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也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都有很多农民工分散在全国各地务工,而这些外出的农民工群体,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年初外出,年终返乡,进入各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另一种是离土不离乡,或者说是离土不离村,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笔者权且将前者称之为漂移型农民工,将后者称之为稳固型农民工。并且通过走访陕县和荥阳两县(市)不同类型的农民工,了解当代农民工的生存生活现状,品读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异样的人生。
漂移型农民工
代表人物:李耀峰 李帅锋
李耀峰、李帅锋两人同为陕县张汴乡曲村村人,年龄都是28岁。同年初中毕业后,两人一起到山东省青岛市“华森木业公司”打工。李耀峰刚新婚不久,而李帅锋的婚礼正在筹备中,准备春节前结婚。从年龄上来说,他们两人都是80后,属于新生代农民工。
李耀峰,家有六口人。父母、弟弟、妹妹、他以及新婚不久的媳妇。父亲54岁,母亲52岁,其弟弟在南京一家企业打工,妹妹在洛阳市一所中专读书。家有耕地8亩,其中6亩为苹果园,2亩种粮食。因张汴乡属塬上地貌(高而平为塬,黄土高原特有地貌),多旱少雨,农业靠天收获,近两年苹果树多病虫害,加上树龄老化,留守在家的老人又缺乏科学管理的技术,所以种植苹果每亩收入仅在1000元左右。而粮食产量夏秋两季亩产加起来约在1800市斤,按小麦价格每市斤0.98元,玉米价格每市斤0.88元销售,再扣除种子、化肥、农业机械耕作等费用,外加政府各种惠农政策的补贴,他们每亩耕地的收入也就在1000元左右。除了李耀峰及弟弟在外打工的收入外,在家人口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在曲村村乃至张汴乡属中等水平。
李帅锋,家有5口人。父母、哥嫂和他。父母年龄均在55岁左右,其哥哥在陕县县城跑出租车,父母和嫂子在家务农。家有耕地7亩,其中4亩为苹果园,3亩种粮食,一年的农业收入算下来,和李耀峰家基本上在一个水平线上。
李耀峰和李帅锋打工的公司——青岛市“华森木业公司”,主要生产实木家具,产品全部出口,属订单企业。两人都在流水线上工作,每天工作12个小时,实行两班倒,一个星期倒一次班。公司的生产环境相对较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措施,公司也为每位员工买了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每种保险,公司负担70%,员工负担30%。他们是计件工资,一月收入一般在1600元上下。公司不负责食宿,外地员工多在公司附近租房居住,每月扣除吃住等生活必须支出外,节省一点,能剩余700元。他们在上班之余,就是吃饭、睡觉,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与外界联系不多。赶上公司订单多时,他们几乎没有休息日。
谈及外出打工的感受时,两人都显得一脸无奈。在家务农没有出路,如果不趁年轻出去挣点钱,说不定在农村连个媳妇都娶不上。外出打工太难了,先是出门难,后是回家难,每次坐车就像打仗一样。外出打工不仅工作累,而且不稳定,有时几个月没有活干。平时很少出去,身在美丽的青岛打工,但他们都没有真正地去逛过,有时比呆在家里时还封闭。工作时都是生产线,也学不到什么技术,他们迫切希望家乡政府多办一些企业,使他们能在家门口打工,即使工资低一点也愿意。这样,他们在工作之余也能帮帮家中的父母。
稳固型农民工
代表人物:姚海龙
姚海龙,家住荥阳市城关乡杨垌村,40岁,初中毕业。家有3口人,夫妻二人和一个6岁的儿子。家有耕地6亩,全部种植粮食,另有十余亩承包的荒地,栽种了几十棵核桃树和十几棵杏树。该村水利条件较好,全部耕地为水浇地,夏秋两季每亩单产都在1000市斤左右,扣除种子、化肥、浇地电费和机械耕作等费用外,每亩地收入约在1400元上下,6亩地总收入超过8000元。再加上种植核桃树和杏树的收入,以及种粮政府补贴等,仅农业这一项,年收入超过1万元,人均3300元,这在当地家庭中属中上等水平。
姚海龙的家乡城关乡素有“建筑机械之乡”之称,310国道距离杨垌村只有1公里左右,在3公里长的国道两旁及附近的村庄,聚集了500余家建筑机械制造企业,所制造的建筑机械(主要是各种型号的建筑搅拌机)产品占据全国1/3的市场。这些企业用工达2万人,仅从事营销的人员就有2000余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周围十余个行政村50岁以下的富余劳动力基本上都在这些企业打工。姚海龙所打工的企业名称为“飞龙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该公司从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由几个人合伙干起,现在已发展到500家企业,都是从该公司繁衍而来的。目前公司的规模都不是最大,但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过关,企业信誉度高。公司有员工130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三顿饭在家吃,如遇上加班,公司可免费提供用餐。工作环境良好,安全措施完善,公司为每个员工买有工伤和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姚海龙任车间主任兼下料工,每天工资在70元左右。一年下来,除了节假日和农忙时节,年收入在23000元左右,加上农业收入全年合计为3.3万元,人均1.1万元,这在当地属较高的水平。
