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集合了传统的天文、地理、兵法、中医、哲学等重要精髓,它对自然与人阐明了独到的关系,它是中华文化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形意拳就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分枝,其以五行为基础、以中华文化为底蕴、以攻防格斗为目的、套路为外在形式的一种技击拳种,其独特的内功在技击与养身强身方面有重要的成效。
1沿革与传承
1.1沿革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起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甚广。在历史上,形意拳诸多武术前辈曾凭着精湛的技艺,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歌。关于形意拳的起源和创始人各有所传。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龙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说“余尝拟论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
1.2传承
形意拳大家郭云深将形意拳传授给了李魁垣,李魁垣又将形意拳传承给了孙禄堂。郑怀贤是孙禄堂的学生,因郑怀贤天赋秉异,很快领悟到了形意拳的精髓,其拳中的母拳“五行拳”更是突飞猛进。抗日战争爆发后,不甘做亡国奴的郑怀贤抛妻别子,独身浪迹天涯,顺江而上,到了四川。1940年前后被聘中央军官学校教官教授实战技术并从医15年。直到1944年成都体育专科学校(今成都体育学院)任教。郑怀贤老先生形意拳提高的同时,渐渐的将自己的所学所悟传承给自己的学生。郑老在体院传人很多,大部分分布在四川各地。
2发展
2.1现状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形意拳运用五行学说,总结出练功健身需要外在自然环境的五行与身体内在的五行统一协调,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说要充分遵照五行生克的理论,选择适宜的练法,因人而异,辩证锻炼。这种观念,实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并依据相生的顺序,归纳出指导“自然、人体、五行对应关系表”
2.1.1以竞技角度为取向
竞技武术套路,是指以套路样式为竞赛手段和竞赛内容的武术,争取优异的运动成绩是它的最终目的。竞技武术具有高水平、专业化、职业化、超负荷的特点。传统形意拳遵循以象形取意、六合为法、五行为主、四象为根、三节为用、阴阳为母的拳法拳规。
2.1.2以全民健身角度为取向
当代国家在体育发展战略上边提倡全民健身,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形意拳具有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练意调神的特点。但当下形意拳不注重内功的修炼,且动作复杂繁琐。所以形意的发展缓慢,了解的人不是特别多。形意拳从套路编排的取向看,注重节奏,注重表演形式注重竞技成绩的高低。从而忽略的形意拳内在的功法即五行的相生相克。全面健身提倡健康的身体,所以形意拳应当注意练习的质量。
2.1.3以康复理疗角度为取向
康复理疗本质为武医结合即直接武对外,医主内。武为练外养内;医为调内养外,但现在武术发展方向倾向于竞技武术。竞技武术表演性较强,形意拳主要是对下盘的要求比较高,竞技形意拳要求前踩后踏。长期练习结果只会使脚踝与脚后跟受伤,达不到强身的效果。三体式是贯穿形意拳的始终、具有调理身心、贯通经脉、调节周身,来达到内外兼修。
2.2发展策略
2.2.1以竞技角度为取向
现代国家推广竞技武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成绩为竞技武术的最终目标。在形意拳运动中,身体的各個部位活动幅度比较大,对柔韧性、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传统的形意拳注重内功的练习,竞技形意拳注重成绩,注重演绎。所以竞技形意拳的发展,应该学习长拳、南拳的刚猛发劲。对于套路应该向结构新、动作快、负荷大造型美等方向发展。
2.2.2以全民健身角度为取向
当下国家战略是提倡全民健身。第九届全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工作总结中指出:武术若要成为奥运会项目,规划必须简单,易于操作。全面健身动作应当简化,便于全民练习,对于形意拳的套路编排,应该指出每一个年龄段对应的套路,并指出其中的功法与效果,然后按照正确的动作技术要求进行练习。对于形意拳的发展除了相应国家战略外,应当大力弘扬形意拳。定期进行比赛交流,让全民健身效果更加明显。
2.2.3以康复理疗角度为取向
练习形意拳除竞技比赛外即是强身健体,所以形意拳动作要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来达到最佳的效果,让其练习结果与效果相符合。应该根据个人练习目的、体质状况进行选择。训练结束后,结合传统的中医的经络、穴位、推拿、点按。来达到外筋骨皮,内练五脏器,兼练形神意。来达到增强体质平衡内脏的目的。
3结论
形意拳注重调神、调息、调身与外形肢体动作相互协调配合,讲究特定的意念,如入静、放松、意守、意动等。并通过意念活动与外形肢体动作的相互协调配合,达到内外合一,调剂身心,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迈之.形意拳:把根留住[J].中华武术,2003(1):39.
