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民族历史上号称“白衣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除朝鲜半岛拥有7000万人以外,仅中国境内就有190多万。
据有关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现有朝鲜族姓氏285个,除庚、栾、奥、熬等僻姓外,常见的有230个。其中中国有130个。这230个姓氏中有164个来源于中国,占70%以上,但其人口不足30%;源于朝鲜半岛土著民族的姓氏有66个,所占比例不足30%,但人口占70%以上。当然,在汉、满等民族当中也有来源于朝鲜民族的姓。
姓氏从王室开始扩延
朝鲜族使用姓氏的时间是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的。高句丽、新罗、百济是朝鲜族族源。使用姓氏开始于王室,然后扩展到贵族阶层,最后缓慢地普及到黎民百姓。
《北史·高丽传》记载:“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因以高为氏。”朱蒙乃扶馀王子,公元前37年征服浑江流域的沸流、盖马、朱那等部落,在今辽宁桓仁县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纥升骨城”在高句丽开国王都五女山。40年后,王都移至鸭绿江岸国内城(今集安市),公元427年,又移到乐浪(今朝鲜平壤一带)。这是高句丽最先使用的姓氏。
关于新罗王室朴氏、昔氏和金氏的来源,各有一段神话传说:新罗开国王朴赫是由白马从天上带来的形似葫芦瓢的大卵中出生的,故取朴姓(瓢和朴朝鲜语中也同音);新罗第三代王昔脱鲜是从海上漂来的匣中诞生的,匣是由喜鹊护送来的,“鹊”字去掉“鸟”字成了“昔”字;金氏始祖首露王是从黄金卵中首先露出而生的,因此取姓为金,名为首露。
百济开国王温祚是朱蒙的次子,百济是他南下朝鲜半岛建立的国家。《周书·百济传》载:“百济者,其先盖马韩之属国,扶馀之别种。”所以温祚王“姓扶馀氏”。“韩之属国”在朝鲜半岛的南部,今韩国领域,史称“三韩”,即马韩、辰韩、弁韩。《北史·新罗传》记载:“辰韩亦曰秦韩,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所以百济臣民“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
王室得姓后,由国王向臣民赐姓。如朱蒙王对跟随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再思赐为“克室氏”,武骨赐为“仲室氏”,墨居赐为“山室氏”。长寿王(413~491年在位)时期,高句丽姓氏有了较快的发展,除高氏外,还有工、礼、马、于、周、孙、董、芮、渊、工支、明支、优松等20多个姓。
《三国史记》第一卷中载:公元32年,新罗国儒理王赐阏川杨山村长阏平为“李”氏,赐突山高墟村长苏伐都和为“崔”氏,赐茂山大树村长俱礼马为“孙”氏,赐嘴山珍子村长智虎为“郑”氏,赐金山加利村长祗陀为“裴”氏,赐明活山高耶村长虎珍为“薛”氏。朝鲜族许氏,源于新罗金首露王妃许皇玉。许皇玉是阿陀国(现印度)君王的公主,被金首露纳为妃,生了10个儿子,国王将其次子随母姓赐为许。从此,金海氏与许氏禁婚,因为首露王是金海金氏,而许氏实际上就是首露王的后代。另外,唐朝李瑗之子在新罗景文王(861~874年在位)时期居朝鲜半岛,因击退倭寇有功,被赐姓为安,意在国泰民安。
百济国是第13代近肖古王(346~375年在位)时期逐渐扩延姓氏的,《新唐书·百济传》说:“百济……有六方,方流十郡,大姓有沙氏、燕氏……”《北史·百济传》中也说,百济国除扶馀氏外有沙、燕、解、真、国、苗、木、王、张、司马、首弥、黑齿等姓。
高丽太祖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统一新罗、百济、高句丽后建立了高丽王朝,他对开国功臣分别赐姓,赐弘述为“洪”氏,百玉为“裴”氏,三能为“申”氏,沙贵为“卜”氏等。王建还赐姓给众多的外国归化者,其中很多是中国人,还有日本人归化的槐山“占”氏、金海“金”氏、友鹿“金”氏;越南人归化的花山“李”氏、阿拉伯人归化的德水“张”氏;维吾尔人归化的林川“李”氏等。建高丽国初期,忠清道木川一带人不服高丽王朝管辖,屡次叛乱,王建大怒,分别赐给叛乱者以牛、象、豚、獐之类的兽姓。后来,他们的后代将原姓分别改为朝鲜语同音字于、尚、顿、张等姓氏。
