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文胆”献计献策内情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亚洲——
  从作家到军事战略家
  
   2005年7、8月间,美军战略安全委员会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研究了中国军队在21世纪的战略走向,并写出了评估报告。这份评估报告的出台,主要基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刘亚洲的最新军事战略研究。美国军方通过研究刘亚洲战略思想,发现中国的战略思想库已抛弃以往冷战时期对美国的战略研究领域,直接触及美国的最新战略构想,这是美国最为担心和忧虑的。
  美方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就以描写新军事变革的战争作品著称的刘亚洲,是中国将领中少壮派力量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军方高层的战略思想家和理论笔杆子,其近20年在军中的各种报告和建议在中国高层和军方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1952年10月19日,刘亚洲出生于浙江宁波。他父亲刘建德离休前是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刘亚洲从小在军营里长大,1967年入伍。
  1972年,刘亚洲被选送到武汉大学外语系学习。刘亚洲在连队时就被称为“小秀才”,进入武大后,他对文学的兴趣越发浓厚。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陈胜》1977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刘亚洲从事对外国空军的调研工作。这期间,刘亚洲利用工作之便,大量阅读外刊外报,这奠定了他日后研究军事战略的基础。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爆发了“第五次中东战争”。一年后,刘亚洲以此为背景,写下报告文学《恶魔导演的战争》,以新颖的题材、犀利的笔触、尖锐的思想,在文学界引起轰动。其间,刘亚洲写的《那就是马尔维纳斯》、《攻击、攻击、再攻击》等一系列以全球新军事变革为背景的报告文学,为刚走上改革之路的中国军队开启一扇通向世界的视窗。
  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8月,刘亚洲赴云南前线采访,没想中途翻车,他忍着伤痛坚持到前线。回来后,他创作了中篇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和报告文学《王仁先》,引起强烈反响,前者被拍成电影。
  1986年,刘亚洲专事文学创作。此后,刘亚洲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并讲学一年。在此期间,由于他在“特定场合下”维护了国家尊严,回国后被授予三等功,提升为正团级。
  1988年9月,刘亚洲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韩国汉城举行的国际笔会。刘亚洲敏锐捕捉到韩国试图与中方建立密切关系的意图。回国后,他立即写成秘密报告《不失时机地与南朝鲜发展关系》,交军方首长,受到高度重视。之后,他参与开展与韩国的秘密联络和斡旋,并参与中韩建交的秘密谈判。
  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刘亚洲由于在两国建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的政治能力,不仅获得二等功嘉奖,更受到中央高层的格外器重。从此,刘亚洲渐渐淡出文学圈,逐渐转换为一名军事战略理论家。
  1990年2月,他在写给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关于时局的几点看法》中提到,戈尔巴乔夫已抛弃马克思主义,苏联将搞多党制。三天后,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宣布,苏联将实行多党制。
  也许这些应验事件都是历史巧合,但人们不得不正视刘亚洲军事著作中最核心的理论建树。
   刘亚洲思维另类,个性鲜明,他的名言“大国以世界看一隅,小国以一隅看世界”等在西方军界都有流传。他的论著《大国策》,从地缘、政治、思想等阐述了未来10年中国的国家战略与策略,引发各国军方的密切关注。
  中美关系是刘亚洲战略思维的一个焦点,他曾这样解释美国:“什么是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加上世界上最坏的,世界最强者也是世界最弱者。仅此而已。”他认为,中美两国彼此不是敌人。中国的战略利益与美国的战略利益是一致性大于冲突性。美国所有的意图都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中国对美国也应采取同样的策略。
  如何处理中日关系?刘亚洲认为,日本是个资源小国,它当年侵略中国就是为了攫取资源和能源。所以,日本军国主义即使复活,极大的可能只会向西伯利亚和太平洋要资源。如果我们减轻对日本的压力,美日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中美友好对日本不利,中日友好对美国不利,而灵活自如地驾驭这些关系,需要成熟的国际感觉。
  关于中俄关系,刘亚洲看到,俄罗斯比苏联的版图小了一些,自由却多了许多。这是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原动力,不可不防。他认为,我们要借助俄罗斯的力量,以抗衡美国,但切不要把这种借助演化成结盟关系。普京对美国打中国牌,我们对美国打俄国牌。既要眼高又要手快。中国对俄罗斯的战略只能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点上:既不能让俄罗斯强大到威胁我们,也不能让它虚弱到彻底倒向美国。
  海外观察家认为,刘亚洲“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国际大战略,将会对中国军队的军事变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郑必坚——
  “和平崛起”理论的首创者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正式对外阐述“和平崛起”的观点。此后,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时间,“和平崛起”成为中国政治外交中的热门词汇,国际舆论给予极大关注。
