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希望通过校园研学课程的实施,让学校隐性的校史德育课程资源显性化,让孩子在真实的身边的情景联系中,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隐性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它是以一种间接的、暗示的、无意识的方式,长期地影响学生情感、调整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其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蔚斗小学通过打造校史隐性课程,开展“蔚斗烙印研学之旅”,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体验中建塑品德、养育心智。
一、以物载道,让旧物展校史育德魅力
蔚斗小学创办于1927年,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892年的私立养正小学校。1938年中共镇海县地下工委在蔚斗小学成立。目前学校旧址是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
在学校文化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将浓厚的校史视为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在“老”建筑中视景知史,让“老”物件来视景说史,唱“老”校歌来视景温史,以物载道,以物说史,目的就是以这些带有蔚斗小学历史印记的文化为发端,激励全校师生对校史文化进行探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学校的文化内涵。
1.在“老”建筑中视景知史
建筑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以一种凝固的美来诠释一座城市的文化。学校建筑是校园文化不断积淀、不断雕琢的成果,我们注重在建筑和文化的关系中观照历史、反思当下,体现学校独有的精神风貌和历史积淀。行走在校园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校史文化的存在。一楼文化交流大厅是每个学生上学、放学必经之路,它采用上世纪30年代蔚斗小学的建筑风格。学校的果园中有一个古朴典雅的“爱陆亭”,是为纪念校董唐爱陆所建,上书爱陆先生的墓志铭“爱国爱民气宇轩,廉洁奉公孺子牛”。在校园中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养正书斋”,是为纪念蔚斗小学的前身私立养正小学校而建,房子的部分材质采用了旧校原物。校园中,还有“乾坤池”“集思轩”等具有特殊历史意蕴的建筑,这样的时空布局,是给蔚斗学子视景知史、睹物思情的天地,更是师生抚今追昔、勇往直前的能量磁场,我们用这样的旧物促发旧情,学生浸润在校史文化气息的校园中,留下足迹,经历成长。
2.让“老”物件来视景说史
在校园中陈设着很多有百年历史的宝贝,它们见证了蔚斗的沧桑岁月,述说着蔚斗的百年变迁。校园大门口,铺设着从养正私立小学校搬来的青砖青石板,“养正书斋”旁栽种着老校董亲手栽下的腊梅,“养正书斋”的青砖、匾额、花窗、木雕都是学校的旧物,校园中的长凳、太湖石、水缸、石磨、抱柱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校园中的金桂、橘树、杨梅、沙朴树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我们布置充满蔚斗老物件的场域,让隐性的课程感染、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我们的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的学校有那么多优秀的学子。行走于蔚斗的校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物件的背后都述说着感人的蔚斗历史,而经由这些老物件的“无声之教”,历史的记忆得以接续,校史也就成了学生心中生生不息的“活的存在”。
3.唱“老”校歌来视景温史
校歌是獨特风格的学校文化,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实体存在。我校的校歌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初,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气势磅礴,意蕴深远:“浃水泱泱,蔚斗煌煌,花雨鸣校庠,桃树梨树,千行万行,春风罗列在宫墙,砥砺品学,锻炼体魄,深功从蒙养,大家努力努力,爱惜好时光!”蔚斗小学的毕业歌则充满着离别之情和家国情怀。两首歌曲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同时又体现出蔚斗小学独特的办学理念。我们根据校歌和毕业歌的描述补充了相应的景物,结合我们周边的自然风景,让学生们跟着校歌和毕业歌寻找昔日的校园风光,旧时的浃江风情,感受学校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体会蔚斗学子为国争荣光的热血情怀。我们打造校歌的现实空间,让学生跟着校歌绘校园,唱着校歌游校园,沉浸在画面和音乐结合而成的空间中,在现实与历史的对接中,读书报国、读书强国的责任担当在每一个少年的心上生长。
二、以行为径,研学课程使校史影响显性化
