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性活跃、初次性生活<16岁、早年分娩、多产等,与宫颈癌发病有密切的关系[1]。我院2008年9月~2010年8月,利用低位硬膜外阻滞止痛,治疗晚期宫颈癌的方法,使48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观察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对48例患者进行低位硬膜外阻滞止痛,年龄34~65岁,其中鳞状上皮浸润癌39例,腺癌7例,腺鳞癌2例。有41例患者出现阴道流血;38例患者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晚期当癌组织侵犯周围组织时均会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等。
方法:患者取右侧卧位,曲双漆大腿向腹壁靠拢,头向胸部弯曲,腰背部尽量向后成弓形,腰部与床沿垂直且床沿平行。麻醉師进行硬膜外置管,常规消毒后,根据疼痛部位不同,于L1~2或L2~3间隙进行穿刺,成功后置聚四氟乙烯的硬膜外导管3~5cm,固定导管,用无菌透明敷贴贴于穿刺处,为防止导管脱出,将导管环形缠绕两圈,然后固定于穿刺点旁,余下的导管由腰间绕至腹部,用长条胶布固定,再用长约9cm×10cm的自粘性无菌敷料固定穿刺点敷贴及环形导管,然后由麻醉师向导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3~5ml,病人无不适5分钟后再注入2%利多卡因10ml,以后护士每2小时向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5ml,待患者疼痛缓解才可拔管。
护 理
置管前的护理:①物品准备:硬膜外穿刺包1个,无菌手套2副,2%利多卡因2支(20ml/支),20ml注射器2具,9cm×10cm自粘性无菌敷料2块,无菌粘贴2块,以及常用的输液用品。②病情观察: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肢体的感觉和运动情况,以便与置管后对比。③皮肤的准备:清洁皮肤,严格消毒,必要时备皮。④环境准备:患者应该入住CCU病房,床上铺一次性中单,对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置管后的护理:①生命体征的观察:置管后将病人安置于平卧位,每15~30分钟测生命体征1次,并做好记录待病情平稳后根据医嘱适当延长监测时间[2]。②穿刺部位伤口及导管的护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有无出血;检查导管固定是否牢固,以防导管打折,腰背部平卧时不能挤、蹭、以防导管脱出或推入太深,使治疗无效或造成异常阻滞;穿刺部位敷料有血渍或边缘卷曲或有污垢应及时更换,以防感染;叮嘱患者在翻身时动作要轻、慢,避免导管扭曲、敷料脱落;更换贴膜时,对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如出现红肿,可用消炎粉敷于伤口处。患者在CCU病房观察24小时,无不适转普通病房。晚期宫颈癌用低位硬膜外阻滞止痛需长时间保留置管,故应每3天更换1次导管,严格无菌操作。③注药的护理:注药护士必须熟知2%利多卡因的用法、用量及用药时间,注药前先回抽注射器,用力要适当,若无血性液体或脑脊液抽出或有负压感即证明在硬膜外腔,方可注药。注药时用力要均匀,避免推注压力过大,若有阻力属正常现象。
预防并发症:低位硬膜外阻滞主要并发症有硬膜外血肿、神经损伤、及感染等。①硬膜外血肿: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开始背疼,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力及括约肌障碍,发展至完全截瘫[3]。患者有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应及时报告医生,争取早期手术清除血肿,手术尽量在血肿形成后8小时内进行,若超过24小时则较难恢复。肢体麻痹或有运动障碍者,加强护理,以防下床时跌倒损伤。我院4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②神经损伤:若导管插入脊髓或药物注入脊髓可造成严重的损伤,患者立即感觉剧痛,偶有一过性意识障碍、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甚至截瘫。故置管后严密观察病情非常重要,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该48例患者中无1例神经损伤。③感染:患者穿刺部位红肿、发热和白细胞升高,可能有穿刺部位感染,应遵医嘱采用抗生素治疗;若发生硬膜外脓肿应采取大量抗菌素治疗,并在出现截瘫之前尽早手术切开排脓,护士按要求做好手术准备工作[4]。该48例患者中,有1例在穿刺后4天感觉腰背部疼痛,出现感染迹象。在应用抗生素及拔除导管后疼痛消失。
心理护理:一般病人对硬膜外阻滞缺乏了解,常有顾虑,有时甚至产生紧张、畏惧的情绪反应[5],护理人员应该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解释、说服和安慰,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以取得病人信任。患者因长期受疾病困扰,晚期剧痛又难忍受,求生的欲望非常强烈。故应简单介绍低位硬膜外阻滞实施方案及配合方法,将置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不适做适当的交代,以取得合作,消除患者的恐惧和不安心理。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在出院后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被褥、床单和内衣,1周内避免洗澡,以防穿刺部位感染。
讨 论
低位硬膜外阻滞止痛是治疗晚期宫颈癌剧痛的新方法,主要机制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的麻痹[6]。笔者对48例患者置管后保留导管持续注药,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持续麻痹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在护理方面与医生紧密配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生命体征,耐心细致的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及时准确的向管内注药,确保了48例患者的止痛效果。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3-268.
2 党世民,张宗业.外科护理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9.
