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明,长沙留学人员创业园里一家园林公司的老板。他说:“我的美国同学打电话来时,常常很疑惑地问我,中国一般都是一个城市对应一个长途区号,为什么拨打我的办公室电话,会同时显示三个城市(湖南长沙/湘潭/株洲)?问我是不是在三个不同城市都开了公司?我告诉他们,长株潭是中国唯一统一区号的城市群,这是长株潭一体化的成果之一,我的公司在长沙。”
抱团发展优势明显
所谓长株潭一体化,就是指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1.5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聚集区,在区内交通、能源、信息、环境等方面协调共治,主要是为了在产业经济方面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长沙、湘潭、株洲三个城市彼此中心直线距离分别为:长沙与湘潭、株洲40公里,湘潭与株洲20公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已进一步缩小,以各自城市边缘来测量,湘潭、株洲与长沙距离20公里,而株洲与湘潭只相距10公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彼此接壤指日可待。
现在,长株潭城市群城际铁路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之中,预计2015年底完工。吴明说:“等到城际铁路完工,从长沙到湘潭、株洲都不到半小时,我完全可以把湘潭、株洲都纳入业务范围,跟在三个不同城市开公司没两样了。”
湖南省没有一个副省级城市,长株潭一体化是用抱团发展的方式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从而大大提高长株潭区域和湖南省在全国经济区网络中的地位。三个城市组合在一起,产业规模、效益等经济指数超过中部的武汉、西部的成都,在全国经济圈排名中跻身前十行列。
长株潭一体化有利于地理空间的统一布局,也有利于分工协作,促进各自经济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益阳市市长陈忠雄对于益阳在长株潭城市群中的定位非常明确,他说:“要主动对接长株潭,主动服务长株潭,主动配套长株潭,接受长株潭的辐射,甘当配角,扬长避短,错位发展。”
正如湖南省长株潭试验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徐湘平所说,打破行政壁垒,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
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两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在长株潭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到了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被纳入长江经济带规划之中,成为中国中部发展的重要一极。
金融界也在助推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王学东说:“国开行湖南省分行将重点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具体而言,推进城市群之间的综合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阻碍生产力要素流通的瓶颈,助推长株潭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彰显湖南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地位。”
曲折的一体化进程
吴明说:“长株潭一体化起步很早,在中央政府刚刚批准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时候,1982年12月,就有政协代表在湖南省政协会议上提出了长株潭一体化的构思,比开发上海浦东的提议整整早了8年。”这位敢为人先的政协代表就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张萍。
当时,长沙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0位以后,三市工农业总产值和总人口可以在全国中心城市中排第9位,城区工业总产值排第11位。同时,三个城市面临许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诸如克服能源限制、湘江水域污染治理、城镇体系和重大项目的合理布局、现有工业的联合和技术改造、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等,客观上都需要统筹规划解决。
然而,长株潭一体化的构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到了2002年6月,湖南省政府下发《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要求三地“统一政策,避免恶性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一体化发展软环境”。
2005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湖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随后正式公布了规划内容,这标志着中国内陆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正式出台。接下来,从2006年起,湖南在长株潭陆续实施了四个“一”的政策:同一个规划、同一个财政政策、同一个环保政绩考核标准、同一支环保执法队伍。
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之下,湖南省政府试图通过具体项目推动经济一体化。比如在“环境同治”的要求下,2011年,8个城市携手冲破行政条块束缚,宣布联合启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2012年10月,《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出台,描绘了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蓝图。纲要提出,构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的新型城镇体系。到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70%,长株潭将作为一个“超级城市”的形态出现,进而带动全省城市化进程。
“长株潭一体化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张萍说,长株潭就是湖南经济的龙头。长株潭一体化就成了一个打造龙头的创作过程。“湖南就是缺少一个特大中心城市,长株潭一体化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用“两型社会”建设统领一体化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到2009年1月,湖南省委决定撤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办公室,设立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开始走上用“两型社会”建设统领长株潭一体化的道路。
“两型社会”建设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总的来说,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促进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发展水平的协调推进。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倡导和推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中国共产党十八大要求,到2020年,“两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采用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推进机制,在全国率先为“两型社会”进行地方立法、发布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形成了“两型社会”建设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的创新之路。
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6年来,湖南推出八大类制度创新,106项原创性改革,前后关停并转1300多家企业,否决了数百个不合门槛要求的发展项目。2013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综改试验区专家总结评估组组长迟福林给出了“深入人心,走在前列”的高度肯定。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两型”产业成为撬动湖南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的战略支点。近年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两型”产业纷纷落户长株潭试验区,产业升级带动全省循环、低碳的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形成。
2014年1月14日,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长沙举行主题为“生态文明与转型发展”的湖南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对接会,共同启动可口可乐-WWF全球水资源保护项目“长江美丽家园计划”的浏阳河示范项目。
湖南的“两型社会”建设还得益于群众的积极参与。6年来,湖南以“两型”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推动两型社会建设进入机关、学校、企业、城镇、社区、家庭、村庄、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门店、旅游景区,让群众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主体,谱写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新篇章。
徐湘平说:“人人共建‘两型’,每一个人都承担着推进‘两型’的责任和义务,‘两型’理念应贯穿到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环节。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加强‘两型’理念的渗透,用这种理念来指导社会各个层面的行为。”
