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对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的社区规划构想,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新农村社区规划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必须了解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特点,并从空间、功能、街巷以及院落等方面入手,对农村社区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促进城市边缘农村进一步发展。
一、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特点
在当今社会,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出现了众多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开放性[1]。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交通以及房地产等因素的介入,打破了城市边缘区的传统农村社区封闭状态。虽然当前农户依然是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但生产生活以及交往等活动逐渐变得社会化,并促进了丰富社会关系的形成。其次,流动性。目前,农村人口不再仅局限于本地,外出务工经商成为其主要选择之一,呈现出高频率、大规模等特点,即使是留在乡村中的农民,在农闲时也会在周边城镇或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再次,动态性。由于城市边缘区一直处在发展中,这使得地域范围随之变化。在这种环境下,新农村社区也处在动态变化中,虽然仍有一部分是农村社区,但有些只是名义上的农村社区,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城市一部分。最后,异质性。同质性社会是传统农村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较高的原因,即同社区中的人们的生活与职业都是相同的。当前,村域中产业兴起,外来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这使得农村社会处在大分化中,而差异性也越来越突出。由此看来,产业分化导致身份、职业以及产业等存在差异的群体在同一社区中共同生活。
二、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规划
以某村为例,从空间、交通、景观、产业以及院落等方面,详细分析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该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共有4个自然村,总用地面积是2733.65亩,其中耕地面积是2250.9亩,建设用地面积是482.75亩。全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传统种植业与家庭养殖业,少数来自运输业。
(一)空间布局规划
农村社区功能布局应该对原有格局与形态特点进行延续,即要以原有空间结构与道路系统为基础,并在综合考虑特色、环境以及功能等的要求下完成整合。该社区的空间布局结构是一心一轴、两区三带。一心指的就是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主要有行政办公区、公共活动区以及文化教育区构成。其中,公共活动区包括中心广场与综合楼,中心广场中有铺装、绿化植被以及雕塑等景观小品,而综合楼则具备商业服务、行政办公以及文化娱乐等功能。一轴指的就是一条主要道路的景观轴,这一景观轴处于社区中心,贯穿了多层住宅、宅院式住宅以及公共服务中心。规划通过对道路两边边角空间的利用,促进社区道路景观的形成,并在东西街道景观的作用下,构成社区道路景观轴线。两区是指住宅的东片区与西片区,东片区主要有一栋多层住宅与多栋宅院式住宅,西片区则全部都是宅院式住宅,其中间位置设计了步行通道与景观小品,将休闲与交往场地提供给了村民。三带则是三条绿化景观带,由于城市主要的交通道路是高油路,为了将噪音干扰降到最低,应该将15米宽的绿化隔离带设置在路北处,并规划通过对周围边角空间的利用,对环境进行美化,促进一体化景观效果的形成。
(二)交通、街巷规划
该社区交通组织规划应该以现有道路系统为基础,依照区域交通规划要求,对高油路路幅宽度进行合理设计,其中南北向道路是社区中的主要交通干道,计划将其拓宽到15米,其他次路的规划宽度则是6米。在中国传统农村地区中,街巷空间具备双重功能,其不但要承担交通功能,还应该是人们交往、公共活动的场所。通常情况下,传统街巷高宽比应该在0.8到1.2范围内,本案例中的街巷空间设计对传统街巷特点进行了借鉴,并在综合考虑农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方案。例如,打破了常规的宅院设计,减去前院使建筑主体直接与街巷相临;把传统10米宅院开间增加成了10.8米与11.6米两种,促进三种面宽宅基的形成,这样,就可以使临街面出现错落有致变化,有利于提高街巷空间的活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对镜像设计方法的运用,通过对两户相同住宅建筑的拼接,让其车库相邻,这样,不但可以达到车辆进出车库时对转弯半径要求,还能够为邻里交往提供空间。
(三)景观系统规划
