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拂晓时分,我带着一身风尘,扑入医院,在住院部十楼儿科找到了女儿的病房。病房内悄无声息,女儿蜷缩着身子,躺在洁白的病床上,就像雪地里冰僵的稻草,被吸干了水分。虽然才病两天,可圆圆的脸蛋已瘪塌下去,露出了尖细的下巴。
坐在床边的妻子正在整理女儿的衣裤,她低着头,红肿的双眼像熟透的桃子,满是忧戚的脸上多了一份额外的重量。
妻子见我进来,抬起头,抿住嘴,鼻子翕动了几下,看那样子是想尽力憋住那股悲伤,可连续几天的情感起伏,在她内心积压了太多的波澜,而远方归来的男人就如一股浩荡的洪峰,突增流量,瞬间越过警戒,溢出堤坝。
此刻,汹涌的泪水破闸而出,失去了控制。妻子扭转身子,像一只受伤的母兽,哽咽着扑进了厕所……
在厕所呆了很久,我猜想她在里面一定放开嗓门痛哭了一场。女人在扛不住的时候只能借助哭泣来释放郁结的情绪,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从洗手间出来还在不停啜泣,我赶忙上前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别难过,我不是回来了么,一切都会好的。”
接到女儿住院的消息,我正在深圳至广州的和谐号上。电话里我感觉到妻子那种难以言说的焦急,于是没有来得及回到东莞,用电话请示主管后直接从广州购票赶回了老家。
女儿的病毫无征兆,夜间突然发作。上呕下泄,高烧不退,半夜里妻子带着哭腔,请来亲友,将女儿送去了医院。经医院检查,诊断为中毒性痢疾。
听说是中毒性痢疾,我的心禁不住猛然一抖,身子像受惊的刺猬,骤然收缩起来。这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条件反射,这个病症像一颗地煞星,隐藏在岁月深处,当有人不经意间触碰到那个暗道机关时,它就如一柄嗜血的利剑,悄然出鞘,直刺咽喉。
这种瘟疫般可怖的病,在我记忆中如同一道黑色闪电,随时可将人击倒。闭目回想,早夭的孩童,脸如刀削,骨瘦如柴,身子虚弱成一张薄薄的小纸片,风一吹就能飘起来。可怜兮兮的孩子,在咽气的那一刻,眼角上竟然溢出了晶莹的泪滴。那种求生的欲望,让人看了心灵破碎,痛如刀绞!
在我的印象里,中毒性痢疾是夺命的恶魔,每当想起这个病名就感觉阴森恐怖,脚底发凉。这种多发于夏秋两季的疾病,常见于2-7岁的幼儿,它不仅发病急骤,而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极容易造成群发。发病后小孩持续高热、脱水、昏迷、抽搐,痛苦不堪……
1985年初秋,天气还没有开始转凉,但那一年,生离死别的经历却让我感受到了彻骨的寒冷。我亲眼所见中毒性痢疾那个冷酷无情的黑衣无常,吞噬了外甥等几个孩娃的生命。小小的村庄里包括外甥在内的六个小孩,一夜之间同时发病,最后只有家庭条件较好的两个孩子,因及时送往县医院救治而死里逃生,其余留在乡村诊断治疗的四个嫩娃全部夭亡。
这种因病毒之邪从口而入的病,潜伏在肠胃,邪毒闭脱、寒战高热、烦躁谵妄、惊厥昏迷、大便腥臭。孩子临死时成为皮包骨头,让人不忍目睹。
那年对姐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给外甥治病花去了所有的积蓄,最后还是回天无力,落得人财两空。因哀伤过度,体能下降,在外甥病危时,姐姐也感染了痢疾,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才康复出院,由此,肠胃落下了终身的病根,近三十年来,她一直暗疾缠身,只要饮食稍有刺激,肠胃就翻江倒海,大便经常失禁,弄得姐姐尴尬异常,痛不欲生。
由于对中毒性痢疾有过刻骨铭心的生死记忆,知道此病的凶狠恶毒,所以对女儿的病不敢掉以轻心。首先给主治医生塞了一个红包,然后明确表示,请他用最好的药,只要有利康复,多花点钱没关系。自己虽然并不富有,但治病救人从不含糊。
我没回来时,妻子一个人在医院忙上跑下,分身无术。最无奈的是女儿肠道好像已不受控制,直流而来的腥臭大便,颜色如同鼻涕一样,绿中带红,感觉每一滴便液中都藏着死亡的凶险,带着刮骨削肉的病毒。妻子需要不停给女儿更换屁股下面的垫纸,那样才能维持床铺的干净,保证下身的卫生。
中午我去超市买了一大包牛奶、饼干和水果回来。连续几天几夜的疲劳战,妻子已憔悴得不成样子,头发蓬乱,脸色无光,像秋霜打过的茄子。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看上去却像熬了三秋,衰老的程度简直是一日十岁。
见她那个样子,我不忍让她再留守医院,于是劝她先回家休息,养点精神,女儿由我来陪护。开始她执意留下,不愿意回去。我说:“这样撑下去,你连自己也会拖垮,女儿病情既然稳定了,不用太过担心,有我在医院陪护,你只管放心。如果大人没休息好,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万一你病倒了,我怎么办?”
听我这么说,妻子沉默了一会,然后才同意先回去。走的时候还一步三回头,好像我是孩子的继父,只要她转身离开,就会怠慢她这块心头肉。
2
妻子走后,我寸步不离地守在女儿床前。女儿很听话,也很懂事,肚子疼痛时她只是咬紧牙关,用手按住腹部,连打针吃药也不哼一声,柔弱得像初生的兔子。看到医生将长长的针头扎进她手背时,我真希望她能放声大哭,用哭声来证明她还有挣扎的力气,用眼泪去释放一下身体的不适。可她只是闭着眼睛,皱一皱眉头,默不作声地承受着一切,然后小猫一样安静地躺下。
由于之前持续高烧,女儿细小的嘴唇已经开裂,双眼无神,脸色苍白,不由让我想起老家水灾之后的稻田。吊瓶是住院的符号,缓慢的输液过程像失眠的黑夜,漫长无边。我看着药水在管子里无声地滴落,汩汩地流入她细小的静脉,在体内与病毒抗争。
她中途睡了一阵,换吊瓶时又醒了,她像一株百合,缓缓睁开了眼睛。每次睁开眼睛,只要看到爸爸守在身边,她就会露出可爱的笑脸,那笑脸比平时轻浅了许多,如浅水中的涟漪,一闪即逝。守望着病中的女儿,使我对疾病有了更深的感悟,它的可怕之处不仅是疾病本身,还有对容貌与心理的摧残。望着女儿胖乎乎圆嘟嘟的脸蛋不见了,好看的小酒窝像淤塞了泥沙,只剩一点淡淡的痕迹,让人无比酸楚,做父母的真愿意替孩子承受这场疾病。 下午五点,女儿输完液,服了几包西药,不久又睡着了。这时我才想起应该给父亲打个电话。回来快一天了,还没向他问个安,一整天忙进忙出,想的全是女儿的事。
父亲住在离县城七十多里外的镇上,我先拨打家里的座机,因为父亲的旧手机信号不好,通话时声音总是断断续续,所以我平时大都打家里的座机。
连打了两次,均无人接听,正是晚饭时间,父亲应该在家。可是打他手机,同样无人接听。我感到有点奇怪,正准备拨打邻居家电话,打听一下情况时,父亲的电话打过来了。
接通电话,听到父亲呼哧呼哧的喘息声,我问他怎么了?他边喘边说,没事,没事,刚才内急,上厕所走快了。
我哦了一声,然后告诉他我从广东回来了。他听说我回来了,问我回来有事吗?我说有点事,但没有告诉他女儿生病住院了,我不想告诉他免得他担心。我说过两天去镇上看他,问他最近身体怎样?他说还好,还好,与以前差不多,没有大问题,不用来看,不用来看,他让我先忙自己的事,说过两天准备去姑姑家住几天,还说姑姑那个镇上建了个温泉度假村,周末有好多城里人过去。父亲说到这儿又有点气喘了,于是他匆匆挂了电话。当时我哪知道这是父亲在有意掩饰自己的病情。
1937年出生的父亲,已年近八旬,之前身体一直硬朗,平时连感冒也很少有过。按理说,父母在,不远游,但父亲的身体是第一件让我放心的事,于是这些年四处漂泊,很少为他的身体担心。可是毕竟岁月不饶人,这几年由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侵袭,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医生叮嘱他每天按时服药,可他总是吃一天,停一天,对服药的事不太上心。后来血压一度飙高,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头痛欲裂。七十二岁那年父亲第一次住进了医院。
