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涟水县艾滋病流行状况,为艾滋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报告的2006-2014年涟水县艾滋病疫情数据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涟水县自2006年报告首例HIV 感染者以来,截止2014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HIV/AIDS 病例61 例,其中HIV 感染者39例,AIDS 患者22例,死亡16例。男性42例,女性19例,男女性别比为2.21:1。年龄分布以20~44岁青壮年为主,占总数的80.33%( 49/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2.46% (32/61) ; 其次为民工、家务及待业,分别占9.84%(6/61)。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85.25% (52/61) 。结论 涟水县艾滋病流行传播速度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持续扩散,开展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流行病学 特征
涟水县地处江苏省北部,地处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四市交界处,县域面积16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13.7万。自2006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疫情逐年上升。为了解涟水县艾滋病流行现状及特征,对2006-2014 年报告的HIV/AIDS 资料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HIV/AIDS 疫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发病日期截至2014 年12 月31 日报告现住址为涟水县的HIV 感染人数和AIDS 发病人数。人口资料来源于涟水县统计年鉴。
1.2 调查方法
常规监测由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按国家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专业人员按调查表要求进行。
1.3 分析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07 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6—2014年共报告新发现的HIV/AIDS 病例61例,年均发病率为0.63 /10 万。其中HIV感染者49例,AIDS 患者22例,报告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为0.16/10 万。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人群分布
HIV/AIDS 病例61例中,男性42例,女性19例,男女性别比为2.21:1。年龄分布以20~44岁青壮年为主,占总数的80.33%( 49/61)。
2.2.2 职业分布
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2.46% (32/61) ; 其次为民工、家务及待业,分别占9.84%(6/61)。
2.2.3 地区分布
疫情波及全县33个乡镇中的22个乡镇,其中,涟城发病数最多,占发病总数的14.75%(9/61),其次是高沟、梁岔各6例。61例患者中,本地户籍53例,占发病总数的86.69%,外省8例(云南6例,四川1例,湖北1例)。
2.2.4 感染途径
61例病例中,经性接触传播52例(异性传播36例,同性传播16例),占85.25%(52/61);血液传播4例(输血3例,吸毒1例),占6.56%;母婴传播1例,原因不明4例。
2.2.5 检测样本来源
检测样本主要来源于自愿咨询检测、阳性者配偶或固定性伴侣、临床检查(包括术前检查、孕产妇检查、婚前检查和其它就诊者等)和羁押人群。
3 讨论
2006-2014年江苏省涟水县HIV/AIDS疫情呈上升趋势,与江苏省[1]疫情一致。近几年病例呈快速增长趋势,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与监测力度的加强、医疗机构筛查覆盖面加大、发现手段的增多等有关;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速了AIDS 的传播速度;三是对具有高危行为的HIV 感染者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致使感染HIV 的吸毒者和性工作者持续在社会上传播HIV。
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男男同性传播上升趋势明显,与全国[2]流行特点一致,且占比更高;20~44岁青壮年病例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病例涉及的地区较多,职业呈现多样化;主要发现途径是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与专题调查。
本文资料显示,以20~44岁年龄组为主,与其他地区报道类似[3,4]。由于该年龄组为性活跃人群,与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为主相一致。农民和民工的HIV 抗体阳性检出数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一方面说明此部分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接触到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信息有限,对艾滋病的防护措施不足,同时也表示我县的艾滋病疫情正在一般人群中传播,提示对大众的防治应进入工作常态化。
患者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外地病例感染不可忽视。2006年发现的首例就是云南人,并且就这1例感染了本地3例,2007年婚进人员专题调查也发现了3例。2006年、2007年外地病例感染占两年发现总数的40%。由于流动人口、性乱人群的广泛存在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加,对我县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病例以异性传播途径为主,同性传播增长迅速。总体上,异性传播感染病例最多,是主要传播途径。对传播途径进行时间分布分析发现,从 2006 -2014年以异性传播为主,2007 年出现同性传播,比例呈迅速上升趋势。男男同性恋HIV/AIDS 患者的发现数不断增多,可能与我们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干预有关,也提示大力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阻止艾滋病病毒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1-5.