景观设计指的就是在塑造新景观同时对新平衡进行寻找,对新农村而言,景观系统规划是指在原有景观平衡破坏基础上,通过景观格局的重塑来维持平衡。该村的景观结构实现了点线面结合,不但有大面积绿化,还存在带状与点状绿化。其具体规划如下:高油路北侧设计一条长在550米左右的景观绿化带,并设定宽度是15米;加强东、西住宅片街巷空间的绿化建设,促进村内绿化带的形成;积极建设文化广场和中心广场,并在中心广场中添加喷泉、雕塑以及绿化植被等,而文化广场中则应该具有绿化景观和健身器材。同时,院中的绿化应该讲究自然、清新,从而为其更好与村庄内部环境融为一体提供便利。这也就意味着院中应该有着丰富绿化品种,这样,在不同季节变化下,院中可以产生多样化的绿化景观效果;而且还应该有效结合草坪、灌木以及中小乔木,充分发挥绿化景观的屏蔽作用。
(四)產业规划布局
在新社区建成后,养殖业依然是该村主要经济发展内容,因此,在对社区进行规划时,应该重视农民生产活动。农村产业规划布局不但要能够促进产业发展,还应该对农民居住地和产业间距离进行考虑。本次规划主要是建立集中养殖区,实现规模化养殖,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养殖需求,还能够促进规模效益的形成。这次规划将养殖区选在社区选址的东边,其和居住区间的距离是300米,可以将相互影响降到最低,还能够减少养殖活动给居住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为了避免不同牲畜间影响,还应该做好绿化隔离。
(五)院落布局
庭院设计充分体现出了人性化要求,把居住空间与后院有效围合起来,可以有效解决隔热、通风、日照以及保温等问题,有利于良好生活环境的形成。在院落空间中,应该加强对当地植物的种植,实现庭院内外绿化的一体化,以此来增强人们自然情调与生活乐趣。同时,还可以把生活杂物与农机具等放置在后院,让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体会乐趣。另外,庭院围合还能够提高农民的归属感、领域感以及安全感[2]。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动态性以及异质性等特点。因此,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做好空间布局、交通街巷、景观系统、产业布局以及院落布局等的规划工作,提高规划的合理性与美观性,从而促进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荣,陈瑜.小城市边缘社区治安问题及服务改进策略——基于石门县城边缘农村社区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3):48-52.
[2]谭琪.城市边缘农村社区治安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保定北市区的调研[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28(02):130-135.
作者简介:王军 1980 05 性别:男,籍贯:山东胶州,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新农村社区规划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必须了解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特点,并从空间、功能、街巷以及院落等方面入手,对农村社区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促进城市边缘农村进一步发展。
一、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特点
在当今社会,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出现了众多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开放性[1]。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交通以及房地产等因素的介入,打破了城市边缘区的传统农村社区封闭状态。虽然当前农户依然是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但生产生活以及交往等活动逐渐变得社会化,并促进了丰富社会关系的形成。其次,流动性。目前,农村人口不再仅局限于本地,外出务工经商成为其主要选择之一,呈现出高频率、大规模等特点,即使是留在乡村中的农民,在农闲时也会在周边城镇或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再次,动态性。由于城市边缘区一直处在发展中,这使得地域范围随之变化。在这种环境下,新农村社区也处在动态变化中,虽然仍有一部分是农村社区,但有些只是名义上的农村社区,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城市一部分。最后,异质性。同质性社会是传统农村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较高的原因,即同社区中的人们的生活与职业都是相同的。当前,村域中产业兴起,外来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这使得农村社会处在大分化中,而差异性也越来越突出。由此看来,产业分化导致身份、职业以及产业等存在差异的群体在同一社区中共同生活。
二、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规划
