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为民的价值体现论析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_w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代表和反映公意。执政为民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马克恩主义的政党观、社会主义的国家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观。正确理解执政为民的价值体现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执政为民不等于以党代政、不否认党的利益、不等于以民为本和人本主义。只有坚持强化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民主、国家民主和人民民主,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才能真正将执政为民的价值导向在实践中落实下来。
  关键词:执政为民;价值;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4-0061-05
  
  政党是民意表达的工具,是联系政府与民众的桥梁。“现代民主完全是建立在政党之上的;民主原则应用得越彻底,政党就越重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正意义就在代表和反映公意。
  
  一、执政为民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内涵是建立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之上的。坚持执政为民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及其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
  (一)执政为民体现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者承认人民是造就历史的主体。他们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日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脚人民创造历史的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历史是由千百万人独立创造的”。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首先体现在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雄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翻天覆地’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在建设时期,人民群众造就历史的作用同样突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也是由人民群众自己进行建设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二)执政为民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人们之所以去推动历史的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真正将人民群众放在历史主体的位置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劳工神圣、劳工至上”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的执政为民理念,既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科学定位。“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从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尊重群众的根本要求是依靠群众,执政为民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实现的过程:
  (三)执政为民体现了对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正确认知。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中就内含着对群众史观的认同与对英雄史观的否认。毛泽东指出:“有无群众观点足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然而,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之前,一种普遍认同的政治观点却是英雄史观。就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看,救亡图存是许多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但囿于英雄本位沦的局限,始终没有找到扭转中国历史变革的社会力量。如果将群众史观与现代民主政治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政党政治结合在一起来揭示什么样的治国理念才真正体现执政为民,一个很显然的结论就是依法治国,而不是以党治国。法治国就是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邓小平就指出过:“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十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这是与‘以党治国’完全相反的政策。”
  
  二、执政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
  
  人们的立场不同,所抱有的政党观也不同,马克思主义者注重从本质意义上认识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巾已经内含着为民思想,当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这种为民理念就转化为执政为民理念。反过来讲,执政为民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
  (一)执政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资产阶级学者认为,“一个政党是其成员打算一致行动以便在竞选斗争中取得政权的团体”,“与其说政党是一种权力工具或获得权力的组织,不如说它是争取民众支持的舞台或通向选举担任公职的台阶”,而“美国政党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动员投票的工具”。马克思主义者则公开承认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他们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因此,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既然政党是阶级的组织,自然是为阶级服务的。所不同的是,工人阶级政党在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利益。
  
  (二)执政为民体现了马克思丰义的执政舰。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为其代表的阶级执政。但是,成为执政党以后,政党还必须处理好复杂的社会事务,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提升执政合法性。基于此,即便是资产阶级政党,也声称政党执政是为了国民的利益。“工人阶级的政党小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T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观强调执政为民。一方面加强政权力量,确保执政安全,强调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指挥权,公开声明“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是枪指挥党。”另一方面推进党的建设,力保执政资格,认识到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不断地随着时代进步而推进。政党的执政安全和执政资格,归根到底是能否得到民众认可问题,而获得民众认可是与政党自身先进性直接统一的。
  
  (三)执政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初,就把为人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获得执政地化以后,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为口标指向,执政为民的终极价值关怀就是还政于民,这从根本上扬弃了一切剥削阶级的“为民做主”、“代民做主”,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政道德的飞跃。然而,人民应该享有的各种政治权利并不是可以自然而然地获取的,虽然社会主义社会党政干部的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工作者之间,是互相服务的关系,干部与群众之间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党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但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实际生活中人民处于权力的弱势地位,有时人民的权利无法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共下台和世界上一些长期执 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政权,带给人民深深的反思历史上的许多国家和执政党都无法摆脱“历史周期律”的影响,其教训尤应注意。
  
  三、执政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观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维护特定阶级利益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改变了仅为一阶级服务的历史,以执政为民为真正的价值诉求。
  
