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我去过甘洛县四次。很巧,两次在夏季,两次在冬季。四次甘洛之行,停留的时间都不长,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有言道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感情深不深不在时间长短。
夏季的两次前往
夏季两次甘洛之行,发生在多年以前,两次之间隔了数年。深刻地记得,一次是去过火把节,一次是去亲戚家奔丧。
“则哟,穿着贡呢背心的父老兄弟来呀来过节!∥则哟,穿着大红衣裳的姑娘姐妹来呀来过节!∥则哟,土司打牛过节∥富人杀羊过节//究人杀鸡过节//百姓杀猪过节//单身汉吃鸡蛋过节/寡妇烙荞饼做碗辣椒水过节……//则哟!”多么美妙的音符啊,这是我在甘洛录到的一段音频,几位女生用彝语唱着火把节的歌谣,歌者青春年少,嬉笑打闹的声音,将我的记忆拉回到那个盛夏的夜晚。
趁火把节放假之机,受邀到甘洛亲戚家去过节,正是玉米抽穗长势旺盛的时候。甘洛的夏季也是炎热的,火把节是热闹的。节日期间,整个寨子都沉浸在欢乐之中。宰杀牲畜过节的人家,在宽敞的院坝内摆上了宴席,邀请亲朋邻里来家吃肉喝酒聊天。饭后的人们从屋里点燃蒿杆扎成的火把,犹如一条条蜿蜒的金龙在无垠的玉米地里奔跑,像银河繁星点点缀满茫茫苍苍山野,最后火把聚拢到寨子的打晒场燃成一堆熊熊大火,年轻人围着火堆翩翩起舞,纵情歌唱,欢呼声此起彼落。姑娘们分成两列,手牵手,踏着有节奏的步履,一唱一和的歌声响起,小孩子们的嬉戏打闹声喧嚣了夜幕下的村庄。快乐的孩子一边跳跃着,一边嘴里吼着“则哟!则!”比谁的嗓门更大似的。
“甲古甘洛”名声在外,“彝地甘洛首,汉区省府首”, “甘洛不返人,水塘不返石”等谚语说的都是这里。来到只闻其名而未曾踏足过的陌生之地,新鲜感与好奇心都很强烈。处在川滇地轴边缘地带,横断山脉北段东缘的大渡河以南尼日河流域的甘洛县,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不仅有土司留下的残垣断壁,也有红军长征留下的历史遗迹。它不仅有凉山“北大门”之称, “西南铅锌之都”的美誉,在凉山人眼中是个富庶的地方。人们常说,甘洛产苦荞和土豆,也产彝族美女和帅哥。县城那条约2公里长的街道,繁华热闹,人来人往,穿着甘洛彝族服饰的彝人,缠白帕的藏族尔苏人随处可见。这里的确是一处与众不同的风景。
若说去甘洛,第一次是欢乐之旅,那么第二次前往则是充斥着悲伤之行。
又一个炎热的夏天,得知一位姻亲甘洛蓼坪乡家中老人过世的消息后,西昌的亲戚们立刻集合驱车赶往蓼坪。彝家老人的葬礼犹如一场盛大的聚会。凡是沾亲带故的亲友,一旦得知老人过世的消息,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临近丧屋外,应声的鞭炮响起来,一拨又一拨奔丧的人悬举着祭帐,提着酒,牵着牛羊,从屋外通道搭起的布蓬下穿过,风尘仆仆赶到的至亲们,三步并作两步,放声哭喊着奔进室内;室内守灵的亲友也跟随哭喊起来。早先听说甘洛彝族丧葬习俗有将死人立坐在木柜上的,不过蓼坪的彝人去世习俗跟凉山大部分地区是一样的。堂屋内停放在锅庄旁床上的过世老人己整理好遗容、换好了寿衣。
