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为维护人民身心健康、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存在研究投入不足、研究与临床脱节、研究过程不规范、优势不集中等问题,致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对缓慢,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没有显著提高,许多中医药独特临床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没能得到很好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为了改变中医药事业的不利局面,中央政府斥巨资,大力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16家承建单位之一。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行动中狠抓落实,切实搞好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键词]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上海中医药大学; 龙华医院
[中图分类号] R19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3-94-02
2008年12月,经过紧张激烈的层层选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从而正式拉开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帷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也光荣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担负起骨退行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16家建设单位中唯一一家独立承担两个病种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为上海市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赢得了荣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欣喜过后,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严峻性和紧迫性,不仅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而且要在行动中严格落实,努力建成示范性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争光,为龙华医院添彩。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事关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全局,是近年来国家扶持中医药建设的重大举措[1],所以各个建设单位和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
1.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指示的需要
党和政府的报告中多次指出,要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人民,必须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发挥特色与优势,必须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这个平台,切实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为广大患者服务。
1.2 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医学,其所有的理论和经验,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提炼、升华和验证的。基地建设使临床与科研密切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符合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趋势[2]。
1.3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需要
众所周知,临床疗效是一切医疗活动的生命线,是医学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医临床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使临床经验通过科研验证,升华为理论进而指导临床工作,全面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另外,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也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做出巨大贡献。
1.4 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的需要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医院除了开展医疗活动外,还要担负起科研和教学的重任,为临床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全面促进了医、教、研协调并重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5 促进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
如果说科学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是沟通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桥梁,那么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就是支撑这座桥梁的基石。每一个基地建设单位都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努力成为中医药对外交流的窗口,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
2 准确把握、整体推进
在充分认识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的前提下,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当前的主要任务,做到全面规划,整体推进。
2.1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目标
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国家和地方的共同投入和强化管理,进一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技创新体制,在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4]。
基地建设的具体目标是: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心;中医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心;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的评价中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与开发中心;高层次中医临床、科研人才的培训中心;中医临床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中心;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即我们所说的“六个中心,一个窗口”。
2.2 基地建设原则
2.2.1 统筹规划,分级负责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层层把关,分级负责。中央总体规划、政策扶持;地方周密部署、监督核查;医院保质保量,全面落实,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基地建设管理模式。
2.2.2 完善功能,满足需求 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这就要求承建单位以满足中医临床科研的特殊要求为出发点,高标准、严要求,将基地建设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现代化临床科研中心。
2.2.3 突出重点,保持特色 每一家基地建设单位都应以保持中医药特色为根本出发点,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优势病种和重点学科,从政策、资金、物资、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高重点病种的临床与科研能力。
2.2.4 创新机制,发挥优势 在保质保量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勇于探索,深化改革,创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发展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
2.3 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2.3.1 全面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工作 临床工作是医疗机构的生命线,临床疗效是检验科研成果的金标准。对重点研究病种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案、用药特点、疗效评价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尤其是对中医药传统诊疗技术的继承和研究,始终都是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重点研究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疗效评价标准日趋客观完善,从而促进临床科研水平的迅速提升和基地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2.3.2 完善科技平台,创新管理机制 科研水平是医疗机构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临床诊疗技术不断提高的坚实保障。科研水平的飞跃,除了充足的科研资金、完备的实验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尽快建立医疗与科研良性互动的组织运行模式和各科研机构之间竞争协作的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建立起临床研究基地中医疗与科研各部门之间“双赢”、甚至“多赢”的良好局面[5]。
