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出发,在回顾和分析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为增强中国农业竞争力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中国在农业产业选择与农产品定位方面应积极培育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探讨了发挥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国际竞争力
1 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1.1比价法
该法用国内外比价系数来表示,即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水平的比值进行分析,如果比价系数大于1,说明该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目前,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比价系数分别为0.86、0.68、0.71、0.69,它们的比价系数均小于1,这说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已经没有国际竞争力。而水果、蔬菜等农业经济作物、水产品和畜产品(除禽类)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却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1.2显示比较优势
显示比较优势法是用一国某种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值来表示,即RCA值。如果RCA>1,则说明商品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强;RCA<1,则竞争力弱。中国谷物的显性比较优势出现强劲的下降势头,从1985年的1.101降至1996年的0.25。相反,肉类的该值从1985年的1.19上升至1996年的2.16。
可见,中国农业竞争力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农业整体竞争能力下降;二是农业领域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弱,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迅速上升,印证了我国的禀赋特征。
2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2.1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有其特定的经济学意义,它是不同国家在相同或相似产业或产品之间相比较的成本差异。最初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随后,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其核心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其后,赫克歇尔和俄林共同创立了资源禀赋理论,认为资源禀赋决定了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和商品价格差异。上述理论对识别农业领域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具有统领意义。
2.2比较利益陷阱
目前的经济学家对此较为一致的解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不是用产品本身来区分,而是用投入要素来区分的。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面对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优势。而且,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各种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这样,势必出现比较利益陷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2.3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主要研究的是各国家间或区域间在同一产业的竞争关系, 是指在产业内竞争中的有利条件或强项,表现在不同国家、区域和同一产业的竞争中,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竞争中。竞争优势除了在产品价格、质量、品牌、服务等方面表现出的市场优势外, 还包括产业或企业的管理、技术、资本等系统内在优势。因此,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2.3.1 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2.3.2 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没有培育起来竞争优势,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
2.3.3 在时间顺序上,比较优势一般侧重于指某一产品在生产结束时所表现出来的优势, 而竞争优势更侧重于生产结束后到在市场上实现价值时所表现出的优势。
2.3.4 比较优势是竞争力的表现, 竞争力是形成优势的内部力量。
2.4由此可见,一国的资源禀赋只是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型的国际贸易环境中,除了一部分原料生产国,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成了一种潜在的、“不可实现”的比较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如果我国单纯地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企图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作为出口导向,就容易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因此,从农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应该有意识地打造农产品全方位的竞争优势,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及产品的竞争优势。
3 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3.1突出区域特色,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同业经营的区域合力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已形成一大批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但总体来看,还存在布局分散和结构雷同现象。各地在选择本地农业主导产业时,应该从区域分工的角度讲,各地应把自身融入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格局之中,这样才具有长远发展潜力。
3.2加快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培育适应国际化要求的新型农业主体
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经营格局,不能适应农业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化要求,必须加快经营组织创新,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一是要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自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三是把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自组织有机对接起来。
3.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规范生产经营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等。其中,实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核心任务和目标。
3.4通过调整科研投资方向,加强对外向型农业的科技支撑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一是改进农业产后技术。据测算,我国农产品的产后产值与采收时的自然产值比率,仅有0.38:1 ,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亟待大力发展;二是推广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科研投资方向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资方向和重点有所不同。
3.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应发展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产品
我国应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战略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与产品定位首先要由市场决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加工什么样的产品,加工需要什么样的农产品原料,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农产品。
3.6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战略投资家,吸引外商和国内工商企业介入农业
从近期来看,实现我国外向型农业经营与国际接轨的最好步骤是先搞引进,与外商合作,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又能直接打通产品的国际市场通道,可谓一举多得。目前,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了工商资本进军农业的历史阶段,各地应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和发展阶段变化的历史机遇,吸引工商资本和工商企业介入农业。
参考文献:
[1]张英玉.WTO框架下农业竞争优势的转变[J].引进与咨询,2003,(4).
[2]赵春明.竞争力农业浅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3卷,2002,(7).
[3](美)迈克尔.迪屈奇著[M],王铁生等译,交易成本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美)保罗.克鲁格曼等著[M],梁晶,海闻译,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盛晓白.简评竞争优势理论[J].国际贸易问题,1998,(9).
