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789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也提供了自我审视建构和引导青年学生在疫情应对中历练成长的双重契机。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者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做到疫情防控与育人有机结合。这不仅对当前凝聚思想共识和青春力量彻底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6-0091-03
  庚子之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人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各行各业都受到极大冲击,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获得了有效控制,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在这一特殊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育人重点以及教育路径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迎接考验抓住机遇,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值得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五千年发展长河里,这个伟大的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他们的成长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的兴衰成败。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肩负着“育人”和“育才”的双重责任。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四讲话,中央反复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应当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灵魂。
  在任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是我国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同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载体都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点,需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后疫情时代,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育人资源,创新育人载体,搭建育人平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问题、寻找短板、积极探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推进高校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1.网络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95后、00后的大学生本来就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更喜欢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表达想法、开展交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教学指导精神,全国1 454所高校开展了在線教学,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 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1],网络更加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丰富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给错误观点和负面思潮提供了传播空间,所以如何抢占网络育人的新高地,如何将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面对面”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与“键对键”“线连线”的新型工作方式相结合。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通过留言、讨论功能增加师生参与度,创新师生互动新模式,逐步形成学校、二级院系、学生组织的新媒体矩阵平台,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2.家校协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到“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共同育人的格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有观点认为大学生大多是年满18岁的成年人,可以脱离家长的管控,对自己各方面的行为负责。其实不然,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发展与成熟的关键阶段,良好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成长环境不仅指高校所营造的正面的思政教育大氛围,也包含大学生所在家庭的小氛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暂时脱离学校的大氛围,居家线上上课,家长及家庭小氛围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更多。此时,如果家长与学校双方都没有协同意识,使教育管理处于空白,大学生极易受到错误理论的误导,引起思想状态的动荡,一旦遇到爆发点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家长和学校要提高合作认知感,高校不能关起门来进行“说教式”“强灌式”的思政教育,而忽略家庭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潜移默化的影响。后疫情时代,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家校双方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积极沟通,明确各自的责任和界限、求同存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家校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形式之一,必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3.身心健康成为思政教育的新抓手
  强健的体魄和阳光的心态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正处于体能和体力的黄金高峰期,但近年来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数据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学生本人缺乏体育锻炼意识,为数不多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也是为了减肥,而且基本三分钟热度,不能持之以恒;二是高校对体育课程设置和改革不到位,普通高校一般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类课程,且大部分体育课程不计入学分绩点,加之高校目前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的改革,体育类课程教育模式较为落后;三是网络对人们生活习惯的普遍影响,现在只要一部智能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生活的一切需求,因此产生了大批的“宅男宅女”。另外,心理健康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疫情期间“禁足”在家,每天在固定的封闭空间里生活,关于疫情的各种消息扑面而来,真假难辨,势必会对大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波动,特别是原本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不能适应“线上教学”新模式,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或是家庭遭受疫情的学生,会产生恐慌、厌世的消极情绪。因此,主动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免疫力,是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抓手。   三、后疫情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牢筑防止疫情蔓延的防线。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让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2]。抗击病毒,是一场战役,更是一场大考,迎大战、应大考,后疫情时代高校要充分利用疫情防控的活教材,深入挖掘抗疫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疫情危机化为思政课教育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教育,让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鲜活案例及时进教案进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总结,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增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建立了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