2.3.3 建设高素质的中医临床研究专业队伍 人才是临床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是基地建设的中流砥柱。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中医规律、熟悉现代科研方法、能够领衔组织重大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中医临床科研的精英队伍,必将为基地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持久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6]。
2.3.4 相关硬件设施的配套工作 在完善临床技能、科研水平、人才储备等软件设施准备工作的同时,医疗、科研、教学用房的改扩建工程及仪器设备的配置工作,也是基地综合建设的必备条件。其中包括研究型门诊、名中医工作室、研究型病房、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室、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系统等。
3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根据规划要求,为完成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的基地建设任务,实现基地建设目标,共需投资40余亿元,其中中央计划安排专项资金10余亿元,国家将从2009年开始全面启动基地建设,并于2011年前完成投资计划。基地建设项目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最大的单体中医药建设项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各级人民政府的协调沟通,共同研究制定、审核、调研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方案,领导和促进基地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积极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认真实施基地建设的设计、招标、施工项目,并对工作进度实行全程、定期的监督验收制度,对建设资金的流向实施严格监管。
4 各负其责,相互协调
搞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还必须处理好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做到权责明确,各尽其职。其中,首先要处理好基地与医院的关系。医院是基地建设单位,但基地不等于是医院。基地是国家和省共同建设的项目,由医院具体负责建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科研机构。它与医院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作为基地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各相关管理部门、各基地建设单位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大力推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共享数据中心的建立,为基地建设提供信息技术保障。组织建立各相关优势病种基地建设单位之间的协作机制,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宏伟工程。
5 结语
基地建设项目是一个创新型项目,组织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在中医药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该项目作为国家“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央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先例,是迄今为止中央投入最大的中医专项。对于每一个基地建设单位来说,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又是严峻的考验。固然压力巨大,困难重重,但是在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各兄弟单位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思想上统一认识,行动上平稳推进,全面、扎实、高效地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等. 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6-39.
[2] 夏保京. 加快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8,35(3):502-503.
[3] 陈益高. 发展中医药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9,6(4):240-242.
[4] 高翔. 中医药学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初探[J]. 陕西中医杂志,2008,29(3):320-323.
[5] 于友华. 我国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重点[J].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2007,9(1):6-8.
[6] 方晓明,王子寿,佘贤武,等. 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现状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O07,12(6):817-819.
[7] 吴荣,王阶. 中医传承方法学浅议[J]. 中医杂志,2006,47(6):475-477.
(收稿日期:2009-10-13)
[关键词]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上海中医药大学; 龙华医院
[中图分类号] R19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3-94-02
2008年12月,经过紧张激烈的层层选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从而正式拉开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帷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也光荣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担负起骨退行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16家建设单位中唯一一家独立承担两个病种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为上海市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赢得了荣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欣喜过后,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严峻性和紧迫性,不仅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而且要在行动中严格落实,努力建成示范性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争光,为龙华医院添彩。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事关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全局,是近年来国家扶持中医药建设的重大举措[1],所以各个建设单位和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
1.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指示的需要
党和政府的报告中多次指出,要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人民,必须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发挥特色与优势,必须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这个平台,切实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为广大患者服务。
1.2 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医学,其所有的理论和经验,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提炼、升华和验证的。基地建设使临床与科研密切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符合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趋势[2]。
1.3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需要
众所周知,临床疗效是一切医疗活动的生命线,是医学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医临床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使临床经验通过科研验证,升华为理论进而指导临床工作,全面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另外,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也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做出巨大贡献。
1.4 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的需要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医院除了开展医疗活动外,还要担负起科研和教学的重任,为临床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全面促进了医、教、研协调并重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5 促进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