[6]邱曼萍,陈洪斌.如何跳出比较利益陷阱-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1998,(5).
关键词: 农业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国际竞争力
1 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1.1比价法
该法用国内外比价系数来表示,即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水平的比值进行分析,如果比价系数大于1,说明该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目前,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比价系数分别为0.86、0.68、0.71、0.69,它们的比价系数均小于1,这说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已经没有国际竞争力。而水果、蔬菜等农业经济作物、水产品和畜产品(除禽类)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却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1.2显示比较优势
显示比较优势法是用一国某种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值来表示,即RCA值。如果RCA>1,则说明商品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强;RCA<1,则竞争力弱。中国谷物的显性比较优势出现强劲的下降势头,从1985年的1.101降至1996年的0.25。相反,肉类的该值从1985年的1.19上升至1996年的2.16。
可见,中国农业竞争力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农业整体竞争能力下降;二是农业领域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弱,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迅速上升,印证了我国的禀赋特征。
2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2.1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有其特定的经济学意义,它是不同国家在相同或相似产业或产品之间相比较的成本差异。最初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随后,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其核心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其后,赫克歇尔和俄林共同创立了资源禀赋理论,认为资源禀赋决定了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和商品价格差异。上述理论对识别农业领域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具有统领意义。
2.2比较利益陷阱
目前的经济学家对此较为一致的解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不是用产品本身来区分,而是用投入要素来区分的。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面对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优势。而且,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各种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这样,势必出现比较利益陷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2.3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主要研究的是各国家间或区域间在同一产业的竞争关系, 是指在产业内竞争中的有利条件或强项,表现在不同国家、区域和同一产业的竞争中,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竞争中。竞争优势除了在产品价格、质量、品牌、服务等方面表现出的市场优势外, 还包括产业或企业的管理、技术、资本等系统内在优势。因此,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2.3.1 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2.3.2 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没有培育起来竞争优势,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
2.3.3 在时间顺序上,比较优势一般侧重于指某一产品在生产结束时所表现出来的优势, 而竞争优势更侧重于生产结束后到在市场上实现价值时所表现出的优势。
2.3.4 比较优势是竞争力的表现, 竞争力是形成优势的内部力量。
2.4由此可见,一国的资源禀赋只是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型的国际贸易环境中,除了一部分原料生产国,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成了一种潜在的、“不可实现”的比较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如果我国单纯地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企图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作为出口导向,就容易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因此,从农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应该有意识地打造农产品全方位的竞争优势,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及产品的竞争优势。
3 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3.1突出区域特色,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同业经营的区域合力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已形成一大批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但总体来看,还存在布局分散和结构雷同现象。各地在选择本地农业主导产业时,应该从区域分工的角度讲,各地应把自身融入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格局之中,这样才具有长远发展潜力。
3.2加快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培育适应国际化要求的新型农业主体
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经营格局,不能适应农业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化要求,必须加快经营组织创新,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一是要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自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三是把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自组织有机对接起来。
3.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规范生产经营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等。其中,实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核心任务和目标。
3.4通过调整科研投资方向,加强对外向型农业的科技支撑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一是改进农业产后技术。据测算,我国农产品的产后产值与采收时的自然产值比率,仅有0.38:1 ,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亟待大力发展;二是推广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科研投资方向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资方向和重点有所不同。
3.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应发展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产品
我国应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战略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与产品定位首先要由市场决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加工什么样的产品,加工需要什么样的农产品原料,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农产品。
3.6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战略投资家,吸引外商和国内工商企业介入农业
从近期来看,实现我国外向型农业经营与国际接轨的最好步骤是先搞引进,与外商合作,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又能直接打通产品的国际市场通道,可谓一举多得。目前,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了工商资本进军农业的历史阶段,各地应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和发展阶段变化的历史机遇,吸引工商资本和工商企业介入农业。
参考文献:
[1]张英玉.WTO框架下农业竞争优势的转变[J].引进与咨询,2003,(4).
[2]赵春明.竞争力农业浅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3卷,2002,(7).
[3](美)迈克尔.迪屈奇著[M],王铁生等译,交易成本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美)保罗.克鲁格曼等著[M],梁晶,海闻译,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盛晓白.简评竞争优势理论[J].国际贸易问题,1998,(9).
[6]邱曼萍,陈洪斌.如何跳出比较利益陷阱-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