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城中村改造如火如荼,在现代化都市中,其成因及引发的社会问题,都质问人性化城市建设。我们的城市日益扩张,却忽略了城中村村民的利益,这种“大面积、高效率”事故频发的改造是否合理?我们值得为了所谓的“利益”而牺牲人性化吗?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以人为本;心理感受;沟通障碍
一、导言
城中村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现象,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自上而下的城市扩张与自下而上的乡村城市化同时进行,深刻的改变着中国的区域空间格局。从城中村出现至今,对城中村的改造就一直是各地地方政府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首要目标。城市更新内部挖掘中,城中村这种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村庄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可再开发土地资源,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
二、城中村现状
1.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差
城中村因位于城中,一些村子位置较好,房屋租赁有一定市场,村民为了增加出租面积,街道两旁的楼都伸展出来,几乎把露天的地方全部塞满。由于房屋建筑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加之违法违章搭建与乱倒垃圾等脏乱现象突出,村容村貌一般都比较差,村民生活环境质量差。
2.村内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薄弱
城中村内的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道路、供电、供水、排水、电信、环卫设施等一般都不配套,配置较低,并且缺乏公共绿地和广场等集散场所。
3.消防隐患较多,治安形势严峻
城中村内街巷狭窄弯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缺位,村庄建设无序发展,违章建筑不少,安全隐患较多。城中村外来人口集聚,缺乏管理,治安形势严峻。
三、城中村改造的原因
1.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人对建筑品质、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低品质的建筑必然会消失,脏乱差的城中村也必定面临着改造或者更新。最后,政府在转让土地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地方财政资金,使得城中村的改造活动受到了政府一定程度的鼓励支持。
2.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快速扩张,邻近城市的村落村民失去土地,村落居住区也被扩张的城市包入城区范围。城中村必定面临着其自身的城市化的过程。没有规划的制约,城中村的容积率高达3.0,建筑密度高达60%~80%,大约只有10%的土地用于公共设施、绿化和空地,而城市规划则要求应有25%~35%的土地用于这些用途。
3.文化的发展
城中村改造又是一个艰难的社会性问题。城中村往往是有厚重的文化积淀的。例如西安的鱼化寨,它是古时举人赶考时所住的地方,取“鱼化成龙”的吉祥之意,改造很有可能导致地方文化的丧失,但改造往往是伴有地方土地转让的巨额利润。
四、西安东窑坊棚户区改造为例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城中13个区共有326个城中村,人口约为46万,各类土地约1.4万公顷,大量城中村的存在使得社会治安令人担忧,建筑加盖情况严重不符合规范,人口管理难度大,土地利用不经济。因此自2002年以来,西安市政府决定对西安市各城中村进行改造,2007年3月24日,西安市政府正式启动改造工作,位于碑林区金花路西侧的东窑坊是第一个实施改造的项目,2009年7月24日落成新家园。东窑坊作为西安市第一批投入改造的城中村,其影响对西安今后的城中村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1.东窑坊改造前状况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始于本世纪,东窑坊曾作为二环内脏乱差点的代表,它的改造受到市民和政府领导人的广泛关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改造前,区内房屋 多为三四层砖混简易结构,局部道路宽度不足2米,居民房屋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到位、安全隐患较多,此外,其地势低于金花路5至7米,是西安市低洼涝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因为其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匮乏,且低廉的租金又吸引了大批的流动人口、进城务工人员、低收入者聚居,不仅使社区管理混乱,治安条件也令人堪忧。东窑坊棚户区改造范围约48亩土地,拟拆除房屋建筑面积 4.5万平方米。该项目计划投资 3.3 亿元,建成后的新型综合小区面积 18.5万平方米,安置住宅 16.2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库 1.2万平方米,其中配套公共建筑 9900 平方米,幼儿园、医疗中心等公共设施,其中配套公共建筑、医疗中心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2.东窑坊改造后状况