研学课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玩,而是要建立起儿童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自然联系,在实践经验的累积中,达成自我认识、自我建构、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基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厚的地域资源,我们把研学课程的实施定位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红色之旅的探访,通过这两条线的并进实施,寻找迷失的精神道德,寻找久违的家国情怀,寻找迷茫的传统价值。课程的落脚点为校史基地资源的挖掘:从校内资源到校外资源再到走向世界的拓展。我们希望通过校园研学课程的实施,让学校隐性的校史德育课程资源显性化,让孩子在真实的身边的情景联系中,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1.建校史研学基地
学校丰厚的校史建筑文化,为学生的研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增强了学习的现场感,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我们根据学校的文化特点,拟定了蔚斗烙印研学之旅的十个校内基地,分别是:校史大厅、养正书斋、爱陆亭、乾坤池、集思轩、汪波大道、延陵印记、腊梅和雪松、青砖和石板、石凳石磨。学生在校史大厅移步换景中探寻校史,在养正书斋空间变换中探寻小港李家的拳拳爱国之情,透过铺在地上的青砖和石板研究宁波的明清建筑材料,坐在桂花树下的石凳上探寻宁波人造桥修路搭亭的济世情怀。一个物件,承载着一段动人的历史;一个景点,述说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而蔚斗的校史,就在这样的景物中一代代传递,爱国爱乡的精神,在一代代蔚斗人心中传承。
2.编校史研学课程
厚厚的校史册不应该成为校史馆的摆设,而应该让校史变身为德育课程,让孩子们从中汲取正能量。历年来,学校的光荣校史曾被多次编印成册,这些基于校史编印的校本教材,为研学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载体。2015年,在省级课题“基于适性教育的蔚斗烙印课程群建设研究”引领下,我们启动了基于校史的“蔚斗烙印研学之旅”的德育课程研究。课程以校史为基点,以乡土文化、碶桥河流、当地名人为延伸,融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为一体,通过研究实践、体验探究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研学中学会合作分享,在活动中经历情感体验,促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如今我们已经完成《浃江风情》《海防遗址》《蔚斗故事》《热土忠魂》《小港李家的故事》等系列研学教材。直观生动的校史材料、丰富亲切的课程现场、行走游玩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去体验、去反思、去感悟,有利于学生在现场和体验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感悟真知。教师确定学习主题,根据学生实际对这些研学主题进行选编、创编、改编,在追寻历史、展望未来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精神得到熏陶、净化、升华。
3.倡研学知行合一
“走进碶文化”是研学课程的一个项目,依托学校的乾坤池展开。我校紧挨小浃江,古时此地深受海水倒灌之苦,百姓以石板为闸,拒咸泄洪,构筑了堰闸碶桥的水利文化,孕育了浃江流域的农耕文明,开启了壮丽多彩的海上丝绸之路。课程启动前,我们要求学生作好前期的调查统计,在学习《家乡的碶》后分组形成研究课题。随后学生先研究学校小型碶闸的功能设施,然后带着研究课题进行走访探究,通过“量一量碶长,搜一搜碶名,做一做碶模型,讲一讲碶工程艺术,聊一聊关于碶的故事传说,访一位现代守碶人”等课题内容推进。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北仑的发展史是一部以碶为桥、沧海变桑田、咸碱变良田的变迁史。学生们自豪地惊呼:在一条河流上保存最完整的碶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母亲河小浃江上。由于碶是不可或缺的水利设施,所以每一座碶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故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祈求平安富足的愿望。离学校不远处,沧桑百年的义成碶述说着小港人因义成碶、一诺千金的济世情怀,是“爱国无罪,还我教师”的重要场景;相距5里的东岗碶则是农耕时代方圆百里的保护神,而现在依然保留的守碶人则是独对狂风暴雨的孤胆英雄。这样的故土情怀、家乡眷恋远比文字、说教更有说服力。“蔚斗烙印研学之旅”课程以学校丰富的校史文化环境为现场,通过多种学科的融合,在实践经验的累积中,建立起儿童世界与传统校史的联系。而学生也正是在充满着现实感的校史环境中,通过多种感观参与,在实践中感受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校史是一门隐性德育课程,它积淀着岁月与梦想凝成的精神力量,它融汇着历史与现实创生的学校文化。我们打造校史隐性课程场域,目的是为师生的成长汇聚更多能量磁场;我们构建“蔚斗烙印研学之旅”课程,目的是让校史这一隐性德育资源显性化,学生们通过亲近、认同、热爱、践行校史,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在追求中益显丰盈,在行走中愈发茁壮。忆往昔,看今朝,畅未来—我们会在校史文化传承中继续努力!