当时我在县城上班,请假去医院照顾父亲,他躺在病床上唉声叹气,说他身体不争气,好好的就住到医院来了。我说:“老爸,你该满足了吧,像你这样七十多年没进过医院,这是老天的眷顾!”想想年逾古稀的人了,经历了二万六千多个日子,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都安然无恙,这简直是一种人生奇迹,一笔无价的财富,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父亲听我这么说,没再叹息,他看看与自己同住一室的病友,最大的五十八岁,最小的才十六岁。他们因心脏病、肝腹水已经挂了一张长期病号的标签,医院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脆弱的生命只能躺在这里才能勉强延续。
那位十六岁的男孩已上初中三年级,不知是惦记学习,还是思念同学,躺在床上显得烦躁不安。母亲从家里端来的鸡汤、排骨有几次被他打翻在地,让母亲站在床前泪眼婆娑。
而那位五十八岁的汉子,从进院以来儿子都没有来过,说是在省城打工,抽不出时间,陪在他身边的永远是那驼背的老伴。好在家里离县城不远,老伴早上出来,中午赶回家,每天都走在通往医院的路上,她既担心住院的丈夫,又惦记家里的牲口,还要侍弄地里的庄稼,两边都得有人照看。分身无术的她每天在路上奔波,能看出女人满身的疲惫……
3
自从那次住院以后,父亲好像沉默了不少,在医生的劝说下,他首先戒了酒,后来又戒了烟。酒戒得很彻底,一年到头很少看见他再端酒杯。烟却戒得拖泥带水,藕断丝连。他开始坚持自己不买烟,但老友们聚在一块,别人忙不迭给他递烟,他嘴上说不用,不用,戒了,戒了,可手却不由自主地伸过来,照接不误,后来人家笑他抽伸手牌香烟。
知道父亲住院,那是三天后的事了,当走进他病房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成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人!
谁也不敢相信,在医院忙碌多日,与父亲同住一栋大楼,做儿子的却一无所知。如果不是那天在医院后门的电梯间碰到继母,我还以为父亲真的到姑姑家做客去了。那天他匆匆挂了电话,原来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病情。而我对他的剧烈喘息竟毫不怀疑,对他的解释信以为真。
站在病床前,我几乎认不出父亲的模样来了。躺在床上的父亲如一截干枯的老树,周身插满了管子。吸氧管、输液管、导尿管、监测管,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管子,像春天疯长的树藤,从不同的方向牵藤而出,缠绕着父亲的身体。
我按住狂跳的心脏,紧盯着那个夹在父亲指尖上的监护仪,看到那里波浪似的线条犬牙交错,不停起伏。以我肤浅的医学常识来分析,父亲病得不轻,但凡用上这种监护仪器的患者,不外乎手术后、外伤护理、心脏病、危重病人、新生儿、早产儿。从仪器的生理参数上看,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的选项:心率、节率、PH值、体温、呼吸、心电图(ECG)、心律失常分析、ST段分析等。
我俯下身子,轻轻地唤了一声爸。父亲微微睁开眼睛,看着我,由于嘴巴被吸氧罩扣住了,不能说话。我看见他干枯的嘴唇微微颤抖着,好像想说什么,但是说不出来。
从父亲脸上可以看出,那些弯弯曲曲的管子缠绕在身上,像有千斤之重,束缚着自由,让他不堪重负。我蹲下去,从被子内拉住他的手,发现他干瘦的手掌冰凉冰凉,没有一点温度。我用双手捂住他的指头,放到胸前。
父亲微闭着眼睛,不愿与我对视。我蹲在地上感觉双腿僵硬,只好把头伸向前,轻轻地说了声:“爸,对不起!”而此时发现父亲捂在我胸前的手指猛然颤抖了一下,随即两行清亮的老泪溢出了眼眶。
真想狠狠地扇自己两个耳光,立即跪下来谢罪!可是我做不到,在其他病友的面前,我还人模狗样地假装孝顺儿子,说着体贴的话,做着假惺惺的关怀。想着自己那副嘴脸就痛恨恶心!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人格分裂与自欺欺人,是一种怎样的怪异状态。
回想这些年来,漂泊在外,有多少时间去关心父母?就连电话,打给妻子、孩子的电话几乎每天一个,而父母每周也难得打一次。当年女儿在父母家养着,三天两日就跑一趟,而后来十天半月也难去一次。平时孩子哪怕只是轻微的感冒,也会惊动一家老小,不仅夫妻端水喂药,而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跟着忙前跑后,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阵势俨然是在侍候小公主、小皇上。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没有勇气来冒犯常态,没有胆量揭露利已者的丑恶。如果能不时拷问肉身的沉重、灵魂的痛楚,就能看清存在的真相。在血缘的长河中,生命的两端是极不平等的,一岁的孩子把大小便拉到身上,把牛奶打翻在床上,那是完全可以原谅包容的正常现象,而八十岁的老人如果把屎尿拉到身上,把水打翻在地上,大家就会一齐责备。清洗孩子的尿片时好像能闻到奶油的香味,而清洗老人的尿裤时会扭过头去,捂住鼻子,暴露出满心的怨气与恶心。孩子想吃什么,想要什么,我们会无条件去满足,而父母想要什么,想吃什么,我们何时去想过?去问过? 父母伴随着孩子成长,孩子目送着父母老去,一切似乎已成习惯。孩子身上每一丁点变化父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父母的衰老伤痛却被视为一种无须担忧的正常现象,就像蜡烛,在发出光亮的同时,却忽略了它在消融、在缩短。父母的变化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突然忘东忘西,眼前的事记不住,过去的某件事总是念念不忘。刚锁上门,出去没走几步又怀疑自己没有锁,见到熟悉的老朋友,半天想不起名字。东西明明拿在手上,自己却四处搜寻,骑驴找驴。听医生朋友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该立即带父母去医院做检查,很有可能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先兆,那不是返老还童,而是老年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的残忍就在这里,孩子怎样成长,老人就怎样退化。他们没有“痴呆”,只是回归孩子的状态,可是他们却很难获得孩子那样的礼遇。衰老是一件无法逆转的残酷事情,它夺走青春的气息、美丽的容貌。流光逝水成为隐形的蛀虫,在日复一日的咀嚼中,身体悄然老朽,生命在无声衰败!
继母告诉我,从年初开始,父亲已经两次住院了,但是两次对外都瞒得滴水不漏。他考虑我在外面谋职,回来不便,不愿影响。父亲每时每刻都在为儿女们着想,而我们整天都在想些什么呢?
为了减轻继母的压力,我让妻子陪护女儿,父亲则由我来照料。说实话,陪了两天两夜就感觉浑身疲惫,因为要给父亲接大小便,特别是晚上要起来三四次。有时他要喝水,有时是接小便。白天三顿要喂送流食,用小汤匙,一匙一匙地喂,冷了不行,烫了也不行。喂一碗汤要很久的时间,感觉非常麻烦,而我们小时候,哪个父母不是这样侍候的!
