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既然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十分必要了。
一、在情境中感受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我舍得花时间、学会耐心的等待,热情的唤醒,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用诵读感悟的方法,也可称之为语感教学法,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美读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美读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到一起,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读写结合,在表达中强化语感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自主阅读课文,读写结合,写下自己的理解,可以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并获得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还可将读与写巧妙结合来进一步强化语感。如教学《匆匆》一文中描写时间是怎样匆匆过去的句子时,先让学生读原句,悟出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一步感受;然后,读写结合,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出生活中自己的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把先前读中悟出的道理通过语言组织表达出来,从而强化语感训练。
四、引导学生积累词汇量,打牢语感基础
语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有一定量的知识基础作支撑才能够有效的培养提升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首先要学会认字、记字。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随着语言材料和语言体验的增加,很自然的就会提升识字能力,在小学学习中,不仅需要重视识字的量更要着重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对识字方法不断创新。使小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语言词汇,为语感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要注重实践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语言表达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在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更多地运用到写作中来。从提出写作要求到讲评,要始终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学到的语言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推敲字词,想象比较,反复领悟,表达语感,最后反复修改,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作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養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来才能得心应手。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总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的自由王国,能够意到笔随,充分享受写作的自由与乐趣,让他们的真情在自己的作文里自由流淌,让作文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成为他们倾诉表达的自由乐园。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张庆.提倡“诵读”[J].小学语文教师,2001(4).
[4] 王永娟.语感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与学,2012(29).
[5] 付丽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2(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既然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十分必要了。
一、在情境中感受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我舍得花时间、学会耐心的等待,热情的唤醒,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用诵读感悟的方法,也可称之为语感教学法,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美读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美读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到一起,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读写结合,在表达中强化语感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自主阅读课文,读写结合,写下自己的理解,可以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并获得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还可将读与写巧妙结合来进一步强化语感。如教学《匆匆》一文中描写时间是怎样匆匆过去的句子时,先让学生读原句,悟出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一步感受;然后,读写结合,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出生活中自己的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把先前读中悟出的道理通过语言组织表达出来,从而强化语感训练。
四、引导学生积累词汇量,打牢语感基础
语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有一定量的知识基础作支撑才能够有效的培养提升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首先要学会认字、记字。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随着语言材料和语言体验的增加,很自然的就会提升识字能力,在小学学习中,不仅需要重视识字的量更要着重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对识字方法不断创新。使小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语言词汇,为语感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要注重实践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语言表达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在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更多地运用到写作中来。从提出写作要求到讲评,要始终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学到的语言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推敲字词,想象比较,反复领悟,表达语感,最后反复修改,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作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養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来才能得心应手。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总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的自由王国,能够意到笔随,充分享受写作的自由与乐趣,让他们的真情在自己的作文里自由流淌,让作文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成为他们倾诉表达的自由乐园。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张庆.提倡“诵读”[J].小学语文教师,2001(4).
[4] 王永娟.语感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与学,2012(29).
[5] 付丽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