哭丧一阵之后,亲友们纷纷上前来安慰并致节哀。迎接的人端来酒碗给我们洗尘。我们一边接过酒碗,一边听着介绍老人的死因和生平事迹。屋子里及院坝荫凉处,到处或蹲或坐着早于我们先到的人。有人在灵前哭唱丧歌,其中一位中年妇女趴在床沿边,用嘶哑的喉咙悲切地哭唱: “阿嫫哦阿嫫!您为何走得那么快?美酒还未给您喝,好饭食没拿给您吃,您就离开了我们;您走了以后,您的睡處谁来睡?您的坐处谁来坐?院坝里的鸡仔猪崽谁来喂?……阿嫫哦阿嫫!但愿你变成山谷中的布谷鸟,看不见你的身影,还能听到你慈祥的歌声……”她的哭声低沉凄婉、悲伤惆怅。有人说:那是老人的幺女儿,她跟她母亲最亲。还有人哭唱道:“温暖来自太阳,太阳高悬蓝天;慈爱来自父母,父母永远离开了人间。老人活着时坐在屋子里,屋子亮煌煌;老人走了后屋子空荡荡,只有夜风在屋子里徐徐穿行……”听到这些情真意切的哭词,我的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我记得“撮热”那天的夜晚,灵前除了悲戚的哭声,也有乐天的酒话。吸引人的答辩赛进行得很激烈,主人家与宾客双方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人们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对话。说到精彩处,人群掀起一阵喧嚣,之后对话继续进行。夜深了,在场的人三五一堆站着闲聊,或十来成群席地而坐,或就地和衣而眠。整夜里“阿古荷”的队伍为去世的老人指路送魂,一程一程地把魂送往祖先的居住地。
我记得场坝上的流水席。这个彝家村子的阿布家族人丁兴旺,人手充裕,一家有难,八方支援。村上的晒坝早早就安排摆上了桌子凳子,家族与村里安排的人员分工协助,负责伙食,款待四方来的亲友。菜品做出来后,一一端上桌,十几张桌子上摆好碗筷,一次可供150多人用餐。大盆大碗装菜装汤,再配一钵米饭,采用流水席方式,吃饭的人一轮吃完,收拾碗筷洗刷干净,再安排另一轮用餐。
出殡的那天,天刚蒙蒙亮,毕摩念诵《指路经》后,亲属们暂时停止哭泣,由毕摩给死者家眷一一招魂诵《招魂经》。然后鞭炮声响起致哀起灵,将死者抬出家门,毕摩念《出棺经》,众亲友再次道别。时辰到,几位男青年将尸体抬往火葬地,送葬的人们蜂拥而后奔向火葬地。我是不忍目睹最后送别的悲痛欲绝,仅跟随人群送至路口,便止步未跟上前去。
冬季的两次造访
夏季里的两次前往,因时间久远,记忆的模糊,而不太清晰了。今年冬天接连两次到甘洛,间隔仅二十几天,则历历在目。冬季的两次造访,参加凉山州文艺骨干“看甘洛活动”在前;随文艺家赴甘洛开展文艺采风惠民活动在后。
阔别多年,再到甘洛,只一条街的印象大有改观,新规划的城区拔地而起的高楼林立,休闲公园的广场上有人在跳舞。到达甘洛第一天的下午,我们参加了甘洛县召开的凉山州文艺骨干“看甘洛活动”座谈会,参加会议的甘洛县文艺界人士踊跃发言,会场上气氛热烈。
第二天一早,我们与县里安排的人员一起来到闻名己久的海棠古镇。我们一边听着甘洛县文联主席王蓉介绍海棠的沧桑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边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王蓉如数家珍地说道:古丝绸之路贯穿海棠镇境内;镇上的北城门和将源石刻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的清溪峡是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每年千佛寺都要举办的庙会,其热闹程度超过过年……我们一路到石达开旧居、北城门洞、千佛寺等处参观,感受着古镇的独特魅力。 千佛寺庙里的一尊塑像,引起了我们一行人好一阵诧异的猜测:这尊像怎么跟其他菩萨塑像不同呢?分明像个彝人的装束嘛,还塑有“英雄髻”①?这时有人提到塑像可能是“阿普笃慕”②,并说到了彝族神话故事《举木惹牛》。刚好,我知道这个故事梗概:
传说,洪水滔天之后,大地上只剩下举木惹牛一人。在历经种种磨难与考验后,举木惹牛终于迎娶到了天神恩体古家的女儿,生了三个孩子。可三个孩子长大了,都不会说话。举木惹牛想尽办法也未能改观。一只“阿普约曲”鸟自告奋勇,飞到天界恩体古兹家偷听到说话的药方。阿普约曲飞回地面,把说话药方告诉了举木惹牛。举木惹牛烧起一堆火,砍来了三根竹子烧在火内,让三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坐在火边。三根竹子烧爆了,放出了三个不同响声,三个孩子也各自发出了三种不同声音:老大发出了“宾子里银”的声音,就是汉族祖先的话;老二发出了“沈狄沈懂懂”的声音,就是藏族的祖先的话。老三发出了“阿子格”的声音,就是彝族祖先的话。因此,各族人民是亲兄弟。
“对的,对哦,就是这个,你们是懂的。”庙里烤火的老婆婆听到了我们的议论,很肯定地回应道。大家一致赞同:这尊塑像应该塑的是“阿普笃慕”。 这个古镇虽然不大,但镇上不仅有多家卖海棠腊肉的店铺,还有不少彝族制品专卖店。一件件色彩不同、风格迥异的彝族服装挂在店内;一个个绣着醒目图案的挎包、钱包,还有錾刻着花纹的银饰戒指、耳环整齐摆放在柜台里。特别是越西、甘洛彝族妇女喜爱的,黑黝黝的真头发与黑色毛线掺杂、混编在一起的发辫,一串串很显眼地挂在绳索上出售。
第三天,在甘洛县文联八楼的办公室,我们与县文联主席王蓉完成《凉山文学》甘洛特刊约稿接洽事宜之后,收获她赠与的《甘洛彝族文物》、 《甘洛彝学》、 《美丽甘洛》、 《甘洛县彝族民间故事集》、 《品读甘洛》等不少反映甘洛风土人情的图书。这些书是我们了解甘洛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对爱书的人来说,真是不枉此行,满载而归。
前次造访的余温尚未消退,紧接着12月下旬前去的采风活动,让我对甘洛的印象更加清晰鲜活起来。
12月24日,作为文联组织文艺家赴甘洛开展文艺采风惠民活动的成员之一,有幸再次到了甘洛县。“一条街”的甘洛县,仍旧以熙熙攘攘,行人摩肩接踵的模样迎接我们的到来。12月份的甘洛气温虽未到零下,却也是寒冷的。太阳未出之时与太阳落山之后的县城充溢着寒流。
25日一早,采风组便兵分两路,分赴吉米镇、阿嘎乡,瀑布沟电站、大渡河大峡谷等地。我随采风组一行参观了瀑布沟水库大坝、瀑电总厂调控中心及地下厂房,还到了大渡河大峡谷、铁道兵博物馆等处。在标着“与青山绿水为伴,让青山绿水更美”的大渡河大峡谷路边,我一鼓作气沿着“一线天”旁七弯八拐,洞路相连的栈道爬了上去,直到一个休息的亭子时,才仰头望见,“古路彝寨”还在云遮雾障的崇山峻岭之处。无法前往,就此折返而归。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古道之处,临风观景,听着大渡河水在万仞峭壁间奔腾咆哮,感受着峡谷间山风浩荡,着实令我思绪万千,感慨不己。
晚间的宴席上文艺家们兴致高涨,气氛热闹。甘洛县邀请来参加活动的民间人士也都纷纷登台献艺。几位身着盛装站作一排的彝家妇女,深情地唱起了一首彝族民歌。仔细一听,我听出了她们唱的是甘洛彝族民歌《阿嘎纳侣嫫》③:
“我家的阿嘎哟!怎么没有回来?你家阿嘎哟,是要回娘家,现在西昌城斯惹姆木架在观看采伐木材。∥我家的阿嘎哟!为啥还不回来?你家阿嘎哟!还在西昌泸山上植树造林。∥我家的阿嘎哟!为啥不回呀?你家阿嘎哟!还在西昌泸山上平整屋基地。∥我家阿嘎哟!该回来的时候了!你家阿嘎喲!还在西昌泸山上立房柱。∥我家阿嘎哟!应归来了!阿嘎哟!你家阿嘎回娘家了,阿嘎不回来了……”闻听歌声,仿佛能在久远的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间,看到许多影影倬倬的影像。
26日,我们又到海棠古镇。今天气温虽低,古镇却被文艺家们送春联的喧闹给打破了冷寂。书法家们在海棠镇东门村活动中心,挥笔泼墨,为当地群众义务写春联、送春联,把满满的关怀、浓浓的温情与新春的祝福送到群众手中。活动现场吸引来很多人,每一位书法家的桌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其中书法家孙锦屏与马建国书写的彝文对联,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彝文对联这一新生事物,显然已被人们所接受。彝家以往不兴贴对联,现在生活好了,在家门贴上红红的对联,沾着喜气,日子越过越红火。
碰巧遇到在镇上居住、二十多天前来海棠镇时就认识,还到他家里去参观过的爱好书法绘画的蒋学尧老先生。于是,没有写春联任务的我们几个人临时起意,开了个“小差”,跑到蒋先生家中去烤火。热情的蒋夫人端出了橘子、苹果、核桃,一再叫我们拿来吃。烤着温暖的电炉火,吃了个冰爽的橘子,嗅到院子里完全盛开的腊梅散发出来的淡淡花香,再想到蒋先生家二楼书画室里挂满着老先生创作的书法、美术作品,不禁让人羡慕起这样的老年康养生活。
为期三天的文化活动,采取“采风+演出+写对联、送春联”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有些文艺家一边进行采风活动,一边就来个“即兴表演”,还录制短视频发布到微信、微博上。一时间,艺术家们的粉丝纷纷点赞、发表评论。网上直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与网友、粉丝互动,激起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他们时而兴奋,时而陷入沉思。有人用笔在笔记本上写划,有人用相机、手机“咔嚓咔嚓”不停地拍照。回程途中,我欣喜地在手机上搜到那首被广为传唱,并改编为广场舞曲的歌《请到我们甘洛来》。
“请到我们甘洛来,牵匹马儿接你来;∥请到我们甘洛来,牵匹马儿接你来。∥请你来喝杆杆酒,请你来吃玛玛菜。∥高山流水向你,向你展示风采。∥孜莫格尼……孜莫格尼……∥请到我们甘洛来,捧上花儿接你来;∥请到我们甘洛来,捧上花儿接你来。∥请你来挺热情的歌,请你感受真挚的爱。∥甘洛人民向你,向你敞开胸怀。∥孜莫格尼……孜莫格尼……∥请到我们甘洛来!”悠扬动听的歌声伴我依依不舍地别离了甘洛。
我去过的甘洛,是一首首歌曲吟唱在耳旁的轻柔,是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在心中的娓娓道来。虽然只有冬夏记忆,而缺少春秋印象,但是,我想甘洛的春天一定是百花绚烂、生机盎然;甘洛的秋天想必是秋高气爽、湛蓝高远。这样的缺憾,将来因某个契机而获得圆满也说不定。
注释:
①、彝族男予头式,一般于顶部留长发一绺,头上缠黑色棉布或丝织头巾,于额前裹一锥尖,长约六寸左右,俗称为“英雄髻”。为一种古老的装束,严禁他人碰着或摸着,象征男子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②、人名。“笃慕”即“举木”;阿普是彝人对祖辈和老年男性的尊称。
