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幼儿园实际出发,谈论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危害;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是幼儿教育的根本规律。但是,在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中,有的幼儿园还存在着“小学化”倾向。为此,我园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
在行为规范方面,许多幼儿园的“幼儿在园行为细则”都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严格遵守规则,如要求幼儿对教师绝对服从,驯顺听话、不顶嘴、不辩解,课间不追逐打闹、不跳跃奔跑、不大声说话,等等。在集体活动时,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正襟危坐、认真听课,课堂活动中没有演示和游戏,只有单纯的知识灌输;个别幼儿园还进行像小学生一样的测试,完全是严格的知识教育。在园所活动方面,则设有过多的对活动内容的复习和竞争性项目。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上,更是根据幼儿的竞争性测试结果来评价教师。凡此种种,皆是对幼儿的过度强调规范、过度注重竞争、过度讲究服从、过度知识传授,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危害分析
(一)过度强调规范,限制了幼儿探索精神的发展
幼儿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自主和合作的游戏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探索精神的发展,不同游戏背景的创设对幼儿主动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幼儿自主发挥、合作游戏,不能过度强调规范,否则会限制幼儿探索精神的发展。
(二)过度注重竞争,阻碍了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在各种各样自主游戏的活动中,孩子们往往就会暴露出多种弊端。例如,幼儿户外活动时,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幼儿因为没法自主换下衣服而号啕大哭,而那些自主能力强的幼儿会积极想办法或寻求他人帮助。对此,幼儿教师应多采取一些鼓励性语言,减少对孩子的限制性要求,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推动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三)过度讲究服从,损害了幼儿主体精神的发展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主体的发展。3~6岁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发展和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常常被动等待教师来分配角色,而不是自主选择;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会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来表达与思考;甚至在一些生活活动中,有的幼儿会表现出消极被动的一面,连饮水、如厕等都要老师允许才会去。
(四)过度传授知识,约束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在传统观点中,儿童的玩耍是毫无意义的,是浪费时间的,幼儿家长也倾向于早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管束起来,让孩子认真学习知识。但是,过度地注重知识传授,会使幼儿失去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幼儿缺少游戏过程中丰富情景的刺激,其想象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教育要顺乎天性,幼儿教育更应如此。上述“小学化”的危害表现归根结底都是违背孩子的天性,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都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本质上就是要求教育回到孩子的天性和规律上来,顺乎天性,符合规律。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要想去“小学化”,幼儿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师资培训是去“小学化”的关键环节,就现阶段来说,职业进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园特别强调以教研为抓手,积极研究教育部门颁发的文本文件,提高教师的去“小学化”观念和行为,让参训教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进行透彻的认识。我园还积极拓宽了教师们的视野,帮助教师找到各年龄段去“小学化”的具体抓手和突破口。
此外,幼儿园还要合理指导教师选好学习内容,科学做好“幼小衔接”。例如,我们会对大班的教学内容适当做一些调整和变化,由于小学以分班教学为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截取一些适合大班孩子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教学的改變。经过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探索,现已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幼小衔接”方案。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
(一)一日生活游戏化
我们在一日常规流程的设计与安排上,围绕游戏化目标,分别对保育员、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导教师们积极与一日生活游戏化进行衔接,营造出游戏化氛围。在重要的节庆日,我们还组织幼儿与家长、教师一起上台表演节目,加强幼儿园的游戏氛围,既让幼儿轻松地度过一日生活,又把游戏化氛围渗透到家庭中,可谓一举两得。
(二)集体教学游戏化
根据游戏化的要求,我们的教室和活动区域装饰需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各领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必须充分引入游戏的因素,体现出相应的游戏氛围。我们还邀请有兴趣、有能力的幼儿家长参与游戏化教学,和教师一起加入到孩子们的游戏中。游戏化的氛围和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幸福。
(三)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幼儿园还有着大量的非游戏活动,包括一些教学活动、亲子活动和师幼交往沟通场景等。这些环节的游戏化不够深入,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非游戏活动对于幼儿来说缺乏吸引力,必须由教师设计,然后加入游戏活动的因素,其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的交往活动和学习活动更具主体性。所以,非游戏活动强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处于主体地位,是否感受到了活动的真正意义,是否对活动充满兴趣,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是否挖掘到了幼儿的兴趣点。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关键点在于游戏对幼儿的真正价值,而不是表面的游戏形式与游戏数量。
四、家园协作,促进家长转变观念
为有效促进家长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我园给每位家长发放了一份指导手册,手册分别从认知篇、准备篇、适应篇、沟通篇、习惯篇等方面推动家长更深入、专业地了解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不同。家长在孩子入园前需要做哪些心理准备?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入园心理焦虑?如何减少幼儿入园后的不适应?如何做到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诸如此类问题,我们都与家长进行了具体交流。与此同时,我们还定期设置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活动咨询等,接受家长的随时咨询。此外,我园还定期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向家长推荐科学的育儿方式,让家长了解“小学化”对幼儿健康发展的危害,教会家长科学育儿,避免出现“小学化”倾向,最终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的工作产生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一些大班毕业生的家长特别向我们反映:他们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后表现非常优秀。这印证了我们的做法,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鼓励。幼儿园不仅要做到整体氛围游戏化,还必须要做到一日生活游戏化、集体教学游戏化、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如此才能真正提供给幼儿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环境,化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桂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分析及现实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危害;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是幼儿教育的根本规律。但是,在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中,有的幼儿园还存在着“小学化”倾向。为此,我园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