继母每天都会过来两趟,换一下班,让我去外面透透气。她说自从我回来后,父亲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原来没有一点胃口,现在每顿都能喝一碗白粥。
父亲醒着的时候,我寸步不离,只有等他入睡了我才能溜上楼去,到女儿病房转转。为了保密,我像个地下工作者,神出鬼没,来去匆匆。
我陪护的第四天,一帮与父亲来往甚密的老友看他来了。他们送了一篮水果,一束鲜花,还有几瓶荔枝罐头。老友们来了,父亲非常开心,说话也显得有了精神。那天晚上感觉他睡得很踏实,于是我悄悄摸上楼,来到了女儿床前。女儿也恢复得很好,医生说再观察几天就可出院。
那天晚上由于看见父亲与女儿的病情都有好转,心情轻松了许多,于是在女儿身边就多待了一会。可万万没想到,就在我准备下楼,去往父亲病房的时候,父亲竟一手提着果篮、一手拄着拐杖,一摇一晃地进来了。当时我真的惊呆了!
女儿甜甜地喊了一声——爷爷!父亲立马就眼泪直流。我赶紧上前扶住他,让他坐在床边。
父亲坐下后给了我一通责骂,说我为什么不告诉他孙女住院?!我不知该如何作答,只好低着头,任由他批评。
父亲坐了一会,看到女儿基本康复了,这才松弛了紧绷的表情。他用右手托住女儿的小手,然后再伸出左手,覆盖在女儿苍白的手背上,用他粗糙的手掌,一圈一圈不停摩挲。听到那种沙纸打磨桌面的声音,我心里酸酸的,眼睛不由湿润起来。小时候,忙碌了一天的父亲,他进屋第一件事就是蹲下来,用那又粗又密的胡茬来回扎我的脸蛋,那种鞋刷一样的胡子,扎得我不停哈哈大笑。
突然间女儿也笑了起来,时光飞流,父亲老了,岁月再也不会回头。想到这儿我万分伤感。女儿还在发笑,也许是父亲的手挠到了女儿的痒处……
过了好一会,父亲在女儿的脸上摸了两下,然后叮嘱她吃点水果,按时服药,听医生的话,最后说爷爷明天再来看你。
我扶着颤颤巍巍的父亲回房休息,一路上他还在不停埋怨,说孙女生病为何要瞒着他?老人家总是惦记着儿孙们,而他自己却从来不愿给儿女们添上一丝半点的麻烦,增加任何负担。
4
父亲出院前一天,我回了趟老家,顺便去看望了一下姑姑。说实话,我不知道这些年乡村有这么陌生的变化,会变得如此孤独、清冷和凋敝。
我到姑姑家时,她刚好去村外送葬回来。姑姑的脸色很不好,显然是受丧事的影响。她告诉我死者是张启东。说起张启东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不知道的,他长年挑着糖担,手敲铁板,叮叮当!叮叮当!走村串户卖桂花糖。每到一个屋场,他就会放下担子,尖着嗓门吆喝:破拖鞋、破凉鞋、塑料布、空酒瓶、破铜烂铁、胶鞋底、牙膏皮……
回想起张启东的吆喝声,好像已闻到了桂花糖的芳香,虽然过了几十年了,但感觉张启东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那些如烟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姑姑告诉我,张启东的儿子在外面五年没有回来,说是要等他在外面挣足了钱,才回家买房结婚。可是这小子不学正道,在工厂流水线上做了几个月就吃不了那苦了,出来结交了一帮狐朋狗友,开始从小偷小摸,发展到入室偷盗,再到飞车抢夺,最后锒铛入狱。
张启东老婆前几年患直肠癌去世,从发病到去世,没有去医院住过一天院,一直只是找点中草药,用点偏方在维持。人们还以为张启东家庭确实有那么困难,拿不出一分钱给老婆治病。谁知根本不是这回事,原来张启东心里只想着儿子,一心攒钱给儿子建房娶亲。
张启东的老房子早就摇摇欲坠了,村里人都劝他趁早把旧房推倒,重新盖几间住房,哪怕是用木料搭一个简易的窝棚,也比住在随时可能坍塌的危房中安全。
可是固执抠门的张启东没把别人的话当回事,依然住在危房中,勒紧裤带,省吃俭用,等着儿子刑满出狱,再建新房。可人算不如天算,谁知前半夜一场特大的暴雨来袭,骨架腐朽的房子砰然坍塌,张启东葬身其中……
得知张启东埋在墙下,村里村外的亲戚朋友都连夜赶过来施救。山村偏僻,没有任何的施救机械,大家只能拿着铁锹、锄头、箢箕,采用人海战术,挖泥刨土,想尽快把张启东救出来。
大家连气也没有歇一口,一直挖到上午十点,终于将埋在泥土中的张启东挖了出来。不用说,人早就没气了,还好,除了七窍流血之外,尸体还算保留完好。
挖出张启东后大伙都停了工,想想也没有再挖的必要了。大家知道张启东是个穷光蛋,家徒四壁,没有啥东西值得再去挖掘寻找。可是他的堂哥却坚持要挖,他好像知道张启东有什么秘密。挖到中午过后,果然挖出来一个天大的意外。在张启东的床柜下面,用塑料布包着五万元现金。这些大小不一的纸币不知积攒了多少年了,面额大多是10元的,还有不少5元的。只有少量50和100元的。因为包裹得太久,长期不通风,纸币上积了一层密密麻麻的霉斑,用手一碰,纸币就纷纷破碎。这样的纸币成了一种摆设,比青瓷还要脆弱。这些没有产生价值的财富,不值得张启东用两条生命来珍藏。 挖出这个意外后,村人方才醒悟,对于之前的张启东一直都是雾里看花,从来就没有看清过他的真实面目。大家都被他佯装的假相蒙骗了,连小卖店老板的赊账也多年没还,直至人死债亡。看不出这家伙是个守财奴!一个吝啬鬼!连给老婆治病救命都不舍得花钱,那他究竟留钱去干啥呢?村人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他堂哥在整理张启东的遗物时找到一封还未发出的书信,这封信是张启东写给儿子的,信中劝儿子要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出来重新做人。信的未尾表明了钱的事,他让儿子放心,说已经把盖房的钱准备好了,只等他出来,有了房子再找个媳妇,这日子就有奔头了!
看了这封信,大家才恍然大悟,没想到张启东一切都是在为儿子着想。他为了儿子的未来,可以不管老婆的死活,不顾自己的安危。但在狱中的儿子,他是否能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
从姑姑家回来,我的内心很久没有平复,身体好像还绑定在表弟那辆破旧的农用车上,不停摇晃振荡。在乡间劳累了一天,浑身疲乏,回来很早就上床休息了。可是上床后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直至窗户发白才眯了一会眼睛。这一夜我想了很多。
5
父亲出院后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请他那帮老友吃顿饭。父亲递给我三百元钱,说钱由他出。父亲向来这样,在经济上非常独立,不像其他老人,总喜欢向儿女们伸手。
我开始不愿接父亲的钱,我说这点小钱做儿子的会出,这饭就由我去请,不用他操心。可是父亲执意要给,他说这钱他出才算表达了真实的心意。他说吃饭也不用太过讲究,找个小馆子,点几个家常菜,陪他们喝点酒就行。主要表示一下他对各位的谢意!最后让我转达他的忠言:祝各位老友身体健康,平时多注意保养,千万别生病。
住一次院父亲好像明白了许多,他知道老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父亲是个天生的急性子,他要做的事立马就得执行,不能有半点拖延。我按照他提供的电话号码,一个个打过去,本以为伯父叔老们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推却,没想到他们都很赏脸,听说父亲康复出院,约请吃饭,没有一个犹豫的,大家二话不说,很爽快就答应了下来。
由于父亲刚出院,身体虚弱,还需疗养,不能奉陪,所以这顿饭请得相对轻松自由,一切由我做主。父亲不知多少年没有在外面请人下过馆子了,所以他根本不懂行情,如果按父亲给三百元的标准,九个人,还要喝酒,那样可能要让人家饿肚子。
我找了一家开张不久的中档馆子,店家正在搞特价酬宾。按六百元的标准点菜,酒是三星四特,我要了两瓶,可是老伯一齐拦着,非要我退回一瓶,他们都很注重养生,戒烟限酒,严格控制总量,每人只喝两小杯,只是图个气氛,决不多喝。
我知道老人家都是说一不二的脾气,自然也就没有苦劝。菜上得很快,一会就摆满了桌子。开始老人们显得有点拘谨,可是两杯酒下肚之后,立马就鱼儿一样活泛起来。他们全都打开了话匣,不管是新的、旧的、荤的、素的,谈天说地,嘻嘻哈哈,桌子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在我举杯敬酒的时候,有几位老伯不停地夸我有孝心,大老远能回来照看老爸,现在像我这样的后生真是太少太少了!他们当着我的面狠狠地数落着自己的儿子、儿媳,说是长年在外,不问他们冷暖,不管他们生死,对家里漠不关心……
见他们情绪一个比一个激动,我只好打着哈哈,变着法子叉开话题。幸亏是晚上,喝了点小酒,要不然他们还会感到奇怪,我为何会突然脸红!
