统失调的因素进行干预,对经济发展未来的趋势提供预警,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3、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维: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
如前所述,循环经济的实践需要人类从知识维度上进行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生产维度上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态转向。但进一步探究,还必须注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维。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自由市場经济的“高效”带来的并不是美好的人类发展前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认为,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于“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科学技术发展引发了全球环境问题,科技政治面临着新的生态转向。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实现要求拓展政治制度的内涵,从资源政治到科技政治,再从科技政治到生态政治,从而实现政治及社会管理制度的生态转向。这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其科学技术范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得以真正实现的现实社会基础和前提。
4、循环经济发展的文化维: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
循环经济发展的文化维从人的存在本质上看,体现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马克思设想人类未来所要实现的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这就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原则。
循环经济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在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各种人类文化思潮中,重构人类文明的生态回归。文化可以理解为人所创造的一切总和,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切总和。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精神创造的总和,是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循环经济;四维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59-01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生态世界观,以人与自然界关系为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分析问题,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现实,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其四重维度构成的一种动态模式: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循环经济发展的四重维度意在呈现一个视野更广阔、内涵更深刻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模式。上述四个层次的生态转向并不是单纯并列或静止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动态过程,并表现为一种层次逐渐加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递进式循环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角看循环经济发展本质的四维结构,毋宁说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模式。
1、循环经济发展的知识维: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循环型社会构建的知识支撑。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角看,循环经济首先必须实现科学技术范式的转换。传统的科技观及其科学技术范式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必须实现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学转向,即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重维度。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注科学技术,认为人类应该依靠科学技术处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已经有了“生产生态化”的思想,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专门讨论了“生产排泄物利用”问题。马克思将生产排泄物划分为两类: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所谓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化学工业在小规模生产时损失掉的副产品,制造机器时废弃的但又作为原料进入铁的生产的铁屑等等。
马克思认为通过科学技术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去发现废物的有用性。科技的进步改变了对生产原料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各种废料或下脚料获得了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再利用的形式。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由于机器改良在一种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正是模仿与借鉴自然界这种长期进化的模式,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重新构建新模式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达到效率最高、物料最省,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对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进行自洁、消纳,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生生不息,循环发展。
2、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维: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
传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模式以经济效益的增长为唯一目标,它否认自然的价值,以损害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中,对环境质量的损害与自然资源的消耗都不计入生产成本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这是一种严重负债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要确立“自然价值”的概念,不仅进行自然价值计算,而且要把它作为像劳动价值一样的核心概念,重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框架。
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生态转向的主旨,是促进传统经济模式向三级生态系统的转化。目前的工业模式正处于从一级生态系统向二级生态系统过渡的半循环阶段,而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级生态系统范畴。要建立绿色核算指标体系,综合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模式生态转向状况和成果,对导致生态经济系统失调的因素进行干预,对经济发展未来的趋势提供预警,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3、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维: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
如前所述,循环经济的实践需要人类从知识维度上进行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生产维度上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态转向。但进一步探究,还必须注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维。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自由市場经济的“高效”带来的并不是美好的人类发展前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认为,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于“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科学技术发展引发了全球环境问题,科技政治面临着新的生态转向。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实现要求拓展政治制度的内涵,从资源政治到科技政治,再从科技政治到生态政治,从而实现政治及社会管理制度的生态转向。这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其科学技术范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得以真正实现的现实社会基础和前提。
4、循环经济发展的文化维: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
循环经济发展的文化维从人的存在本质上看,体现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马克思设想人类未来所要实现的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这就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原则。
循环经济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在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各种人类文化思潮中,重构人类文明的生态回归。文化可以理解为人所创造的一切总和,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切总和。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精神创造的总和,是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