③、人名。有些地方叫做“布阿诗嘎薇”或“望天娘娘”。
夏季的两次前往
夏季两次甘洛之行,发生在多年以前,两次之间隔了数年。深刻地记得,一次是去过火把节,一次是去亲戚家奔丧。
“则哟,穿着贡呢背心的父老兄弟来呀来过节!∥则哟,穿着大红衣裳的姑娘姐妹来呀来过节!∥则哟,土司打牛过节∥富人杀羊过节//究人杀鸡过节//百姓杀猪过节//单身汉吃鸡蛋过节/寡妇烙荞饼做碗辣椒水过节……//则哟!”多么美妙的音符啊,这是我在甘洛录到的一段音频,几位女生用彝语唱着火把节的歌谣,歌者青春年少,嬉笑打闹的声音,将我的记忆拉回到那个盛夏的夜晚。
趁火把节放假之机,受邀到甘洛亲戚家去过节,正是玉米抽穗长势旺盛的时候。甘洛的夏季也是炎热的,火把节是热闹的。节日期间,整个寨子都沉浸在欢乐之中。宰杀牲畜过节的人家,在宽敞的院坝内摆上了宴席,邀请亲朋邻里来家吃肉喝酒聊天。饭后的人们从屋里点燃蒿杆扎成的火把,犹如一条条蜿蜒的金龙在无垠的玉米地里奔跑,像银河繁星点点缀满茫茫苍苍山野,最后火把聚拢到寨子的打晒场燃成一堆熊熊大火,年轻人围着火堆翩翩起舞,纵情歌唱,欢呼声此起彼落。姑娘们分成两列,手牵手,踏着有节奏的步履,一唱一和的歌声响起,小孩子们的嬉戏打闹声喧嚣了夜幕下的村庄。快乐的孩子一边跳跃着,一边嘴里吼着“则哟!则!”比谁的嗓门更大似的。
“甲古甘洛”名声在外,“彝地甘洛首,汉区省府首”, “甘洛不返人,水塘不返石”等谚语说的都是这里。来到只闻其名而未曾踏足过的陌生之地,新鲜感与好奇心都很强烈。处在川滇地轴边缘地带,横断山脉北段东缘的大渡河以南尼日河流域的甘洛县,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不仅有土司留下的残垣断壁,也有红军长征留下的历史遗迹。它不仅有凉山“北大门”之称, “西南铅锌之都”的美誉,在凉山人眼中是个富庶的地方。人们常说,甘洛产苦荞和土豆,也产彝族美女和帅哥。县城那条约2公里长的街道,繁华热闹,人来人往,穿着甘洛彝族服饰的彝人,缠白帕的藏族尔苏人随处可见。这里的确是一处与众不同的风景。
若说去甘洛,第一次是欢乐之旅,那么第二次前往则是充斥着悲伤之行。
又一个炎热的夏天,得知一位姻亲甘洛蓼坪乡家中老人过世的消息后,西昌的亲戚们立刻集合驱车赶往蓼坪。彝家老人的葬礼犹如一场盛大的聚会。凡是沾亲带故的亲友,一旦得知老人过世的消息,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临近丧屋外,应声的鞭炮响起来,一拨又一拨奔丧的人悬举着祭帐,提着酒,牵着牛羊,从屋外通道搭起的布蓬下穿过,风尘仆仆赶到的至亲们,三步并作两步,放声哭喊着奔进室内;室内守灵的亲友也跟随哭喊起来。早先听说甘洛彝族丧葬习俗有将死人立坐在木柜上的,不过蓼坪的彝人去世习俗跟凉山大部分地区是一样的。堂屋内停放在锅庄旁床上的过世老人己整理好遗容、换好了寿衣。
哭丧一阵之后,亲友们纷纷上前来安慰并致节哀。迎接的人端来酒碗给我们洗尘。我们一边接过酒碗,一边听着介绍老人的死因和生平事迹。屋子里及院坝荫凉处,到处或蹲或坐着早于我们先到的人。有人在灵前哭唱丧歌,其中一位中年妇女趴在床沿边,用嘶哑的喉咙悲切地哭唱: “阿嫫哦阿嫫!您为何走得那么快?美酒还未给您喝,好饭食没拿给您吃,您就离开了我们;您走了以后,您的睡處谁来睡?您的坐处谁来坐?院坝里的鸡仔猪崽谁来喂?……阿嫫哦阿嫫!但愿你变成山谷中的布谷鸟,看不见你的身影,还能听到你慈祥的歌声……”她的哭声低沉凄婉、悲伤惆怅。