在吃饭的两个小时里,我发现有一位老人一直没太说话,我听父亲说起过他,他是这群老友中唯一当过老区委书记的人。当年腰间别着驳壳枪,想想该有多威风?!可是人生易老,现在已腿弯背驼,白发苍苍,曾呼风唤雨的人,已萎缩成一个羸弱干瘦的老夫。
听说我也喜欢写点东西,老人特意赠我一本刚出版的自传,叮嘱我一定要抽空看看,多提意见。我以一种虔诚的姿态双手接过自传,并且口头保证,一定认真拜读。其实这些年来收到过不少这类自行印刷的小书,说实话没有一本认真看过。后来如果赠书者问起读后感觉或让我提点意见,一律都是口是心非的恭维:不错!不错!
完成父亲酬谢老友的使命后,我便返回了广东。在回家路上,由于火车晚点三个小时,我枯坐车站,十分无聊。突然想起老伯送我的自传,于是从背包里拿出来开始翻阅。我以为那是一本枯燥无味、粗糙不堪的流水账,如果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我绝对不会拿出来阅读。谁知人不可貌相,我严重低估了老伯的水准。他的自传不仅是词通句顺,叙述流畅,而且称得上文笔甚好,深意藏焉。开篇第一个故事就使人为之震撼,这是一个智擒土匪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世道还未完全太平,在我工作的复原山区那片茫茫大山中,仍有土匪出没。为首的土匪头子叫金麻子,在山区周边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这种与新生政权对抗的匪帮,岂能容忍?必须立刻铲除。可是金麻子武艺高强,身手敏捷,他对方圆百里的大山了如指掌。凭着对地理环境的熟悉,常常神出鬼没,在村庄里肆无忌惮,作恶多端。
面对穷凶极恶的土匪,我作为执掌地方的父母官,围剿残匪责无旁贷。可是读书出身的我,没能练就盖世武功,以硬拼硬,直来直去,奈何不了土匪。我想想,唯一有可能成功的是用智慧,并非强攻。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终于有了办法,原来在百余里外的幽居山区,住着金麻子的老婆和孩子。获知这个消息时我喜不自禁,立即派出精干人马赶往幽居。很快就把他的老婆孩子带了过来,我想利用这个作为诱饵,引蛇出洞,把金麻子一举歼灭。可是我抛出饵料,引诱了一个多月,金麻子就是不愿上钩。
为了探听他的底细,通过很多曲里拐弯的方法,从金麻子嘴里得到了准信:对老婆孩子不管是剐是杀,他决不中我的圈套。
当时我非常气愤,土匪就是土匪,他们六亲不认,杀人如麻,毫无人性。这个计划宣告失败,让我颇感沮丧。后来金麻子见我放了他老婆孩子,以为我奈何不了土匪,怕了他,于是开始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大白天也杀人放火,洗劫村舍。就在我感觉束手无策之际,内部传来一个绝好的消息,在另一处隐蔽的寨子里找到了金麻子的老娘。 当我们掌握了金麻子的行踪之后,放出狠话,限定金麻子三天之内到政府自首,不然将把他老娘就地正法!
我有一种预感,这次金麻子一定会来,因为听说金麻子是一个大孝子,他只要老娘喜欢,就是挖他的心肝给老娘吃,他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金麻子果然中计。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事先请求县委支持,在山林四周布下重兵,将如约而至的金麻子团团围住。当时金麻子带着一支人马,操着家伙,想向我们开火。我用大喇叭向他喊话,说只要他们放下武器,缴械投降,人民政府可以宽大处理!
金麻子犹豫了一下,他说放下武器可以,但他要先看看老娘是否安好。我让人带着他老娘从先前搭好的竹楼里走出来,她站在高处朝金麻子喊:“儿呀!你听娘一句话吧,快放下枪来,让你那帮兄弟都一同放下枪来,千万别再作恶了,陈区长答应给你们一条生路!”
金麻子看看双手抹泪的老娘,然后一声令下,所有的手下都放下了武器。此时我带着埋伏的队伍一拥而上,将土匪绑了起来。
金麻子没有一点反抗,他跪在老娘面前,伸手从胸前衣服内抽出一只包好的烧鸡,这只用身体焐热的烧鸡,带着金麻子全部的爱意,送到了老娘手上,请求老娘慢用。
金麻子看到老娘接过油光闪闪的烧鸡,双手颤抖,泪水长流。那皱纹交错的手抚摸着金黄的烧鸡,传递出多么复杂的母子情感,老人在烧鸡上摸到了儿子的体温。
金麻子跪在她跟前,四周围着荷枪实弹的队伍,金麻子提出要亲眼看着老娘把烧鸡吃完,我大胆地点头应充,料他再有本事也插翅难飞。忐忑不安的老人其实没有一点胃口,而且还缺了两个门牙,但为了让儿子高兴,她努力张开嘴,拼命撕咬。由于牙口不好,老人根本嚼不烂棉花果一样的鸡肉,只好在口腔内打转,然后囫囵着吞下……
金麻子看到老娘吞下最后一块鸡肉后,晶亮的油水顺着她的嘴角往下流,他满足地闭上了眼睛。我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看着一言不发、束手就擒的金麻子,他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虎威,核桃一样满是坑洼的脸上,多了一种从容和淡定。也许他知道作恶的一生已走到了尽头,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结局。
……
很多年过去,那个场面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羔羊有跪乳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仍然深爱着母亲,讲求孝道,宁可用自己的性命换回母亲的平安。而当下那些安居高楼、出行车马、衣食有余、情感健全的儿女又做得怎样?!
……
捧着老伯这本自传,我感觉那些纸页如铅石般沉重,满腔的思绪不能言语。这么些年来,儿子始终处在缺失的位置,在亲情孝道面前显得自私偏狭,只会贪图索取,却忘了担当和付出。想想过往,羞愧的内心让我忍不住了又一次脸红起来!
