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为什么更加重视精神的力量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i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栏作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新闻评论”课题组专家,央视网、光明网、中国军网等多家媒体、智库特约专家。

  有心人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精神的力量,多次谈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沂蒙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仅今年以来,就多次发表过有关精神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比如,新时代要弘扬西迁精神、延安精神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战胜疫情的强大支撑。物质上的实力,让我们在困难面前更有底气;精神上的顽强,让我们在挑战面前绝不低头。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中国动员汇聚的物质力量有力地支撑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释放出的精神力量同样让世人震撼。正是由于精神力量的有力支撑和内在引领,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救援故事,见证了一次次拼尽全力的战斗时刻,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团结一心,筑成了牢不可破的抗疫长城。
  一个国家需要有物质国力,但如果没有相匹配的精神国力,绝不能称之为世界强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旧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怀疑、轻视、打压和封锁,在这样的废墟上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不可能建成的。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美国纠集的联合国军,如果没有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怎么能取得伟大的胜利?正是源源不断的精神传承,才让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曾经一段时间,不少人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信仰,追逐物质享受,忽视精神修炼,精神滑坡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现象。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但精神国力却与日渐强大的物质国力不相匹配,这样的国家,只能说是大而不强。正是有鉴于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高层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危险倾向,推出了系列工程加强精神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精神建设,以“四个自信”来强化精神堤坝的稳固。用精神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托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不仅仅是出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更是着眼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考虑。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承重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精神的酵母,是被一个共同体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凝聚一个族群的精神纽带,它内存于心,外化于行,为人生提供精神支撐,为族群提供价值共识,为国家确立文化方位。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各种具有精神的集中提炼,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新时代精神高度融合的灵魂。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更是迎接新时代各种挑战的要求。
  当今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风云变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改革推进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压力。
  从个人来说,我们亟需从“物”的城堡中走出来,应从以邻为壑的私欲中走出来,从物化的“小时代”里走出来,从国家、民族以及人民的“大德”出发,抬起尊严的头颅,仰望头上的星空,确立前行的方位。从国家来说,更应该弘扬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品格,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以一种元气满满的精神状态来应局破局。
  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从磨难中总结教训、汲取智慧力量,大力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凝聚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磅礴伟力,我们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其他文献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贫困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如影随形.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史.脱贫奔小康,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是中国人民矢志不移的奋斗
期刊
目的 探讨相同剂量双酚A(bisphenol A,BPA)经口染毒后,引起大、小鼠血清BPA浓度差异的机制.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specic pathogen free,SPF)级雄性SD大鼠和ICR小鼠各18只,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