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术界频频出现抄袭、剽窃等学术失范行为,其中大学生中平时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代考、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行为似乎成了一种“公开的秘密”,校园里正在滋生着可怕的“作弊文化”,这使我们着实感受到了大学生的学术浮躁之风。大学理应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道德素养的合格人才,而目前严峻的形势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的学术失信已经或正在威胁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不得不促使我们将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美国大学生的学术失信现象不仅存在而且是普遍、严重的。但是美国大多数高校都将学术视为治校之本,十分重视学术诚信教育,形成较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较成熟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研究现状
美国大部分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成果丰硕。归结如下:
(一)关于学术不诚信现状的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学术不诚信问题严重;高校里的作弊现象甚是猖獗。Diekhoff等从1984年开始对某一学院进行长达十年的连续性调查,发现被报告的作弊行为从1984年的54﹪上升到了1994年的61.2﹪,以此揭示了大学生学术不诚信问题的持续性、严重性。另有些学者以某具体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样得出学术不诚信现象严重的结论。例如,Crown 和 Spiller曾指出商学院中热衷于作弊的大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 Tom和Borin调查发现市场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中有49﹪承认或被揭发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Singhall指出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中有56﹪有过作弊行为;Brown和McInerny则指出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中有高达96.7﹪有过作弊行为。或是由于研究者针对的具体对象有差别,或是由于他们对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具体界定有差别,因此得出的数据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大学生的作弊现象很是严重。
(二)关于大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研究者大多认为,影响大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因素可归结为个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类。
1、个体因素
个人的性格特征、性别、年龄以及对周围其他人作弊行为的态度是研究者们通常考察的因素。例如,Diekhofft等发现多数作弊者较为年轻,心理上不够成熟,未婚者居多。关于性别对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的影响,学者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早期的研究者大多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作弊,但Crown 和 Spiller却认为,女性作弊的比率与男性作弊的比例相比不差上下。可见,性别并非是影响大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必然因素。研究者普遍认为,学生对同伴作弊行为的看法、态度对他们是否决定作弊起着重要的作用。另有研究者考察了其他影响因素,如Diekhofft等认为经济上仍依赖父母的学生更容易作弊;教育投资的减少会影响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增加其学术不诚信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外部环境因素
研究者提及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学生课业负担和分数压力、课堂氛围、校园学术诚信文化、社会诚信文化等。有研究者指出,建立了新荣誉制度的学校,其学术不诚信行为要多于建立传统荣誉制度的学校,但少于没有建立荣誉制度的学校; Kim Pulver等认为学生的作弊行为以及他们对作弊行为的看法都受课堂环境的影响,他们指出,如果课堂使学生感到自己无足轻重,那么他们就不会积极地通过诚实的表现去取悦老师,如果老师传递给学生的是冷漠、漠视的感觉,那么学生更可能用不诚信的行为来“惩罚”老师的“距离感”,如果学生认为老师都不重视他们布置下的任务,那么学生更会认为这些任务不重要、与课程无关,是可以通过作弊来完成的。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社会诚信文化的发展、社会对诚信价值的尊重对大学生学术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积极的影响。
(三)关于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现象治理措施的研究
研究者针对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现象提出了营造校园诚信文化、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进行诚信道德的课程教育等几方面的措施。如有研究者认为中小型规模、寄宿制的大学适于建立传统荣誉制度而较大规模、非寄宿制的大学则更适于建立新荣誉制度,他们认为大型学校若要将学术诚信问题作为整个学校的议题似乎更有难度,而这恰恰是传统荣誉制度实施的重要基础之一。另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很重要,教师可以采用在教室里走动、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关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情、开展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和交流,及时地对学生的努力、成果给予认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教师也应适时、恰当地把握课堂动向,将自己的“干预”和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结合起来。有研究者认为,注重课程教育是必要的,例如将学术诚信道德的专门课程与专业伦理知识课程相结合。研究者还强调了建设诚信社会对学术诚信品质养成的重要性,例如有学者就发出了这样的反问:“我们在课堂上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但社会上出现种种‘鼓励’作弊或使作弊者获利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真的能教会学生不要作弊吗?”。Cam Caldwell提出了保证学术诚信的“十步骤”模式,具体地为:开展学术诚信的课程教学,确立明确的学术诚信目标;对大学教师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尽可能地向学生解释学校关于学术诚信的政策;建立配套的学术不诚信惩罚机制;强化学生知识产权意识;严格执行学术不诚信的惩罚机制;在学生、教师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学术诚信政策;完善大学的道德课程;建立规范的档案;从档案中分析、总结经验,促进学术诚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诚信教育研究可追溯至孔子时代,但学术诚信教育研究是随着近年来学术丑闻的增多日益引起学界关注的。现将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学术诚信内涵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学术诚信是指在追求学问、真理的过程中,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真理,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做到内诚于心,外化于人。也有学者将学术诚信的实质等同于学术道德。例如江新华、上官林武在《论大学学术道德教育》一文中提出,学术道德的内容是:学术研究活动应该追求知识创新;研究过程要实事求是;学术批判应坚持科学精神,尽力做到全面、客观和准确等,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大致与学术诚信的含义、价值观念相吻合。