感谢老伯以书相赠,使我面朝危崖而终有顿悟。我已明白,忠言不一定逆耳,苦口不一定良药。虽然我阅读的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它像一则跨越时空的寓言,由表及里,由远而近,借古喻今,直指当下。尽管老伯一言未发,却给了我一次狠狠的敲打,我相信老伯送书并非是一次随意之举,而是一个智者不便言说的良苦用心。
詹文格,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小说月报·原创版》《天涯》《青年文学》《北京文学》《长城》《天津文学》《广西文学》《啄木鸟》《作品》《福建文学》《北方文学》《创作与评论》《当代小说》《散文百家》《黄河文学》《鸭绿江》《青春》《延安文学》《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 》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纪实等各类作品200余万字。
责任编辑 谢然子
拂晓时分,我带着一身风尘,扑入医院,在住院部十楼儿科找到了女儿的病房。病房内悄无声息,女儿蜷缩着身子,躺在洁白的病床上,就像雪地里冰僵的稻草,被吸干了水分。虽然才病两天,可圆圆的脸蛋已瘪塌下去,露出了尖细的下巴。
坐在床边的妻子正在整理女儿的衣裤,她低着头,红肿的双眼像熟透的桃子,满是忧戚的脸上多了一份额外的重量。
妻子见我进来,抬起头,抿住嘴,鼻子翕动了几下,看那样子是想尽力憋住那股悲伤,可连续几天的情感起伏,在她内心积压了太多的波澜,而远方归来的男人就如一股浩荡的洪峰,突增流量,瞬间越过警戒,溢出堤坝。
此刻,汹涌的泪水破闸而出,失去了控制。妻子扭转身子,像一只受伤的母兽,哽咽着扑进了厕所……
在厕所呆了很久,我猜想她在里面一定放开嗓门痛哭了一场。女人在扛不住的时候只能借助哭泣来释放郁结的情绪,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从洗手间出来还在不停啜泣,我赶忙上前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别难过,我不是回来了么,一切都会好的。”
接到女儿住院的消息,我正在深圳至广州的和谐号上。电话里我感觉到妻子那种难以言说的焦急,于是没有来得及回到东莞,用电话请示主管后直接从广州购票赶回了老家。
女儿的病毫无征兆,夜间突然发作。上呕下泄,高烧不退,半夜里妻子带着哭腔,请来亲友,将女儿送去了医院。经医院检查,诊断为中毒性痢疾。
听说是中毒性痢疾,我的心禁不住猛然一抖,身子像受惊的刺猬,骤然收缩起来。这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条件反射,这个病症像一颗地煞星,隐藏在岁月深处,当有人不经意间触碰到那个暗道机关时,它就如一柄嗜血的利剑,悄然出鞘,直刺咽喉。
这种瘟疫般可怖的病,在我记忆中如同一道黑色闪电,随时可将人击倒。闭目回想,早夭的孩童,脸如刀削,骨瘦如柴,身子虚弱成一张薄薄的小纸片,风一吹就能飘起来。可怜兮兮的孩子,在咽气的那一刻,眼角上竟然溢出了晶莹的泪滴。那种求生的欲望,让人看了心灵破碎,痛如刀绞!
在我的印象里,中毒性痢疾是夺命的恶魔,每当想起这个病名就感觉阴森恐怖,脚底发凉。这种多发于夏秋两季的疾病,常见于2-7岁的幼儿,它不仅发病急骤,而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极容易造成群发。发病后小孩持续高热、脱水、昏迷、抽搐,痛苦不堪……
1985年初秋,天气还没有开始转凉,但那一年,生离死别的经历却让我感受到了彻骨的寒冷。我亲眼所见中毒性痢疾那个冷酷无情的黑衣无常,吞噬了外甥等几个孩娃的生命。小小的村庄里包括外甥在内的六个小孩,一夜之间同时发病,最后只有家庭条件较好的两个孩子,因及时送往县医院救治而死里逃生,其余留在乡村诊断治疗的四个嫩娃全部夭亡。
这种因病毒之邪从口而入的病,潜伏在肠胃,邪毒闭脱、寒战高热、烦躁谵妄、惊厥昏迷、大便腥臭。孩子临死时成为皮包骨头,让人不忍目睹。
那年对姐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给外甥治病花去了所有的积蓄,最后还是回天无力,落得人财两空。因哀伤过度,体能下降,在外甥病危时,姐姐也感染了痢疾,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才康复出院,由此,肠胃落下了终身的病根,近三十年来,她一直暗疾缠身,只要饮食稍有刺激,肠胃就翻江倒海,大便经常失禁,弄得姐姐尴尬异常,痛不欲生。
由于对中毒性痢疾有过刻骨铭心的生死记忆,知道此病的凶狠恶毒,所以对女儿的病不敢掉以轻心。首先给主治医生塞了一个红包,然后明确表示,请他用最好的药,只要有利康复,多花点钱没关系。自己虽然并不富有,但治病救人从不含糊。
我没回来时,妻子一个人在医院忙上跑下,分身无术。最无奈的是女儿肠道好像已不受控制,直流而来的腥臭大便,颜色如同鼻涕一样,绿中带红,感觉每一滴便液中都藏着死亡的凶险,带着刮骨削肉的病毒。妻子需要不停给女儿更换屁股下面的垫纸,那样才能维持床铺的干净,保证下身的卫生。
中午我去超市买了一大包牛奶、饼干和水果回来。连续几天几夜的疲劳战,妻子已憔悴得不成样子,头发蓬乱,脸色无光,像秋霜打过的茄子。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看上去却像熬了三秋,衰老的程度简直是一日十岁。
见她那个样子,我不忍让她再留守医院,于是劝她先回家休息,养点精神,女儿由我来陪护。开始她执意留下,不愿意回去。我说:“这样撑下去,你连自己也会拖垮,女儿病情既然稳定了,不用太过担心,有我在医院陪护,你只管放心。如果大人没休息好,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万一你病倒了,我怎么办?”
听我这么说,妻子沉默了一会,然后才同意先回去。走的时候还一步三回头,好像我是孩子的继父,只要她转身离开,就会怠慢她这块心头肉。
2
妻子走后,我寸步不离地守在女儿床前。女儿很听话,也很懂事,肚子疼痛时她只是咬紧牙关,用手按住腹部,连打针吃药也不哼一声,柔弱得像初生的兔子。看到医生将长长的针头扎进她手背时,我真希望她能放声大哭,用哭声来证明她还有挣扎的力气,用眼泪去释放一下身体的不适。可她只是闭着眼睛,皱一皱眉头,默不作声地承受着一切,然后小猫一样安静地躺下。
由于之前持续高烧,女儿细小的嘴唇已经开裂,双眼无神,脸色苍白,不由让我想起老家水灾之后的稻田。吊瓶是住院的符号,缓慢的输液过程像失眠的黑夜,漫长无边。我看着药水在管子里无声地滴落,汩汩地流入她细小的静脉,在体内与病毒抗争。
她中途睡了一阵,换吊瓶时又醒了,她像一株百合,缓缓睁开了眼睛。每次睁开眼睛,只要看到爸爸守在身边,她就会露出可爱的笑脸,那笑脸比平时轻浅了许多,如浅水中的涟漪,一闪即逝。守望着病中的女儿,使我对疾病有了更深的感悟,它的可怕之处不仅是疾病本身,还有对容貌与心理的摧残。望着女儿胖乎乎圆嘟嘟的脸蛋不见了,好看的小酒窝像淤塞了泥沙,只剩一点淡淡的痕迹,让人无比酸楚,做父母的真愿意替孩子承受这场疾病。 下午五点,女儿输完液,服了几包西药,不久又睡着了。这时我才想起应该给父亲打个电话。回来快一天了,还没向他问个安,一整天忙进忙出,想的全是女儿的事。
父亲住在离县城七十多里外的镇上,我先拨打家里的座机,因为父亲的旧手机信号不好,通话时声音总是断断续续,所以我平时大都打家里的座机。
连打了两次,均无人接听,正是晚饭时间,父亲应该在家。可是打他手机,同样无人接听。我感到有点奇怪,正准备拨打邻居家电话,打听一下情况时,父亲的电话打过来了。
接通电话,听到父亲呼哧呼哧的喘息声,我问他怎么了?他边喘边说,没事,没事,刚才内急,上厕所走快了。
我哦了一声,然后告诉他我从广东回来了。他听说我回来了,问我回来有事吗?我说有点事,但没有告诉他女儿生病住院了,我不想告诉他免得他担心。我说过两天去镇上看他,问他最近身体怎样?他说还好,还好,与以前差不多,没有大问题,不用来看,不用来看,他让我先忙自己的事,说过两天准备去姑姑家住几天,还说姑姑那个镇上建了个温泉度假村,周末有好多城里人过去。父亲说到这儿又有点气喘了,于是他匆匆挂了电话。当时我哪知道这是父亲在有意掩饰自己的病情。