  (一)执政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观,空想社会主义者率先开始改造旧社会的探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和继承了他们的优秀成果,并找到了实现广大人民共同幸福的路径。存《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就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人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包括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内的各国民众都为追求自身的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斗争的结果,1917年诞生了第一个工人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而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共产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如果放弃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二)执政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观。国家职能是通过国家权力体现的,“所谓国家权力,即是公权力,即统治权,亦即近代所说的主权。”国家权力实际上讲的是国体问题,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问题。统治阶级总是通过它所掌握的国家政权,把自己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据此进行政治权利的分配。出于统治的需要,剥削阶级一般都不愿意赤裸裸地进行政治统治,往往创造各种理论为自己的阶级统治披上一层合法性外衣。只是到了社会主义国家,才真正实现了人民主权。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历史上的国家按国体可以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一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一为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从国家产生直到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国家,对少数人统治进行否定的具体手段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是产生社会主义国家,也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的半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同样是个历史现象,它存在的意义在于从多数人的统治发展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统治或管理,从半国家走向国家的消亡。从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职能和目标来看,它就是为最广大民众的利益而存在的。
  
  (三)执政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的本质观。如同国体一样,不同阶段的国家管理形式——政体也不一样。在国家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君主制”、“共和制”、“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等政体形式。无论是专制君主制、立宪君主制都是君主掌握全部或大部分权力,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则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是通过政党组织向实权部门输送政治精英来实现阶级统治,无论什么样的政党上台,都不过是资产阶级玩的跷跷板游戏而已。到了社会主义时期,虽然国家管理仍然是通过政党一类的政治组织来实现的,但是无论从国家管理的定位还是从人员或政治组织的定位上看,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前任何时期。从国家管理的定位上看,已经由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转变为多数人或多数人选举的代表服务于全体民众;从人员自身的定位上看,已经从旧社会的“老爷”、“官僚”变身为人民公仆;从政党自身来看,已经由选举的工具,阶级利益的集体体现者,转化为“人民的工具”,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执政为民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观
  
  现代政党政治中,无论是两党制、多党制还是一党制,只要与阶级专政挂靠在一起,也只能算执政为某一个阶级。而执政为民的提出本身就反映了要消灭政治国家,打碎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进步。
  
  (一)执政为民体现了社会进步观。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指标应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及其落实情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是以执政为民为核心理念的,这一理念的形成、发展与落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观。执政为民就是满足人民的各种利益需求。这一点是建立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以中国共产党为例,在党的十一届i中全会以后就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党的十五大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建设新要求,将建设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奋斗的目标,并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作出重大部署。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已经将党自身的定位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对执政为民有了更科学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
  
  (二)执政为民体现人的自身发展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人类自我解放的认识史。马克思揭示了人由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原始完满发展、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片面独立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即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我解放,首先是解决政治解放问题,因为“被压迫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的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完成政治前提以后,无产阶级就会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推进人的解放,此时执政为民就成为执政的根本理念。马克思主义者宣布“不断革命”,其月的在于实现人的自身解放。
  
  (三)执政为民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的发展归结为人的发展或为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为民理念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执政为民就是强调执政党和国家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这是对传统治国理念的一次大的跃升,这一理念不仅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完全一致,也与以人为本的思想完全一致。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中的“人”,没有社会身份、不分社会等级,没有“官”、“民”区别,指的是任何一个人、所有的人。这就意味着,人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人是最高的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就是要保护人 的生命与幸福.促进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满足人追求幸福的目标。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自我实现之需,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眼于长远和人类的整体利益。在执政理念中必须排除那种“见物不见人”、“目中无人”的片面经济发展观,将人作为手段更要作为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是克服传统发展理念的巨大进步。
  
  五、正确理解执政为民的价值体现
  
  执政为民的价值体现是执政为民理论的升华,是将认知层面的东两提升到价值观层面。如果说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行为依赖于执政理沦,那么其执政价值观则是激发执政行为的内驱力,引导执政行为的外牵力和评刈执政行为的客观尺度。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的价值体现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一)执政为民不等于以党代政。正确贯彻执政为民必须要正确处理政党、国家和民众的关系。在相当长的理论认知和礼会实践中,党政关系的处理一直是个焦点和难点,有过党政分离、党政分开、党政职能分开、党政合一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而诞生在旧体制之外的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必然要架构新的国家和政府体制,正是有了这个进程,党高于政的传统就产生了。20世纪40年代后,礼会主义由苏联一围变为世界多国,形成了与两方国家不同的以党代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在1989-1991年,以党代政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使包括苏联、东欧存内的10个社会主义国家遭致覆亡。反思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的教训,邓小平批评了党政不分与一元化领导的弊病,他指出:“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小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实际上,党政性质小同,在现代政治中国家机关需耍政治组织驾驭,但绝不是说国家机关就等同于政治组织。政治组织的历史使命是控制政权,但毕竟不同于国家机关,政党以何种形式进入国家机关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资小主义同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执政为民不否认党的利益、执政为民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必然是围绕特定利益。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襦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使自己儿出丑”,作为政党组织,它本身也是由党员个体构成的,每一个党员都有自身的利益。不仅如此,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之所以建立就在于有共同的目标追求,这就是政党的共同利益或整体利益。政党有自己的利益,在执政以前的最大利益就是获得执政的资格;执掌权力以后,就是如何执好政、长期执政。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将自己政党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在执政理念上也确实将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追求.他们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小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承认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利益,不是要求执政党的党员形成一个既得利益团体.而是正视这种利益,不断扩大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交集,扩大社会的共同利益。
  