3 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3.
4 党世民,张宗业.外科护理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
5 党世民,张宗业.外科护理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
6 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2-12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对48例患者进行低位硬膜外阻滞止痛,年龄34~65岁,其中鳞状上皮浸润癌39例,腺癌7例,腺鳞癌2例。有41例患者出现阴道流血;38例患者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晚期当癌组织侵犯周围组织时均会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等。
方法:患者取右侧卧位,曲双漆大腿向腹壁靠拢,头向胸部弯曲,腰背部尽量向后成弓形,腰部与床沿垂直且床沿平行。麻醉師进行硬膜外置管,常规消毒后,根据疼痛部位不同,于L1~2或L2~3间隙进行穿刺,成功后置聚四氟乙烯的硬膜外导管3~5cm,固定导管,用无菌透明敷贴贴于穿刺处,为防止导管脱出,将导管环形缠绕两圈,然后固定于穿刺点旁,余下的导管由腰间绕至腹部,用长条胶布固定,再用长约9cm×10cm的自粘性无菌敷料固定穿刺点敷贴及环形导管,然后由麻醉师向导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3~5ml,病人无不适5分钟后再注入2%利多卡因10ml,以后护士每2小时向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5ml,待患者疼痛缓解才可拔管。
护 理
置管前的护理:①物品准备:硬膜外穿刺包1个,无菌手套2副,2%利多卡因2支(20ml/支),20ml注射器2具,9cm×10cm自粘性无菌敷料2块,无菌粘贴2块,以及常用的输液用品。②病情观察: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肢体的感觉和运动情况,以便与置管后对比。③皮肤的准备:清洁皮肤,严格消毒,必要时备皮。④环境准备:患者应该入住CCU病房,床上铺一次性中单,对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置管后的护理:①生命体征的观察:置管后将病人安置于平卧位,每15~30分钟测生命体征1次,并做好记录待病情平稳后根据医嘱适当延长监测时间[2]。②穿刺部位伤口及导管的护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有无出血;检查导管固定是否牢固,以防导管打折,腰背部平卧时不能挤、蹭、以防导管脱出或推入太深,使治疗无效或造成异常阻滞;穿刺部位敷料有血渍或边缘卷曲或有污垢应及时更换,以防感染;叮嘱患者在翻身时动作要轻、慢,避免导管扭曲、敷料脱落;更换贴膜时,对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如出现红肿,可用消炎粉敷于伤口处。患者在CCU病房观察24小时,无不适转普通病房。晚期宫颈癌用低位硬膜外阻滞止痛需长时间保留置管,故应每3天更换1次导管,严格无菌操作。③注药的护理:注药护士必须熟知2%利多卡因的用法、用量及用药时间,注药前先回抽注射器,用力要适当,若无血性液体或脑脊液抽出或有负压感即证明在硬膜外腔,方可注药。注药时用力要均匀,避免推注压力过大,若有阻力属正常现象。
预防并发症:低位硬膜外阻滞主要并发症有硬膜外血肿、神经损伤、及感染等。①硬膜外血肿: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开始背疼,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力及括约肌障碍,发展至完全截瘫[3]。患者有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应及时报告医生,争取早期手术清除血肿,手术尽量在血肿形成后8小时内进行,若超过24小时则较难恢复。肢体麻痹或有运动障碍者,加强护理,以防下床时跌倒损伤。我院4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②神经损伤:若导管插入脊髓或药物注入脊髓可造成严重的损伤,患者立即感觉剧痛,偶有一过性意识障碍、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甚至截瘫。故置管后严密观察病情非常重要,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该48例患者中无1例神经损伤。③感染:患者穿刺部位红肿、发热和白细胞升高,可能有穿刺部位感染,应遵医嘱采用抗生素治疗;若发生硬膜外脓肿应采取大量抗菌素治疗,并在出现截瘫之前尽早手术切开排脓,护士按要求做好手术准备工作[4]。该48例患者中,有1例在穿刺后4天感觉腰背部疼痛,出现感染迹象。在应用抗生素及拔除导管后疼痛消失。
心理护理:一般病人对硬膜外阻滞缺乏了解,常有顾虑,有时甚至产生紧张、畏惧的情绪反应[5],护理人员应该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解释、说服和安慰,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以取得病人信任。患者因长期受疾病困扰,晚期剧痛又难忍受,求生的欲望非常强烈。故应简单介绍低位硬膜外阻滞实施方案及配合方法,将置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不适做适当的交代,以取得合作,消除患者的恐惧和不安心理。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在出院后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被褥、床单和内衣,1周内避免洗澡,以防穿刺部位感染。
讨 论
低位硬膜外阻滞止痛是治疗晚期宫颈癌剧痛的新方法,主要机制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的麻痹[6]。笔者对48例患者置管后保留导管持续注药,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持续麻痹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在护理方面与医生紧密配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生命体征,耐心细致的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及时准确的向管内注药,确保了48例患者的止痛效果。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3-268.
2 党世民,张宗业.外科护理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9.
3 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3.
4 党世民,张宗业.外科护理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
5 党世民,张宗业.外科护理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
6 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