1937年出生的父亲,已年近八旬,之前身体一直硬朗,平时连感冒也很少有过。按理说,父母在,不远游,但父亲的身体是第一件让我放心的事,于是这些年四处漂泊,很少为他的身体担心。可是毕竟岁月不饶人,这几年由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侵袭,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医生叮嘱他每天按时服药,可他总是吃一天,停一天,对服药的事不太上心。后来血压一度飙高,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头痛欲裂。七十二岁那年父亲第一次住进了医院。
当时我在县城上班,请假去医院照顾父亲,他躺在病床上唉声叹气,说他身体不争气,好好的就住到医院来了。我说:“老爸,你该满足了吧,像你这样七十多年没进过医院,这是老天的眷顾!”想想年逾古稀的人了,经历了二万六千多个日子,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都安然无恙,这简直是一种人生奇迹,一笔无价的财富,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父亲听我这么说,没再叹息,他看看与自己同住一室的病友,最大的五十八岁,最小的才十六岁。他们因心脏病、肝腹水已经挂了一张长期病号的标签,医院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脆弱的生命只能躺在这里才能勉强延续。
那位十六岁的男孩已上初中三年级,不知是惦记学习,还是思念同学,躺在床上显得烦躁不安。母亲从家里端来的鸡汤、排骨有几次被他打翻在地,让母亲站在床前泪眼婆娑。
而那位五十八岁的汉子,从进院以来儿子都没有来过,说是在省城打工,抽不出时间,陪在他身边的永远是那驼背的老伴。好在家里离县城不远,老伴早上出来,中午赶回家,每天都走在通往医院的路上,她既担心住院的丈夫,又惦记家里的牲口,还要侍弄地里的庄稼,两边都得有人照看。分身无术的她每天在路上奔波,能看出女人满身的疲惫……
3
自从那次住院以后,父亲好像沉默了不少,在医生的劝说下,他首先戒了酒,后来又戒了烟。酒戒得很彻底,一年到头很少看见他再端酒杯。烟却戒得拖泥带水,藕断丝连。他开始坚持自己不买烟,但老友们聚在一块,别人忙不迭给他递烟,他嘴上说不用,不用,戒了,戒了,可手却不由自主地伸过来,照接不误,后来人家笑他抽伸手牌香烟。
知道父亲住院,那是三天后的事了,当走进他病房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成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人!
谁也不敢相信,在医院忙碌多日,与父亲同住一栋大楼,做儿子的却一无所知。如果不是那天在医院后门的电梯间碰到继母,我还以为父亲真的到姑姑家做客去了。那天他匆匆挂了电话,原来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病情。而我对他的剧烈喘息竟毫不怀疑,对他的解释信以为真。
站在病床前,我几乎认不出父亲的模样来了。躺在床上的父亲如一截干枯的老树,周身插满了管子。吸氧管、输液管、导尿管、监测管,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管子,像春天疯长的树藤,从不同的方向牵藤而出,缠绕着父亲的身体。
我按住狂跳的心脏,紧盯着那个夹在父亲指尖上的监护仪,看到那里波浪似的线条犬牙交错,不停起伏。以我肤浅的医学常识来分析,父亲病得不轻,但凡用上这种监护仪器的患者,不外乎手术后、外伤护理、心脏病、危重病人、新生儿、早产儿。从仪器的生理参数上看,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的选项:心率、节率、PH值、体温、呼吸、心电图(ECG)、心律失常分析、ST段分析等。
我俯下身子,轻轻地唤了一声爸。父亲微微睁开眼睛,看着我,由于嘴巴被吸氧罩扣住了,不能说话。我看见他干枯的嘴唇微微颤抖着,好像想说什么,但是说不出来。
从父亲脸上可以看出,那些弯弯曲曲的管子缠绕在身上,像有千斤之重,束缚着自由,让他不堪重负。我蹲下去,从被子内拉住他的手,发现他干瘦的手掌冰凉冰凉,没有一点温度。我用双手捂住他的指头,放到胸前。
父亲微闭着眼睛,不愿与我对视。我蹲在地上感觉双腿僵硬,只好把头伸向前,轻轻地说了声:“爸,对不起!”而此时发现父亲捂在我胸前的手指猛然颤抖了一下,随即两行清亮的老泪溢出了眼眶。
真想狠狠地扇自己两个耳光,立即跪下来谢罪!可是我做不到,在其他病友的面前,我还人模狗样地假装孝顺儿子,说着体贴的话,做着假惺惺的关怀。想着自己那副嘴脸就痛恨恶心!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人格分裂与自欺欺人,是一种怎样的怪异状态。
回想这些年来,漂泊在外,有多少时间去关心父母?就连电话,打给妻子、孩子的电话几乎每天一个,而父母每周也难得打一次。当年女儿在父母家养着,三天两日就跑一趟,而后来十天半月也难去一次。平时孩子哪怕只是轻微的感冒,也会惊动一家老小,不仅夫妻端水喂药,而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跟着忙前跑后,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阵势俨然是在侍候小公主、小皇上。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没有勇气来冒犯常态,没有胆量揭露利已者的丑恶。如果能不时拷问肉身的沉重、灵魂的痛楚,就能看清存在的真相。在血缘的长河中,生命的两端是极不平等的,一岁的孩子把大小便拉到身上,把牛奶打翻在床上,那是完全可以原谅包容的正常现象,而八十岁的老人如果把屎尿拉到身上,把水打翻在地上,大家就会一齐责备。清洗孩子的尿片时好像能闻到奶油的香味,而清洗老人的尿裤时会扭过头去,捂住鼻子,暴露出满心的怨气与恶心。孩子想吃什么,想要什么,我们会无条件去满足,而父母想要什么,想吃什么,我们何时去想过?去问过? 父母伴随着孩子成长,孩子目送着父母老去,一切似乎已成习惯。孩子身上每一丁点变化父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父母的衰老伤痛却被视为一种无须担忧的正常现象,就像蜡烛,在发出光亮的同时,却忽略了它在消融、在缩短。父母的变化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突然忘东忘西,眼前的事记不住,过去的某件事总是念念不忘。刚锁上门,出去没走几步又怀疑自己没有锁,见到熟悉的老朋友,半天想不起名字。东西明明拿在手上,自己却四处搜寻,骑驴找驴。听医生朋友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该立即带父母去医院做检查,很有可能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先兆,那不是返老还童,而是老年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的残忍就在这里,孩子怎样成长,老人就怎样退化。他们没有“痴呆”,只是回归孩子的状态,可是他们却很难获得孩子那样的礼遇。衰老是一件无法逆转的残酷事情,它夺走青春的气息、美丽的容貌。流光逝水成为隐形的蛀虫,在日复一日的咀嚼中,身体悄然老朽,生命在无声衰败!
继母告诉我,从年初开始,父亲已经两次住院了,但是两次对外都瞒得滴水不漏。他考虑我在外面谋职,回来不便,不愿影响。父亲每时每刻都在为儿女们着想,而我们整天都在想些什么呢?
为了减轻继母的压力,我让妻子陪护女儿,父亲则由我来照料。说实话,陪了两天两夜就感觉浑身疲惫,因为要给父亲接大小便,特别是晚上要起来三四次。有时他要喝水,有时是接小便。白天三顿要喂送流食,用小汤匙,一匙一匙地喂,冷了不行,烫了也不行。喂一碗汤要很久的时间,感觉非常麻烦,而我们小时候,哪个父母不是这样侍候的!
