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断面中的人像展示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12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先生的创作,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建国前以小说创作为主,而建国以后,则以戏剧创作为主。《茶馆》就是老舍戏剧创作的代表作。本剧创作于1957年,于1958年和1963年两次公演,轰动了国内剧坛,并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节目。1980年秋该剧组赴欧洲演出,为中国话剧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
  《茶馆》为三幕话剧,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发生在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变化,来表现中国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老舍是展示“小人物”生活的大师,他把展示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形式,将剧中众多的人物放置在不同场景中。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茶馆的掌柜和伙计,受宠的太监,说媒的社会渣滓,走实业救国道路的资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务、打手,说书艺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劳动者……人物之多,在中国戏剧史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茶馆》的众多人物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第一幕时,他才二十多岁,他的处世哲学是:“我按照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们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因此,他从不敢得罪有钱有势的人,但总免不了被敲诈勒索;为了能让茶馆经营下去,他也顺应时世的变迁,不断改变着茶馆的经营方式,目的是求得一家人的生存。这样一个精明、干练、善于经营的小商人,最后也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终于被霸占,自己则在绝望悲愤中上吊自杀。与王利发不同,常四爷性格刚强,他不善于向别人作揖、哀求,“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他是一个“旗人”,但是眼见朝廷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贫困,他发出了“大清国要完!”的感慨,便被捕入狱。到第三幕时,七十多岁的他以卖菜卖花生米为生。“我爱咱们的国家,可是谁爱我呢?”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生发出的凄凉呼号。秦仲义是另一种性格的重要人物,他是维新变法后出现的民族资本家。他企图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也寸步难行。他的工厂在夹缝中惨淡经营,先是被日本人“合作”,后又要被国民党政府作为“逆产”而没收。最后也是穷困潦倒,一事无成。
  老舍先生不愧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大师,除了上述三个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外,其他人物形象也莫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能够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塑造时间跨度那么大的人物群像,除了老舍先生对各色人物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洞察了解之外,与他所经心采用的独特的戏剧结构也不无关系。从整体来看,《茶馆》采用的是“人像展览式”的“开放型”的戏剧结构,“以人物带动故事”,打破了”一人一事”为主线的传统戏剧结构形式,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用主题编织起来。比如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在三幕剧中分别展现了他们青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的不同遭遇,十分自然而巧妙地串连起了清代末年、民国初年、抗战以后三个时代的社会画面。其他众多的次要人物也都是如此。这样就使得剧作没有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而是靠人物不同命运的变迁去推动剧情的发展,展开了多种多样的潜在的戏剧冲突。这种“事断而人连”的历史断面式的戏剧组合,更注重社会生活画面的铺陈与渲染,“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从而反映出那个独特的社会和时代风貌。
  《茶馆》里的几十个人物,个个性格鲜明,虽然有些只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串场式的人物,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原因就在于语言的个性化。出于“葬送三个时代”的需要,老舍以特有的幽默语言尖锐地讽刺与嘲笑了那些光怪陆离的丑类。如第二幕唐铁嘴夸耀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接着又说:“我改抽‘白面’啦……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少吗?”实在是无耻。便衣特务吴祥子、宋恩子敲诈王利发的一段话,同样精彩。两个家伙笑容可掬,语气委婉,一搭一档,要钱不提钱,只说“那点意思”,如果不给“那点意思”,就别怪“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表面上和和气气,实际上用软刀子杀人。这种话外音和潜台词,在剧中比比皆是,正如剧中人物的一句台词,“你怎么绕着脖子骂人呢?”体现老舍先生含蓄、委婉而多讽的喜剧风格。