  (三)执政为民不等于以民为本和人本主义,东方中国,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周朝的统治者就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和裕民、薄赋税等养民办法;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毕竟从属于封建统治思想,并且从来没有否定过君主的地位所以,称不上是执政为民。在两方,人本主义是针对神本主义产生的。神本主义思想强调“神性”、“神权”,强调“天理”和“教条”,在政治上为专制辛义辩护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文化上产生了一种与神本主义相对的思潮即人本主义也称为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西力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到了两方文艺复兴时期,人类从关心神转向了关心人,主张个性解放以反抗宗教的精神枷I锁.这个思想又被人们用作反对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工具,两方16世纪用以反对中世纪教延统治的就是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对于反对神本主义、崇尚科学和反对封建君主统治有着正面的意义,但它毕竟是资产阶级用于斗争的宣传工具,同样是建立在认可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之上的。
  当然,执政为民作为共产党人执政的最高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它既是一个政治的至高要求,又是一个至善的从政道德要求。只有坚持强化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民主、国家民主和人民民主,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才能真正将执政为民的价值导向在实践中落实下来。
其他文献
摘 要: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中国共产党实施这一伟大战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世界上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
期刊
摘 要:在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国家领导者要想成功地实现思想转型,就必须解放思想,虚心读书学习,从自负的浮躁心态中,从那些过时的、错误的、片面的、狭隘的思想窠臼中解放出来;就必须学会和把握系统辩证思维的方法,从孤立静止的思维定式中、从主观主义的唯意志论中、从短视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唯此,才能更全面地认识问题,提升领导能力,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关键词:社会发展;领导者转型;读
期刊
摘要: 2012年在广西开展一次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重要决定。认真学习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重要决定,需要我们认识和把握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意义,弄清“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目的、主要任务、具体要求、方法步骤及主要“抓手”。  关键词:解放思想;思想解放;赶超跨越;广西第十次党代会  中图分类号:D6
期刊
摘 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十年土地革命时期。期间党与红军内部出现了“右”倾悲观思潮,并几度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对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给予了科学回答,形成了毛泽东信念观:坚定信念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坚信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与发展既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坚信星火必燎原,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毛泽东信念观的形成是大革命失败后时局变化
期刊
摘要: 开展基层党建“创先争优”活动,既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具体行动措施。通过2年来的实践,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于推动农村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然,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先争优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予以解决,以深入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广西柳州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期刊
摘 要:在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国家领导者要完成现时代的思想转型,首先必须进行理性顶层设计,从过去的成功经验中解放出来;必须面向未来趋势,从现实的短期利益中解放出来;必须学会及时反思:从盲目地追赶中解放出来;必须追求社会共赢,从狭隘的既得利益中解放出來。  关键词:领导者转型;成功经验;短期利益;盲目追赶;既得利益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
期刊
摘要:产业聚集正效应已受到各方肯定,但产业聚集同时对区域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工业聚集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其归因是抱有发展压倒一切、滥用公共产品和搭车不付费的理念。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规划环评与复评,完善环保设施,科学管理,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企业要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正常使用环保设施,走上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关键词:产业聚集;区域环境;负外
期刊
摘要: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
期刊
摘要:赫斯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思想影响主要表现在德国与法国的比较及哲学现实化恩想两个方面。从文本研究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诸多启示,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回溯历史、面向思想与现实以及最终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同。  关键词:赫斯;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B5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
期刊
摘要:中国的发展需要东盟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东盟的发展也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双方在政治与安全、经济与贸易、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碍于中国与东盟合作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新问题。中国与东盟双方只有不断的加强了解和沟通,坚持在“和谐世界”理念旗帜下持久深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求同存异,才能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关系,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  关键词:“和谐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