  2019年第一批“00后”已经进入大学,“00后”个性更加鲜明,大多有着特立独行的价值取向。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本身的特殊性,都是理论教育为主的“说教”,显得“严肃而不活泼”,大学生难免会有抵触情绪,产生心理壁垒。因此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的场景,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提高教育效果。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所有人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一切都仿佛被按下暂停键,科研专家日夜攻关、一线医护人员英勇奋战、解放军勇挑重担、社区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志愿者逆行而上。这一幕幕同心抗疫的画面都为思政教育提供最为真实的场景,极具代入感,更易为当代大学生接受,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让思政教育深入人心,更有生命力。
  3.深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大势,深化内涵式发展,面对时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具备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蔓延,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成为“安全孤岛”,这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更加迫切,我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在全球防疫抗疫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依然面临着各种输入性风险,此时我国仍竭尽所能地帮助其他国家,我国的对外援助和医疗救助展现了大国的担当和全球的责任,是为了维护人类共同发展的全球化体系,体现了满满的中国情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当下的形势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4.凸显了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地区各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各方面全力支持,开展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3]。后疫情时代总结抗疫战中凸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价值,对提升思政教育的高度有重大意义。一是导向价值,包含思想导向和行为导向,疫情发生以来,各类媒体信息井喷式爆发,面对海量的信息,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难辨真伪,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这时用抗疫过程中的奉献精神做表率,对规范大学生自身思想和行为起到了积极导向作用。二是激励价值,抗疫过程中各种鲜活的事迹,能使大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励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三是教育价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为抗疫努力着,共同展现出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高校将这些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体现其教育价值。
  四、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1.从疫情防控谈我国的制度优势,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多难兴邦,灾难总能把我们的民族精神磨砺得更加锋利。近代史上的灾难不必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先后遭遇过1976唐山大地震、1998南方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汶川地震、2009南方大旱。每次面对灾难,党中央都始终将人民群众安全放在第一位,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人民喜迎鼠年春节时迅速蔓延开,我国果断采取了全方位的管控制度,上下齐心,3万余名医务人员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一省包一市迅速有序对接,十余天接连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近30万件物资紧急调配……这样的“中国速度”体现出的领导力、战斗力、执行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4]。我国在此次疫情中及时向世界各国发布疫情信息、分享防控经验、推进疫情防控国际交流合作,不仅让中国人民增加了民族自信,也为世界卫生组织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充分展示,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从抗疫故事谈奉献精神,点燃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担当就是使命。非常时期,武汉封城,湖北承压,“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相继打响。危难时刻,无数英雄挺身而出,一曲曲“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被谱写。八十多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只身赴武汉,始终坚守在抗疫前方;全国各地无数白衣天使化身白衣战士,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奔赴抗疫第一线;社区工作人员日夜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挨家挨户走访、测体温、登记信息,守护着大家的平安健康。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抗疫故事,我们要向广大青年学生传递正能量,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二字的温暖和力量,点燃家国情怀,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5]。
  3.从隔离措施谈遵纪守法,增强大学生法纪意识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居家隔离是本次疫情防控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措施,各高校也纷纷出台了针对师生的疫情防控相关规定。此时正是考验大学生是否有大局意识,能否遵纪守法的关键时刻,有些大学生不能按要求上报自己的行踪和健康状况,未经学校允许提前返校,带来传染和传播的风险。目前疫情虽得到有效控制,但大多高校对师生的行动轨迹仍进行严格把控,离校和返校都需履行正常的请假和销假手续,这样的举措在后疫情时代会长期存在,这就要求大学生不能只追求所谓的个人“自由”,必须严格遵守校纪校规,服从学校统一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调个人行为必须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要让大学生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   4.从网络舆情谈信息甄别,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除传统应用外,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各种自媒体层出不穷,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这次疫情中,前线抗疫战士与病毒殊死搏斗,誓要打下这场硬仗,在网络空间,关于疫情的网络舆情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硬仗。网络舆情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非官方的谣言,人们时刻被紧张和恐惧的不良情绪所包围,给网络舆情的点燃铺垫了条件。二是一些地方强制管控和过度执法,侵犯了公民正当的权利,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导致网络舆情的升温。三是来自民众对某些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能力的不信任,让民众出现信任危机,导致网络疫情再度高涨。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开闊视野的媒介,而不是传播谣言、攻击他人、抨击社会的工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帮助大学生选择合理的价值评判标准,关注官方消息,坚定立场,不信谣;明辨是非,不传谣,保持自身的健康发展,保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结语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这场“战役”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我们不能因为它还未走而过度关注它,一直生活在恐慌之中;我们也不能当它从未来过,而忽视它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总结和思考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的问题,正确面对前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与失,找短板、补短板,强根基、扬优势。在当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宏,谢作栩,王婧.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师在线教学态度的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7):54-64.
  [2]王胜昔.深入挖掘战疫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N].光明日报,2020-03-18(002).
  [3]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0-05-23(003).
  [4]陈华洲,项微微.重大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7):82-84.