   “和平崛起”理论最初就是由中国改革与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于2003年11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演讲时提出的。简单地说,就是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不以牺牲任何国家利益为前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而只对世界有利。这个政策最直接地回击了当时西方聒噪一时的“中国威胁论”。郑必坚强调,和平崛起的中国,是亚洲和平崛起的一部分,意味着中国作为亚洲一员,将会对亚洲其他国家首先是周边国家的发展、繁荣和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进一步消除外界对中国的疑虑,郑必坚在多个场合为“和平崛起”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佐证,赢得了中外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国际问题专家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全球合作实现共同繁荣链条的重要一环,而在“崛起”前面加上了“和平”两字,这种新思维在理论上是对现实主义的一大挑战,体现了中国政治和对外政策的新触角,举动极具谋略。
  1932年5月,郑必坚出生在四川富顺。1950年,郑必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195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离开大学讲坛后,郑必坚调到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工作。1977年3月,中央决定成立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郑必坚任该编辑委员会理论组副组长。1981年1月,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成立,他作为高级理论研究人才被中央办公厅副秘书长邓力群赏识。
  1980年初,中央政治局决定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重要的一份文件,邓小平、胡耀邦亲自主持,直接负责人胡乔木点将郑必坚参与编写。
  在《决议》起草的过程中,郑必坚的理论功底和文笔被胡耀邦赏识。从此,郑必坚作为胡耀邦的秘书和助理,充分表现出了他过硬的理论水平。他能恰当引述经典理论观点为中国的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能根据实践正确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郑必坚曾说:“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集中起来就是一句话: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新话。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就是邓小平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就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1988年,郑必坚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郑必坚相继参加了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的起草,又参加了这期间各次中央全会的理论性、纲领性决议的起草,他是党的理论干部中参加党代会和中央全会文件起草次数最多的一位。
  1992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接到邓小平办公室通知,同意编辑出版《邓小平文献》第三卷。邓小平挑选刚刚上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郑必坚为《邓小平文选》编辑组的负责人之一,充分体现了他对郑必坚工作的信任和肯定。
  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工作,1993年9月27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终于定稿。12月9日清晨,邓小平让秘书请郑必坚、龚育之、逄先知三位笔杆子来家中合影留念。合影后,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的信笺上写下几行字:“郑必坚、逄先知、龚育之三同志对于邓选,特别是选集的第三卷出力甚多,故相约合影,以为纪念。”
  后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其内容极其重要,需要花费工夫整理,邓小平决定把这个繁重任务交给郑必坚。事实证明,邓小平对整理工作十分满意。
  1997年8月,郑必坚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上任后,郑必坚一改党校之前相对沉闷的学术气氛,培养了一批政治觉悟高、理论水平强的高级人才。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08.05.
  16)B12
其他文献
现有的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算法无法适用于当前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的要求.为兼顾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求解的准确性和工程实用性,引入地形倾角、高空风速和雷电先导入射角3个影
主要探讨了桥梁钻孔灌注桩断桩问题的预防措施与应急处置办法,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以避免或减少断桩问题的发生及防止断桩问题发生后损失的扩大,从而保证成本、工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