如果说科学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是沟通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桥梁,那么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就是支撑这座桥梁的基石。每一个基地建设单位都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努力成为中医药对外交流的窗口,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
2 准确把握、整体推进
在充分认识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的前提下,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当前的主要任务,做到全面规划,整体推进。
2.1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目标
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国家和地方的共同投入和强化管理,进一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技创新体制,在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4]。
基地建设的具体目标是: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心;中医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心;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的评价中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与开发中心;高层次中医临床、科研人才的培训中心;中医临床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中心;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即我们所说的“六个中心,一个窗口”。
2.2 基地建设原则
2.2.1 统筹规划,分级负责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层层把关,分级负责。中央总体规划、政策扶持;地方周密部署、监督核查;医院保质保量,全面落实,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基地建设管理模式。
2.2.2 完善功能,满足需求 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这就要求承建单位以满足中医临床科研的特殊要求为出发点,高标准、严要求,将基地建设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现代化临床科研中心。
2.2.3 突出重点,保持特色 每一家基地建设单位都应以保持中医药特色为根本出发点,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优势病种和重点学科,从政策、资金、物资、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高重点病种的临床与科研能力。
2.2.4 创新机制,发挥优势 在保质保量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勇于探索,深化改革,创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发展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
2.3 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2.3.1 全面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工作 临床工作是医疗机构的生命线,临床疗效是检验科研成果的金标准。对重点研究病种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案、用药特点、疗效评价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尤其是对中医药传统诊疗技术的继承和研究,始终都是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重点研究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疗效评价标准日趋客观完善,从而促进临床科研水平的迅速提升和基地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2.3.2 完善科技平台,创新管理机制 科研水平是医疗机构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临床诊疗技术不断提高的坚实保障。科研水平的飞跃,除了充足的科研资金、完备的实验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尽快建立医疗与科研良性互动的组织运行模式和各科研机构之间竞争协作的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建立起临床研究基地中医疗与科研各部门之间“双赢”、甚至“多赢”的良好局面[5]。
2.3.3 建设高素质的中医临床研究专业队伍 人才是临床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是基地建设的中流砥柱。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中医规律、熟悉现代科研方法、能够领衔组织重大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中医临床科研的精英队伍,必将为基地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持久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6]。
2.3.4 相关硬件设施的配套工作 在完善临床技能、科研水平、人才储备等软件设施准备工作的同时,医疗、科研、教学用房的改扩建工程及仪器设备的配置工作,也是基地综合建设的必备条件。其中包括研究型门诊、名中医工作室、研究型病房、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室、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系统等。
3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根据规划要求,为完成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的基地建设任务,实现基地建设目标,共需投资40余亿元,其中中央计划安排专项资金10余亿元,国家将从2009年开始全面启动基地建设,并于2011年前完成投资计划。基地建设项目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最大的单体中医药建设项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各级人民政府的协调沟通,共同研究制定、审核、调研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方案,领导和促进基地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积极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认真实施基地建设的设计、招标、施工项目,并对工作进度实行全程、定期的监督验收制度,对建设资金的流向实施严格监管。
4 各负其责,相互协调
搞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还必须处理好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做到权责明确,各尽其职。其中,首先要处理好基地与医院的关系。医院是基地建设单位,但基地不等于是医院。基地是国家和省共同建设的项目,由医院具体负责建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科研机构。它与医院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作为基地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各相关管理部门、各基地建设单位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大力推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共享数据中心的建立,为基地建设提供信息技术保障。组织建立各相关优势病种基地建设单位之间的协作机制,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宏伟工程。
5 结语
基地建设项目是一个创新型项目,组织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在中医药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该项目作为国家“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央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先例,是迄今为止中央投入最大的中医专项。对于每一个基地建设单位来说,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又是严峻的考验。固然压力巨大,困难重重,但是在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各兄弟单位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思想上统一认识,行动上平稳推进,全面、扎实、高效地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等. 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6-39.
[2] 夏保京. 加快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8,35(3):502-503.
[3] 陈益高. 发展中医药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9,6(4):240-242.
[4] 高翔. 中医药学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初探[J]. 陕西中医杂志,2008,29(3):320-323.
[5] 于友华. 我国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重点[J].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2007,9(1):6-8.
[6] 方晓明,王子寿,佘贤武,等. 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现状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O07,12(6):817-819.
[7] 吴荣,王阶. 中医传承方法学浅议[J]. 中医杂志,2006,47(6):475-477.
(收稿日期:20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