以某村为例,从空间、交通、景观、产业以及院落等方面,详细分析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该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共有4个自然村,总用地面积是2733.65亩,其中耕地面积是2250.9亩,建设用地面积是482.75亩。全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传统种植业与家庭养殖业,少数来自运输业。
(一)空间布局规划
农村社区功能布局应该对原有格局与形态特点进行延续,即要以原有空间结构与道路系统为基础,并在综合考虑特色、环境以及功能等的要求下完成整合。该社区的空间布局结构是一心一轴、两区三带。一心指的就是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主要有行政办公区、公共活动区以及文化教育区构成。其中,公共活动区包括中心广场与综合楼,中心广场中有铺装、绿化植被以及雕塑等景观小品,而综合楼则具备商业服务、行政办公以及文化娱乐等功能。一轴指的就是一条主要道路的景观轴,这一景观轴处于社区中心,贯穿了多层住宅、宅院式住宅以及公共服务中心。规划通过对道路两边边角空间的利用,促进社区道路景观的形成,并在东西街道景观的作用下,构成社区道路景观轴线。两区是指住宅的东片区与西片区,东片区主要有一栋多层住宅与多栋宅院式住宅,西片区则全部都是宅院式住宅,其中间位置设计了步行通道与景观小品,将休闲与交往场地提供给了村民。三带则是三条绿化景观带,由于城市主要的交通道路是高油路,为了将噪音干扰降到最低,应该将15米宽的绿化隔离带设置在路北处,并规划通过对周围边角空间的利用,对环境进行美化,促进一体化景观效果的形成。
(二)交通、街巷规划
该社区交通组织规划应该以现有道路系统为基础,依照区域交通规划要求,对高油路路幅宽度进行合理设计,其中南北向道路是社区中的主要交通干道,计划将其拓宽到15米,其他次路的规划宽度则是6米。在中国传统农村地区中,街巷空间具备双重功能,其不但要承担交通功能,还应该是人们交往、公共活动的场所。通常情况下,传统街巷高宽比应该在0.8到1.2范围内,本案例中的街巷空间设计对传统街巷特点进行了借鉴,并在综合考虑农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方案。例如,打破了常规的宅院设计,减去前院使建筑主体直接与街巷相临;把传统10米宅院开间增加成了10.8米与11.6米两种,促进三种面宽宅基的形成,这样,就可以使临街面出现错落有致变化,有利于提高街巷空间的活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对镜像设计方法的运用,通过对两户相同住宅建筑的拼接,让其车库相邻,这样,不但可以达到车辆进出车库时对转弯半径要求,还能够为邻里交往提供空间。
(三)景观系统规划
景观设计指的就是在塑造新景观同时对新平衡进行寻找,对新农村而言,景观系统规划是指在原有景观平衡破坏基础上,通过景观格局的重塑来维持平衡。该村的景观结构实现了点线面结合,不但有大面积绿化,还存在带状与点状绿化。其具体规划如下:高油路北侧设计一条长在550米左右的景观绿化带,并设定宽度是15米;加强东、西住宅片街巷空间的绿化建设,促进村内绿化带的形成;积极建设文化广场和中心广场,并在中心广场中添加喷泉、雕塑以及绿化植被等,而文化广场中则应该具有绿化景观和健身器材。同时,院中的绿化应该讲究自然、清新,从而为其更好与村庄内部环境融为一体提供便利。这也就意味着院中应该有着丰富绿化品种,这样,在不同季节变化下,院中可以产生多样化的绿化景观效果;而且还应该有效结合草坪、灌木以及中小乔木,充分发挥绿化景观的屏蔽作用。
(四)產业规划布局
在新社区建成后,养殖业依然是该村主要经济发展内容,因此,在对社区进行规划时,应该重视农民生产活动。农村产业规划布局不但要能够促进产业发展,还应该对农民居住地和产业间距离进行考虑。本次规划主要是建立集中养殖区,实现规模化养殖,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养殖需求,还能够促进规模效益的形成。这次规划将养殖区选在社区选址的东边,其和居住区间的距离是300米,可以将相互影响降到最低,还能够减少养殖活动给居住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为了避免不同牲畜间影响,还应该做好绿化隔离。
(五)院落布局
庭院设计充分体现出了人性化要求,把居住空间与后院有效围合起来,可以有效解决隔热、通风、日照以及保温等问题,有利于良好生活环境的形成。在院落空间中,应该加强对当地植物的种植,实现庭院内外绿化的一体化,以此来增强人们自然情调与生活乐趣。同时,还可以把生活杂物与农机具等放置在后院,让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体会乐趣。另外,庭院围合还能够提高农民的归属感、领域感以及安全感[2]。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动态性以及异质性等特点。因此,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做好空间布局、交通街巷、景观系统、产业布局以及院落布局等的规划工作,提高规划的合理性与美观性,从而促进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荣,陈瑜.小城市边缘社区治安问题及服务改进策略——基于石门县城边缘农村社区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3):48-52.
[2]谭琪.城市边缘农村社区治安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保定北市区的调研[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28(02):130-135.
作者简介:王军 1980 05 性别:男,籍贯:山东胶州,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