  这种独特的风格与老舍先生运用“侧面透露”法的结构手段也不无关系,这正表现出《茶馆》艺术构思的高妙。剧本里“莫谈国是”的标语时时更换,但封不住人们的嘴。当舞台上出现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个老人照当年出殡的规矩撒纸钱的时候,观众会很自然地意识到:他们不只是在祭奠自己,也是在为旧社会送葬。人物支撑结构,结构突出人物,只有老舍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如此地使二者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冰心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小诗派”代表诗人,她的两部诗集《繁星》、《春水》在中国新诗史上影响深远。她于1922年(时年22岁)在将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开始为期三年的赴美学习生活之前,写下了这首献给母亲的庄严诗篇,留给我们一首歌颂母爱的多情赞歌。  《致词》一诗情致深婉,打动人心,全诗并没有直白地表达万全母爱的深广与伟大,以及女儿对母亲的深深依恋,而是以新颖恰切的比喻、生动优美的意象,含蓄委婉同时又情
期刊
本世纪40年代末,诞生了一门极有影响的现代科学——信息论。A狭义的信息论本来是一门应用数量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B它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至哲学的各个传统部门都产生了冲击。C以后,凡是应用狭义信息论观点来研究问题,用信息论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理论,都被包括在一种被称为广义信息论的体系中。D信息论美学就是这样一门边缘学科。信息论美学是_______________的一
期刊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注]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期刊
一个(a )乞丐到一个庭院行乞,女主人指着屋前一堆砖说:“你帮我把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女主人没有生气,俯身(b )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砖,说:“你看,并不是非要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于,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女主人。过了一会儿,终于俯下身去用他那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搬完,气
期刊
九月啊,黄道的几何学为何  变成了黑道的美学了呢?为何  秋分的锋芒尚未抽刀  太阳就已经掉头而去  不顾我们的北半球了呢?  为何金色的季节竟然变脸  成了黑色的月份了呢?  为何塌下来七重天  为何翻过来十八层地  为何,山,崩了开来  为何,楼,倒了下来  亲人啊情人啊邻人啊  都被谁掳去了呢,为何  把眼泪哭成雨季,一夜九百公厘  都再也赎不回来了呢?  幽幽是失踪的眼睛,永不瞑目  在九
期刊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牛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期刊
喜欢你的头发,就像德芙般黝黑发亮,宛若夜空。  喜欢你的眼睛,就像宰相肚子一样大,还像喜之郎果冻一样闪闪发光,宛若星辰。  喜欢你的双唇,就像豆腐脑一样柔嫩欲滴,更像富士苹果一样艳红,恰似骄阳。  喜欢你的性格,就像跳跳糖一样活泼灿烂,一如春风。  你不知道,其实你笑得就像哈根达斯一样甜,使我常常傻子般凝视你。你问我为什么喜欢你,难道你真的不知道,黑黑的我和白白的你在一起,就像牛奶加上巧克力一样般
期刊
灾难、邪恶与死亡,都能在岁月的肌体上留下伤口,使人类的灵魂引起悸动。在九·二一大地震、九·一七纳莉台风先后侵袭台湾后,在美国九·一一世贸中心轰然倒塌声中,血腥与废墟使余光中,这个在海岛上聆听人类呼吸的诗人无法抑制住翻江倒海的情感,他写下了《九月之恸》。“恸”,不仅是那纵横江河的泪流,更是对那些失去幸福家园的人们流露出的真挚的痛楚和关切的目光。  诗篇以一连串的追问开头,诗人的痛切呼之即出,这种形式
期刊
在当今的中国,风行的是温柔的时尚小品文,那种供有闲阶层阅读的“散文”,给人的感觉是社会已经进入了无忧无虑的年代,由此,杂文不是为大家所疏忽,就是即使被冠以杂文之名,也已经变得毫无棱角可言,妩媚可爱得如风情万种的女人了,这实在是文学的悲哀。而当我听到有的评论家说,杂文干吗就要按照鲁迅的风格去写,何妨写得“顺溜”一些时,我比任何时候都要明白,在当今时代,文学缺乏的正是骨气。  在阅读了著名的文学家聂绀
期刊
孔子适②楚,出③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④。仲尼曰:“子巧乎!有道⑤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⑥,累丸⑦二而不坠,则失者⑧锱铢⑨;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⑩;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⑾也,若厥侏枸⑿;吾执臂⒀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⒁。吾不反不侧⒂,不以万物易蜩之翼⒃,何为而不得!”孔子顾⒄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⒅!”  (《庄子·达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