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记》及相关研究的阅读和思考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ca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代名画记》;雕版印刷;美术史撰写;学术视野;全球化语境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一部画史类专著。在中国当下的美术教学、研究里,《历代名画记》占据着重要地位。余绍宋在其《书画书录解题》中称它为“画史之祖,亦为画史中最良之书”[1];宗白华认为它可以与西方温克尔曼的《古代美术史》相媲美。范景中亦继承了这观点,认为《历代名画记》“值得我们研究一辈子”[2]。当然,不独美术史界,考古学界、历史学界等对张彦远及《历代名画记》也有很多研究成果。如宿白将《历代名画记》中古代画家作品的评价、寺院壁画的表述等与近现代以来的考古发掘成果相比对,使用类似王国维的“二重论证法”进行相关研究。当代历史学界和美术史学界对此研究至今仍成果迭出,如毕斐等人的研究(《〈历代名画记〉论稿》)、韩刚(《〈历代名画记〉宋本再考》《〈历代名画记〉宋本考略》等文),更凸显了当代学界对《历代名画记》的重视。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对《历代名画记》的阅读、认知以及相关研究,也是基于前辈及同人的先有成果之上。
  一、《历代名画记》相关文献记载
  据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此书涉及画家下限时间是唐代的会昌元年(841),现在一般认为其完成于9世纪中期。但是其书在市面上流行的早期形式,并不是像我们现代出版业这样的大规模、短工时的公开发行,而是最初以手抄本形式传阅。因此,它的早期受众非常有限。而且,从中国的印刷发展史来看,雕版印刷在隋代得到发展,到了张彦远时代,基本开始大规模应用。但是,这一技术,或者说书籍出版这一特殊社会“权力”,是受到当时朝廷掌控的。现存最早的唐代雕版印刷品,即清末年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金刚经》(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出版于唐代懿宗咸通九年(868)。可以想见,受限于唐代科技的发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的流传范围非常有限,其历史文献记载亦相对稀少。依年代先后,列《历代名画记》重要历史文献著录[3]167-182如下:
  《崇文总目》卷六:《历代名画记》十卷;
  《新唐书》卷五十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十卷;
  《图画见闻志》卷一:《历代名画记》,张彦远撰;
  《宣和书谱》卷二十:记载张彦远小传;
  《通志》卷第六十九:《历代名画记》卷十,张彦远撰;
  《玉海》卷五十七:记载“唐《历代名画记》书目十卷,唐张彦远撰,首论画源流兴发,至叙画人姓名,自始皇至唐王默,凡三百三十余人”;
  《遂初堂书目·杂艺类》:《历代名画记》;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作一小段记载;
  《中兴馆阁书目辑考》十卷:作一小段记载;
  《宋史》卷二百七: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十卷;
  《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九;
  《津逮秘书本跋》;
  《文渊阁书目》卷三:《历代名画记》一卷一册;
  《天祿琳琅画记》史部十四;
  《传是楼书目》子部卷之七;
  《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卷头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二;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二;
  《郑堂读书记》卷四十八;
  《书画书录解题》卷一;
  《四库提要辨证》卷十四。
  如上述所示,虽不是《历代名画记》的全部历史文献记载,但从时间上看,《历代名画记》的重要著录几乎都在宋代以后。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想当然认为,张彦远之后宋之前的古人没有认识到《历代名画记》的价值。正如上文提到的印刷术的发展,到了宋代以后才有了很大改进(活字印刷出现)和广泛运用。因此,考虑到这一客观因素,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唐代文献记载上的欠缺,就显得可以理解。
  二、《历代名画记》版本
