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的一个提问,这节课拖了堂,虽然没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却丰富了学生的思考,解放了他们的思维,使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提问;激趣与激励;抽象变形象;被动变主动
上学期的一节全校公开示范课使我一直不能忘怀,教学内容是二年级数学“7的乘法口诀”。授完新知在教学课堂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时,我的教学过程计划被自己打乱了,经过是这样的:当我出示练习题6 6 6 3=( )后,学生们很快就给出答案,通过提问总结出两种做法:①6 6=12,12 6=18, 18 3=21;②6×3 3=21。教学到了这一步,离下课还有三分钟,给这节课做个总结,让学生来谈谈这一节课的收获,就算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不知怎么我不经意又问了一句:“同学们,这道题还有其他的算法吗?”班里顿时“乱”了起来,学生们又开始了讨论,有的同桌之间在互相争论,有的回头与同学讨论,还有的……这一下我真是不知所措,看样子这节课要拖堂了,这对一节示范课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心里一直在嘀咕:最后的提问不问那该多好啊!这时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目光,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问下去,听听学生们不同的方法和见解。经过短暂的讨论,已经举起了几只小手要求回答,看来他们还真找到了不同的方法。第一个学生说:“把3分成3个1,分别加到3个6上,成为3个7,列式是7×3=21。” 第二个学生说:“我把3个6分成6个3,再加1个3是7个3,列式是3×7=21。”第三个学生说:“把加3看成6,4个6相加里多加了3,再减去3,列式是6×4-3=21。”……面对不同的方法,我一一给予了肯定及表扬。下课铃声响了,这节课的教学虽然不太完美,但从学生们那兴奋的小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中我感到了一些欣慰。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低年级教学中的激趣与激励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对此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重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对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加以肯定,对回答问题不对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并加以鼓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关注的眼神,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在孩子们心中,精神鼓励远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或许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学困生会加倍努力,为自己的人生描上几笔亮丽色彩;或许是老师不经意的鼓励,让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重拾勇气。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段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合理运用激励,运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把握好激励的尺度,让学生健康成长。
二、让抽象变成形象
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不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课堂内容持续生存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深挖教材,把握编者意图,对教材进行重组与开发,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6 6 6 3这题时,当学生了解到一个数能分解,而且可以加到别的数上时,计算变得简单了,这种新颖的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火花”,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想出了多种不同解题的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这样使数学学习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去探索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把被动变成主动
把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让他们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其具有独特魅力的思维过程,为学生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这是每一位老师在准备教案时都应该认真考虑的细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讲完了事,而是通过不经意的一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讨论,去发现,让他们在讨论中寻找出新方法。从他们表现出来的这些不同的思维过程来看,这些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是每个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有效、最真实的感受。如果没有这一问,这节公开课虽然看似“圆满”,却抑制了学生们丰富而又自然的思考,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也许会让他们今后的学习留下一些遗憾。也许这一问,就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创设了自由探索的环境,种下了一颗自主学习的种子,而这些又恰恰满足了他们的学习天性,使他们觉得原来数学的学习如此神奇有趣;也许这一问,就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从学生的已有水平出发,把握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教材,改变僵硬呆板的教学方式,原来枯燥的数学知识、抽象的思维在学生的心中同样会充满迷人的魅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新博中心学校)
关键词:提问;激趣与激励;抽象变形象;被动变主动
上学期的一节全校公开示范课使我一直不能忘怀,教学内容是二年级数学“7的乘法口诀”。授完新知在教学课堂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时,我的教学过程计划被自己打乱了,经过是这样的:当我出示练习题6 6 6 3=( )后,学生们很快就给出答案,通过提问总结出两种做法:①6 6=12,12 6=18, 18 3=21;②6×3 3=21。教学到了这一步,离下课还有三分钟,给这节课做个总结,让学生来谈谈这一节课的收获,就算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不知怎么我不经意又问了一句:“同学们,这道题还有其他的算法吗?”班里顿时“乱”了起来,学生们又开始了讨论,有的同桌之间在互相争论,有的回头与同学讨论,还有的……这一下我真是不知所措,看样子这节课要拖堂了,这对一节示范课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心里一直在嘀咕:最后的提问不问那该多好啊!这时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目光,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问下去,听听学生们不同的方法和见解。经过短暂的讨论,已经举起了几只小手要求回答,看来他们还真找到了不同的方法。第一个学生说:“把3分成3个1,分别加到3个6上,成为3个7,列式是7×3=21。” 第二个学生说:“我把3个6分成6个3,再加1个3是7个3,列式是3×7=21。”第三个学生说:“把加3看成6,4个6相加里多加了3,再减去3,列式是6×4-3=21。”……面对不同的方法,我一一给予了肯定及表扬。下课铃声响了,这节课的教学虽然不太完美,但从学生们那兴奋的小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中我感到了一些欣慰。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低年级教学中的激趣与激励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对此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重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对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加以肯定,对回答问题不对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并加以鼓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关注的眼神,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在孩子们心中,精神鼓励远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或许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学困生会加倍努力,为自己的人生描上几笔亮丽色彩;或许是老师不经意的鼓励,让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重拾勇气。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段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合理运用激励,运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把握好激励的尺度,让学生健康成长。
二、让抽象变成形象
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不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课堂内容持续生存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深挖教材,把握编者意图,对教材进行重组与开发,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6 6 6 3这题时,当学生了解到一个数能分解,而且可以加到别的数上时,计算变得简单了,这种新颖的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火花”,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想出了多种不同解题的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这样使数学学习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去探索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把被动变成主动
把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让他们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其具有独特魅力的思维过程,为学生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这是每一位老师在准备教案时都应该认真考虑的细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讲完了事,而是通过不经意的一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讨论,去发现,让他们在讨论中寻找出新方法。从他们表现出来的这些不同的思维过程来看,这些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是每个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有效、最真实的感受。如果没有这一问,这节公开课虽然看似“圆满”,却抑制了学生们丰富而又自然的思考,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也许会让他们今后的学习留下一些遗憾。也许这一问,就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创设了自由探索的环境,种下了一颗自主学习的种子,而这些又恰恰满足了他们的学习天性,使他们觉得原来数学的学习如此神奇有趣;也许这一问,就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从学生的已有水平出发,把握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教材,改变僵硬呆板的教学方式,原来枯燥的数学知识、抽象的思维在学生的心中同样会充满迷人的魅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新博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