东窑坊位于金花北路西侧,南临伞塔路,金花北路为城市主干道,人车流密集,小区的主入口设于此,次入口与地下停车场相结合,经小巷将人流引至伞塔路上。小区地处西安市二环以内,交通便捷,商贸繁华,周围遍布餐厅,宾馆,大型超市,银行,大中小学校,各项基础设施齐备。小区内部附设有幼儿园 小区内部附设有幼儿园,诊所,中心广场,绿地及建筑小品,能基本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并且提供了舒适便捷的休闲、交往场所。小区内设施齐全,水电入户,管理有序,西南面的活字广场运用了古典的文化元素,塑造了雅致的社区文化氛围塑造了雅致的社区文化氛围。
3.改造后的新问题
回迁户与新住民见缺少沟通,社区缺乏一种氛围。沟通障碍是现在城市居住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东窑坊此问题是由于新住民和回迁户之间的文化层次,生活方式的差异而显得尤为突出。小区内回迁户和新住民间存在明显的交流障碍,广场上休闲的居民也分别扎堆,泾渭分明。造成交流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程度的差距,生活习惯的差异,互相的熟识程度、兴趣爱好、娱乐方式等。交流障碍的环境下,居民的心理感受也是值得关注的。邻里之间的陌生化虽然是现如今都市居住区的普遍问题,但是东窑坊内回迁户与新住民的交流就还会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代表了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交汇过程中的冲撞,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无法回避的。
五、总结与建议
总体来说,东窑坊的改造说是成功的,为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博得头彩,在今后其他城中村的改造中,应借鉴东窑坊改造的经验,并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改进,参考东窑坊改造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虽然耗资巨大,但是改造给城市未来发展带来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应当充分考虑到城中村改造后局面构成的变动,回迁户和新住民间因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差异,势必造成交流障碍。这就要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者在设计初衷里考虑如何促进居民交流,如尽量规划多且方便使用的交往空间,并且通过建造者、管理者、呼吁者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以逐步缓解这种交流障碍,使得社区环境更加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市场规划》 朱介鸣 中国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2]《城市问题》之《城市人居环境定级方法研究》2007年6月
[3]《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以人为本;心理感受;沟通障碍
一、导言
城中村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现象,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自上而下的城市扩张与自下而上的乡村城市化同时进行,深刻的改变着中国的区域空间格局。从城中村出现至今,对城中村的改造就一直是各地地方政府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首要目标。城市更新内部挖掘中,城中村这种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村庄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可再开发土地资源,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
二、城中村现状
1.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差
城中村因位于城中,一些村子位置较好,房屋租赁有一定市场,村民为了增加出租面积,街道两旁的楼都伸展出来,几乎把露天的地方全部塞满。由于房屋建筑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加之违法违章搭建与乱倒垃圾等脏乱现象突出,村容村貌一般都比较差,村民生活环境质量差。
2.村内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薄弱
城中村内的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道路、供电、供水、排水、电信、环卫设施等一般都不配套,配置较低,并且缺乏公共绿地和广场等集散场所。
3.消防隐患较多,治安形势严峻
城中村内街巷狭窄弯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缺位,村庄建设无序发展,违章建筑不少,安全隐患较多。城中村外来人口集聚,缺乏管理,治安形势严峻。
三、城中村改造的原因
1.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人对建筑品质、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低品质的建筑必然会消失,脏乱差的城中村也必定面临着改造或者更新。最后,政府在转让土地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地方财政资金,使得城中村的改造活动受到了政府一定程度的鼓励支持。