  流传至今的《历代名画记》版本,都是宋代刻本。宋代两大书籍出版商之一的浙江临安书棚于宋理宗时开始将《历代名画记》雕版印行,市面上于是出现了流传的早期定本。较为著名的,是临安陈道人(陈起)的书籍铺本。明清时期流传坊间书棚流传的《历代名画记》抄本和刻本大都是根据临安的刊印本进行翻刻的。[3]167-182但现存较早的刻本为明代嘉靖本和万历二年至万历三年间王世贞的郧阳本。此后还有明代崇祯年间毛晋汲古阁的“津逮秘书”本、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本、清嘉庆年间张海鹏的“学津讨原”本等。在当下出版界及学术界,流传最广泛的为毛晋的“津逮秘书”本。
  毛晋重刻的《历代名画记》将王世贞版本做了一次全新的校对,更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使得“津逮秘书”本有了一个优于前人的面貌。2011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名画记》则以“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参照嘉靖本和《王氏画苑》金陵本,同时比对“学津讨原”本。
  关于《历代名画记》版本目录学等相关研究,可以参见2007年出版的《〈历代名画记〉研究》(《朵云》第66期)、毕斐的博士论文《〈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以及韩刚等人的文章。
  三、《历代名画记》内容
  虽然在版本目录学上,不同版次的《历代名画记》流传内容可能存在较大差别,但整体内容基本一致。如上文的相关著录,不管是全文登载还是内容节选,它们的卷数(“十卷”)都是统一的。另外,对《历代名画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评价,也基本保持了相似的基调。正如上文提到近代余绍宋对《历代名画记》的评价,已经确立了当代美术界对它的历史认识和价值判断,即:第一,在中国历史上,它是占据“第一部美术通史”地位的著作。第二,在横向上比较,也都认为张彦远可以与西方的温克尔曼、瓦萨里等人在人文学科,尤其是艺术史上的地位相提并论(范景中的观点)。第三,就是《历代名画记》的内容方面,历代书评家、美术史家对此基本达成共识。下面,笔者就此做简单的陈述。
  首先,是《历代名画记》的体例。《历代名画记》共十卷,具体如下[3](下面括弧里人数为笔者添加):   卷第一
  叙画之源流
  叙画之兴废
  叙自古画人名
  论画六法
  论画山水树石
  卷第二
  论师资传授南北时代
  论顾陆张吴用笔
  论画体工用拓写
  论名价品第
  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
  卷第三
  叙自古跋尾押署
  叙自古公私印记
  论装背裱轴
  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
  述古之秘画珍图
  卷第四
  轩辕时(1人)
  周(1人)
  齐(1人)
  秦(1人)
  前汉(6人)
  后汉(6人)
  魏(4人)
  吴(2人)
  蜀(2人)
  卷第五
  晋(23人)
  卷第六
  宋(28人)
  卷第七
  南齐(28人)
  梁(20人)
  卷第八
  陈(1人)
  后魏(9人)
  北齐(10人)
  后周(1人)
  隋(21人)
  卷第九
  唐朝上(128人)
  卷第十
  唐朝下(79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尤其在卷一至卷三部分, 文章的标题都是以“叙”“论”“记”字开头;后几卷,只是以朝代的名称为标题, 显示出《历代名画记》“历代”的意义指向。所以,不難理解,张彦远书写《历代名画记》的方式是多元的, 有史有论, 夹议夹记。另外,张彦远在书写方面,既有美术历史的纵向梳理,也有如“山水树石” “ 画壁” “ 鉴识收藏” 等方面的专题史研究。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稍微回顾一下当代美术史研究中的文化史、思想史的倾向,就会意识到张彦远的学术视野。
  其次,是关于《历代名画记》的内容。我们基本可以确认,至少自《四库全书总目》开始,编者已经有意识地将《历代名画记》的内容做更细微的分析,尤其提到“自第四卷以下,皆画家小传”[3]173。余绍宋对《历代名画记》内容上的分析也如出一辙,他认为“大体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三为一部分,盖通纪画学及不能分述于传记之事;卷四至卷十为一部分,则画人传也”[1]。这样的认知,直接影响到我们当下美术界的评价和立场,在此不赘言。在具体内容上,《历代名画记》涉及了唐以前中国绘画的发展—不局限于传统卷轴画,也包括壁画,尤其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对后世研究这一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除了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张彦远在《历代名家记》中转载了南齐谢赫的《六法论》等重要中国画理论文献,具有更大的意义。
