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冉昌光教授《枝叶情——哲学·文化·教育论》的学术著作,遴选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是一本具有自身内在逻辑体系的新书。作为四川大学教师学术论丛中的一本,该书副题点明了理论成果的内容、范围,主题则点化了学术研究的旨向、志趣,从而使该书呈现如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研究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备
辩证法理论是冉教授学术研究的重头戏,第一篇用了8章篇幅来展现他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首先,该篇从辩证法的规定开始立论,对辩证法是什么做出了全面准确的归纳概括和阐释说明,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次,对辩证法的核心范畴——联系的新论和重新定位,确立了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应有地位,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再次,对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反思,厘清了教材和教师常常把联系和发展作为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的常识问题,指出了科学性、革命性和方法论性质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本体论、方法论和应用论三大原则。最后,研讨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涉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运动的平衡与不平衡等理论问题,概括和提炼了毛泽东关于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规律的新观点,在方法论上提出了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质,需要把握事物的最佳量。从该书辩证法研究方面来看,笔者虽得其皮毛,但其完善的逻辑结构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也大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第二篇重点研讨了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与思想解放问题,提出了坚持实践标准确保思想解放的科学性和正确理解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检验等重要观点。第三篇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问题——人权问题,指出人权问题本质上是哲学问题,探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权思想。这些研究内容呈现了丰富的主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方面的重要理论问题,展示了该书理论研究的宽度和厚度,形成了自身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此外,《枝叶情》在明显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广博性特征的同时,也强烈折射了理论研究精深性的显著特征。
一、实践指导有力,现实针对性强
理论研究的广博性和精深性是为明道,其根本归宿和价值实现则在于传道。学术研究是为理论应用,理论应用即指导实践,指导实践即重点指向人才培养,这是全书传道的内核和灵魂。该书前三篇涉及哲学问题,第四篇探讨文化及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但各篇章细微处无不关涉教育问题。
第一篇辩证法的研究和应用,作者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树始终指向重大的现实社会问题,提出运用哲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旧体制转换,运用哲学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我国建设和发展中国家、地方和部门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从学术研究的实际成效看,“论联系”和“再论联系”两篇论文就重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一些重要学术观点也吸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中,对哲学原理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二篇实践标准与思想解放,更是把实践标准的学术探讨最终落脚于充分发挥主体奋斗精神,大胆实践,推动改革开放这一宏大叙事。第三篇人权问题的哲学思考,作者开宗明义指明“从哲学上研究人权,就是为深化人权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这些学术问题不仅抓住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且坚守关注重大现实社会问题是学者的责任和使命,秉持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导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理论实践结合,堪称学术典范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该书最为鲜明的特点。第四篇共八章,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最具说服力。文化研究目的是加強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研究是为文化素质教育做铺垫和准备。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文化只有化人才能彰显文化的力量。中国文化可以自信,但须阐明中国文化何以自信,才可以使中华民族面对外来文化激荡时具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作者条分缕析,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科学指导,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颇具说服力。文化自信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自信,只有这些理论问题从学术层面解决了,才能有力地推进民族文化发展,才能有效地在代际之间传承民族文化,这就涉及到实践层面的人才培养问题以及在代际之间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就如何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作者提出,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既涉及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发展问题,也涉及在代际之间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回答了传承什么文化、在代际之间如何传承文化的问题。换言之,无论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还是在代际之间传承文化,都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代际之间传承何种文化,那就是社会文明的结晶、时代精神的总结、推动社会前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就中华民族而言,就要在代际之间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者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本身发展前进的正确方向,而且也是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基本原则。同时,作者还强调了批判继承、学习借鉴、尊重规律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本要求。代际之间文化传承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内容,进而言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是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质量和文化素质教育质量。
冉昌光教授曾作为全国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对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而且更体现在实践推动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文教战线探求的核心问题,作者分两章对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基本界定,揭示了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关联。接着,提出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尤其重点探讨了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提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策略、内容和指标体系等等。再次,分享了综合大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阐明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的重点、特点、着眼点和关键点,剖析了人文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最后,指出阅读在人的社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学习文化经典,这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创新精神、提高人生境界,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推动方面,专章论述了实践锻炼是大学生领悟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探讨了文科学生代职实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总的说来,理论研究不仅仅在于立言,更在于立功。成就立言和立功,根本和关键在于立德,立德立言立功三者统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大学教师,秉持大学之道的根本,那就是明德和立德。自身的德行修养是立言和立功的基础,只有高深的德行修养,才能为立言立功奠定深厚的基石。因此,《枝叶情》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其根源在于作者的德行修养和人格魅力,也就是根植于教书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这份教师情怀。
