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单纯枢椎环骨折稳定性的各解剖结构骨折三维CT分型研究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v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X线片、CT扫描+三维重建及MRI图像观察单纯枢椎环骨折影像学特征,根据各解剖结构骨折的特点及对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三维CT分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多中心保存的病例库中查找2008年1月~2018年12月间所有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查找单纯枢椎环骨折患者(指在X线片上诊断为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Hangman骨折,再通过MRI影像排除C2/3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信号).将枢椎环各解剖结构骨折观察对象分为双侧上关节突(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SAP)、双侧下关节突(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IAP)和双侧椎板骨折(cervical vertebral lamina,CL),双侧椎弓根骨折、双侧椎体后壁骨折.将枢椎环骨折分为前环(双侧上关节突、双侧椎体后壁)、中环(双侧椎弓根)和后环(双侧下关节突、双侧椎板)骨折,计数比较前、中、后环骨折发生率.根据枢椎环的损伤特点结合以往学者对不典型Hangman骨折的分型,将单纯枢椎环骨折分为A、B、C三型(A型,骨折以椎弓根为轴心,包括双侧C2椎弓根对称性或非对称性骨折,一侧椎弓根骨折合并对侧关节突、椎板骨折;B型,骨折以一侧椎体后壁为轴心合并对侧椎弓根,对侧关节突、对侧椎板骨折;C型,骨折以双侧椎体后壁为轴心,枢椎体边缘骨折,枢椎环不完整,包括双侧椎体后壁对称性或非对称性骨折).观察单纯枢椎环骨折中各解剖结构骨折的特点和发生率,探讨C2/3椎间隙无移位成角和前后纵韧带损伤的条件下单纯枢椎环骨折的发生规律和稳定性.结果:共收集单纯枢椎环骨折52例,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22~83岁,平均47.9±15.7岁.合并椎间关节(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骨折36例共50处骨折占69.2%(36/52),单纯骨性损伤16例30处骨折占30.8%(16/52).前、中、后环骨折共发生149处,前环骨折92处占61.7%,中环骨折28处占18.8%,后环骨折29处占19.5%.在单纯枢椎环骨折中B型发生率最高,C型发生率次之,A型发生率最低.三组之间发生率多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型骨折中椎间关节、椎板骨折发生率较B、C两型更低,B、C两型之间椎间关节、椎板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枢椎环骨折中椎间关节骨折发生率较高,其过伸压缩应力大多作用于前环、中环,旋转应力作用于后环.单纯枢椎环骨折是一个刚性闭合骨环的骨折,若出现双处骨折,为不稳定骨折;出现双侧上关节突、双侧下关节突、双侧椎板等解剖结构骨折时更加不稳定.采用本文新分型对该类骨折稳定性的判断更准确.
其他文献
在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证明了我国政府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但随着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与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关注越来越多,对政府的要求也
随着时代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时代潮流,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契机,引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的发展、
反腐败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作为我国反腐败体系内的两大支柱,在反腐败协作过程中存在着证据使用不当、办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