在行为规范方面,许多幼儿园的“幼儿在园行为细则”都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严格遵守规则,如要求幼儿对教师绝对服从,驯顺听话、不顶嘴、不辩解,课间不追逐打闹、不跳跃奔跑、不大声说话,等等。在集体活动时,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正襟危坐、认真听课,课堂活动中没有演示和游戏,只有单纯的知识灌输;个别幼儿园还进行像小学生一样的测试,完全是严格的知识教育。在园所活动方面,则设有过多的对活动内容的复习和竞争性项目。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上,更是根据幼儿的竞争性测试结果来评价教师。凡此种种,皆是对幼儿的过度强调规范、过度注重竞争、过度讲究服从、过度知识传授,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危害分析
(一)过度强调规范,限制了幼儿探索精神的发展
幼儿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自主和合作的游戏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探索精神的发展,不同游戏背景的创设对幼儿主动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幼儿自主发挥、合作游戏,不能过度强调规范,否则会限制幼儿探索精神的发展。
(二)过度注重竞争,阻碍了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在各种各样自主游戏的活动中,孩子们往往就会暴露出多种弊端。例如,幼儿户外活动时,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幼儿因为没法自主换下衣服而号啕大哭,而那些自主能力强的幼儿会积极想办法或寻求他人帮助。对此,幼儿教师应多采取一些鼓励性语言,减少对孩子的限制性要求,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推动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三)过度讲究服从,损害了幼儿主体精神的发展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主体的发展。3~6岁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发展和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常常被动等待教师来分配角色,而不是自主选择;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会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来表达与思考;甚至在一些生活活动中,有的幼儿会表现出消极被动的一面,连饮水、如厕等都要老师允许才会去。
(四)过度传授知识,约束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在传统观点中,儿童的玩耍是毫无意义的,是浪费时间的,幼儿家长也倾向于早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管束起来,让孩子认真学习知识。但是,过度地注重知识传授,会使幼儿失去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幼儿缺少游戏过程中丰富情景的刺激,其想象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教育要顺乎天性,幼儿教育更应如此。上述“小学化”的危害表现归根结底都是违背孩子的天性,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都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本质上就是要求教育回到孩子的天性和规律上来,顺乎天性,符合规律。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要想去“小学化”,幼儿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师资培训是去“小学化”的关键环节,就现阶段来说,职业进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园特别强调以教研为抓手,积极研究教育部门颁发的文本文件,提高教师的去“小学化”观念和行为,让参训教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进行透彻的认识。我园还积极拓宽了教师们的视野,帮助教师找到各年龄段去“小学化”的具体抓手和突破口。
此外,幼儿园还要合理指导教师选好学习内容,科学做好“幼小衔接”。例如,我们会对大班的教学内容适当做一些调整和变化,由于小学以分班教学为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截取一些适合大班孩子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教学的改變。经过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探索,现已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幼小衔接”方案。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
(一)一日生活游戏化
我们在一日常规流程的设计与安排上,围绕游戏化目标,分别对保育员、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导教师们积极与一日生活游戏化进行衔接,营造出游戏化氛围。在重要的节庆日,我们还组织幼儿与家长、教师一起上台表演节目,加强幼儿园的游戏氛围,既让幼儿轻松地度过一日生活,又把游戏化氛围渗透到家庭中,可谓一举两得。
(二)集体教学游戏化
根据游戏化的要求,我们的教室和活动区域装饰需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各领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必须充分引入游戏的因素,体现出相应的游戏氛围。我们还邀请有兴趣、有能力的幼儿家长参与游戏化教学,和教师一起加入到孩子们的游戏中。游戏化的氛围和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幸福。
(三)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幼儿园还有着大量的非游戏活动,包括一些教学活动、亲子活动和师幼交往沟通场景等。这些环节的游戏化不够深入,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非游戏活动对于幼儿来说缺乏吸引力,必须由教师设计,然后加入游戏活动的因素,其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的交往活动和学习活动更具主体性。所以,非游戏活动强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处于主体地位,是否感受到了活动的真正意义,是否对活动充满兴趣,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是否挖掘到了幼儿的兴趣点。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关键点在于游戏对幼儿的真正价值,而不是表面的游戏形式与游戏数量。
四、家园协作,促进家长转变观念
为有效促进家长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我园给每位家长发放了一份指导手册,手册分别从认知篇、准备篇、适应篇、沟通篇、习惯篇等方面推动家长更深入、专业地了解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不同。家长在孩子入园前需要做哪些心理准备?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入园心理焦虑?如何减少幼儿入园后的不适应?如何做到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诸如此类问题,我们都与家长进行了具体交流。与此同时,我们还定期设置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活动咨询等,接受家长的随时咨询。此外,我园还定期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向家长推荐科学的育儿方式,让家长了解“小学化”对幼儿健康发展的危害,教会家长科学育儿,避免出现“小学化”倾向,最终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的工作产生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一些大班毕业生的家长特别向我们反映:他们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后表现非常优秀。这印证了我们的做法,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鼓励。幼儿园不仅要做到整体氛围游戏化,还必须要做到一日生活游戏化、集体教学游戏化、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如此才能真正提供给幼儿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环境,化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桂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分析及现实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