【严雪霞,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樊 璐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栏目投稿信箱:zgdy_huati@163.com
隐性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它是以一种间接的、暗示的、无意识的方式,长期地影响学生情感、调整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其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蔚斗小学通过打造校史隐性课程,开展“蔚斗烙印研学之旅”,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体验中建塑品德、养育心智。
一、以物载道,让旧物展校史育德魅力
蔚斗小学创办于1927年,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892年的私立养正小学校。1938年中共镇海县地下工委在蔚斗小学成立。目前学校旧址是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
在学校文化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将浓厚的校史视为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在“老”建筑中视景知史,让“老”物件来视景说史,唱“老”校歌来视景温史,以物载道,以物说史,目的就是以这些带有蔚斗小学历史印记的文化为发端,激励全校师生对校史文化进行探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学校的文化内涵。
1.在“老”建筑中视景知史
建筑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以一种凝固的美来诠释一座城市的文化。学校建筑是校园文化不断积淀、不断雕琢的成果,我们注重在建筑和文化的关系中观照历史、反思当下,体现学校独有的精神风貌和历史积淀。行走在校园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校史文化的存在。一楼文化交流大厅是每个学生上学、放学必经之路,它采用上世纪30年代蔚斗小学的建筑风格。学校的果园中有一个古朴典雅的“爱陆亭”,是为纪念校董唐爱陆所建,上书爱陆先生的墓志铭“爱国爱民气宇轩,廉洁奉公孺子牛”。在校园中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养正书斋”,是为纪念蔚斗小学的前身私立养正小学校而建,房子的部分材质采用了旧校原物。校园中,还有“乾坤池”“集思轩”等具有特殊历史意蕴的建筑,这样的时空布局,是给蔚斗学子视景知史、睹物思情的天地,更是师生抚今追昔、勇往直前的能量磁场,我们用这样的旧物促发旧情,学生浸润在校史文化气息的校园中,留下足迹,经历成长。
2.让“老”物件来视景说史
在校园中陈设着很多有百年历史的宝贝,它们见证了蔚斗的沧桑岁月,述说着蔚斗的百年变迁。校园大门口,铺设着从养正私立小学校搬来的青砖青石板,“养正书斋”旁栽种着老校董亲手栽下的腊梅,“养正书斋”的青砖、匾额、花窗、木雕都是学校的旧物,校园中的长凳、太湖石、水缸、石磨、抱柱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校园中的金桂、橘树、杨梅、沙朴树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我们布置充满蔚斗老物件的场域,让隐性的课程感染、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我们的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的学校有那么多优秀的学子。行走于蔚斗的校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物件的背后都述说着感人的蔚斗历史,而经由这些老物件的“无声之教”,历史的记忆得以接续,校史也就成了学生心中生生不息的“活的存在”。
3.唱“老”校歌来视景温史
校歌是獨特风格的学校文化,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实体存在。我校的校歌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初,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气势磅礴,意蕴深远:“浃水泱泱,蔚斗煌煌,花雨鸣校庠,桃树梨树,千行万行,春风罗列在宫墙,砥砺品学,锻炼体魄,深功从蒙养,大家努力努力,爱惜好时光!”蔚斗小学的毕业歌则充满着离别之情和家国情怀。两首歌曲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同时又体现出蔚斗小学独特的办学理念。我们根据校歌和毕业歌的描述补充了相应的景物,结合我们周边的自然风景,让学生们跟着校歌和毕业歌寻找昔日的校园风光,旧时的浃江风情,感受学校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体会蔚斗学子为国争荣光的热血情怀。我们打造校歌的现实空间,让学生跟着校歌绘校园,唱着校歌游校园,沉浸在画面和音乐结合而成的空间中,在现实与历史的对接中,读书报国、读书强国的责任担当在每一个少年的心上生长。
二、以行为径,研学课程使校史影响显性化