继母每天都会过来两趟,换一下班,让我去外面透透气。她说自从我回来后,父亲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原来没有一点胃口,现在每顿都能喝一碗白粥。
父亲醒着的时候,我寸步不离,只有等他入睡了我才能溜上楼去,到女儿病房转转。为了保密,我像个地下工作者,神出鬼没,来去匆匆。
我陪护的第四天,一帮与父亲来往甚密的老友看他来了。他们送了一篮水果,一束鲜花,还有几瓶荔枝罐头。老友们来了,父亲非常开心,说话也显得有了精神。那天晚上感觉他睡得很踏实,于是我悄悄摸上楼,来到了女儿床前。女儿也恢复得很好,医生说再观察几天就可出院。
那天晚上由于看见父亲与女儿的病情都有好转,心情轻松了许多,于是在女儿身边就多待了一会。可万万没想到,就在我准备下楼,去往父亲病房的时候,父亲竟一手提着果篮、一手拄着拐杖,一摇一晃地进来了。当时我真的惊呆了!
女儿甜甜地喊了一声——爷爷!父亲立马就眼泪直流。我赶紧上前扶住他,让他坐在床边。
父亲坐下后给了我一通责骂,说我为什么不告诉他孙女住院?!我不知该如何作答,只好低着头,任由他批评。
父亲坐了一会,看到女儿基本康复了,这才松弛了紧绷的表情。他用右手托住女儿的小手,然后再伸出左手,覆盖在女儿苍白的手背上,用他粗糙的手掌,一圈一圈不停摩挲。听到那种沙纸打磨桌面的声音,我心里酸酸的,眼睛不由湿润起来。小时候,忙碌了一天的父亲,他进屋第一件事就是蹲下来,用那又粗又密的胡茬来回扎我的脸蛋,那种鞋刷一样的胡子,扎得我不停哈哈大笑。
突然间女儿也笑了起来,时光飞流,父亲老了,岁月再也不会回头。想到这儿我万分伤感。女儿还在发笑,也许是父亲的手挠到了女儿的痒处……
过了好一会,父亲在女儿的脸上摸了两下,然后叮嘱她吃点水果,按时服药,听医生的话,最后说爷爷明天再来看你。
我扶着颤颤巍巍的父亲回房休息,一路上他还在不停埋怨,说孙女生病为何要瞒着他?老人家总是惦记着儿孙们,而他自己却从来不愿给儿女们添上一丝半点的麻烦,增加任何负担。
4
父亲出院前一天,我回了趟老家,顺便去看望了一下姑姑。说实话,我不知道这些年乡村有这么陌生的变化,会变得如此孤独、清冷和凋敝。
我到姑姑家时,她刚好去村外送葬回来。姑姑的脸色很不好,显然是受丧事的影响。她告诉我死者是张启东。说起张启东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不知道的,他长年挑着糖担,手敲铁板,叮叮当!叮叮当!走村串户卖桂花糖。每到一个屋场,他就会放下担子,尖着嗓门吆喝:破拖鞋、破凉鞋、塑料布、空酒瓶、破铜烂铁、胶鞋底、牙膏皮……
回想起张启东的吆喝声,好像已闻到了桂花糖的芳香,虽然过了几十年了,但感觉张启东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那些如烟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姑姑告诉我,张启东的儿子在外面五年没有回来,说是要等他在外面挣足了钱,才回家买房结婚。可是这小子不学正道,在工厂流水线上做了几个月就吃不了那苦了,出来结交了一帮狐朋狗友,开始从小偷小摸,发展到入室偷盗,再到飞车抢夺,最后锒铛入狱。
张启东老婆前几年患直肠癌去世,从发病到去世,没有去医院住过一天院,一直只是找点中草药,用点偏方在维持。人们还以为张启东家庭确实有那么困难,拿不出一分钱给老婆治病。谁知根本不是这回事,原来张启东心里只想着儿子,一心攒钱给儿子建房娶亲。
张启东的老房子早就摇摇欲坠了,村里人都劝他趁早把旧房推倒,重新盖几间住房,哪怕是用木料搭一个简易的窝棚,也比住在随时可能坍塌的危房中安全。
可是固执抠门的张启东没把别人的话当回事,依然住在危房中,勒紧裤带,省吃俭用,等着儿子刑满出狱,再建新房。可人算不如天算,谁知前半夜一场特大的暴雨来袭,骨架腐朽的房子砰然坍塌,张启东葬身其中……
得知张启东埋在墙下,村里村外的亲戚朋友都连夜赶过来施救。山村偏僻,没有任何的施救机械,大家只能拿着铁锹、锄头、箢箕,采用人海战术,挖泥刨土,想尽快把张启东救出来。
大家连气也没有歇一口,一直挖到上午十点,终于将埋在泥土中的张启东挖了出来。不用说,人早就没气了,还好,除了七窍流血之外,尸体还算保留完好。
挖出张启东后大伙都停了工,想想也没有再挖的必要了。大家知道张启东是个穷光蛋,家徒四壁,没有啥东西值得再去挖掘寻找。可是他的堂哥却坚持要挖,他好像知道张启东有什么秘密。挖到中午过后,果然挖出来一个天大的意外。在张启东的床柜下面,用塑料布包着五万元现金。这些大小不一的纸币不知积攒了多少年了,面额大多是10元的,还有不少5元的。只有少量50和100元的。因为包裹得太久,长期不通风,纸币上积了一层密密麻麻的霉斑,用手一碰,纸币就纷纷破碎。这样的纸币成了一种摆设,比青瓷还要脆弱。这些没有产生价值的财富,不值得张启东用两条生命来珍藏。 挖出这个意外后,村人方才醒悟,对于之前的张启东一直都是雾里看花,从来就没有看清过他的真实面目。大家都被他佯装的假相蒙骗了,连小卖店老板的赊账也多年没还,直至人死债亡。看不出这家伙是个守财奴!一个吝啬鬼!连给老婆治病救命都不舍得花钱,那他究竟留钱去干啥呢?村人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他堂哥在整理张启东的遗物时找到一封还未发出的书信,这封信是张启东写给儿子的,信中劝儿子要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出来重新做人。信的未尾表明了钱的事,他让儿子放心,说已经把盖房的钱准备好了,只等他出来,有了房子再找个媳妇,这日子就有奔头了!
看了这封信,大家才恍然大悟,没想到张启东一切都是在为儿子着想。他为了儿子的未来,可以不管老婆的死活,不顾自己的安危。但在狱中的儿子,他是否能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
从姑姑家回来,我的内心很久没有平复,身体好像还绑定在表弟那辆破旧的农用车上,不停摇晃振荡。在乡间劳累了一天,浑身疲乏,回来很早就上床休息了。可是上床后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直至窗户发白才眯了一会眼睛。这一夜我想了很多。
5
父亲出院后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请他那帮老友吃顿饭。父亲递给我三百元钱,说钱由他出。父亲向来这样,在经济上非常独立,不像其他老人,总喜欢向儿女们伸手。
我开始不愿接父亲的钱,我说这点小钱做儿子的会出,这饭就由我去请,不用他操心。可是父亲执意要给,他说这钱他出才算表达了真实的心意。他说吃饭也不用太过讲究,找个小馆子,点几个家常菜,陪他们喝点酒就行。主要表示一下他对各位的谢意!最后让我转达他的忠言:祝各位老友身体健康,平时多注意保养,千万别生病。
住一次院父亲好像明白了许多,他知道老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父亲是个天生的急性子,他要做的事立马就得执行,不能有半点拖延。我按照他提供的电话号码,一个个打过去,本以为伯父叔老们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推却,没想到他们都很赏脸,听说父亲康复出院,约请吃饭,没有一个犹豫的,大家二话不说,很爽快就答应了下来。
由于父亲刚出院,身体虚弱,还需疗养,不能奉陪,所以这顿饭请得相对轻松自由,一切由我做主。父亲不知多少年没有在外面请人下过馆子了,所以他根本不懂行情,如果按父亲给三百元的标准,九个人,还要喝酒,那样可能要让人家饿肚子。
我找了一家开张不久的中档馆子,店家正在搞特价酬宾。按六百元的标准点菜,酒是三星四特,我要了两瓶,可是老伯一齐拦着,非要我退回一瓶,他们都很注重养生,戒烟限酒,严格控制总量,每人只喝两小杯,只是图个气氛,决不多喝。
我知道老人家都是说一不二的脾气,自然也就没有苦劝。菜上得很快,一会就摆满了桌子。开始老人们显得有点拘谨,可是两杯酒下肚之后,立马就鱼儿一样活泛起来。他们全都打开了话匣,不管是新的、旧的、荤的、素的,谈天说地,嘻嘻哈哈,桌子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在我举杯敬酒的时候,有几位老伯不停地夸我有孝心,大老远能回来照看老爸,现在像我这样的后生真是太少太少了!他们当着我的面狠狠地数落着自己的儿子、儿媳,说是长年在外,不问他们冷暖,不管他们生死,对家里漠不关心……
见他们情绪一个比一个激动,我只好打着哈哈,变着法子叉开话题。幸亏是晚上,喝了点小酒,要不然他们还会感到奇怪,我为何会突然脸红!
