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是对年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内的发展情况及新面貌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桃花坞年画这门艺术的一次致敬。该书既可作为史料留存,亦可作为工具书翻阅,还可供木刻年画爱好者赏阅,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关 键 词】《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年画;艺术;出版
【作者单位】王左佐,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3.029
年画起源于原始宗教的驱邪祈福活动,汉代的年画便有了门神、灶神的形象,随着儒、道、释的发展,年画上出现天王、美人、婴儿等世俗主题,至宋代又出现风情、节令等内容,年画由此开始大范围兴起,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确立下来。
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年画鲜有文人画常见的山水、花鸟题材,多以民俗风情、历史演义、神话传说、春耕秋种题材为主,强调画面内容的情趣,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从使用功能上看,年画作为逢年过节的必备品和消耗品,主要以张贴、挂粘为主,既能一扫陈年旧貌、体现新年气象,又能烘托节日氛围、表达美好祝愿。第二,从生产方式上看,年画不等同于绘画,它是年货产品,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才会被广大人民接受和喜爱。
总体来说,年画是老百姓讨彩头、讲新意最直接、花费最少的表达方式之一;“新”是年画最基本、最朴实的要求;采用木刻套印和刻印彩绘的手法制作年画能比较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现在,四川绵竹、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知名度都很高,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自明代起,桃花坞年画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浸润了吴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一首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引起后人对风流才子唐寅的倾慕,也让人们对桃花坞产生无限向往。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命运多舛,明末、清末、抗日时期均遭受严重破坏,几乎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然而,桃花坞年画虽然几遭浩劫,如今却依然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是对年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内的发展情况及新面貌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桃花坞年画这门艺术的一次致敬。该书的编辑、出版以及装帧颇多新意。
一、选题立意新
桃花坞年画起源于苏州,发展于苏州,苏州的匠手刻画了几百年历史的变迁,苏州一座座小桥下流淌的水印出了年画的五彩斑斓,创造了木版年画的数个高峰。清朝的王世祯在《易居录》中云:“近则金陵、苏、杭书坊刻版盛行,建本不复过岭。”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考据清前期苏州坊肆53家,清朝的袁枚亦云“印版之盛,莫盛于今矣,吾苏特工”。由此可见,苏州一脉相承的年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辉煌属于过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内外战乱和石印技术的冲击,桃花坞年画逐渐衰败,很多作坊停产,艺人改行,当时只剩下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三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特定历史时期,桃花坞年画被斥为“封建迷信品”,200多种刻印旧版被视为“四旧”,日晒雨淋,全部烂毁,令人扼腕。如何将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不仅是年画手艺人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出版人要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年画的日益重视和年画行业的逐渐复苏,桃花坞年画重现于公众的视野中,但其作用和使用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传统的张贴变为了收藏。由于桃花坞年画收藏热,越来越多的古年画样式被挖掘出来,其中有大藏家的箱底货、欧洲博物馆的翻拍品、东亚地区的回流品,与之对应的图集类出版物也层出不穷,人们有幸通过画册窥得年画曾经的辉煌。但令人遗憾的是,桃花坞年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段时间里的发展全貌仍是空白。
《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一书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间桃花坞年画的代表性人物、作品、文章、活动、事迹,以从事桃花坞年画创作、研究的艺人和学者的视角,还原这段时期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历程,展现当下行业发展的成果和现状。该书在桃花坞年画题材的图书中填补了历史空白期,以一甲子60年为期更是充满深意,正如年画本身的意涵一样,充满了对年画行业发展的新的期盼。
二、书稿内容新