  总体而言,《历代名画记》不仅作为美术史的撰写范例给予我们很多启发,在内容上也向我们传递着信息和价值。如何传递这一美术史“典范”的精神,而不是只专注或过分放大某一学术成果的价值,是我们值得思考的课题。我们应立足当下,反思现在中国美术界的美术史书写现状,我们美术史学者应该在书写方式、思想深度以及视野上继承这一优秀传统。那么,当我们拿张彦远及《历代名画记》与西方温克尔曼、瓦萨里等人及其著作比较的时候,才能更具有价值,否则只能以一种“怀旧”的、阿Q的精神在全球化语境中生存。
其他文献
法那奶牛场择吉日开业那天,阿巴令又一次出嫁了。法那风俗,女方家出嫁头一日办喜酒,阿巴令没有准备办,刘干事说,礼数还是应该有的。阿公很不情愿地宰了猪,小范围通知了亲戚和寨邻。刘干事是从市里下派来的扶贫干部,负责移民村的脱贫工作之余,也处理邻里纠纷,检查安全生产,倡导文明新风。按阿公的想法,再婚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庆贺的。猪是准备喂来过年的,已经半大,足有大两百斤,如果精心喂养,到年底,就该有四百斤了。那
下午四点钟的光景,或者再早一点的时间,有个老人从两栋楼的夹缝里冒出来,向楼前一片小广场走去。她刚从街那边一栋多层楼房内的三楼下来。三楼还不算高,但对于一个七十五六岁的老人来说已经够高了。下楼时,看着脚下的台阶,她恍惚想,这一脚要是迈空了,没准,就一头跌进另一个世界的门槛里了。那倒也省事。为此,她埋怨过儿子,怎么没能要到更低一点的楼层。儿子有些怨气地低声嘟哝说,一楼二楼都让别人抓阄占住了,自己手气不
期刊
关键词:书法;中和美;核心评价标准  中国书法是一门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艺术,也是最具有典型性的艺术门类。著名旅法华人哲学家熊秉明曾经这样描述:“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之灵魂特有的园地。”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核心内容为“中和”,书法艺术以“中和”美作为书家创作的理想追求,可溯源于此。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包含有“中和”思想。《周易》“临”卦《彖》曰:
传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宝藏,而临摹是学习传统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在古代,师徒授受,门派相沿,学生就是通过临摹老师的范画和历代名作来接续传统的,任何学画者,皆不能
期刊
在第一学段美术课堂中,如果儿童得不到正确指导,就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导致美术课堂氛围过度活跃、自由,整体学习效率降低。本文通过分析儿童在美术课堂中的行为动因,结合强化
1  亲戚们到了。  他整理了一下额上的白布条,穿着麻服,从侧门走了出来。跟脚步一齐到达的是他声嘶力竭的哭声。  此刻,他就跪着,声音穿透房梁,音调尖厉,入木三分,隔了七八间房照样能听到。“伯母呀,你……你不……能就……就这样走……走了啊!……”他的音量大,声音不清晰,人们只能断断续续听个大概。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被他震住了。来参加葬礼的人,都会被这个声音吸引过来,围观着,议论着。  九牧上前,一把
期刊
关键词:中国画;“散点透视”  一、何为“散点透视”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这种透视法是为了和西方的“焦点透视”相区分而产生的。“散点透视”亦被称作“动透视”“移动视点透视”或“多点透视”,总而言之,是不同于西方“焦点透视”并与之相反的一种画面视觉角度[1]。西方人善于运用科学理性的思维观察万物,重分析,讲科学,所以其绘画表现方式与中国画区别明显。西方画家注重客观再现物象,在有
关键词:馆阁体;清代;匾额;书法  馆阁体是清乾隆中后期定型的官方标准字体,在科举考试、公文缮写、官吏选拔以及书籍编修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书体来源广泛,集欧、颜、柳、赵以及董其昌、“二王”等优点于一身,形成了端庄、秀美、规整的特点。乾隆年间,汪由敦以“黑、方、光”定义馆阁体书法[1]。清代宫殿匾额中的馆阁体书法历来被人轻视,实际上,这类匾额书法大多由皇帝书写,笔法严谨,笔力遒劲,颇具研究价值,
明遗民现象作为“天崩地解”的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正成为学界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在20世纪后,对这一群体研究的角度也越发多元化,对于明遗民书法,
研究任伯年書法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任伯年并不把自己看作是书法家,其创作的纯粹的书法作品甚为少见;另一方面,任伯年关于自己书法学习的情况并未留下文字记录,时人与后人对其书法的评价也甚为少见。然而,任伯年通过绘画题款的形式,留下了大量的墨迹。尽管这些墨迹大多为穷款,很多时候只是记录绘画生成的嘱赠对象、时间、作者与地点,但这些题款从1865年任伯年26岁始,至1895年任伯年56岁终,却有完整遗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