有人说:那是老人的幺女儿,她跟她母亲最亲。还有人哭唱道:“温暖来自太阳,太阳高悬蓝天;慈爱来自父母,父母永远离开了人间。老人活着时坐在屋子里,屋子亮煌煌;老人走了后屋子空荡荡,只有夜风在屋子里徐徐穿行……”听到这些情真意切的哭词,我的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我记得“撮热”那天的夜晚,灵前除了悲戚的哭声,也有乐天的酒话。吸引人的答辩赛进行得很激烈,主人家与宾客双方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人们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对话。说到精彩处,人群掀起一阵喧嚣,之后对话继续进行。夜深了,在场的人三五一堆站着闲聊,或十来成群席地而坐,或就地和衣而眠。整夜里“阿古荷”的队伍为去世的老人指路送魂,一程一程地把魂送往祖先的居住地。
我记得场坝上的流水席。这个彝家村子的阿布家族人丁兴旺,人手充裕,一家有难,八方支援。村上的晒坝早早就安排摆上了桌子凳子,家族与村里安排的人员分工协助,负责伙食,款待四方来的亲友。菜品做出来后,一一端上桌,十几张桌子上摆好碗筷,一次可供150多人用餐。大盆大碗装菜装汤,再配一钵米饭,采用流水席方式,吃饭的人一轮吃完,收拾碗筷洗刷干净,再安排另一轮用餐。
出殡的那天,天刚蒙蒙亮,毕摩念诵《指路经》后,亲属们暂时停止哭泣,由毕摩给死者家眷一一招魂诵《招魂经》。然后鞭炮声响起致哀起灵,将死者抬出家门,毕摩念《出棺经》,众亲友再次道别。时辰到,几位男青年将尸体抬往火葬地,送葬的人们蜂拥而后奔向火葬地。我是不忍目睹最后送别的悲痛欲绝,仅跟随人群送至路口,便止步未跟上前去。
冬季的两次造访
夏季里的两次前往,因时间久远,记忆的模糊,而不太清晰了。今年冬天接连两次到甘洛,间隔仅二十几天,则历历在目。冬季的两次造访,参加凉山州文艺骨干“看甘洛活动”在前;随文艺家赴甘洛开展文艺采风惠民活动在后。
阔别多年,再到甘洛,只一条街的印象大有改观,新规划的城区拔地而起的高楼林立,休闲公园的广场上有人在跳舞。到达甘洛第一天的下午,我们参加了甘洛县召开的凉山州文艺骨干“看甘洛活动”座谈会,参加会议的甘洛县文艺界人士踊跃发言,会场上气氛热烈。
第二天一早,我们与县里安排的人员一起来到闻名己久的海棠古镇。我们一边听着甘洛县文联主席王蓉介绍海棠的沧桑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边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王蓉如数家珍地说道:古丝绸之路贯穿海棠镇境内;镇上的北城门和将源石刻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的清溪峡是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每年千佛寺都要举办的庙会,其热闹程度超过过年……我们一路到石达开旧居、北城门洞、千佛寺等处参观,感受着古镇的独特魅力。 千佛寺庙里的一尊塑像,引起了我们一行人好一阵诧异的猜测:这尊像怎么跟其他菩萨塑像不同呢?分明像个彝人的装束嘛,还塑有“英雄髻”①?这时有人提到塑像可能是“阿普笃慕”②,并说到了彝族神话故事《举木惹牛》。刚好,我知道这个故事梗概:
传说,洪水滔天之后,大地上只剩下举木惹牛一人。在历经种种磨难与考验后,举木惹牛终于迎娶到了天神恩体古家的女儿,生了三个孩子。可三个孩子长大了,都不会说话。举木惹牛想尽办法也未能改观。一只“阿普约曲”鸟自告奋勇,飞到天界恩体古兹家偷听到说话的药方。阿普约曲飞回地面,把说话药方告诉了举木惹牛。举木惹牛烧起一堆火,砍来了三根竹子烧在火内,让三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坐在火边。三根竹子烧爆了,放出了三个不同响声,三个孩子也各自发出了三种不同声音:老大发出了“宾子里银”的声音,就是汉族祖先的话;老二发出了“沈狄沈懂懂”的声音,就是藏族的祖先的话。老三发出了“阿子格”的声音,就是彝族祖先的话。因此,各族人民是亲兄弟。
“对的,对哦,就是这个,你们是懂的。”庙里烤火的老婆婆听到了我们的议论,很肯定地回应道。大家一致赞同:这尊塑像应该塑的是“阿普笃慕”。 这个古镇虽然不大,但镇上不仅有多家卖海棠腊肉的店铺,还有不少彝族制品专卖店。一件件色彩不同、风格迥异的彝族服装挂在店内;一个个绣着醒目图案的挎包、钱包,还有錾刻着花纹的银饰戒指、耳环整齐摆放在柜台里。特别是越西、甘洛彝族妇女喜爱的,黑黝黝的真头发与黑色毛线掺杂、混编在一起的发辫,一串串很显眼地挂在绳索上出售。
第三天,在甘洛县文联八楼的办公室,我们与县文联主席王蓉完成《凉山文学》甘洛特刊约稿接洽事宜之后,收获她赠与的《甘洛彝族文物》、 《甘洛彝学》、 《美丽甘洛》、 《甘洛县彝族民间故事集》、 《品读甘洛》等不少反映甘洛风土人情的图书。这些书是我们了解甘洛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对爱书的人来说,真是不枉此行,满载而归。
前次造访的余温尚未消退,紧接着12月下旬前去的采风活动,让我对甘洛的印象更加清晰鲜活起来。
12月24日,作为文联组织文艺家赴甘洛开展文艺采风惠民活动的成员之一,有幸再次到了甘洛县。“一条街”的甘洛县,仍旧以熙熙攘攘,行人摩肩接踵的模样迎接我们的到来。12月份的甘洛气温虽未到零下,却也是寒冷的。太阳未出之时与太阳落山之后的县城充溢着寒流。
25日一早,采风组便兵分两路,分赴吉米镇、阿嘎乡,瀑布沟电站、大渡河大峡谷等地。我随采风组一行参观了瀑布沟水库大坝、瀑电总厂调控中心及地下厂房,还到了大渡河大峡谷、铁道兵博物馆等处。在标着“与青山绿水为伴,让青山绿水更美”的大渡河大峡谷路边,我一鼓作气沿着“一线天”旁七弯八拐,洞路相连的栈道爬了上去,直到一个休息的亭子时,才仰头望见,“古路彝寨”还在云遮雾障的崇山峻岭之处。无法前往,就此折返而归。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古道之处,临风观景,听着大渡河水在万仞峭壁间奔腾咆哮,感受着峡谷间山风浩荡,着实令我思绪万千,感慨不己。
晚间的宴席上文艺家们兴致高涨,气氛热闹。甘洛县邀请来参加活动的民间人士也都纷纷登台献艺。几位身着盛装站作一排的彝家妇女,深情地唱起了一首彝族民歌。仔细一听,我听出了她们唱的是甘洛彝族民歌《阿嘎纳侣嫫》③:
“我家的阿嘎哟!怎么没有回来?你家阿嘎哟,是要回娘家,现在西昌城斯惹姆木架在观看采伐木材。∥我家的阿嘎哟!为啥还不回来?你家阿嘎哟!还在西昌泸山上植树造林。∥我家的阿嘎哟!为啥不回呀?你家阿嘎哟!还在西昌泸山上平整屋基地。∥我家阿嘎哟!该回来的时候了!你家阿嘎喲!还在西昌泸山上立房柱。∥我家阿嘎哟!应归来了!阿嘎哟!你家阿嘎回娘家了,阿嘎不回来了……”闻听歌声,仿佛能在久远的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间,看到许多影影倬倬的影像。