研学课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玩,而是要建立起儿童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自然联系,在实践经验的累积中,达成自我认识、自我建构、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基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厚的地域资源,我们把研学课程的实施定位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红色之旅的探访,通过这两条线的并进实施,寻找迷失的精神道德,寻找久违的家国情怀,寻找迷茫的传统价值。课程的落脚点为校史基地资源的挖掘:从校内资源到校外资源再到走向世界的拓展。我们希望通过校园研学课程的实施,让学校隐性的校史德育课程资源显性化,让孩子在真实的身边的情景联系中,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1.建校史研学基地
学校丰厚的校史建筑文化,为学生的研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增强了学习的现场感,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我们根据学校的文化特点,拟定了蔚斗烙印研学之旅的十个校内基地,分别是:校史大厅、养正书斋、爱陆亭、乾坤池、集思轩、汪波大道、延陵印记、腊梅和雪松、青砖和石板、石凳石磨。学生在校史大厅移步换景中探寻校史,在养正书斋空间变换中探寻小港李家的拳拳爱国之情,透过铺在地上的青砖和石板研究宁波的明清建筑材料,坐在桂花树下的石凳上探寻宁波人造桥修路搭亭的济世情怀。一个物件,承载着一段动人的历史;一个景点,述说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而蔚斗的校史,就在这样的景物中一代代传递,爱国爱乡的精神,在一代代蔚斗人心中传承。
2.编校史研学课程
厚厚的校史册不应该成为校史馆的摆设,而应该让校史变身为德育课程,让孩子们从中汲取正能量。历年来,学校的光荣校史曾被多次编印成册,这些基于校史编印的校本教材,为研学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载体。2015年,在省级课题“基于适性教育的蔚斗烙印课程群建设研究”引领下,我们启动了基于校史的“蔚斗烙印研学之旅”的德育课程研究。课程以校史为基点,以乡土文化、碶桥河流、当地名人为延伸,融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为一体,通过研究实践、体验探究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研学中学会合作分享,在活动中经历情感体验,促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如今我们已经完成《浃江风情》《海防遗址》《蔚斗故事》《热土忠魂》《小港李家的故事》等系列研学教材。直观生动的校史材料、丰富亲切的课程现场、行走游玩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去体验、去反思、去感悟,有利于学生在现场和体验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感悟真知。教师确定学习主题,根据学生实际对这些研学主题进行选编、创编、改编,在追寻历史、展望未来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精神得到熏陶、净化、升华。
3.倡研学知行合一
“走进碶文化”是研学课程的一个项目,依托学校的乾坤池展开。我校紧挨小浃江,古时此地深受海水倒灌之苦,百姓以石板为闸,拒咸泄洪,构筑了堰闸碶桥的水利文化,孕育了浃江流域的农耕文明,开启了壮丽多彩的海上丝绸之路。课程启动前,我们要求学生作好前期的调查统计,在学习《家乡的碶》后分组形成研究课题。随后学生先研究学校小型碶闸的功能设施,然后带着研究课题进行走访探究,通过“量一量碶长,搜一搜碶名,做一做碶模型,讲一讲碶工程艺术,聊一聊关于碶的故事传说,访一位现代守碶人”等课题内容推进。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北仑的发展史是一部以碶为桥、沧海变桑田、咸碱变良田的变迁史。学生们自豪地惊呼:在一条河流上保存最完整的碶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母亲河小浃江上。由于碶是不可或缺的水利设施,所以每一座碶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故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祈求平安富足的愿望。离学校不远处,沧桑百年的义成碶述说着小港人因义成碶、一诺千金的济世情怀,是“爱国无罪,还我教师”的重要场景;相距5里的东岗碶则是农耕时代方圆百里的保护神,而现在依然保留的守碶人则是独对狂风暴雨的孤胆英雄。这样的故土情怀、家乡眷恋远比文字、说教更有说服力。“蔚斗烙印研学之旅”课程以学校丰富的校史文化环境为现场,通过多种学科的融合,在实践经验的累积中,建立起儿童世界与传统校史的联系。而学生也正是在充满着现实感的校史环境中,通过多种感观参与,在实践中感受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校史是一门隐性德育课程,它积淀着岁月与梦想凝成的精神力量,它融汇着历史与现实创生的学校文化。我们打造校史隐性课程场域,目的是为师生的成长汇聚更多能量磁场;我们构建“蔚斗烙印研学之旅”课程,目的是让校史这一隐性德育资源显性化,学生们通过亲近、认同、热爱、践行校史,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在追求中益显丰盈,在行走中愈发茁壮。忆往昔,看今朝,畅未来—我们会在校史文化传承中继续努力!
【严雪霞,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樊 璐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栏目投稿信箱:zgdy_huat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