在吃饭的两个小时里,我发现有一位老人一直没太说话,我听父亲说起过他,他是这群老友中唯一当过老区委书记的人。当年腰间别着驳壳枪,想想该有多威风?!可是人生易老,现在已腿弯背驼,白发苍苍,曾呼风唤雨的人,已萎缩成一个羸弱干瘦的老夫。
听说我也喜欢写点东西,老人特意赠我一本刚出版的自传,叮嘱我一定要抽空看看,多提意见。我以一种虔诚的姿态双手接过自传,并且口头保证,一定认真拜读。其实这些年来收到过不少这类自行印刷的小书,说实话没有一本认真看过。后来如果赠书者问起读后感觉或让我提点意见,一律都是口是心非的恭维:不错!不错!
完成父亲酬谢老友的使命后,我便返回了广东。在回家路上,由于火车晚点三个小时,我枯坐车站,十分无聊。突然想起老伯送我的自传,于是从背包里拿出来开始翻阅。我以为那是一本枯燥无味、粗糙不堪的流水账,如果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我绝对不会拿出来阅读。谁知人不可貌相,我严重低估了老伯的水准。他的自传不仅是词通句顺,叙述流畅,而且称得上文笔甚好,深意藏焉。开篇第一个故事就使人为之震撼,这是一个智擒土匪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世道还未完全太平,在我工作的复原山区那片茫茫大山中,仍有土匪出没。为首的土匪头子叫金麻子,在山区周边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这种与新生政权对抗的匪帮,岂能容忍?必须立刻铲除。可是金麻子武艺高强,身手敏捷,他对方圆百里的大山了如指掌。凭着对地理环境的熟悉,常常神出鬼没,在村庄里肆无忌惮,作恶多端。
面对穷凶极恶的土匪,我作为执掌地方的父母官,围剿残匪责无旁贷。可是读书出身的我,没能练就盖世武功,以硬拼硬,直来直去,奈何不了土匪。我想想,唯一有可能成功的是用智慧,并非强攻。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终于有了办法,原来在百余里外的幽居山区,住着金麻子的老婆和孩子。获知这个消息时我喜不自禁,立即派出精干人马赶往幽居。很快就把他的老婆孩子带了过来,我想利用这个作为诱饵,引蛇出洞,把金麻子一举歼灭。可是我抛出饵料,引诱了一个多月,金麻子就是不愿上钩。
为了探听他的底细,通过很多曲里拐弯的方法,从金麻子嘴里得到了准信:对老婆孩子不管是剐是杀,他决不中我的圈套。
当时我非常气愤,土匪就是土匪,他们六亲不认,杀人如麻,毫无人性。这个计划宣告失败,让我颇感沮丧。后来金麻子见我放了他老婆孩子,以为我奈何不了土匪,怕了他,于是开始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大白天也杀人放火,洗劫村舍。就在我感觉束手无策之际,内部传来一个绝好的消息,在另一处隐蔽的寨子里找到了金麻子的老娘。 当我们掌握了金麻子的行踪之后,放出狠话,限定金麻子三天之内到政府自首,不然将把他老娘就地正法!
我有一种预感,这次金麻子一定会来,因为听说金麻子是一个大孝子,他只要老娘喜欢,就是挖他的心肝给老娘吃,他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金麻子果然中计。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事先请求县委支持,在山林四周布下重兵,将如约而至的金麻子团团围住。当时金麻子带着一支人马,操着家伙,想向我们开火。我用大喇叭向他喊话,说只要他们放下武器,缴械投降,人民政府可以宽大处理!
金麻子犹豫了一下,他说放下武器可以,但他要先看看老娘是否安好。我让人带着他老娘从先前搭好的竹楼里走出来,她站在高处朝金麻子喊:“儿呀!你听娘一句话吧,快放下枪来,让你那帮兄弟都一同放下枪来,千万别再作恶了,陈区长答应给你们一条生路!”
金麻子看看双手抹泪的老娘,然后一声令下,所有的手下都放下了武器。此时我带着埋伏的队伍一拥而上,将土匪绑了起来。
金麻子没有一点反抗,他跪在老娘面前,伸手从胸前衣服内抽出一只包好的烧鸡,这只用身体焐热的烧鸡,带着金麻子全部的爱意,送到了老娘手上,请求老娘慢用。
金麻子看到老娘接过油光闪闪的烧鸡,双手颤抖,泪水长流。那皱纹交错的手抚摸着金黄的烧鸡,传递出多么复杂的母子情感,老人在烧鸡上摸到了儿子的体温。
金麻子跪在她跟前,四周围着荷枪实弹的队伍,金麻子提出要亲眼看着老娘把烧鸡吃完,我大胆地点头应充,料他再有本事也插翅难飞。忐忑不安的老人其实没有一点胃口,而且还缺了两个门牙,但为了让儿子高兴,她努力张开嘴,拼命撕咬。由于牙口不好,老人根本嚼不烂棉花果一样的鸡肉,只好在口腔内打转,然后囫囵着吞下……
金麻子看到老娘吞下最后一块鸡肉后,晶亮的油水顺着她的嘴角往下流,他满足地闭上了眼睛。我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看着一言不发、束手就擒的金麻子,他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虎威,核桃一样满是坑洼的脸上,多了一种从容和淡定。也许他知道作恶的一生已走到了尽头,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结局。
……
很多年过去,那个场面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羔羊有跪乳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仍然深爱着母亲,讲求孝道,宁可用自己的性命换回母亲的平安。而当下那些安居高楼、出行车马、衣食有余、情感健全的儿女又做得怎样?!
……
捧着老伯这本自传,我感觉那些纸页如铅石般沉重,满腔的思绪不能言语。这么些年来,儿子始终处在缺失的位置,在亲情孝道面前显得自私偏狭,只会贪图索取,却忘了担当和付出。想想过往,羞愧的内心让我忍不住了又一次脸红起来!
感谢老伯以书相赠,使我面朝危崖而终有顿悟。我已明白,忠言不一定逆耳,苦口不一定良药。虽然我阅读的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它像一则跨越时空的寓言,由表及里,由远而近,借古喻今,直指当下。尽管老伯一言未发,却给了我一次狠狠的敲打,我相信老伯送书并非是一次随意之举,而是一个智者不便言说的良苦用心。
詹文格,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小说月报·原创版》《天涯》《青年文学》《北京文学》《长城》《天津文学》《广西文学》《啄木鸟》《作品》《福建文学》《北方文学》《创作与评论》《当代小说》《散文百家》《黄河文学》《鸭绿江》《青春》《延安文学》《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 》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纪实等各类作品200余万字。
责任编辑 谢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