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事关全面小康大局的最大的民生工程。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
精准,改变了扶贫的一切,包括思路,包括要求,包括手段,包括成效,也包括人。精准风来满眼春。
我们感恩精准。
源清流长,追本溯源,让我们先来看看“精”“准”二字的本义。
精,《说文》曰:“择也。”为挑选、提炼、完美、细致之意。准,古代为测量水平的仪器。《说文》曰:"准,平也。”古人用水平仪测量物体的倾斜度,当指针停留在正中位置时,其倾斜度为“零”,这种状态即为“准”。准,还指靶子的中心。诗圣杜甫在《郑典设自施州归》中,即有“我有平肩舆,前途犹准的”的表达。而管子在《宙合》一篇中,更是一举中的:"世用器械,规矩准绳,称量数度,品有所成。"高度概括了“准”的作用。
“精”“准”二字结合后,常用做形容词,成为对某项工作的要求,原先似乎在机械、医疗行业提得多些。但其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却是十八大以来的扶贫领域。百度一下,在“精准”关键词后亮相最多、阵容最壮观的,是包含“精准扶贫”四个字的一系列词组、标题。“精准”与“扶贫”,已紧密结合在一起。
2013年11月,在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总书记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从此,“精准”走进扶贫,扶贫走近“精准”。扶贫,因精准而改变;贫困人口的命运,因精准而改变。
在精准的思路下,我们找到了穷人。通过严密的建档立卡工作,我们在华夏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在7亿多农村人口中,识别出了真正的穷人。谁说远在深山人不识?谁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2014年,穷在深山,不仅有人拿着调查问卷一项项细问、细算、细比对,更有接踵而来的帮扶措施。
先说贫困识别的精准。贫困识别就是挑穷人,要挑得精准,挑的标准首先要精准。譬如,称不准,份量焉能准?那么,哪些人口可以进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队列? 我们有着精准的标准:比如,住不避风雨土坯房的,进;家有上学子女导致贫困的,进??哪些不能混进贫困户队列中?经商办企和长期雇佣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不许进;吃“财政饭”、家有公职人员的,不许进;甚至,水电燃料费、通讯费明显高于当地的,也不许进??这个识别方法叫“八进八不进”,很多人都觉得,够接地气,够准,够服人。而“八进八不进”法,只是我们贫困识别方法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标准精准,程序也精准。精准识别,不仅要一笔笔算,还要让村民小组评议,评议的结果还要公示。当穷人的名单张贴在墙、接受公示时,阳光扶贫的阳光也照亮了人心。“混个贫困户很难”,在很多地方已成村民的共识。“找出贫困户不容易”,是扶贫队伍的共识。那表格细密的建档立卡信息统计表,让外行人惊叹:原来,扶贫工作要调查这么多数据,要走这么多程序,真不容易!真辛苦!
扶贫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精准识别,只是“六个精准”的起点。要实现接下来的每一个“精准”,都有大量更加细化的工作要完成,因此,每一个“精准”的要求下,又衍生出更深一个层面的“精准”要求。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就是在这样层层精准、步步为营的推进中,才取得了扎实、显著的效果。这个效果,自然也是精准的。比如,2015年,我们就成功减贫1442万人,还剩下5575万贫困人口。
今年春节后,我们启动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第三方评估”工作,以第三方力量,对精准识别率、精准退出率和被帮扶对象的满意度做评估,参加这次调查的1000多名专家、研究生就几百项数据进行了精准调查。一些博士说,走村入户采集信息的一个月,是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胜读十年书。
语言,是生活的反映。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我们产生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扶贫用语。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精准规划,精准配置,精准考核,精准退出,精准评估,靶向治疗,一对一帮扶,因户施策,“菜单”式帮扶??这些词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扶贫的手段正越来越精准。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我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在精准扶贫的时光里,我们也养成了精准思维。我们不再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大而无当、有头无尾,我们正在养成目标导向、条分缕析、严慎细实、做好细节、落在实处、紧抓不放等思维习惯。布置某项任务时,“一定要精准”成为一个常用要求??由此看来,精准扶贫,受益的何止是穷人?感谢这份事业让我们成长。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认为,不具备精准思维,就不能算是称职的扶贫人。精准,必是扶贫人特质之一。
如果说,精准是一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上的深刻革命,那么,这场革命的显著效果,则体现于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的扶贫事业,体现在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中,体现在全面小康的关键环节。历史的烽烟回到近一个世纪前,我党新民主主义之所以取得胜利,也正是因为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农村,成为我党智慧的演兵场。
“扶贫贵在精准,难在精准。”我们坚持至今,迎难而上,披荆斩棘,艰辛备历,一路洒着汗水、泪水和血水,终于化难为易。当“精准”正在内化为我们的思维习惯时,我们对“精准”的要求便不再有当初那般陌生、那般畏难。在事业的推进中,我们的队伍获得了成长。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脱贫攻坚战正酣。惊回首,我们看到了“精准”给扶贫事业带来的神奇变化。