[2]邱丕相,朱瑞琪.中国武术教程(上册)[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王文清,马成亮.形意拳拳学理论之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91-194.
作者简介:
程逸群(1995.12—),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就读于成都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1沿革与传承
1.1沿革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起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甚广。在历史上,形意拳诸多武术前辈曾凭着精湛的技艺,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歌。关于形意拳的起源和创始人各有所传。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龙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说“余尝拟论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
1.2传承
形意拳大家郭云深将形意拳传授给了李魁垣,李魁垣又将形意拳传承给了孙禄堂。郑怀贤是孙禄堂的学生,因郑怀贤天赋秉异,很快领悟到了形意拳的精髓,其拳中的母拳“五行拳”更是突飞猛进。抗日战争爆发后,不甘做亡国奴的郑怀贤抛妻别子,独身浪迹天涯,顺江而上,到了四川。1940年前后被聘中央军官学校教官教授实战技术并从医15年。直到1944年成都体育专科学校(今成都体育学院)任教。郑怀贤老先生形意拳提高的同时,渐渐的将自己的所学所悟传承给自己的学生。郑老在体院传人很多,大部分分布在四川各地。
2发展
2.1现状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形意拳运用五行学说,总结出练功健身需要外在自然环境的五行与身体内在的五行统一协调,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说要充分遵照五行生克的理论,选择适宜的练法,因人而异,辩证锻炼。这种观念,实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并依据相生的顺序,归纳出指导“自然、人体、五行对应关系表”
2.1.1以竞技角度为取向
竞技武术套路,是指以套路样式为竞赛手段和竞赛内容的武术,争取优异的运动成绩是它的最终目的。竞技武术具有高水平、专业化、职业化、超负荷的特点。传统形意拳遵循以象形取意、六合为法、五行为主、四象为根、三节为用、阴阳为母的拳法拳规。
2.1.2以全民健身角度为取向
当代国家在体育发展战略上边提倡全民健身,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形意拳具有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练意调神的特点。但当下形意拳不注重内功的修炼,且动作复杂繁琐。所以形意的发展缓慢,了解的人不是特别多。形意拳从套路编排的取向看,注重节奏,注重表演形式注重竞技成绩的高低。从而忽略的形意拳内在的功法即五行的相生相克。全面健身提倡健康的身体,所以形意拳应当注意练习的质量。
2.1.3以康复理疗角度为取向
康复理疗本质为武医结合即直接武对外,医主内。武为练外养内;医为调内养外,但现在武术发展方向倾向于竞技武术。竞技武术表演性较强,形意拳主要是对下盘的要求比较高,竞技形意拳要求前踩后踏。长期练习结果只会使脚踝与脚后跟受伤,达不到强身的效果。三体式是贯穿形意拳的始终、具有调理身心、贯通经脉、调节周身,来达到内外兼修。
2.2发展策略
2.2.1以竞技角度为取向
现代国家推广竞技武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成绩为竞技武术的最终目标。在形意拳运动中,身体的各個部位活动幅度比较大,对柔韧性、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传统的形意拳注重内功的练习,竞技形意拳注重成绩,注重演绎。所以竞技形意拳的发展,应该学习长拳、南拳的刚猛发劲。对于套路应该向结构新、动作快、负荷大造型美等方向发展。
2.2.2以全民健身角度为取向
当下国家战略是提倡全民健身。第九届全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工作总结中指出:武术若要成为奥运会项目,规划必须简单,易于操作。全面健身动作应当简化,便于全民练习,对于形意拳的套路编排,应该指出每一个年龄段对应的套路,并指出其中的功法与效果,然后按照正确的动作技术要求进行练习。对于形意拳的发展除了相应国家战略外,应当大力弘扬形意拳。定期进行比赛交流,让全民健身效果更加明显。
2.2.3以康复理疗角度为取向
练习形意拳除竞技比赛外即是强身健体,所以形意拳动作要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来达到最佳的效果,让其练习结果与效果相符合。应该根据个人练习目的、体质状况进行选择。训练结束后,结合传统的中医的经络、穴位、推拿、点按。来达到外筋骨皮,内练五脏器,兼练形神意。来达到增强体质平衡内脏的目的。
3结论
形意拳注重调神、调息、调身与外形肢体动作相互协调配合,讲究特定的意念,如入静、放松、意守、意动等。并通过意念活动与外形肢体动作的相互协调配合,达到内外合一,调剂身心,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迈之.形意拳:把根留住[J].中华武术,2003(1):39.
[2]邱丕相,朱瑞琪.中国武术教程(上册)[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王文清,马成亮.形意拳拳学理论之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91-194.
作者简介:
程逸群(1995.12—),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就读于成都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