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来随意步南阡。夹道垂杨相带妍。
万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苏醒晓风前。
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我与野鸥申后约,不辞旦旦冒寒烟。
——王国维《晓步》
春天读这一首诗,似乎再贴切不过了。
谈起王国维,不少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人间词话》,该书的价值此处不论,里面所提到的人生三境界,其实只是一段漂亮的空话,在后世也产生不少流弊,例如近人喜欢东抄西摘一些古人诗文来敷衍成长篇大论,多少是因为受了王国维的影响。
其实王国维的诗词写得非常好,可惜往往被《人间词话》的名气掩盖了。读他的诗集,可以看出他对世界的反应极其敏感,对人生也有极其严肃而沉重的思考。他的诗句,如“欢场只自增萧瑟,人海何由慰寂寥”,“至今呵壁天无语,终古埋忧地不牢”,“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把深蕴于人生里面的一些痛苦与困惑,写得细致入微而惊心动魄,绝非那些仅为一己悲欢哀鸣的诗家能比。
这一首《晓步》,是王国维集子里难得的快诗。当代诗人、学者陈永正先生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里认为,这首诗作于光绪三十年春夏之交,其时王国维在海宁家居养病。诗中的“百昌”典出《庄子》,是“百物”的意思。第七句的“野鸥”,用了鸥鹭忘机这个典故,这也是古人诗中的熟典,黄庭坚的名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也是用了这个典故。最后一句的“旦旦”即“日日”。
《晓步》语句清新,意思浅显,读者不需要多费精神就可以理解,其中“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足为传世佳句,丝毫不让唐宋巨公。晚唐诗人韩偓写过“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惟少年”的句子,王国维可能是受了韩偓的启发,但他这两句写得比韩偓好,因为韩偓这两句只是对世事的陈述,而王国维不仅书写世事,“一事能狂便少年”更是流出了自家心事。
此诗可以一议的地方当然不是没有。在第二联里,苏醒对沉酣、风对雨,对得太正,意思没有宕开。根据格律要求,律诗的中间两联需要对仗,对仗里的两句,需要做到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前人作诗,强调对仗工整,不仅要满足上述的基本要求,有时还要求对仗的词汇同属一个门类,例如龙对虎,动物类;江对海,地理类;云对月,天文类;其他诸如有对无、是对非,意思相反,也属于同一门类。
如果只是写对联,力求工整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写诗时刻意求工,却容易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对得太正,会令诗句显得板滞。譬如李商隐五律《风雨》的中间两联是:“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青对黄、新知对旧好,相反成对,很工整,但也正因为过于求工,从而限制了诗意的延展。从诗艺上看,这两联都算不上高水准之作,起码不能用来说明李商隐的水平。像“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种矫健如苍龙回旋的对仗,才是我们所认识的李商隐。
好的对仗,需要做到辞断意连,即上下联尽管在形式上是断开的,但两句的意脉一定要相连,不能各自为政。在对仗方面,宋人可谓达到了神出鬼没的境界,往往令人读来眼前一亮。譬如苏轼写饮酒之乐,“公独未知其趣尔,臣今时复一中之”(中即中酒,醉酒的意思),对仗掺入虚词,容易使句子显得突兀,但这两个句子却很浑成,令人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是对仗,非诗力深厚者不能写出。
以上所说,都是诗家正常水准之上的对仗。至于那些合掌的对仗,就不能算正常了。所谓合掌,是指上下联的意思相同,这是写诗大忌。罗隐的诗句“四海为家虽未远,九州多事竟难防”,九州对四海,两词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同,罗才子此处未免有点对不起他的诗名了。
万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苏醒晓风前。
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我与野鸥申后约,不辞旦旦冒寒烟。
——王国维《晓步》
春天读这一首诗,似乎再贴切不过了。
谈起王国维,不少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人间词话》,该书的价值此处不论,里面所提到的人生三境界,其实只是一段漂亮的空话,在后世也产生不少流弊,例如近人喜欢东抄西摘一些古人诗文来敷衍成长篇大论,多少是因为受了王国维的影响。
其实王国维的诗词写得非常好,可惜往往被《人间词话》的名气掩盖了。读他的诗集,可以看出他对世界的反应极其敏感,对人生也有极其严肃而沉重的思考。他的诗句,如“欢场只自增萧瑟,人海何由慰寂寥”,“至今呵壁天无语,终古埋忧地不牢”,“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把深蕴于人生里面的一些痛苦与困惑,写得细致入微而惊心动魄,绝非那些仅为一己悲欢哀鸣的诗家能比。
这一首《晓步》,是王国维集子里难得的快诗。当代诗人、学者陈永正先生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里认为,这首诗作于光绪三十年春夏之交,其时王国维在海宁家居养病。诗中的“百昌”典出《庄子》,是“百物”的意思。第七句的“野鸥”,用了鸥鹭忘机这个典故,这也是古人诗中的熟典,黄庭坚的名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也是用了这个典故。最后一句的“旦旦”即“日日”。
《晓步》语句清新,意思浅显,读者不需要多费精神就可以理解,其中“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足为传世佳句,丝毫不让唐宋巨公。晚唐诗人韩偓写过“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惟少年”的句子,王国维可能是受了韩偓的启发,但他这两句写得比韩偓好,因为韩偓这两句只是对世事的陈述,而王国维不仅书写世事,“一事能狂便少年”更是流出了自家心事。
此诗可以一议的地方当然不是没有。在第二联里,苏醒对沉酣、风对雨,对得太正,意思没有宕开。根据格律要求,律诗的中间两联需要对仗,对仗里的两句,需要做到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前人作诗,强调对仗工整,不仅要满足上述的基本要求,有时还要求对仗的词汇同属一个门类,例如龙对虎,动物类;江对海,地理类;云对月,天文类;其他诸如有对无、是对非,意思相反,也属于同一门类。
如果只是写对联,力求工整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写诗时刻意求工,却容易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对得太正,会令诗句显得板滞。譬如李商隐五律《风雨》的中间两联是:“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青对黄、新知对旧好,相反成对,很工整,但也正因为过于求工,从而限制了诗意的延展。从诗艺上看,这两联都算不上高水准之作,起码不能用来说明李商隐的水平。像“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种矫健如苍龙回旋的对仗,才是我们所认识的李商隐。
好的对仗,需要做到辞断意连,即上下联尽管在形式上是断开的,但两句的意脉一定要相连,不能各自为政。在对仗方面,宋人可谓达到了神出鬼没的境界,往往令人读来眼前一亮。譬如苏轼写饮酒之乐,“公独未知其趣尔,臣今时复一中之”(中即中酒,醉酒的意思),对仗掺入虚词,容易使句子显得突兀,但这两个句子却很浑成,令人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是对仗,非诗力深厚者不能写出。
以上所说,都是诗家正常水准之上的对仗。至于那些合掌的对仗,就不能算正常了。所谓合掌,是指上下联的意思相同,这是写诗大忌。罗隐的诗句“四海为家虽未远,九州多事竟难防”,九州对四海,两词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同,罗才子此处未免有点对不起他的诗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