(二)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学术诚信教育意义的研究
一些学者是从诚信的一般意义上来探讨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意义的。他们一致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根本。如,禹旭才指出诚信是未来社会对青少年的客观要求,是青少年孕育其他良好品德的基础,是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核心内容,是青少年不可迷失的品质;[8] 另有一些学者是专从学术诚信的角度探讨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必要性的。他们普遍认为,学术诚信不仅是指引大学生在学术道路上健康发展必备素质,而且是保证学术繁荣昌盛的源泉,更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关于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现象影响因素的研究
尽管学者考察的具体因素不尽相同,但都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入手的。如,刘培蕾将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归因于社会不诚信的大环境对校园的消极影响、网络的便利使学术不诚信的越轨成本降低、文化传统中科学精神的缺乏、大学学术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学术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不足六个方面,其中前五项是外因,最后一项是内因。
(四)关于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现象治理措施的研究
研究者们从大学生学术不诚信产生的原因出发,提出了“内外兼修”的治理措施。如,王恩华认为,大学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忠信的理念、建立学术承诺制、完善委托代理体制、加强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大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体系的建设、加强学术信用反馈评价体系、推行强制性学术责任赔偿制度。
三、研究反思
综上所述,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美国学界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丰硕,这无疑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但遗憾的是,美国学者多是站在自己国家的角度,以解决本国大学生学术不诚信问题为出发点,缺乏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因此进行中美两国学术诚信教育的比较研究具有必要性。而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及其相关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大多数研究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学术诚信的,得到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学术诚信的涵义,缺乏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明确界定;再者,横向比较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因此后续研究中,仍需拓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研究领域、细化其研究范畴。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美国研究现状
美国大部分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成果丰硕。归结如下:
(一)关于学术不诚信现状的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学术不诚信问题严重;高校里的作弊现象甚是猖獗。Diekhoff等从1984年开始对某一学院进行长达十年的连续性调查,发现被报告的作弊行为从1984年的54﹪上升到了1994年的61.2﹪,以此揭示了大学生学术不诚信问题的持续性、严重性。另有些学者以某具体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样得出学术不诚信现象严重的结论。例如,Crown 和 Spiller曾指出商学院中热衷于作弊的大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 Tom和Borin调查发现市场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中有49﹪承认或被揭发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Singhall指出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中有56﹪有过作弊行为;Brown和McInerny则指出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中有高达96.7﹪有过作弊行为。或是由于研究者针对的具体对象有差别,或是由于他们对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具体界定有差别,因此得出的数据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大学生的作弊现象很是严重。
(二)关于大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研究者大多认为,影响大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因素可归结为个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类。
1、个体因素
个人的性格特征、性别、年龄以及对周围其他人作弊行为的态度是研究者们通常考察的因素。例如,Diekhofft等发现多数作弊者较为年轻,心理上不够成熟,未婚者居多。关于性别对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的影响,学者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早期的研究者大多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作弊,但Crown 和 Spiller却认为,女性作弊的比率与男性作弊的比例相比不差上下。可见,性别并非是影响大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必然因素。研究者普遍认为,学生对同伴作弊行为的看法、态度对他们是否决定作弊起着重要的作用。另有研究者考察了其他影响因素,如Diekhofft等认为经济上仍依赖父母的学生更容易作弊;教育投资的减少会影响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增加其学术不诚信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外部环境因素
