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学分制的概念进行阐述和解释,根据国内情况列举出学分制的几种功能。分析国内本科院校学分制的历史和环境,提出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学分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分;高职高专;培训机构
1.什么是学分制
1.1 学分制的概念
学分制不是一个新概念,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学分制根据实施阶段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
既有学年限制的特征,又有完全学分制的特征。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长处,比如,在对课程的选修方面,给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度等。
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1.2 学分制的计量功能
作为测量学生学习量的工具或手段,这是学分制最早出现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选课制。为了方便计算学生的学习量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计量单位——“学分”。目前不同的学校对学分计算办法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是与一定学时挂钩。
1.3 学分制的流通功能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寻求高等教育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欧盟启动了“伊拉斯莫”计划,该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立一套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学分互换系统,使在不同高校学习的学生能够互相转换,促进学生自由流动。
1.4 学分制的契约功能
传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基于一种知识传授关系以及道德教养关系,这种理解使教师往往以一个知识传播者或道德宣教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甚至还赋予教师监护的职责,“教不严,师之惰”。而学校部门往往也站在监护或管理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由于这种理解的偏差,使学校经常处在一种错位和非常尴尬的境地。
1.5 学分制的收费办法
2011年7月15日,湖北省物价局正式公布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湖北省将开始执行高校学分制收费,学费包括专业注册学费和课程学分学费,前者按学年收取,后者实行“先选课后缴费”的原则。
实行学分制后,对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高校给予一次免费补考和重修的机会;补考不及格的学生重新学习该课程,学校可以收取学分学费;学生在专业之外加修的课程(如辅修、双学位、重修等),按实际学分收取学分学费。
申请免听课程的学生,须按要求完成该课程作业和考试,并缴纳该课程1/4的学分学费;申请免修课程或是参加旁听的学生,不需缴纳该课程学分学费。
2.学分制实施的环境
2.1 学分制历史与现状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学分制的实施实际上就是“选修课”的实施。简单的说,让校内的学生自由的选择学校内所有系院各种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的同时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不仅提高了各个系院的教学交流,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下是高职高专学校学分制的一个基本概念,仅供参考,表1-1。
学分制虽然国内很多大学院校都在实行,但是基本上都是只学其表,不重其实,根本没有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始终都是“笼子里遛鸟”,“蛋糕”在学校招生后就分配好了,所有老师都指望按照职称“等分蛋糕”,不用担心没有学生,不用担心没有课上。这种传统方式,造成了现在大学里老师缺乏竞争力,不图进取,一切指望学校。
学分制可以彻底打破原有格局,一方面可以合理化分配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老师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把注意力从原来的职称放到学生身上,最终达到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社会竞争力的目的。
2.2 高职高专院校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2012年是高职高专院校面临挑战的新的一年。外部环境很严峻,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降,政策拨款有限,而且我们除了面临各个大学、高职院校的招生竞争,我们还要和一个更强大的对手“社会培训”进行竞争。
内部环境中,学校在加大招生和就业力度的同时,学校运行的最根本的教学环节始终是最核心的部分。教学水平永远是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然而,现在学校教学中有一些现象应该引起警觉,老师注意力都在职称上,不在学生身上。教授上基础课,老课程;新人上专业课,新课程。重待遇而不重水平。内部环境矛盾重重,教师职业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3.学分制实施的原因
3.1 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和提高自身竞争力息息相关
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应有别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教育为本位的教育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班建制,导师制,学分制更适合高职教育。
大多数高职院校属于地方自负盈亏的院校,而招生和就业是学生与家长衡量与选择学校的唯一标准。要想招生和就业好,关键还是教学质量,而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就是老师,提高老师的专业和教学能力成为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的首要大事。
3.2 培训机构的成功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培训学校既没有政府拨款,也没有一个过硬的文凭,但美斯坦福培训机构,云南爱因森培训学校,四川成都完美动力动画学院等等,他们每年仅仅在计算机专业的招生都上千之多,他们的招生和就业为什么好?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和他们的运营机制无不有很大关系。他们的课程有竞争力,可以吸引学生,靠的不是做广告,也不靠文凭,完全依靠一种口碑宣传。培训过的学生对老师的极大的认可,换来学生的口口相传的一种宣传,也换来学生认真的学习,最后就业成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也符合社会的竞争机制。
4.总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学生和培训学校的学生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是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才是第一位,他们喜欢的老师才是“名师”,而我们现在的“名师”是怎么评定出来的?他一年上多少课?认识几个学生?就业好的学生和“名师”有无直接关系?这都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振源.对实行学分制的认识与思考.【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01.05.
[2]刘清麟.对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构想.【期刊】职教论坛.2005.04.28.
[3]束剑华;孟祥凤. 论高职学分制的模式及特点.【期刊】职教论坛.2005.05.30.
[4]百度百科-学分制.2011 .