[3]史太平,陈抒蕾,周建波.江苏常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 (12):826-827.
[4]张锦华,冯丛华,卢丽嫦,等.浙江省宁海县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07,22(10):718.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流行病学 特征
涟水县地处江苏省北部,地处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四市交界处,县域面积16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13.7万。自2006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疫情逐年上升。为了解涟水县艾滋病流行现状及特征,对2006-2014 年报告的HIV/AIDS 资料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HIV/AIDS 疫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发病日期截至2014 年12 月31 日报告现住址为涟水县的HIV 感染人数和AIDS 发病人数。人口资料来源于涟水县统计年鉴。
1.2 调查方法
常规监测由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按国家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专业人员按调查表要求进行。
1.3 分析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07 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6—2014年共报告新发现的HIV/AIDS 病例61例,年均发病率为0.63 /10 万。其中HIV感染者49例,AIDS 患者22例,报告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为0.16/10 万。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人群分布
HIV/AIDS 病例61例中,男性42例,女性19例,男女性别比为2.21:1。年龄分布以20~44岁青壮年为主,占总数的80.33%( 49/61)。
2.2.2 职业分布
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2.46% (32/61) ; 其次为民工、家务及待业,分别占9.84%(6/61)。
2.2.3 地区分布
疫情波及全县33个乡镇中的22个乡镇,其中,涟城发病数最多,占发病总数的14.75%(9/61),其次是高沟、梁岔各6例。61例患者中,本地户籍53例,占发病总数的86.69%,外省8例(云南6例,四川1例,湖北1例)。
2.2.4 感染途径
61例病例中,经性接触传播52例(异性传播36例,同性传播16例),占85.25%(52/61);血液传播4例(输血3例,吸毒1例),占6.56%;母婴传播1例,原因不明4例。
2.2.5 检测样本来源
检测样本主要来源于自愿咨询检测、阳性者配偶或固定性伴侣、临床检查(包括术前检查、孕产妇检查、婚前检查和其它就诊者等)和羁押人群。
3 讨论
2006-2014年江苏省涟水县HIV/AIDS疫情呈上升趋势,与江苏省[1]疫情一致。近几年病例呈快速增长趋势,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与监测力度的加强、医疗机构筛查覆盖面加大、发现手段的增多等有关;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速了AIDS 的传播速度;三是对具有高危行为的HIV 感染者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致使感染HIV 的吸毒者和性工作者持续在社会上传播HIV。
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男男同性传播上升趋势明显,与全国[2]流行特点一致,且占比更高;20~44岁青壮年病例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病例涉及的地区较多,职业呈现多样化;主要发现途径是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与专题调查。
本文资料显示,以20~44岁年龄组为主,与其他地区报道类似[3,4]。由于该年龄组为性活跃人群,与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为主相一致。农民和民工的HIV 抗体阳性检出数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一方面说明此部分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接触到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信息有限,对艾滋病的防护措施不足,同时也表示我县的艾滋病疫情正在一般人群中传播,提示对大众的防治应进入工作常态化。
患者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外地病例感染不可忽视。2006年发现的首例就是云南人,并且就这1例感染了本地3例,2007年婚进人员专题调查也发现了3例。2006年、2007年外地病例感染占两年发现总数的40%。由于流动人口、性乱人群的广泛存在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加,对我县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病例以异性传播途径为主,同性传播增长迅速。总体上,异性传播感染病例最多,是主要传播途径。对传播途径进行时间分布分析发现,从 2006 -2014年以异性传播为主,2007 年出现同性传播,比例呈迅速上升趋势。男男同性恋HIV/AIDS 患者的发现数不断增多,可能与我们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干预有关,也提示大力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阻止艾滋病病毒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1-5.
[3]史太平,陈抒蕾,周建波.江苏常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 (12):826-827.
[4]张锦华,冯丛华,卢丽嫦,等.浙江省宁海县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07,22(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