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2006—2014年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u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涟水县艾滋病流行状况,为艾滋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报告的2006-2014年涟水县艾滋病疫情数据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涟水县自2006年报告首例HIV 感染者以来,截止2014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HIV/AIDS 病例61 例,其中HIV 感染者39例,AIDS 患者22例,死亡16例。男性42例,女性19例,男女性别比为2.21:1。年龄分布以20~44岁青壮年为主,占总数的80.33%( 49/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2.46% (32/61) ; 其次为民工、家务及待业,分别占9.84%(6/61)。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85.25% (52/61) 。结论 涟水县艾滋病流行传播速度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持续扩散,开展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流行病学 特征
  涟水县地处江苏省北部,地处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四市交界处,县域面积16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13.7万。自2006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疫情逐年上升。为了解涟水县艾滋病流行现状及特征,对2006-2014 年报告的HIV/AIDS 资料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HIV/AIDS 疫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发病日期截至2014 年12 月31 日报告现住址为涟水县的HIV 感染人数和AIDS 发病人数。人口资料来源于涟水县统计年鉴。
  1.2 调查方法
  常规监测由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按国家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专业人员按调查表要求进行。
  1.3 分析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07 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6—2014年共报告新发现的HIV/AIDS 病例61例,年均发病率为0.63 /10 万。其中HIV感染者49例,AIDS 患者22例,报告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为0.16/10 万。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人群分布
  HIV/AIDS 病例61例中,男性42例,女性19例,男女性别比为2.21:1。年龄分布以20~44岁青壮年为主,占总数的80.33%( 49/61)。
  2.2.2 职业分布
  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2.46% (32/61) ; 其次为民工、家务及待业,分别占9.84%(6/61)。
  2.2.3 地区分布
  疫情波及全县33个乡镇中的22个乡镇,其中,涟城发病数最多,占发病总数的14.75%(9/61),其次是高沟、梁岔各6例。61例患者中,本地户籍53例,占发病总数的86.69%,外省8例(云南6例,四川1例,湖北1例)。
  2.2.4 感染途径
  61例病例中,经性接触传播52例(异性传播36例,同性传播16例),占85.25%(52/61);血液传播4例(输血3例,吸毒1例),占6.56%;母婴传播1例,原因不明4例。
  2.2.5 检测样本来源
  检测样本主要来源于自愿咨询检测、阳性者配偶或固定性伴侣、临床检查(包括术前检查、孕产妇检查、婚前检查和其它就诊者等)和羁押人群。
  3 讨论
  2006-2014年江苏省涟水县HIV/AIDS疫情呈上升趋势,与江苏省[1]疫情一致。近几年病例呈快速增长趋势,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与监测力度的加强、医疗机构筛查覆盖面加大、发现手段的增多等有关;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速了AIDS 的传播速度;三是对具有高危行为的HIV 感染者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致使感染HIV 的吸毒者和性工作者持续在社会上传播HIV。
  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男男同性传播上升趋势明显,与全国[2]流行特点一致,且占比更高;20~44岁青壮年病例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病例涉及的地区较多,职业呈现多样化;主要发现途径是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与专题调查。
  本文资料显示,以20~44岁年龄组为主,与其他地区报道类似[3,4]。由于该年龄组为性活跃人群,与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为主相一致。农民和民工的HIV 抗体阳性检出数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一方面说明此部分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接触到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信息有限,对艾滋病的防护措施不足,同时也表示我县的艾滋病疫情正在一般人群中传播,提示对大众的防治应进入工作常态化。
  患者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外地病例感染不可忽视。2006年发现的首例就是云南人,并且就这1例感染了本地3例,2007年婚进人员专题调查也发现了3例。2006年、2007年外地病例感染占两年发现总数的40%。由于流动人口、性乱人群的广泛存在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加,对我县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病例以异性传播途径为主,同性传播增长迅速。总体上,异性传播感染病例最多,是主要传播途径。对传播途径进行时间分布分析发现,从 2006 -2014年以异性传播为主,2007 年出现同性传播,比例呈迅速上升趋势。男男同性恋HIV/AIDS 患者的发现数不断增多,可能与我们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干预有关,也提示大力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阻止艾滋病病毒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1-5.
  [3]史太平,陈抒蕾,周建波.江苏常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 (12):826-827.
  [4]张锦华,冯丛华,卢丽嫦,等.浙江省宁海县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07,22(10):718.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比较CT、MRCP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诊断效果。方法:62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患者分别行CT、MRCP、B超+CT、B超+MRCP检查,记录并比较各种方法对肝胆管结石合并不同类型的肝胆管癌的诊断率。结果:CT和MRCP总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9.4%和85.5%,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MRCP对肝胆管结石合并结节型、团块型和胆管乳头型肝胆管癌诊断率略高于CT, P
目的:观察硫醇甲基锡化合物对实验动物SPF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毒害程度。方法:用硫醇甲基锡化合物剂量分别为464.0、215.0、100.0、46.4mg/kg·bw,给SPF级小鼠经口灌胃。结
【摘要】 目的 比较传统经后外侧入路和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58例61髋行微创小切口THA(微创组),30例30髋行常规切口THA(常规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围术期出血量、输血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无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8.3个月。微创组与常规
【摘 要】 目的:观察研究针灸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在中风偏瘫中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理疗联合康复护理。观察两组疗效、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
目的:评价增菌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痰及血液中结核杆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菌阴和难治性结核患者的痰液、血液以及增菌痰液、增菌血液分别进行FQ-PCR检测,比较相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