  [5]吴家华.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5):49-50.
其他文献
摘要: 为解决纱线色深不合格造成的色纱浪费问题,文章研究了不同颜色深度色纱与色织物之间颜色相关性,探讨了色深不合格的色纱织成织物后,织物颜色与目标织物颜色一致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同深度色纱织成织物的颜色深度相较于纱线会降低;异深度色纱织物的颜色深度具有可预测性。对于平纹色织物,当经纬纱线的同色性指数在0.81~1.23时,异深度色纱织物与同深度色纱织物具有相同的预测模型,且要求预测偏差为2%时,准
摘要: 文章以纳米铯钨青铜颗粒(CsxWO3NPs)作为共混剂对再生丝素蛋白(RSF)进行改性,通过湿法纺丝制备了不同含量比的RSF/CsxWO3NPs杂化纤维。FT-IR和XRD结果表明,CsxWO3NPs的加入降低了RSF的结晶度和内部晶粒体积。3%-RSF/CsxWO3NP杂化纤维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断裂能分别可达(233.41±19.45) MPa、(119.63±1259)%和(17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等教育的发展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灵魂所在,青年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新生力量,应当积极响应新时代的呼唤,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理想信念是“四有”教师的第一有,是青年教师成为好老师的首要前提。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纺织服装是宁波市传统优势行业,是宁波国民经济重要支撑。文章在梳理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程基础上,结合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运行进行SWOT分析,认为目前宁波纺织服装行业
摘要: 当代的真丝类面料有很多的品种,其风格特征也有很多的可能性,不只是世人印象中的轻薄和飘逸。为探索真丝类织物的不同悬垂性特征,从经典品种及市场上较受欢迎的新品种中,选取78块不同品类与规格的真丝类织物进行悬垂性测试。由悬垂指标的聚类分析可得出,真丝类织物可以分为五类。对每一类下的面料进行悬垂指标与悬垂图像的讨论,可以发现每一類面料的悬垂性和悬垂形态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五类间的面料悬垂性和悬垂形态
摘要: 针对丝棉织物数码印花存在的得色浅、渗化率差、同色性差等问题,文章采用两种预处理浆料(海藻酸钠浆和复合糊料RM-MV550浆)对丝棉交织物进行预处理,测试两种预处理浆料对丝棉交织物上浆后数码印花的表观色深K/S值、渗透率、精细度、纯棉织物和真丝织物的同色平衡值及色牢度等。结果表明,相较于海藻酸钠糊料,复合糊料RM-MV550预处理丝棉交织物数码印花后表观得色量略低,渗透性更好,精细度和同色性
针对传统服饰体验设计评价中缺乏刺绣的感性意象研究,文章提出一种黎平县苗侗民族服饰刺绣绣种意象贴合度分档方法。首先,收集代表性刺绣品种制作实物,基于KE和AB式视触觉评
毛羽是衡量纱线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然而现有毛羽检测中难以快速获得其三维长度(毛羽空间轨迹长度)。文章提出了在获得单幅图像的基础上准确表征纱线毛羽空间长度的方法。采用远心镜头获取纱线毛羽图像,经过同态滤波、直方图均衡化、边缘增强、水平集分割等处理,获得包含空间信息的毛羽分割图像。结合散焦成像原理,建立毛羽宽度、灰度与其空间深度之间的模型关系,实现毛羽空间三维长度的快速测量。基于单幅散焦信息的毛羽空间
摘 要: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中国的基础,建立法治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其传承导向、测度评估、激励约束、矫正防治功能,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余杭区为代表的区域性法治总体评估模式及以湖北、江苏为代表的区域性法治专项评估模式为地方法治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经验。各地应明确指标体系建设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以公众为评估主体,评估指标兼顾量化和质性,运用“互联网
摘 要:要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认识到这种信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因为这种挑战中蕴含着问题解决的理念和思路。应对这种挑战的条件和路径在于,一是对价值竞争所塑造的多样性价值信奉背景有清楚的认识,这意味着信仰教育可能遭遇到教育对象复杂的前价值认知状况的影响。二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信仰的价值认知,突破对信仰认知的封闭化认知,这是激发教育主体价值认知兴趣、促进价值需求感、建立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