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文字的学习掌握和书面转化应用上,而写作是主要的文字运用途径输出途径。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不仅是提升写作成绩还可以提升语文的综合成绩。研究从注重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兴趣,调动写作兴致、多元写作评价,提升写作水平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希望可以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写作水平;语言能力
语文是我国教育内容中的基础性学科,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语言,还可以通过学习这门语言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帮助建立正确的三观。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写作的占比相对较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于学生写作教学的调整,注重教授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提升语文综合成绩。
一、注重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到写作的素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日常写作时,经常会出现不知道如何选素材或者是没有素材可选的现象,以至于最终呈现出的作文内容空洞生硬严重脱离实际,用词也十分普通,不符合六年级应有的文学积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学生日常不注重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有时候阅读的书籍都是一些快餐文化或没有营养的读物。想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要注重日常的积累,只依靠课堂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才能有效积累到更多的写作素材,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
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学习小组。将学生按照4-5人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每周设置一堂阅读分享课,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这一周中通过阅读获得的素材,或者心得体会,其他的组员要做好记录,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最后每一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发言,并且在课后安排的写作任务中对在课堂上所积累的素材进行有效运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分享和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写作素材,在写作中有内容可写,有词可以用,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二、培养写作兴趣,调动写作兴致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充当的是传授者的形象,而学生通常以听为主,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缺乏趣味性,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倦心理,不仅对写作甚至对语文学科丧失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其心甘情愿的写作,甚至爱上写作。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育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日常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通过展示来获取其他人的赞赏和表扬,那么教师就可以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展示的机会,利用荣誉感来调动习写作兴趣;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作文既不会非常出彩,又不会非常差,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拆分式的方式,学生作文中优秀的词汇和句子段落或清晰有条理的写作逻辑在班级内进行分享,促使其不断进步,写出更优秀的作文;对于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写作是一项难度系数过高的任务,甚至听到写作任务就会不由自主的抵触和恐惧,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或内容进行仿写或改写,逐渐消除其抵触心理,培养写作兴趣,进而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多元写作评价,提升写作水平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段的学生来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最好途径。采取学生喜闻乐见或者较为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取更多地快乐。多元的写作评价就是一种学生非常喜欢的方式,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可以评价别人,还可以通过其他人的评价和自评增强自信找到不足,继而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更加注意。
比如:在完成一次写作练习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评,针对自身的选题、写作逻辑、用词、表达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评价完成后进行完善和改进;改进完成后,进行同学互评,同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作文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同学互评环节中,教师需要提前制定标准,确保学生互评的公平和公正;学生互评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最终的評价,因为已经经过了两轮的评价,所以教师的评价需要更加细致,比如书写是否规范、写作是否工整、语句是都通顺等,并且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修改意见,最终根据综合凭借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通过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其在接下来的写作练习中更加努力,也促使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写作是培养和提升这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意识,将学生作为授课的中心,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娜娜. 教师指导小学高年级段语文写作策略研究[J]. 新作文:教研, 2019, (12):P.1-2.
[2]熊冬花. 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策略[J]. 数码设计(上), 2019, (2):250.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写作水平;语言能力
语文是我国教育内容中的基础性学科,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语言,还可以通过学习这门语言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帮助建立正确的三观。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写作的占比相对较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于学生写作教学的调整,注重教授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提升语文综合成绩。
一、注重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到写作的素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日常写作时,经常会出现不知道如何选素材或者是没有素材可选的现象,以至于最终呈现出的作文内容空洞生硬严重脱离实际,用词也十分普通,不符合六年级应有的文学积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学生日常不注重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有时候阅读的书籍都是一些快餐文化或没有营养的读物。想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要注重日常的积累,只依靠课堂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才能有效积累到更多的写作素材,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
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学习小组。将学生按照4-5人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每周设置一堂阅读分享课,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这一周中通过阅读获得的素材,或者心得体会,其他的组员要做好记录,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最后每一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发言,并且在课后安排的写作任务中对在课堂上所积累的素材进行有效运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分享和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写作素材,在写作中有内容可写,有词可以用,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二、培养写作兴趣,调动写作兴致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充当的是传授者的形象,而学生通常以听为主,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缺乏趣味性,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倦心理,不仅对写作甚至对语文学科丧失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其心甘情愿的写作,甚至爱上写作。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育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日常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通过展示来获取其他人的赞赏和表扬,那么教师就可以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展示的机会,利用荣誉感来调动习写作兴趣;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作文既不会非常出彩,又不会非常差,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拆分式的方式,学生作文中优秀的词汇和句子段落或清晰有条理的写作逻辑在班级内进行分享,促使其不断进步,写出更优秀的作文;对于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写作是一项难度系数过高的任务,甚至听到写作任务就会不由自主的抵触和恐惧,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或内容进行仿写或改写,逐渐消除其抵触心理,培养写作兴趣,进而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多元写作评价,提升写作水平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段的学生来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最好途径。采取学生喜闻乐见或者较为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取更多地快乐。多元的写作评价就是一种学生非常喜欢的方式,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可以评价别人,还可以通过其他人的评价和自评增强自信找到不足,继而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更加注意。
比如:在完成一次写作练习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评,针对自身的选题、写作逻辑、用词、表达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评价完成后进行完善和改进;改进完成后,进行同学互评,同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作文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同学互评环节中,教师需要提前制定标准,确保学生互评的公平和公正;学生互评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最终的評价,因为已经经过了两轮的评价,所以教师的评价需要更加细致,比如书写是否规范、写作是否工整、语句是都通顺等,并且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修改意见,最终根据综合凭借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通过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其在接下来的写作练习中更加努力,也促使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写作是培养和提升这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意识,将学生作为授课的中心,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娜娜. 教师指导小学高年级段语文写作策略研究[J]. 新作文:教研, 2019, (12):P.1-2.
[2]熊冬花. 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策略[J]. 数码设计(上), 2019, (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