研究者提及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学生课业负担和分数压力、课堂氛围、校园学术诚信文化、社会诚信文化等。有研究者指出,建立了新荣誉制度的学校,其学术不诚信行为要多于建立传统荣誉制度的学校,但少于没有建立荣誉制度的学校; Kim Pulver等认为学生的作弊行为以及他们对作弊行为的看法都受课堂环境的影响,他们指出,如果课堂使学生感到自己无足轻重,那么他们就不会积极地通过诚实的表现去取悦老师,如果老师传递给学生的是冷漠、漠视的感觉,那么学生更可能用不诚信的行为来“惩罚”老师的“距离感”,如果学生认为老师都不重视他们布置下的任务,那么学生更会认为这些任务不重要、与课程无关,是可以通过作弊来完成的。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社会诚信文化的发展、社会对诚信价值的尊重对大学生学术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积极的影响。
(三)关于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现象治理措施的研究
研究者针对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现象提出了营造校园诚信文化、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进行诚信道德的课程教育等几方面的措施。如有研究者认为中小型规模、寄宿制的大学适于建立传统荣誉制度而较大规模、非寄宿制的大学则更适于建立新荣誉制度,他们认为大型学校若要将学术诚信问题作为整个学校的议题似乎更有难度,而这恰恰是传统荣誉制度实施的重要基础之一。另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很重要,教师可以采用在教室里走动、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关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情、开展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和交流,及时地对学生的努力、成果给予认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教师也应适时、恰当地把握课堂动向,将自己的“干预”和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结合起来。有研究者认为,注重课程教育是必要的,例如将学术诚信道德的专门课程与专业伦理知识课程相结合。研究者还强调了建设诚信社会对学术诚信品质养成的重要性,例如有学者就发出了这样的反问:“我们在课堂上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但社会上出现种种‘鼓励’作弊或使作弊者获利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真的能教会学生不要作弊吗?”。Cam Caldwell提出了保证学术诚信的“十步骤”模式,具体地为:开展学术诚信的课程教学,确立明确的学术诚信目标;对大学教师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尽可能地向学生解释学校关于学术诚信的政策;建立配套的学术不诚信惩罚机制;强化学生知识产权意识;严格执行学术不诚信的惩罚机制;在学生、教师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学术诚信政策;完善大学的道德课程;建立规范的档案;从档案中分析、总结经验,促进学术诚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诚信教育研究可追溯至孔子时代,但学术诚信教育研究是随着近年来学术丑闻的增多日益引起学界关注的。现将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学术诚信内涵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学术诚信是指在追求学问、真理的过程中,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真理,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做到内诚于心,外化于人。也有学者将学术诚信的实质等同于学术道德。例如江新华、上官林武在《论大学学术道德教育》一文中提出,学术道德的内容是:学术研究活动应该追求知识创新;研究过程要实事求是;学术批判应坚持科学精神,尽力做到全面、客观和准确等,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大致与学术诚信的含义、价值观念相吻合。
(二)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学术诚信教育意义的研究
一些学者是从诚信的一般意义上来探讨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意义的。他们一致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根本。如,禹旭才指出诚信是未来社会对青少年的客观要求,是青少年孕育其他良好品德的基础,是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核心内容,是青少年不可迷失的品质;[8] 另有一些学者是专从学术诚信的角度探讨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必要性的。他们普遍认为,学术诚信不仅是指引大学生在学术道路上健康发展必备素质,而且是保证学术繁荣昌盛的源泉,更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关于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现象影响因素的研究
尽管学者考察的具体因素不尽相同,但都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入手的。如,刘培蕾将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归因于社会不诚信的大环境对校园的消极影响、网络的便利使学术不诚信的越轨成本降低、文化传统中科学精神的缺乏、大学学术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学术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不足六个方面,其中前五项是外因,最后一项是内因。
(四)关于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现象治理措施的研究
研究者们从大学生学术不诚信产生的原因出发,提出了“内外兼修”的治理措施。如,王恩华认为,大学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忠信的理念、建立学术承诺制、完善委托代理体制、加强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大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体系的建设、加强学术信用反馈评价体系、推行强制性学术责任赔偿制度。
三、研究反思
综上所述,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美国学界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丰硕,这无疑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但遗憾的是,美国学者多是站在自己国家的角度,以解决本国大学生学术不诚信问题为出发点,缺乏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因此进行中美两国学术诚信教育的比较研究具有必要性。而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及其相关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大多数研究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学术诚信的,得到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学术诚信的涵义,缺乏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明确界定;再者,横向比较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因此后续研究中,仍需拓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研究领域、细化其研究范畴。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