抱团发展优势明显
所谓长株潭一体化,就是指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1.5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聚集区,在区内交通、能源、信息、环境等方面协调共治,主要是为了在产业经济方面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长沙、湘潭、株洲三个城市彼此中心直线距离分别为:长沙与湘潭、株洲40公里,湘潭与株洲20公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已进一步缩小,以各自城市边缘来测量,湘潭、株洲与长沙距离20公里,而株洲与湘潭只相距10公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彼此接壤指日可待。
现在,长株潭城市群城际铁路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之中,预计2015年底完工。吴明说:“等到城际铁路完工,从长沙到湘潭、株洲都不到半小时,我完全可以把湘潭、株洲都纳入业务范围,跟在三个不同城市开公司没两样了。”
湖南省没有一个副省级城市,长株潭一体化是用抱团发展的方式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从而大大提高长株潭区域和湖南省在全国经济区网络中的地位。三个城市组合在一起,产业规模、效益等经济指数超过中部的武汉、西部的成都,在全国经济圈排名中跻身前十行列。
长株潭一体化有利于地理空间的统一布局,也有利于分工协作,促进各自经济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益阳市市长陈忠雄对于益阳在长株潭城市群中的定位非常明确,他说:“要主动对接长株潭,主动服务长株潭,主动配套长株潭,接受长株潭的辐射,甘当配角,扬长避短,错位发展。”
正如湖南省长株潭试验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徐湘平所说,打破行政壁垒,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
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两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在长株潭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到了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被纳入长江经济带规划之中,成为中国中部发展的重要一极。
金融界也在助推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王学东说:“国开行湖南省分行将重点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具体而言,推进城市群之间的综合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阻碍生产力要素流通的瓶颈,助推长株潭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彰显湖南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地位。”
曲折的一体化进程
吴明说:“长株潭一体化起步很早,在中央政府刚刚批准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时候,1982年12月,就有政协代表在湖南省政协会议上提出了长株潭一体化的构思,比开发上海浦东的提议整整早了8年。”这位敢为人先的政协代表就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张萍。
当时,长沙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0位以后,三市工农业总产值和总人口可以在全国中心城市中排第9位,城区工业总产值排第11位。同时,三个城市面临许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诸如克服能源限制、湘江水域污染治理、城镇体系和重大项目的合理布局、现有工业的联合和技术改造、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等,客观上都需要统筹规划解决。
然而,长株潭一体化的构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到了2002年6月,湖南省政府下发《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要求三地“统一政策,避免恶性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一体化发展软环境”。
2005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湖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随后正式公布了规划内容,这标志着中国内陆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正式出台。接下来,从2006年起,湖南在长株潭陆续实施了四个“一”的政策:同一个规划、同一个财政政策、同一个环保政绩考核标准、同一支环保执法队伍。
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之下,湖南省政府试图通过具体项目推动经济一体化。比如在“环境同治”的要求下,2011年,8个城市携手冲破行政条块束缚,宣布联合启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2012年10月,《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出台,描绘了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蓝图。纲要提出,构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的新型城镇体系。到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70%,长株潭将作为一个“超级城市”的形态出现,进而带动全省城市化进程。
“长株潭一体化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张萍说,长株潭就是湖南经济的龙头。长株潭一体化就成了一个打造龙头的创作过程。“湖南就是缺少一个特大中心城市,长株潭一体化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用“两型社会”建设统领一体化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到2009年1月,湖南省委决定撤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办公室,设立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开始走上用“两型社会”建设统领长株潭一体化的道路。
“两型社会”建设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总的来说,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促进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发展水平的协调推进。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倡导和推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中国共产党十八大要求,到2020年,“两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采用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推进机制,在全国率先为“两型社会”进行地方立法、发布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形成了“两型社会”建设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的创新之路。
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6年来,湖南推出八大类制度创新,106项原创性改革,前后关停并转1300多家企业,否决了数百个不合门槛要求的发展项目。2013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综改试验区专家总结评估组组长迟福林给出了“深入人心,走在前列”的高度肯定。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两型”产业成为撬动湖南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的战略支点。近年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两型”产业纷纷落户长株潭试验区,产业升级带动全省循环、低碳的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形成。
2014年1月14日,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长沙举行主题为“生态文明与转型发展”的湖南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对接会,共同启动可口可乐-WWF全球水资源保护项目“长江美丽家园计划”的浏阳河示范项目。
湖南的“两型社会”建设还得益于群众的积极参与。6年来,湖南以“两型”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推动两型社会建设进入机关、学校、企业、城镇、社区、家庭、村庄、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门店、旅游景区,让群众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主体,谱写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新篇章。
徐湘平说:“人人共建‘两型’,每一个人都承担着推进‘两型’的责任和义务,‘两型’理念应贯穿到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环节。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加强‘两型’理念的渗透,用这种理念来指导社会各个层面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