2.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快速扩张,邻近城市的村落村民失去土地,村落居住区也被扩张的城市包入城区范围。城中村必定面临着其自身的城市化的过程。没有规划的制约,城中村的容积率高达3.0,建筑密度高达60%~80%,大约只有10%的土地用于公共设施、绿化和空地,而城市规划则要求应有25%~35%的土地用于这些用途。
3.文化的发展
城中村改造又是一个艰难的社会性问题。城中村往往是有厚重的文化积淀的。例如西安的鱼化寨,它是古时举人赶考时所住的地方,取“鱼化成龙”的吉祥之意,改造很有可能导致地方文化的丧失,但改造往往是伴有地方土地转让的巨额利润。
四、西安东窑坊棚户区改造为例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城中13个区共有326个城中村,人口约为46万,各类土地约1.4万公顷,大量城中村的存在使得社会治安令人担忧,建筑加盖情况严重不符合规范,人口管理难度大,土地利用不经济。因此自2002年以来,西安市政府决定对西安市各城中村进行改造,2007年3月24日,西安市政府正式启动改造工作,位于碑林区金花路西侧的东窑坊是第一个实施改造的项目,2009年7月24日落成新家园。东窑坊作为西安市第一批投入改造的城中村,其影响对西安今后的城中村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1.东窑坊改造前状况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始于本世纪,东窑坊曾作为二环内脏乱差点的代表,它的改造受到市民和政府领导人的广泛关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改造前,区内房屋 多为三四层砖混简易结构,局部道路宽度不足2米,居民房屋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到位、安全隐患较多,此外,其地势低于金花路5至7米,是西安市低洼涝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因为其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匮乏,且低廉的租金又吸引了大批的流动人口、进城务工人员、低收入者聚居,不仅使社区管理混乱,治安条件也令人堪忧。东窑坊棚户区改造范围约48亩土地,拟拆除房屋建筑面积 4.5万平方米。该项目计划投资 3.3 亿元,建成后的新型综合小区面积 18.5万平方米,安置住宅 16.2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库 1.2万平方米,其中配套公共建筑 9900 平方米,幼儿园、医疗中心等公共设施,其中配套公共建筑、医疗中心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2.东窑坊改造后状况
东窑坊位于金花北路西侧,南临伞塔路,金花北路为城市主干道,人车流密集,小区的主入口设于此,次入口与地下停车场相结合,经小巷将人流引至伞塔路上。小区地处西安市二环以内,交通便捷,商贸繁华,周围遍布餐厅,宾馆,大型超市,银行,大中小学校,各项基础设施齐备。小区内部附设有幼儿园 小区内部附设有幼儿园,诊所,中心广场,绿地及建筑小品,能基本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并且提供了舒适便捷的休闲、交往场所。小区内设施齐全,水电入户,管理有序,西南面的活字广场运用了古典的文化元素,塑造了雅致的社区文化氛围塑造了雅致的社区文化氛围。
3.改造后的新问题
回迁户与新住民见缺少沟通,社区缺乏一种氛围。沟通障碍是现在城市居住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东窑坊此问题是由于新住民和回迁户之间的文化层次,生活方式的差异而显得尤为突出。小区内回迁户和新住民间存在明显的交流障碍,广场上休闲的居民也分别扎堆,泾渭分明。造成交流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程度的差距,生活习惯的差异,互相的熟识程度、兴趣爱好、娱乐方式等。交流障碍的环境下,居民的心理感受也是值得关注的。邻里之间的陌生化虽然是现如今都市居住区的普遍问题,但是东窑坊内回迁户与新住民的交流就还会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代表了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交汇过程中的冲撞,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无法回避的。
五、总结与建议
总体来说,东窑坊的改造说是成功的,为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博得头彩,在今后其他城中村的改造中,应借鉴东窑坊改造的经验,并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改进,参考东窑坊改造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虽然耗资巨大,但是改造给城市未来发展带来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应当充分考虑到城中村改造后局面构成的变动,回迁户和新住民间因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差异,势必造成交流障碍。这就要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者在设计初衷里考虑如何促进居民交流,如尽量规划多且方便使用的交往空间,并且通过建造者、管理者、呼吁者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以逐步缓解这种交流障碍,使得社区环境更加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市场规划》 朱介鸣 中国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2]《城市问题》之《城市人居环境定级方法研究》2007年6月
[3]《美国联邦城市更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