26日,我们又到海棠古镇。今天气温虽低,古镇却被文艺家们送春联的喧闹给打破了冷寂。书法家们在海棠镇东门村活动中心,挥笔泼墨,为当地群众义务写春联、送春联,把满满的关怀、浓浓的温情与新春的祝福送到群众手中。活动现场吸引来很多人,每一位书法家的桌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其中书法家孙锦屏与马建国书写的彝文对联,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彝文对联这一新生事物,显然已被人们所接受。彝家以往不兴贴对联,现在生活好了,在家门贴上红红的对联,沾着喜气,日子越过越红火。
碰巧遇到在镇上居住、二十多天前来海棠镇时就认识,还到他家里去参观过的爱好书法绘画的蒋学尧老先生。于是,没有写春联任务的我们几个人临时起意,开了个“小差”,跑到蒋先生家中去烤火。热情的蒋夫人端出了橘子、苹果、核桃,一再叫我们拿来吃。烤着温暖的电炉火,吃了个冰爽的橘子,嗅到院子里完全盛开的腊梅散发出来的淡淡花香,再想到蒋先生家二楼书画室里挂满着老先生创作的书法、美术作品,不禁让人羡慕起这样的老年康养生活。
为期三天的文化活动,采取“采风+演出+写对联、送春联”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有些文艺家一边进行采风活动,一边就来个“即兴表演”,还录制短视频发布到微信、微博上。一时间,艺术家们的粉丝纷纷点赞、发表评论。网上直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与网友、粉丝互动,激起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他们时而兴奋,时而陷入沉思。有人用笔在笔记本上写划,有人用相机、手机“咔嚓咔嚓”不停地拍照。回程途中,我欣喜地在手机上搜到那首被广为传唱,并改编为广场舞曲的歌《请到我们甘洛来》。
“请到我们甘洛来,牵匹马儿接你来;∥请到我们甘洛来,牵匹马儿接你来。∥请你来喝杆杆酒,请你来吃玛玛菜。∥高山流水向你,向你展示风采。∥孜莫格尼……孜莫格尼……∥请到我们甘洛来,捧上花儿接你来;∥请到我们甘洛来,捧上花儿接你来。∥请你来挺热情的歌,请你感受真挚的爱。∥甘洛人民向你,向你敞开胸怀。∥孜莫格尼……孜莫格尼……∥请到我们甘洛来!”悠扬动听的歌声伴我依依不舍地别离了甘洛。
我去过的甘洛,是一首首歌曲吟唱在耳旁的轻柔,是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在心中的娓娓道来。虽然只有冬夏记忆,而缺少春秋印象,但是,我想甘洛的春天一定是百花绚烂、生机盎然;甘洛的秋天想必是秋高气爽、湛蓝高远。这样的缺憾,将来因某个契机而获得圆满也说不定。
注释:
①、彝族男予头式,一般于顶部留长发一绺,头上缠黑色棉布或丝织头巾,于额前裹一锥尖,长约六寸左右,俗称为“英雄髻”。为一种古老的装束,严禁他人碰着或摸着,象征男子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②、人名。“笃慕”即“举木”;阿普是彝人对祖辈和老年男性的尊称。
③、人名。有些地方叫做“布阿诗嘎薇”或“望天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