朝鲜族平民普遍使用姓氏,是从公元1047年高丽文宗王朝开始的,那时朝廷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对无姓氏者干脆取消报考资格,以强化姓氏的使用。而奴婢实行姓氏,是在李朝后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
姓氏的发展是随社会的进步和王朝的更替而决定的,1782年朝鲜李朝中后期出版的《增补文献备考》中称,李朝初期,朝鲜族姓氏多达上千个,经“壬辰倭乱”、“丙子胡乱”后只剩289个姓,后来收录为496个。
从本贯看民族血脉融合
如果把姓氏比作一棵树,那么本贯就是根。本贯,简言之就是始祖的世居之地。从朝鲜族姓氏看,除王室外,后代人多数是把国王对国家的功臣、从一品以上的官员及国外归化者所赐的食邑地,尊为本贯。
源于朝鲜半岛土著的金、李、朴、崔是大姓,根深叶茂,子孙众多,在朝鲜族人口中占很大比重。据《东国万姓》记载,历史上这四大姓的本贯分别有120个、116个、51个、43个。郑、姜、赵、尹、张、林等姓也是名门望族,子孙繁盛。1930年人口统计表明,全世界285个朝鲜族姓氏本贯有795个。一姓多本的原因是,姓氏在发展过程中分派出了若干个“流”,即宗派,所以一“源”多“流”,一个“流”一个本贯。尤其是源于中国的姓氏,大多本贯定在朝鲜半岛,此乃中始祖的本籍。分析“源”与“流”,除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同本外,还出现无血缘关系的异姓同本、同姓不同始祖不同本贯的同族异本、异族异本同姓、同族同本异姓、异族同本同姓等复杂情况。
朝鲜族姓氏中为何源于中国的姓氏占大多数?
中朝两国是一江之隔的唇齿之国,但在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之前并未形成鸭绿江国界,那时在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土著中就融合了汉民族及中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民族的融合是通过通婚方式来最终完成的。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设立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时,北中国一些亡命者纷纷南下朝鲜半岛。公元 668年,唐朝与新罗联手灭高句丽时,一部分原高句丽居民随唐兵回鸭绿江北岸中国,一部分人遗留朝鲜半岛后成为王建高丽国的臣民。
因为朝鲜曾是中国的藩属国,朝廷官员往来频繁,有的定居朝鲜半岛,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国的逃亡者不时地流入朝鲜半岛,所以有许多氏族的原始祖是中国人,但中始祖是朝鲜人,因为本贯定在朝鲜。如吕不韦的后裔御梅,在唐僖宗时期出使新罗,后定居于庆尚北道星州,其后代便以吕御梅为始祖,以朝鲜星州为本贯,成为星州吕氏。高丽开国王王建,他的祖先是从中国迁徙到新罗的,后代尊王建为开城王氏始祖。
元顺帝时,大长公主嫁给了高丽恭愍王,随行赴高丽的翰林学士、孔子第54代孙孔绍,被任命为“门下郎平章事”,分封于庆尚道昌原,成为朝鲜族孔氏祖先。诸葛亮第19代孙诸葛公舜,于新罗兴德王时赴朝鲜半岛定居,后代把他尊为一世祖,以先祖居住地中国河南省南阳为本贯。
诸如此类先祖原籍在中国的朝鲜族姓氏还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据统计,在164个源于中国的朝鲜族姓氏中,隋唐时去朝鲜半岛的有49个姓,五代至宋代有55个姓,元代有18个姓,明代有23个姓,清代有4个姓,弄不清年代的有15个姓(李永勋:《朝鲜族姓氏漫谈》)。
民族交融是双向的,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时期,古代朝鲜的文臣武官及平民流入中国后成为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例子也不少,两《唐书》、《金史》、《元史》、《明史》等正史中均有记载。流入中国的朝鲜族有的改为汉姓,或成为汉族。如明末清初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是辽宁铁岭人,其子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梓等皆为名将,世称“辽东将家”,其后裔以铁岭为中心遍布辽东。溯其源,李成梁祖代为朝鲜族星州李氏,其始祖李纯由曾任新罗王朝宰相。
