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有20种燕子,生活在除南北极和新西兰以外的世界各地。在中国就有10种燕子:家燕、沙燕、金腰燕、斑腰燕、毛脚燕……我们平常见得最多的便是家燕和金腰燕。燕子喜人亲人,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鸟。
吉祥的丰收鸟儿
在我国1189种鸟儿中,同人最亲的莫过于家燕了。它们春来屋檐下,用“吉儿喜,吉儿喜,吉儿喜喜吉儿喜”的叫声报告春天的信息:秋去盘旋天空,用“吉儿吉儿”的鸟语同人告别。家燕和金腰燕都是小型鸟儿,它们背上的羽毛呈蓝黑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黄、瓦蓝、橙红、暗绿等光彩,十分美丽。家燕腹部纯白,下颌有一个栗子大小的赭红色斑;金腰燕腹部淡棕色,有一条条细黑的纵纹,颌部无斑,腰部有橙黄发亮的色斑,特别醒目,“金腰”的美名也由此而来。
燕子是典型的食虫鸟,它们喙短口阔,内容很大,一次可以存放许多小虫。燕子捕捉昆虫一般是边飞边啄。晴日,各种昆虫高飞,燕子们就张着嘴在虫群里穿梭,昆虫就这样成了燕子的口中食:阴天空气潮湿,昆虫近地飞,燕子们也低空剪舞,将虫子吞进。如果进行食虫鸟捉虫比赛,燕子肯定胜过杜鹃,成为灭虫冠军。鸟类学家曾解剖燕子发现,它们的胃中昆虫占99.5%,其中大部分是椿象、飞虱、金龟子、蛾类等农林害虫。
一对家燕,每天可消灭3 000只虫,从4月到9月的180多天中,能够消灭50万只害虫。假如这50万只都是玉米螟,就等于帮农民防治了50亩玉米田地的害虫,省去了大量的人工和农药,所以燕子也被称为丰收的吉祥鸟。燕子还是消灭蚊子的能手。美国有一城市,每年夏天蚊子成群,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与健康,用灭虫剂也无济于事。后来,人们发现一只燕子一天至少可以吃掉1500只蚊子。于是,市政府就专门建造人工燕子窝,分设在城市各处,引来大量燕子定居,燕子们清晨和傍晚积极捕食蚊子,终于控制住蚊子的数量。
筑巢育儿屉檐下
春天,燕子开始为“家”奔波劳累。家燕喜于在屋檐、房梁处筑巢。它们飞到池塘边、稻田旁等有温泥的地方,用喙啄取泥土,结成丸状衔回来,将泥丸沾在屋檐门框上。先是堆筑成一条弧,再找来软草茎、羽毛等做“钢筋”,一排又一排堆砌泥丸,这样,一个半碗状的巢就成型了。燕子们还会衔来干草、羽毛发等柔软的纤维材料垫在窝底,一个舒适、温馨的小窝就建成了。
产期来临时,母燕便蹲在巢中,一动也不动,小心翼翼地等待着小宝贝们的降临。母燕第一窝最多可产6只蛋。在孵化期,母燕用自己的体温给蛋加温,还不时地用脚将蛋翻动,为的是使其受热均匀。而此时的公燕则担当起保姆的责任,给母燕捉虫喂食,照顾得十分体贴。15天左右,雏燕就会破壳而出。雏燕与小鸡不同,小鸡是早成鸟,一出壳全身已有羽毛,落地就能啄食、行走;而燕子是晚成鸟,得靠亲鸟哺育才能长大。
为了使雏燕尽快长大,燕子夫妇四处捉虫给儿女喂食。为保证巢内清洁,它们还定期将雏燕排出的粪便叼走。在父母细心的照顾下,雏燕生长很快,不到一周,浑身就会长满羽毛,20天左右,飞羽也长好了,越发强健,小燕子们伸腿舒翅,飞出窝巢,在父母的鼓励下向蓝天飞去。
万里迁飞为哪般
每年的9—10月,燕子们就会在天空练翅,锻练胸肌和肱肌,捕食大量害虫,积累脂肪准备越冬。为了躲避寒冷的冬天,它们成群结队,沿着大江或海岸线向广东、云南南部飞去,有些还要远涉重洋,飞到更远的南洋或澳大利亚,在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
候鸟迁徙是充满刺激和危险的旅程。据鸟类学家研究,燕子迁徙最长的距离可达8800千米,历时35天。在穿越大洋时,它们连续几天不休息也不吃喝,以每小时120千米的速度飞行。当年出生的燕子由于体力不支,约有40%会跌落在海洋中,再加上老弱的燕子不堪劳累死于途中,每次迁徙,燕子种群数量的损失都在50%上下。然而,燕子们并未因为巨大的牺牲而停止迁徙。迁徙中的牺牲是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它使生存下来的燕子更强壮,生活能力更强,更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燕子为什么要万里迁飞?这是鸟类行为学上悬而未决的课题。一般认为,迁徙是鸟类的本能,是对外界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鸟类的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鼠类、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一到深秋,多数植物便纷纷落叶、枯萎,昆虫也随之死亡。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因为这样而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
