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将是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激烈竟争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加强动手操作,培养自主学习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在书本后面剪下来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实验操作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不断创新。
二、设计开放性题,提高自主学习
旧教材中的习题,绝大部分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的封闭型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引起知识结构同化而设计的,容易使学产生以死记硬套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而适当引入开放性题,将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一)条件开放
(条件多余或条件不足) 如:游泳池长是80米,寬是25米,深是2米,现在水池的水深10米,水价是每立方米1 7元,这水池要交水费多少元? 又如: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补充条件) ,妈妈和小明各几岁?
(二)问题开放
(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
如:甲队有20人,乙队有15人,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生1:甲乙两队一共有多少人?生2:甲队比乙队多几人?生3:乙队比甲少几人?生4:乙队再添几人就和甲队同样多?生5:甲队是乙队的几倍?生6:乙队是甲队的几分之几……
(三)解题策略开放
(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探索,答案也是不唯一的。)如:选购移动电话,(a)月租98元,通话费0 .1元/分钟。(b)免月租费,通话费?每分钟0.6元(a)与(b)比较,请你测算一下,什么样的顾客能得到实惠?如果每月能承受话费80元左右,应选择哪一种,请同学们给老师最佳的选择。 把生活知识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而开放性题又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挑战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鼓励质疑问难,形成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例如:教学互质数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些数可以组成互质数。四人小组讨论,顿时课堂热闹非凡,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1和任何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质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合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前三种说法大家都表示同意,后两种说法意见不一,大家争得面红耳热,最后老师点拔,要求各举出例子说明,质数和合数如(2和9),合数和合数如(4和15)可组成互质数,但也可组成不是互质的数如(2和6,8和10)等,要根据具体的数而定。这时课堂总算安静下来,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组成互质数。”大家都用惊讶的目光期待他的发言,他很有把握地说:“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老师不作答复,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找出答案。这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唤起全体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形成自主学习。
四、利用迁移规律,诱发自主学习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问题或将已经习得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前提。
1 .知识的迁移:教材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或是结构类同或是类型相同。教师要抓住此特点,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教学,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探索精神。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迁移教学
(1)沟通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商相当于分数)(2)回忆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3)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分数有类似的性质吗?(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验证。(5)知识迁移,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 .学法的迁移:传统教法,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哪种机械的、呆板的方法已不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课标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思考、类推、迁移、创造,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类推、迁移,学生掌握了学法,学得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欲望会更强烈,萌发创新的意识。迁移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够运用迁移而不断的掌握知识,这就为达到“教为不教”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知不觉的被诱发出来。
总之,创新是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适当的材料,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去讨论、去思考,让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学习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
一、加强动手操作,培养自主学习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在书本后面剪下来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实验操作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不断创新。
二、设计开放性题,提高自主学习
旧教材中的习题,绝大部分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的封闭型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引起知识结构同化而设计的,容易使学产生以死记硬套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而适当引入开放性题,将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一)条件开放
(条件多余或条件不足) 如:游泳池长是80米,寬是25米,深是2米,现在水池的水深10米,水价是每立方米1 7元,这水池要交水费多少元? 又如: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补充条件) ,妈妈和小明各几岁?
(二)问题开放
(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
如:甲队有20人,乙队有15人,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生1:甲乙两队一共有多少人?生2:甲队比乙队多几人?生3:乙队比甲少几人?生4:乙队再添几人就和甲队同样多?生5:甲队是乙队的几倍?生6:乙队是甲队的几分之几……
(三)解题策略开放
(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探索,答案也是不唯一的。)如:选购移动电话,(a)月租98元,通话费0 .1元/分钟。(b)免月租费,通话费?每分钟0.6元(a)与(b)比较,请你测算一下,什么样的顾客能得到实惠?如果每月能承受话费80元左右,应选择哪一种,请同学们给老师最佳的选择。 把生活知识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而开放性题又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挑战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鼓励质疑问难,形成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例如:教学互质数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些数可以组成互质数。四人小组讨论,顿时课堂热闹非凡,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1和任何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质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合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前三种说法大家都表示同意,后两种说法意见不一,大家争得面红耳热,最后老师点拔,要求各举出例子说明,质数和合数如(2和9),合数和合数如(4和15)可组成互质数,但也可组成不是互质的数如(2和6,8和10)等,要根据具体的数而定。这时课堂总算安静下来,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组成互质数。”大家都用惊讶的目光期待他的发言,他很有把握地说:“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老师不作答复,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找出答案。这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唤起全体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形成自主学习。
四、利用迁移规律,诱发自主学习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问题或将已经习得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前提。
1 .知识的迁移:教材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或是结构类同或是类型相同。教师要抓住此特点,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教学,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探索精神。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迁移教学
(1)沟通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商相当于分数)(2)回忆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3)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分数有类似的性质吗?(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验证。(5)知识迁移,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 .学法的迁移:传统教法,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哪种机械的、呆板的方法已不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课标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思考、类推、迁移、创造,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类推、迁移,学生掌握了学法,学得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欲望会更强烈,萌发创新的意识。迁移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够运用迁移而不断的掌握知识,这就为达到“教为不教”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知不觉的被诱发出来。
总之,创新是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适当的材料,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去讨论、去思考,让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学习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