在和姚海龙的交谈过程中,他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尤其是近几年的惠农政策,先是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而后又对种粮予以补贴,购买农机有补贴,家电下乡也有补贴,现在家乡又在搞城镇化建设。我们这里虽然赶不上县城,但和镇上的发展没有什么区别,出门是水泥路,路旁安装了路灯,并且建有垃圾箱,家家有沼气,户户用自来水。我们这一代人算是赶上好时光了。”
后记
三农问题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已经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已经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已经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已经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及城镇特别是县城的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已经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经济保障体系。并且,全省各地都在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转型”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的措施,方便农民工在家乡实现创业和就业的理想。
笔者认为,上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各种惠农政策和措施,中有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下有勤劳的广大农民,我们相信,不久的未来,无论是漂移型农民工还是稳固型农民工,他们都能够找到更好的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之路:或者由农民转化为市民,或者实现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的梦想。放下笔,我为李耀峰、李帅锋、姚海龙们庆幸。
漂移型农民工
代表人物:李耀峰 李帅锋
李耀峰、李帅锋两人同为陕县张汴乡曲村村人,年龄都是28岁。同年初中毕业后,两人一起到山东省青岛市“华森木业公司”打工。李耀峰刚新婚不久,而李帅锋的婚礼正在筹备中,准备春节前结婚。从年龄上来说,他们两人都是80后,属于新生代农民工。
李耀峰,家有六口人。父母、弟弟、妹妹、他以及新婚不久的媳妇。父亲54岁,母亲52岁,其弟弟在南京一家企业打工,妹妹在洛阳市一所中专读书。家有耕地8亩,其中6亩为苹果园,2亩种粮食。因张汴乡属塬上地貌(高而平为塬,黄土高原特有地貌),多旱少雨,农业靠天收获,近两年苹果树多病虫害,加上树龄老化,留守在家的老人又缺乏科学管理的技术,所以种植苹果每亩收入仅在1000元左右。而粮食产量夏秋两季亩产加起来约在1800市斤,按小麦价格每市斤0.98元,玉米价格每市斤0.88元销售,再扣除种子、化肥、农业机械耕作等费用,外加政府各种惠农政策的补贴,他们每亩耕地的收入也就在1000元左右。除了李耀峰及弟弟在外打工的收入外,在家人口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在曲村村乃至张汴乡属中等水平。
李帅锋,家有5口人。父母、哥嫂和他。父母年龄均在55岁左右,其哥哥在陕县县城跑出租车,父母和嫂子在家务农。家有耕地7亩,其中4亩为苹果园,3亩种粮食,一年的农业收入算下来,和李耀峰家基本上在一个水平线上。
李耀峰和李帅锋打工的公司——青岛市“华森木业公司”,主要生产实木家具,产品全部出口,属订单企业。两人都在流水线上工作,每天工作12个小时,实行两班倒,一个星期倒一次班。公司的生产环境相对较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措施,公司也为每位员工买了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每种保险,公司负担70%,员工负担30%。他们是计件工资,一月收入一般在1600元上下。公司不负责食宿,外地员工多在公司附近租房居住,每月扣除吃住等生活必须支出外,节省一点,能剩余700元。他们在上班之余,就是吃饭、睡觉,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与外界联系不多。赶上公司订单多时,他们几乎没有休息日。
