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iyu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技术走进课堂教学,使得计算机的表现形式和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特别是语文教学,多媒体这一现代手段的介入,给陷入教改困境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本文主要围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为中心点,对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 课堂教学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被频繁引入语文课堂,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容量、教学效果、工作效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二、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信息量
  
  多媒体技术中,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片信息、动态信息,样样俱全。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种类多样化,意味着给学生的外部刺激多样性、丰富性和具体性、形象性,这必然有利于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概念问题形象化、静态问题动态化、枯燥问题生动化、单调问题情景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更加深入语文作品
  
  文学作品有显有隐。有的作品,含义比较明显;有的作品,含蓄蕴藉。而就一部作品而言,也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地方意思浅显,有的地方意思隐约不显。而越是意思“隐而不显”,则越需深入解读。
  深入解读常会遭遇如下困难。一是学生无法进入作品所写的环境——时代环境,社会环境。而这又是尤为重要的。二是学生较难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较难感受作品的情感氛围,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教师教学时,先入为主,以为学生肯定会被作品所感动,事实却是,很多学生看了后,觉得作者太不尊重自己的父亲,写父亲胖,认为是丑化长辈。
  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些困难不难解决。图片资料的展示,朗读的引入,是能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走进过去,走进别人的故事,从而深入解读作品。
  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在课堂中营造了生动形象的听觉、视觉环境,将静态变成动态,确实空前创造性地将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很多时候,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积累,当他们面对作文题时常会感觉没物可写,或是写不出较为特别的自我的感受和情感。由此,内容空洞、感情冷漠的作文产生了。在高三作文教学中,教师曾经让学生做过这样一篇作文,题为“听雨”。雨自然是多见的,身为江南人,夏天的雷雨倾盆,春天的细雨纷纷,应该领教了不少。但学生有时因为年龄等因素,往往对这些生活“常”景熟视无睹、过目即忘。这样,这篇作文就很难写了。
  如果写此作文时,窗外正有一场雨不期而至,自然情况就大不相同。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这样一场及时雨的。办法很简单,去网上下载一段关于“雨”的录像,或事先用DV摄下一段雨景,制成课件。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的功效,写作训练中,越是生活化的命题,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的作用越能显现出来。
  总之,在写作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现实素材,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同时在无形之中,也会不断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吕志范先生曾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负有多方面的使命”、“其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重要使命之一”。
  现在有很多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困难重重,这正是缺乏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表现。而分析能力,即和思维习惯有关。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充满了思维活动。师生问答间就是一场思维活动。问题在于,“问”是思维的起点、促发点、推动力,“答”是思维的终点,是一个句号,这些都是有迹可寻的。有的老师会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的回答应该也是清楚明白的。最摸不着的就是思维的过程,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里面包含了思维习惯和方法。
  如何展示这一过程是值得研究的。传统的黑板,空间相当有限。有时板书内容一多,也就没有了记录思维过程的空间;有时老师为求教学过程的连贯,常常讲而忘写。而多媒体技术却能为之提供种种方便。
  就以分析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为例。教师的问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什么表现力?如何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有些同学可能只有感受而谈不上思考,有些同学可能并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思考,这时老师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设计以下小问题:
  1.“绿”字原本的意思和用法是什么?
  2.“綠”字在诗中的意思和用法又怎样?
  3.在诗中“绿”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将这三个问题以电子板书的形式逐一显现,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条思考的途径:
  由一个字的原义入手——考查它在具体语境里的意义用法——思考它的表现力。
  这个过程由一般到特殊,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紧扣文本。这里就有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思维习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这一过程展示得很清楚。这类过程展示得越多,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叠加得也越多,久而久之,最基本的思维习惯,就有了形成的可能性。
  
  六、促进教师“观念的革命”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还给教师自身带来了一场观念的革命。
  如果教师想靠吃老本过日子,看来不行了。在若千年前,可能还可以。走上工作岗位,苦练基本功,俗称“吃萝卜干饭”,有了一些资历,就可以心安理得吃老本。这在很多年前,可能还混得过去,还能蒙蒙人。现在,根本不可能。
  有的教师是靠“教参”吃饭的。一本教参在手,照本宣科。那也是上课。但是,如果现在也这样,学生肯定有意见。因为,网上多媒体课件资料太丰富周到,关于某篇课文的材料,林林总总,有作者背景资料介绍的,有课文重点难点要点分析的,有教学步骤设计的,连自测练习题也有。一本教参,太寒掺了吧。教师自己如果没有一点真工夫,没有一点教学特色,没有一点学科功底,光是一本教参,凭什么让学生听自己的呢,他们从网上就可以了解更多的东西。
  有的教师靠有限的一些“课件”吃饭。去年用过了,今年再用。那也不行。原因同上。网上多媒体课件资源共享,一年里早有更出色的课件涌现,教师不进步,教师不学习他人的长处,那就意味着落后。
  有的教师只满足于已学的一些工具软件,或某一软件的某些功能,那时间一长局限性也会暴露无疑。
  而多媒体技术给了教师一个“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发挥此技术的作用,才能展现此技术的魅力。这一观念,可以说是有革命意义的。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教师而言,是一场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思想革命和习惯革命,也是一场教学思想和方法的革命,因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从根本上是而言,有利于树立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李道远.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谢翠萍.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学语文.2008,(1).
其他文献
摘 要:公交运行速度是衡量公交运行质量的关键指标,也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城市发展梯度与公交运行速度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能够建立公交运行速度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将会对城市发展评价提供有效的评价指标。基于广州市的公交综合调查数据,建立了人口和空间集聚度对公交运行速度的影响关系,并建立了公交运行速度的梯度模型,模型的标定结果证明,其相关度较高。  关键词:公交运行速度;城市发展;城市梯
"horse"这种人所共知的动物经常被人赋予很多特征,并用来喻事喻人,文章对horse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块体非晶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而非晶形成能力是决定非晶制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原子尺寸分布对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计算了原子尺寸差函数与合
[摘要] 职业教育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走向,在社会教育体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在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概述了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经验。   [关键词] 职业英语 德育 渗透    我国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