《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一书收录大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画艺术家创作的画稿、年画,堪称推陈出新。如周志樑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温尚光的《狮子舞》《美猴王》、刘振夏的《庆丰收》《万象更新》、陈德奎的《西厢记》、王祖德的《祝报平安》《渔家书屋》、杨亚萍的《江南集锦》、张晓飞的《比绣艺》、苏起峰的《大闹天宫》等,还有段文海、顾志军、杨云清、凌君武等人的作品,无不精彩纷呈。这些作品画工精湛、刻印精美,人物大多圆润饱满,面色红润有光,面部表情喜庆愉悦,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对富足生活的向往,也是贴近现实和反映当下的写照。这种新的题材及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年画的窠臼,从过去的“求神祝祷”转变为“自强奋斗”,反映了鲜明的时代风貌。曹雪明、华黎静先生的《岁岁花开烂漫春——桃花坞“新年画”略论》一文梳理了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以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对桃花坞年画做了论述,为后人研究桃花坞年画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提供了指导以及文献。
不同于一般的作品集或理论研究书籍,《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集资料性、欣赏性、研究性于一体,全书分为两大板块——作品呈现和文献整理。其中作品以编年方式呈现,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1世纪6个子板块,所选图例皆为当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辅以创作者、创作年代、作品尺寸、图片出处、获奖情况等介绍,甚至连作品刻制、绘制的人员都有详细记载,囊括了创作作品的所有信息,可见作者团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档案进行考证。行业及艺术品种的研究整理是全书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分为桃花坞年画的主创人员情况、相关研究论文、出版文献目录、展陈活动年表4个子板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历史展开研究,并系统、全面地收录、梳理这段时期桃花坞年画的文献档案,为读者展现了桃花坞年画60年内的发展轨迹。这种图书编排方式既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年画作品,又还原了桃花坞年画的历史面貌。
三、装帧设计新
该书采用宣纸单面印刷,蝴蝶装线装的装帧方式,是对传统木刻版书籍装订的工业化再现。这种方式既有传承又有突破,在当下的出版物中是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
封面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年画本身刻印的工序,选用双层月影纸烫透出繁密的、朦胧的刻印痕迹,之间叠夹老旧的玫红色招贴纸为底色,传统而不显落伍,精致且兼有文雅。十五孔的古线装订方式选用纯绿色麻线串连,与小块的绿色堵头相映成趣,又和玫红色插边形成视觉冲突,体现了木刻年画“红配绿”的艺术特征。内页设计从黑白色的脊封开始,逐步打开后呈现一个桃红柳绿的缤纷世界,过年的气氛跃然纸上。纸张手感柔软,恰似年画。该书在整体设计风格上与当下众多大部头的作品集不同,其选用了大量的仿宣纸、圣经纸、雅致纸、招贴纸,以突出柔软感:千余页的内容拿在手中,丝毫感觉不到普通书的笨重感,手感奇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荣获第2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装帧设计金奖,《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还入选了2016年“中国最美的书”,可见业内对该书的肯定。该书既可作为史料留存,亦可作为工具书翻阅,还可供木刻年画爱好者赏阅。最是桃红对柳绿,不亦妙哉!
【关 键 词】《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年画;艺术;出版
【作者单位】王左佐,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3.029
年画起源于原始宗教的驱邪祈福活动,汉代的年画便有了门神、灶神的形象,随着儒、道、释的发展,年画上出现天王、美人、婴儿等世俗主题,至宋代又出现风情、节令等内容,年画由此开始大范围兴起,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确立下来。
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年画鲜有文人画常见的山水、花鸟题材,多以民俗风情、历史演义、神话传说、春耕秋种题材为主,强调画面内容的情趣,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从使用功能上看,年画作为逢年过节的必备品和消耗品,主要以张贴、挂粘为主,既能一扫陈年旧貌、体现新年气象,又能烘托节日氛围、表达美好祝愿。第二,从生产方式上看,年画不等同于绘画,它是年货产品,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才会被广大人民接受和喜爱。
总体来说,年画是老百姓讨彩头、讲新意最直接、花费最少的表达方式之一;“新”是年画最基本、最朴实的要求;采用木刻套印和刻印彩绘的手法制作年画能比较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现在,四川绵竹、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知名度都很高,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自明代起,桃花坞年画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浸润了吴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一首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引起后人对风流才子唐寅的倾慕,也让人们对桃花坞产生无限向往。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命运多舛,明末、清末、抗日时期均遭受严重破坏,几乎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然而,桃花坞年画虽然几遭浩劫,如今却依然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是对年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内的发展情况及新面貌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桃花坞年画这门艺术的一次致敬。该书的编辑、出版以及装帧颇多新意。
一、选题立意新
