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沿海石斑鱼属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来源 :水生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m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测定了分布于西太平洋沿海的35种石斑鱼属鱼类共142个个体线粒体基因COⅠ及核基因TMO-4C4标记序列,基于最大似然法与贝叶斯法构建分析了石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同时,探讨了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石斑鱼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问题。结果显示:35种石斑鱼属鱼类COⅠ同源序列为636 bp,编码212个氨基酸,TMO-4C4同源序列为486 bp,编码162个氨基酸,在COⅠ基因中,种间遗传距离在0.030—0.202,平均遗传距离为0.143,物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Hebert推荐的物种鉴定最
其他文献
为研究鲈鲤早期鱼苗耳石标记的可行性,先采用高温水(20.8±0.3)℃和低温水(10.8±1.2)℃交替饲养对20日龄鲈鲤进行热标记,然后将经热标记的35和45日龄鲈鲤浸泡在50—200 mg/L的茜素络合物(AC)或茜素红S(ARS)溶液中进行荧光标记。热标记的耳石生长轮清晰可见,明显区别于其他轮纹,微耳石热标记轮轮纹宽度(IW)和高温期持续时间(T)的线性回归方程为IW=0.16462+0.24762T。经荧光物质浸泡后鲈鲤耳石在绿光下均能检测到橘红色标记;AC标记质量受溶液浓度影响显著(P<0
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个水工构筑物沙河渡槽与穿黄工程渠段分别设置沙河渡槽上游明渠、沙河渡槽入口、沙河渡槽出口、穿黄工程入口、穿黄工程出口、穿黄工程下游明渠和穿黄工程下游沁河倒虹吸7个监测位点,对着生藻类群落与水质指标进行了原位同步监测。结果表明:监测位点的蓝藻优势种有鞘丝藻(Leptolyngbya sp.)、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眉藻(Calothrix sp.)、席藻(Phormidium sp.)、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和拟色球藻(Chroococci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