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进行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观察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生物;观察力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时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条件。例如 :在做观察鲫鱼的实验中,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就会只看热闹,只顾观察鱼鳍被剪去之后,游动不协调的样子。教师如果事先提出观察目的和重点,学生就会在观察中努力寻求鱼鳍的作用。这样,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讲单、双子叶植物在形态上的差异时,可以让学生到野外采集一些单,双子叶植物,然后让学生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方面来进行对比观察,也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1.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观察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观察应事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的经验。野外观察也应考虑好观察的程序和步骤,观察的要点,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这些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做脊蛙反射实验时,最好先和学生一块回忆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及其作用,然后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观察。又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中,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精密的仪器。若让学生自己摸索,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甚至会因操作不当而损坏仪器。所以教师应事先让学生观看一次显微镜操作的录像或亲自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3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只凭兴趣,抓不住重点;有的学生走马观花,观察不能深入;有的草率急躁,观察欠持久;还有的眼光狭窄观察不全面……。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完全必要的。例如:学生在观察兔子时,有的学生看到兔子在吃草,这时注意它的生活习性;有的学生注意到兔子的外表颜色,身披白毛;有的学生注意到兔子的外部形态,长耳朵,裂嘴唇等等。此时教师应给予个别指导,指导他们全面观察兔子的外部形态。对于观察较迟钝,觉得周围没有什么可看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和习惯。例如:在讲绿色开花植物的变态茎、变态根时,可以拿出一些实物。本身这些不一定有太大的兴趣,但若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逐一区分哪些是变态茎、哪些是变态根时?也就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4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记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不断提高观察能力。例如:在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对于所观察的数据要作及时而又准确的记录,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所得到的是测量值它与真实值之间还存在误差,所以对如何减小误差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是完全有必要的。
2.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观察的对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观察力的自觉动力。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接触各种自然现象。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强观察和实验,以引起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积极作用。教师通过精彩的实验,配合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聚精会神,唤起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例如:演示针轻微刺手后缩手,落叶下落等实验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手被针刺之后总是先缩手而后感到疼;为什么落叶总是背面向上……学生对这些现象感到新奇而又有趣,其中不少情形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但从未想过为什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明所以,难以回答。这样他们就会被这些现象所吸引,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思考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现象。特别当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较高时,他们已由“看热闹”上升到要解决“为什么”的阶段。此时,他们会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观察活动,寻找现象的原因,这样观察中细致性、持久性就会得以加强,从而提高观察能力。
2.2观察时要尊重客观事实。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观察时必须尊重它的客观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许多客观现象或结果与所采用的条件有密切关系,有时会使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实验现象,还有可能实验现象与所给的实验结果不符。遇到这种情况,应尊重实验的客观事实(在一切操作无误的情况下),同学生一块寻找原因。例如:在做脊蛙反射实验时,因所用青蛙大小不一,有的特别小,做出来的实验现象就不很明显。原因是特别小的脊蛙神经系统还不够完善。又如:在做碘液遇淀粉变蓝的实验中,碘液浓度直接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中要尊重客观事实,这也是培养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2.3在观察中要对知识温故而知新。观察都是在观察者具备了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对学过的知识在进行观察活动前予以复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观察活动中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观察花的形态和结构时,学生已经学习过桃花的结构。若在观察之前,先对桃花的结构加以复习,那么此次观察活动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总之,初一阶段是刚刚开始学习观察,主要是逐步的认识观察、学会观察,为以后更深入、更有效的进行观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生物;观察力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时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条件。例如 :在做观察鲫鱼的实验中,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就会只看热闹,只顾观察鱼鳍被剪去之后,游动不协调的样子。教师如果事先提出观察目的和重点,学生就会在观察中努力寻求鱼鳍的作用。这样,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讲单、双子叶植物在形态上的差异时,可以让学生到野外采集一些单,双子叶植物,然后让学生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方面来进行对比观察,也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1.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观察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观察应事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的经验。野外观察也应考虑好观察的程序和步骤,观察的要点,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这些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做脊蛙反射实验时,最好先和学生一块回忆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及其作用,然后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观察。又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中,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精密的仪器。若让学生自己摸索,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甚至会因操作不当而损坏仪器。所以教师应事先让学生观看一次显微镜操作的录像或亲自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3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只凭兴趣,抓不住重点;有的学生走马观花,观察不能深入;有的草率急躁,观察欠持久;还有的眼光狭窄观察不全面……。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完全必要的。例如:学生在观察兔子时,有的学生看到兔子在吃草,这时注意它的生活习性;有的学生注意到兔子的外表颜色,身披白毛;有的学生注意到兔子的外部形态,长耳朵,裂嘴唇等等。此时教师应给予个别指导,指导他们全面观察兔子的外部形态。对于观察较迟钝,觉得周围没有什么可看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和习惯。例如:在讲绿色开花植物的变态茎、变态根时,可以拿出一些实物。本身这些不一定有太大的兴趣,但若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逐一区分哪些是变态茎、哪些是变态根时?也就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4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记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不断提高观察能力。例如:在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对于所观察的数据要作及时而又准确的记录,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所得到的是测量值它与真实值之间还存在误差,所以对如何减小误差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是完全有必要的。
2.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观察的对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观察力的自觉动力。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接触各种自然现象。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强观察和实验,以引起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积极作用。教师通过精彩的实验,配合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聚精会神,唤起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例如:演示针轻微刺手后缩手,落叶下落等实验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手被针刺之后总是先缩手而后感到疼;为什么落叶总是背面向上……学生对这些现象感到新奇而又有趣,其中不少情形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但从未想过为什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明所以,难以回答。这样他们就会被这些现象所吸引,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思考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现象。特别当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较高时,他们已由“看热闹”上升到要解决“为什么”的阶段。此时,他们会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观察活动,寻找现象的原因,这样观察中细致性、持久性就会得以加强,从而提高观察能力。
2.2观察时要尊重客观事实。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观察时必须尊重它的客观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许多客观现象或结果与所采用的条件有密切关系,有时会使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实验现象,还有可能实验现象与所给的实验结果不符。遇到这种情况,应尊重实验的客观事实(在一切操作无误的情况下),同学生一块寻找原因。例如:在做脊蛙反射实验时,因所用青蛙大小不一,有的特别小,做出来的实验现象就不很明显。原因是特别小的脊蛙神经系统还不够完善。又如:在做碘液遇淀粉变蓝的实验中,碘液浓度直接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中要尊重客观事实,这也是培养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2.3在观察中要对知识温故而知新。观察都是在观察者具备了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对学过的知识在进行观察活动前予以复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观察活动中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观察花的形态和结构时,学生已经学习过桃花的结构。若在观察之前,先对桃花的结构加以复习,那么此次观察活动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总之,初一阶段是刚刚开始学习观察,主要是逐步的认识观察、学会观察,为以后更深入、更有效的进行观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