一、研究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备
辩证法理论是冉教授学术研究的重头戏,第一篇用了8章篇幅来展现他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首先,该篇从辩证法的规定开始立论,对辩证法是什么做出了全面准确的归纳概括和阐释说明,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次,对辩证法的核心范畴——联系的新论和重新定位,确立了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应有地位,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再次,对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反思,厘清了教材和教师常常把联系和发展作为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的常识问题,指出了科学性、革命性和方法论性质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本体论、方法论和应用论三大原则。最后,研讨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涉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运动的平衡与不平衡等理论问题,概括和提炼了毛泽东关于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规律的新观点,在方法论上提出了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质,需要把握事物的最佳量。从该书辩证法研究方面来看,笔者虽得其皮毛,但其完善的逻辑结构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也大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第二篇重点研讨了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与思想解放问题,提出了坚持实践标准确保思想解放的科学性和正确理解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检验等重要观点。第三篇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问题——人权问题,指出人权问题本质上是哲学问题,探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权思想。这些研究内容呈现了丰富的主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方面的重要理论问题,展示了该书理论研究的宽度和厚度,形成了自身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此外,《枝叶情》在明显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广博性特征的同时,也强烈折射了理论研究精深性的显著特征。
一、实践指导有力,现实针对性强
理论研究的广博性和精深性是为明道,其根本归宿和价值实现则在于传道。学术研究是为理论应用,理论应用即指导实践,指导实践即重点指向人才培养,这是全书传道的内核和灵魂。该书前三篇涉及哲学问题,第四篇探讨文化及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但各篇章细微处无不关涉教育问题。
第一篇辩证法的研究和应用,作者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树始终指向重大的现实社会问题,提出运用哲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旧体制转换,运用哲学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我国建设和发展中国家、地方和部门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从学术研究的实际成效看,“论联系”和“再论联系”两篇论文就重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一些重要学术观点也吸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中,对哲学原理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二篇实践标准与思想解放,更是把实践标准的学术探讨最终落脚于充分发挥主体奋斗精神,大胆实践,推动改革开放这一宏大叙事。第三篇人权问题的哲学思考,作者开宗明义指明“从哲学上研究人权,就是为深化人权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这些学术问题不仅抓住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且坚守关注重大现实社会问题是学者的责任和使命,秉持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导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理论实践结合,堪称学术典范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该书最为鲜明的特点。第四篇共八章,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最具说服力。文化研究目的是加強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研究是为文化素质教育做铺垫和准备。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文化只有化人才能彰显文化的力量。中国文化可以自信,但须阐明中国文化何以自信,才可以使中华民族面对外来文化激荡时具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作者条分缕析,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科学指导,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颇具说服力。文化自信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自信,只有这些理论问题从学术层面解决了,才能有力地推进民族文化发展,才能有效地在代际之间传承民族文化,这就涉及到实践层面的人才培养问题以及在代际之间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就如何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作者提出,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既涉及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发展问题,也涉及在代际之间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回答了传承什么文化、在代际之间如何传承文化的问题。换言之,无论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还是在代际之间传承文化,都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代际之间传承何种文化,那就是社会文明的结晶、时代精神的总结、推动社会前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就中华民族而言,就要在代际之间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者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本身发展前进的正确方向,而且也是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基本原则。同时,作者还强调了批判继承、学习借鉴、尊重规律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本要求。代际之间文化传承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内容,进而言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是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质量和文化素质教育质量。
冉昌光教授曾作为全国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对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而且更体现在实践推动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文教战线探求的核心问题,作者分两章对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基本界定,揭示了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关联。接着,提出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尤其重点探讨了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提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策略、内容和指标体系等等。再次,分享了综合大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阐明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的重点、特点、着眼点和关键点,剖析了人文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最后,指出阅读在人的社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学习文化经典,这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创新精神、提高人生境界,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推动方面,专章论述了实践锻炼是大学生领悟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探讨了文科学生代职实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总的说来,理论研究不仅仅在于立言,更在于立功。成就立言和立功,根本和关键在于立德,立德立言立功三者统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大学教师,秉持大学之道的根本,那就是明德和立德。自身的德行修养是立言和立功的基础,只有高深的德行修养,才能为立言立功奠定深厚的基石。因此,《枝叶情》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其根源在于作者的德行修养和人格魅力,也就是根植于教书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这份教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