谈及外出打工的感受时,两人都显得一脸无奈。在家务农没有出路,如果不趁年轻出去挣点钱,说不定在农村连个媳妇都娶不上。外出打工太难了,先是出门难,后是回家难,每次坐车就像打仗一样。外出打工不仅工作累,而且不稳定,有时几个月没有活干。平时很少出去,身在美丽的青岛打工,但他们都没有真正地去逛过,有时比呆在家里时还封闭。工作时都是生产线,也学不到什么技术,他们迫切希望家乡政府多办一些企业,使他们能在家门口打工,即使工资低一点也愿意。这样,他们在工作之余也能帮帮家中的父母。
稳固型农民工
代表人物:姚海龙
姚海龙,家住荥阳市城关乡杨垌村,40岁,初中毕业。家有3口人,夫妻二人和一个6岁的儿子。家有耕地6亩,全部种植粮食,另有十余亩承包的荒地,栽种了几十棵核桃树和十几棵杏树。该村水利条件较好,全部耕地为水浇地,夏秋两季每亩单产都在1000市斤左右,扣除种子、化肥、浇地电费和机械耕作等费用外,每亩地收入约在1400元上下,6亩地总收入超过8000元。再加上种植核桃树和杏树的收入,以及种粮政府补贴等,仅农业这一项,年收入超过1万元,人均3300元,这在当地家庭中属中上等水平。
姚海龙的家乡城关乡素有“建筑机械之乡”之称,310国道距离杨垌村只有1公里左右,在3公里长的国道两旁及附近的村庄,聚集了500余家建筑机械制造企业,所制造的建筑机械(主要是各种型号的建筑搅拌机)产品占据全国1/3的市场。这些企业用工达2万人,仅从事营销的人员就有2000余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周围十余个行政村50岁以下的富余劳动力基本上都在这些企业打工。姚海龙所打工的企业名称为“飞龙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该公司从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由几个人合伙干起,现在已发展到500家企业,都是从该公司繁衍而来的。目前公司的规模都不是最大,但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过关,企业信誉度高。公司有员工130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三顿饭在家吃,如遇上加班,公司可免费提供用餐。工作环境良好,安全措施完善,公司为每个员工买有工伤和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姚海龙任车间主任兼下料工,每天工资在70元左右。一年下来,除了节假日和农忙时节,年收入在23000元左右,加上农业收入全年合计为3.3万元,人均1.1万元,这在当地属较高的水平。
在和姚海龙的交谈过程中,他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尤其是近几年的惠农政策,先是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而后又对种粮予以补贴,购买农机有补贴,家电下乡也有补贴,现在家乡又在搞城镇化建设。我们这里虽然赶不上县城,但和镇上的发展没有什么区别,出门是水泥路,路旁安装了路灯,并且建有垃圾箱,家家有沼气,户户用自来水。我们这一代人算是赶上好时光了。”
后记
三农问题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已经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已经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已经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已经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及城镇特别是县城的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已经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经济保障体系。并且,全省各地都在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转型”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的措施,方便农民工在家乡实现创业和就业的理想。
笔者认为,上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各种惠农政策和措施,中有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下有勤劳的广大农民,我们相信,不久的未来,无论是漂移型农民工还是稳固型农民工,他们都能够找到更好的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之路:或者由农民转化为市民,或者实现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的梦想。放下笔,我为李耀峰、李帅锋、姚海龙们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