桃花坞年画起源于苏州,发展于苏州,苏州的匠手刻画了几百年历史的变迁,苏州一座座小桥下流淌的水印出了年画的五彩斑斓,创造了木版年画的数个高峰。清朝的王世祯在《易居录》中云:“近则金陵、苏、杭书坊刻版盛行,建本不复过岭。”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考据清前期苏州坊肆53家,清朝的袁枚亦云“印版之盛,莫盛于今矣,吾苏特工”。由此可见,苏州一脉相承的年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辉煌属于过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内外战乱和石印技术的冲击,桃花坞年画逐渐衰败,很多作坊停产,艺人改行,当时只剩下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三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特定历史时期,桃花坞年画被斥为“封建迷信品”,200多种刻印旧版被视为“四旧”,日晒雨淋,全部烂毁,令人扼腕。如何将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不仅是年画手艺人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出版人要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年画的日益重视和年画行业的逐渐复苏,桃花坞年画重现于公众的视野中,但其作用和使用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传统的张贴变为了收藏。由于桃花坞年画收藏热,越来越多的古年画样式被挖掘出来,其中有大藏家的箱底货、欧洲博物馆的翻拍品、东亚地区的回流品,与之对应的图集类出版物也层出不穷,人们有幸通过画册窥得年画曾经的辉煌。但令人遗憾的是,桃花坞年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段时间里的发展全貌仍是空白。
《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一书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间桃花坞年画的代表性人物、作品、文章、活动、事迹,以从事桃花坞年画创作、研究的艺人和学者的视角,还原这段时期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历程,展现当下行业发展的成果和现状。该书在桃花坞年画题材的图书中填补了历史空白期,以一甲子60年为期更是充满深意,正如年画本身的意涵一样,充满了对年画行业发展的新的期盼。
二、书稿内容新
《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一书收录大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画艺术家创作的画稿、年画,堪称推陈出新。如周志樑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温尚光的《狮子舞》《美猴王》、刘振夏的《庆丰收》《万象更新》、陈德奎的《西厢记》、王祖德的《祝报平安》《渔家书屋》、杨亚萍的《江南集锦》、张晓飞的《比绣艺》、苏起峰的《大闹天宫》等,还有段文海、顾志军、杨云清、凌君武等人的作品,无不精彩纷呈。这些作品画工精湛、刻印精美,人物大多圆润饱满,面色红润有光,面部表情喜庆愉悦,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对富足生活的向往,也是贴近现实和反映当下的写照。这种新的题材及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年画的窠臼,从过去的“求神祝祷”转变为“自强奋斗”,反映了鲜明的时代风貌。曹雪明、华黎静先生的《岁岁花开烂漫春——桃花坞“新年画”略论》一文梳理了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以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对桃花坞年画做了论述,为后人研究桃花坞年画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提供了指导以及文献。
不同于一般的作品集或理论研究书籍,《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集资料性、欣赏性、研究性于一体,全书分为两大板块——作品呈现和文献整理。其中作品以编年方式呈现,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1世纪6个子板块,所选图例皆为当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辅以创作者、创作年代、作品尺寸、图片出处、获奖情况等介绍,甚至连作品刻制、绘制的人员都有详细记载,囊括了创作作品的所有信息,可见作者团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档案进行考证。行业及艺术品种的研究整理是全书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分为桃花坞年画的主创人员情况、相关研究论文、出版文献目录、展陈活动年表4个子板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历史展开研究,并系统、全面地收录、梳理这段时期桃花坞年画的文献档案,为读者展现了桃花坞年画60年内的发展轨迹。这种图书编排方式既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年画作品,又还原了桃花坞年画的历史面貌。
三、装帧设计新
该书采用宣纸单面印刷,蝴蝶装线装的装帧方式,是对传统木刻版书籍装订的工业化再现。这种方式既有传承又有突破,在当下的出版物中是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
封面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年画本身刻印的工序,选用双层月影纸烫透出繁密的、朦胧的刻印痕迹,之间叠夹老旧的玫红色招贴纸为底色,传统而不显落伍,精致且兼有文雅。十五孔的古线装订方式选用纯绿色麻线串连,与小块的绿色堵头相映成趣,又和玫红色插边形成视觉冲突,体现了木刻年画“红配绿”的艺术特征。内页设计从黑白色的脊封开始,逐步打开后呈现一个桃红柳绿的缤纷世界,过年的气氛跃然纸上。纸张手感柔软,恰似年画。该书在整体设计风格上与当下众多大部头的作品集不同,其选用了大量的仿宣纸、圣经纸、雅致纸、招贴纸,以突出柔软感:千余页的内容拿在手中,丝毫感觉不到普通书的笨重感,手感奇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荣获第2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装帧设计金奖,《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还入选了2016年“中国最美的书”,可见业内对该书的肯定。该书既可作为史料留存,亦可作为工具书翻阅,还可供木刻年画爱好者赏阅。最是桃红对柳绿,不亦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