[5]符樱,吕苏佳,沈佳.中国教育新闻网.2011.07.16.
【关键词】学分;高职高专;培训机构
1.什么是学分制
1.1 学分制的概念
学分制不是一个新概念,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学分制根据实施阶段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
既有学年限制的特征,又有完全学分制的特征。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长处,比如,在对课程的选修方面,给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度等。
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1.2 学分制的计量功能
作为测量学生学习量的工具或手段,这是学分制最早出现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选课制。为了方便计算学生的学习量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计量单位——“学分”。目前不同的学校对学分计算办法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是与一定学时挂钩。
1.3 学分制的流通功能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寻求高等教育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欧盟启动了“伊拉斯莫”计划,该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立一套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学分互换系统,使在不同高校学习的学生能够互相转换,促进学生自由流动。
1.4 学分制的契约功能
传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基于一种知识传授关系以及道德教养关系,这种理解使教师往往以一个知识传播者或道德宣教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甚至还赋予教师监护的职责,“教不严,师之惰”。而学校部门往往也站在监护或管理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由于这种理解的偏差,使学校经常处在一种错位和非常尴尬的境地。
1.5 学分制的收费办法
2011年7月15日,湖北省物价局正式公布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湖北省将开始执行高校学分制收费,学费包括专业注册学费和课程学分学费,前者按学年收取,后者实行“先选课后缴费”的原则。
实行学分制后,对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高校给予一次免费补考和重修的机会;补考不及格的学生重新学习该课程,学校可以收取学分学费;学生在专业之外加修的课程(如辅修、双学位、重修等),按实际学分收取学分学费。
申请免听课程的学生,须按要求完成该课程作业和考试,并缴纳该课程1/4的学分学费;申请免修课程或是参加旁听的学生,不需缴纳该课程学分学费。
2.学分制实施的环境
2.1 学分制历史与现状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学分制的实施实际上就是“选修课”的实施。简单的说,让校内的学生自由的选择学校内所有系院各种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的同时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不仅提高了各个系院的教学交流,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下是高职高专学校学分制的一个基本概念,仅供参考,表1-1。
学分制虽然国内很多大学院校都在实行,但是基本上都是只学其表,不重其实,根本没有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始终都是“笼子里遛鸟”,“蛋糕”在学校招生后就分配好了,所有老师都指望按照职称“等分蛋糕”,不用担心没有学生,不用担心没有课上。这种传统方式,造成了现在大学里老师缺乏竞争力,不图进取,一切指望学校。
学分制可以彻底打破原有格局,一方面可以合理化分配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老师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把注意力从原来的职称放到学生身上,最终达到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社会竞争力的目的。
2.2 高职高专院校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2012年是高职高专院校面临挑战的新的一年。外部环境很严峻,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降,政策拨款有限,而且我们除了面临各个大学、高职院校的招生竞争,我们还要和一个更强大的对手“社会培训”进行竞争。
内部环境中,学校在加大招生和就业力度的同时,学校运行的最根本的教学环节始终是最核心的部分。教学水平永远是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然而,现在学校教学中有一些现象应该引起警觉,老师注意力都在职称上,不在学生身上。教授上基础课,老课程;新人上专业课,新课程。重待遇而不重水平。内部环境矛盾重重,教师职业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3.学分制实施的原因
3.1 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和提高自身竞争力息息相关
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应有别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教育为本位的教育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班建制,导师制,学分制更适合高职教育。
大多数高职院校属于地方自负盈亏的院校,而招生和就业是学生与家长衡量与选择学校的唯一标准。要想招生和就业好,关键还是教学质量,而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就是老师,提高老师的专业和教学能力成为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的首要大事。
3.2 培训机构的成功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培训学校既没有政府拨款,也没有一个过硬的文凭,但美斯坦福培训机构,云南爱因森培训学校,四川成都完美动力动画学院等等,他们每年仅仅在计算机专业的招生都上千之多,他们的招生和就业为什么好?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和他们的运营机制无不有很大关系。他们的课程有竞争力,可以吸引学生,靠的不是做广告,也不靠文凭,完全依靠一种口碑宣传。培训过的学生对老师的极大的认可,换来学生的口口相传的一种宣传,也换来学生认真的学习,最后就业成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也符合社会的竞争机制。
4.总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学生和培训学校的学生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是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才是第一位,他们喜欢的老师才是“名师”,而我们现在的“名师”是怎么评定出来的?他一年上多少课?认识几个学生?就业好的学生和“名师”有无直接关系?这都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振源.对实行学分制的认识与思考.【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01.05.
[2]刘清麟.对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构想.【期刊】职教论坛.2005.04.28.
[3]束剑华;孟祥凤. 论高职学分制的模式及特点.【期刊】职教论坛.2005.05.30.
[4]百度百科-学分制.2011 .
[5]符樱,吕苏佳,沈佳.中国教育新闻网.201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