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设情境 审美体验 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定位: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教唱几首歌曲和教授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运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使音乐教学的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也更有艺术魅力。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想学、乐学、会学。那么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一、场景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播放的作品或对某一作品讲解分析时,要选择与作品内容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这画面可以是直接的演奏场面,也可以是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例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一边聆听教师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的分析,一边欣赏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瑰丽风光,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之后又再一次欣赏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感受到如同音乐厅一样的现场效果。形象与音乐完美结合,将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故事诱导,激活学生心灵感应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大多都喜欢奇特和幻想。童话故事、游戏表演便以其独特的功能吸引着孩子们,仿佛把他们带入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境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童话进行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体会二分音符节奏、四分音符节奏等等。在教材中,许多歌曲本身就富有激情。如《春天来了》、《编花篮》、《八只小鹅》等。在教授这些歌曲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歌曲的童话、故事世界里,与童话、故事里的角色一起喜一起忧。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与大家一同来分享,并收集一些傣族竹楼的摄影图片,与大家一同来欣赏。通过这些活动的铺垫,为歌曲的学习提供准备,讲述傣族人勤劳善良的故事,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同时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三、情感迁移,拓宽乐曲意境
音乐是一个富有创意、富有激情的艺术。一个毫无创造意识的人,即使知识再多,也不可能有所创新。在音乐教学中,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在教学《南泥湾》这首歌曲时,课件出示子弟兵南泥湾开荒时的场景,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如今南泥湾的变化。在歌曲教学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劳动生活素材,为这首歌曲的旋律填上新词。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描写大扫除时不怕脏、不怕累的场面,有的赞美家乡的风光,为歌颂家乡作宣传……他们将创作好的歌词,通过大屏幕和全班同学共享,喜悦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情感迁移的效果,在整个音乐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四、视听结合,再现真实场景
优美的音乐,它的旋律总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而画面则给人以鲜明直观的形象。所以在教学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把儿童带入一个心驰神往的魅力世界。例如在教学《摘星星》这课时,先给学生展示一幅星光不停闪烁的画面,随着月亮的升起,嫦娥出现了。这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歌曲意境:“听!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跟地面对话呢!看五星红旗在太空升起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便学会了歌曲,并用歌声和动作把歌曲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掌握了歌曲的神韵。在教学《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课时,让学生边看史料边听歌曲,充分感受歌曲所展现的解放战争时期英雄少年的形象。学生在这种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结合的情境中,更透彻地了解了歌曲的内涵,陶冶了他们美好的情操。
由此可见,教学歌曲的过程,就是对歌曲进行再创新的过程。把情感融入到歌曲中去,实现教学过程的情境化、师生人物角色化,打破传统音乐课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韵律美,在音乐课堂上学会新知,体会真情。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设情境 审美体验 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定位: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教唱几首歌曲和教授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运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使音乐教学的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也更有艺术魅力。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想学、乐学、会学。那么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一、场景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播放的作品或对某一作品讲解分析时,要选择与作品内容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这画面可以是直接的演奏场面,也可以是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例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一边聆听教师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的分析,一边欣赏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瑰丽风光,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之后又再一次欣赏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感受到如同音乐厅一样的现场效果。形象与音乐完美结合,将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故事诱导,激活学生心灵感应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大多都喜欢奇特和幻想。童话故事、游戏表演便以其独特的功能吸引着孩子们,仿佛把他们带入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境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童话进行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体会二分音符节奏、四分音符节奏等等。在教材中,许多歌曲本身就富有激情。如《春天来了》、《编花篮》、《八只小鹅》等。在教授这些歌曲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歌曲的童话、故事世界里,与童话、故事里的角色一起喜一起忧。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与大家一同来分享,并收集一些傣族竹楼的摄影图片,与大家一同来欣赏。通过这些活动的铺垫,为歌曲的学习提供准备,讲述傣族人勤劳善良的故事,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同时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三、情感迁移,拓宽乐曲意境
音乐是一个富有创意、富有激情的艺术。一个毫无创造意识的人,即使知识再多,也不可能有所创新。在音乐教学中,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在教学《南泥湾》这首歌曲时,课件出示子弟兵南泥湾开荒时的场景,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如今南泥湾的变化。在歌曲教学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劳动生活素材,为这首歌曲的旋律填上新词。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描写大扫除时不怕脏、不怕累的场面,有的赞美家乡的风光,为歌颂家乡作宣传……他们将创作好的歌词,通过大屏幕和全班同学共享,喜悦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情感迁移的效果,在整个音乐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四、视听结合,再现真实场景
优美的音乐,它的旋律总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而画面则给人以鲜明直观的形象。所以在教学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把儿童带入一个心驰神往的魅力世界。例如在教学《摘星星》这课时,先给学生展示一幅星光不停闪烁的画面,随着月亮的升起,嫦娥出现了。这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歌曲意境:“听!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跟地面对话呢!看五星红旗在太空升起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便学会了歌曲,并用歌声和动作把歌曲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掌握了歌曲的神韵。在教学《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课时,让学生边看史料边听歌曲,充分感受歌曲所展现的解放战争时期英雄少年的形象。学生在这种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结合的情境中,更透彻地了解了歌曲的内涵,陶冶了他们美好的情操。
由此可见,教学歌曲的过程,就是对歌曲进行再创新的过程。把情感融入到歌曲中去,实现教学过程的情境化、师生人物角色化,打破传统音乐课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韵律美,在音乐课堂上学会新知,体会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