精准,改变了扶贫的一切,包括思路,包括要求,包括手段,包括成效,也包括人。精准风来满眼春。
我们感恩精准。
源清流长,追本溯源,让我们先来看看“精”“准”二字的本义。
精,《说文》曰:“择也。”为挑选、提炼、完美、细致之意。准,古代为测量水平的仪器。《说文》曰:"准,平也。”古人用水平仪测量物体的倾斜度,当指针停留在正中位置时,其倾斜度为“零”,这种状态即为“准”。准,还指靶子的中心。诗圣杜甫在《郑典设自施州归》中,即有“我有平肩舆,前途犹准的”的表达。而管子在《宙合》一篇中,更是一举中的:"世用器械,规矩准绳,称量数度,品有所成。"高度概括了“准”的作用。
“精”“准”二字结合后,常用做形容词,成为对某项工作的要求,原先似乎在机械、医疗行业提得多些。但其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却是十八大以来的扶贫领域。百度一下,在“精准”关键词后亮相最多、阵容最壮观的,是包含“精准扶贫”四个字的一系列词组、标题。“精准”与“扶贫”,已紧密结合在一起。
2013年11月,在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总书记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从此,“精准”走进扶贫,扶贫走近“精准”。扶贫,因精准而改变;贫困人口的命运,因精准而改变。
在精准的思路下,我们找到了穷人。通过严密的建档立卡工作,我们在华夏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在7亿多农村人口中,识别出了真正的穷人。谁说远在深山人不识?谁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2014年,穷在深山,不仅有人拿着调查问卷一项项细问、细算、细比对,更有接踵而来的帮扶措施。
先说贫困识别的精准。贫困识别就是挑穷人,要挑得精准,挑的标准首先要精准。譬如,称不准,份量焉能准?那么,哪些人口可以进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队列? 我们有着精准的标准:比如,住不避风雨土坯房的,进;家有上学子女导致贫困的,进??哪些不能混进贫困户队列中?经商办企和长期雇佣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不许进;吃“财政饭”、家有公职人员的,不许进;甚至,水电燃料费、通讯费明显高于当地的,也不许进??这个识别方法叫“八进八不进”,很多人都觉得,够接地气,够准,够服人。而“八进八不进”法,只是我们贫困识别方法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标准精准,程序也精准。精准识别,不仅要一笔笔算,还要让村民小组评议,评议的结果还要公示。当穷人的名单张贴在墙、接受公示时,阳光扶贫的阳光也照亮了人心。“混个贫困户很难”,在很多地方已成村民的共识。“找出贫困户不容易”,是扶贫队伍的共识。那表格细密的建档立卡信息统计表,让外行人惊叹:原来,扶贫工作要调查这么多数据,要走这么多程序,真不容易!真辛苦!
扶贫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精准识别,只是“六个精准”的起点。要实现接下来的每一个“精准”,都有大量更加细化的工作要完成,因此,每一个“精准”的要求下,又衍生出更深一个层面的“精准”要求。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就是在这样层层精准、步步为营的推进中,才取得了扎实、显著的效果。这个效果,自然也是精准的。比如,2015年,我们就成功减贫1442万人,还剩下5575万贫困人口。
今年春节后,我们启动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第三方评估”工作,以第三方力量,对精准识别率、精准退出率和被帮扶对象的满意度做评估,参加这次调查的1000多名专家、研究生就几百项数据进行了精准调查。一些博士说,走村入户采集信息的一个月,是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胜读十年书。
语言,是生活的反映。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我们产生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扶贫用语。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精准规划,精准配置,精准考核,精准退出,精准评估,靶向治疗,一对一帮扶,因户施策,“菜单”式帮扶??这些词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扶贫的手段正越来越精准。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我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在精准扶贫的时光里,我们也养成了精准思维。我们不再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大而无当、有头无尾,我们正在养成目标导向、条分缕析、严慎细实、做好细节、落在实处、紧抓不放等思维习惯。布置某项任务时,“一定要精准”成为一个常用要求??由此看来,精准扶贫,受益的何止是穷人?感谢这份事业让我们成长。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认为,不具备精准思维,就不能算是称职的扶贫人。精准,必是扶贫人特质之一。
如果说,精准是一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上的深刻革命,那么,这场革命的显著效果,则体现于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的扶贫事业,体现在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中,体现在全面小康的关键环节。历史的烽烟回到近一个世纪前,我党新民主主义之所以取得胜利,也正是因为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农村,成为我党智慧的演兵场。
“扶贫贵在精准,难在精准。”我们坚持至今,迎难而上,披荆斩棘,艰辛备历,一路洒着汗水、泪水和血水,终于化难为易。当“精准”正在内化为我们的思维习惯时,我们对“精准”的要求便不再有当初那般陌生、那般畏难。在事业的推进中,我们的队伍获得了成长。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脱贫攻坚战正酣。惊回首,我们看到了“精准”给扶贫事业带来的神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