燕子迁飞的路线同地理变迁有关。原始大陆是一个板块,地壳的运动板块分裂,在熔岩中漂移,形成了洲际板块。在冰河期,鸟类原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于是它们追赶昆虫向温暖处转移。当北半球春季来临,春暖花开时,恋家的情结又使它们返回原生地,经过长期的演化,就形成各种候鸟军团。燕子很恋家,据专家调查,约有47%的成鸟和16%的幼鸟,在第二年春天会重返原来的旧巢地。
鸟类定向识途也是大自然的奥秘之一。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是风?太阳?月亮?气候?北极星?还是地磁?它们的方向意识又从何而来?科学家通过环志标记、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测知,鸟类在飞行时,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它们飞越千里不迷途的依据。最近研究表明,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它们同松果体相连,对定向起着重要作用。
燕子诗寄人鸟情
燕子与人为友,为丰收劳作,人鸟情深。从古到今,燕子是入诗最多的鸟类之一。燕子代表春天,于是有“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的佳句。燕子雌雄相伴,是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子秋去春回,从不嫌贫爱富,不忘旧巢。诗人刘禹锡写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绝句。
近年,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鸟类的数量种类呈锐减不止的态势。还有不少愚昧无知的人在捕杀鸟类,虽捕杀燕子的行为很少听闻,也许是因为民间的传说:家燕颌下的栗色斑有剧毒,人碰了会死。这当然没有科学根据,但无形中给燕子贴了一道护身符。燕子的环境价值、文化价值是无限的,我们不但要爱燕子,还要爱其他鸟类,为鸟类创造一片纯净、蔚蓝的天空,任其自由飞翔。
吉祥的丰收鸟儿
在我国1189种鸟儿中,同人最亲的莫过于家燕了。它们春来屋檐下,用“吉儿喜,吉儿喜,吉儿喜喜吉儿喜”的叫声报告春天的信息:秋去盘旋天空,用“吉儿吉儿”的鸟语同人告别。家燕和金腰燕都是小型鸟儿,它们背上的羽毛呈蓝黑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黄、瓦蓝、橙红、暗绿等光彩,十分美丽。家燕腹部纯白,下颌有一个栗子大小的赭红色斑;金腰燕腹部淡棕色,有一条条细黑的纵纹,颌部无斑,腰部有橙黄发亮的色斑,特别醒目,“金腰”的美名也由此而来。
燕子是典型的食虫鸟,它们喙短口阔,内容很大,一次可以存放许多小虫。燕子捕捉昆虫一般是边飞边啄。晴日,各种昆虫高飞,燕子们就张着嘴在虫群里穿梭,昆虫就这样成了燕子的口中食:阴天空气潮湿,昆虫近地飞,燕子们也低空剪舞,将虫子吞进。如果进行食虫鸟捉虫比赛,燕子肯定胜过杜鹃,成为灭虫冠军。鸟类学家曾解剖燕子发现,它们的胃中昆虫占99.5%,其中大部分是椿象、飞虱、金龟子、蛾类等农林害虫。
一对家燕,每天可消灭3 000只虫,从4月到9月的180多天中,能够消灭50万只害虫。假如这50万只都是玉米螟,就等于帮农民防治了50亩玉米田地的害虫,省去了大量的人工和农药,所以燕子也被称为丰收的吉祥鸟。燕子还是消灭蚊子的能手。美国有一城市,每年夏天蚊子成群,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与健康,用灭虫剂也无济于事。后来,人们发现一只燕子一天至少可以吃掉1500只蚊子。于是,市政府就专门建造人工燕子窝,分设在城市各处,引来大量燕子定居,燕子们清晨和傍晚积极捕食蚊子,终于控制住蚊子的数量。
筑巢育儿屉檐下
春天,燕子开始为“家”奔波劳累。家燕喜于在屋檐、房梁处筑巢。它们飞到池塘边、稻田旁等有温泥的地方,用喙啄取泥土,结成丸状衔回来,将泥丸沾在屋檐门框上。先是堆筑成一条弧,再找来软草茎、羽毛等做“钢筋”,一排又一排堆砌泥丸,这样,一个半碗状的巢就成型了。燕子们还会衔来干草、羽毛发等柔软的纤维材料垫在窝底,一个舒适、温馨的小窝就建成了。
产期来临时,母燕便蹲在巢中,一动也不动,小心翼翼地等待着小宝贝们的降临。母燕第一窝最多可产6只蛋。在孵化期,母燕用自己的体温给蛋加温,还不时地用脚将蛋翻动,为的是使其受热均匀。而此时的公燕则担当起保姆的责任,给母燕捉虫喂食,照顾得十分体贴。15天左右,雏燕就会破壳而出。雏燕与小鸡不同,小鸡是早成鸟,一出壳全身已有羽毛,落地就能啄食、行走;而燕子是晚成鸟,得靠亲鸟哺育才能长大。
为了使雏燕尽快长大,燕子夫妇四处捉虫给儿女喂食。为保证巢内清洁,它们还定期将雏燕排出的粪便叼走。在父母细心的照顾下,雏燕生长很快,不到一周,浑身就会长满羽毛,20天左右,飞羽也长好了,越发强健,小燕子们伸腿舒翅,飞出窝巢,在父母的鼓励下向蓝天飞去。
万里迁飞为哪般
每年的9—10月,燕子们就会在天空练翅,锻练胸肌和肱肌,捕食大量害虫,积累脂肪准备越冬。为了躲避寒冷的冬天,它们成群结队,沿着大江或海岸线向广东、云南南部飞去,有些还要远涉重洋,飞到更远的南洋或澳大利亚,在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
候鸟迁徙是充满刺激和危险的旅程。据鸟类学家研究,燕子迁徙最长的距离可达8800千米,历时35天。在穿越大洋时,它们连续几天不休息也不吃喝,以每小时120千米的速度飞行。当年出生的燕子由于体力不支,约有40%会跌落在海洋中,再加上老弱的燕子不堪劳累死于途中,每次迁徙,燕子种群数量的损失都在50%上下。然而,燕子们并未因为巨大的牺牲而停止迁徙。迁徙中的牺牲是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它使生存下来的燕子更强壮,生活能力更强,更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燕子为什么要万里迁飞?这是鸟类行为学上悬而未决的课题。一般认为,迁徙是鸟类的本能,是对外界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鸟类的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鼠类、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一到深秋,多数植物便纷纷落叶、枯萎,昆虫也随之死亡。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因为这样而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
燕子迁飞的路线同地理变迁有关。原始大陆是一个板块,地壳的运动板块分裂,在熔岩中漂移,形成了洲际板块。在冰河期,鸟类原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于是它们追赶昆虫向温暖处转移。当北半球春季来临,春暖花开时,恋家的情结又使它们返回原生地,经过长期的演化,就形成各种候鸟军团。燕子很恋家,据专家调查,约有47%的成鸟和16%的幼鸟,在第二年春天会重返原来的旧巢地。
鸟类定向识途也是大自然的奥秘之一。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是风?太阳?月亮?气候?北极星?还是地磁?它们的方向意识又从何而来?科学家通过环志标记、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测知,鸟类在飞行时,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它们飞越千里不迷途的依据。最近研究表明,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它们同松果体相连,对定向起着重要作用。
燕子诗寄人鸟情
燕子与人为友,为丰收劳作,人鸟情深。从古到今,燕子是入诗最多的鸟类之一。燕子代表春天,于是有“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的佳句。燕子雌雄相伴,是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子秋去春回,从不嫌贫爱富,不忘旧巢。诗人刘禹锡写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绝句。
近年,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鸟类的数量种类呈锐减不止的态势。还有不少愚昧无知的人在捕杀鸟类,虽捕杀燕子的行为很少听闻,也许是因为民间的传说:家燕颌下的栗色斑有剧毒,人碰了会死。这当然没有科学根据,但无形中给燕子贴了一道护身符。燕子的环境价值、文化价值是无限的,我们不但要爱燕子,还要爱其他鸟类,为鸟类创造一片纯净、蔚蓝的天空,任其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