朴姓源于朝鲜半岛的土著,是纯正的朝鲜族人,但在我国辽宁、河北、吉林等省,竟然有汉族朴姓和满族朴姓,他们群居于朴家屯或朴家大院,一查祖谱,原来祖辈全是朝鲜人,至于在哪个年代迁徙中国的,大都说不清楚。
在《辽东文献征略》中说,朝鲜族姓氏融入满族八旗的有42个姓,“此诸姓在先世皆居朝鲜易州、平壤等处。于清初被俘者以为包衣人”。这42姓中,金、傅、柏、刘、杨、伊、宋、车、万、江、边、何、郑、郭、沈、方、秦姓融入正黄旗,韩、崔、丁、曹姓融入正红旗,张、耿姓融入正蓝旗,李、冈、陈、孙、林、马姓融入镶蓝旗,洪、黄、佟、亘、辛姓融入正白旗,朴、吴、文、任、孟、田、徐、闵姓融入镶白旗。
中原文化对朝鲜族姓氏的影响
中原汉民族文化对朝鲜文化及朝鲜族姓氏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从朝鲜族姓氏诞生的那天起就被中原文化深深濡染,并与之产生了无法割舍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朝鲜族继承了中原汉民族姓氏文化的衣钵。
朝鲜族姓氏全部使用汉字,其姓名结构同汉民族完全一致。每个人的姓并非孤立存在,它代表着氏族集团的整体,是氏族集团的代号。名字才是个体的符号,内含汉语含义,只不过译成朝鲜语呼唤而已。朝鲜语姓氏不像日本那样主张一家一姓、女人出嫁了随夫姓,也不像俄罗斯那样名在前姓在后,更不像东南亚一些国家那样有名无姓。朝鲜族姓氏制度决定了它的稳定性(除特殊情况外),姓只能代代相传,女人出嫁了也不能随夫更改,姓在前名在后的顺序也不能颠倒。女人入婆家家谱,不入娘家家谱。只要是同本同姓,从老祖宗开始同辈分的男性共用一个字, 这样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不管过几百年上千年,也能找到自己的同宗血脉,辈分也不会错乱(近代这个传统开始被打乱)。甚至,朝鲜族人的名字与汉民族相重或相近,男性惯用天、龙、海、阳、光、明、德、国等字眼,女性惯用莲、花、月、春、香、玉、淑、美等字眼,因此单看姓名很难辨清是哪个民族。
朝鲜族姓氏形态之所以与汉民族如出一辙,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实际上朝鲜民族在形成之初就融进了汉民族文化,从周朝时箕子入朝鲜开始,中国历朝历代士大夫与平民不间断地流入朝鲜半岛归化为朝鲜民族,归化时必然把中原汉民族文化带入进去。古代朝鲜尊孔尚儒,提倡孔孟之道,尊崇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而且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更甚于汉民族。此其一。
古代朝鲜的社会制度也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以皇权为中心运转统治机器,并效仿中国的分封制、官爵制、科举制等,建立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姓氏制度也不例外。此其二。
朝鲜语源于秽貊语,北活沮与扶馀、高句丽同属秽貊语族。而朝鲜文字的发明使用,是从1544年李朝时期开始,距今不过400余年,在这之前朝鲜族通用的文字是汉字。《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官衙公文、吟诗作文皆用汉文。就连某些汉字译成朝鲜文后其读音与汉字仍相同或相近,如“山”字译成朝鲜文也读作“shān”,“王”字译成朝鲜文也读作“wánɡ”等等,例子不胜枚举。而且,朝鲜文字也同汉字一样,上下左右结构,只不过用拼音字母拼成字而已。此其三。
所有这些,自然而然地渗透和影响了朝鲜族姓氏文化。
——————————————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县政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据有关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现有朝鲜族姓氏285个,除庚、栾、奥、熬等僻姓外,常见的有230个。其中中国有130个。这230个姓氏中有164个来源于中国,占70%以上,但其人口不足30%;源于朝鲜半岛土著民族的姓氏有66个,所占比例不足30%,但人口占70%以上。当然,在汉、满等民族当中也有来源于朝鲜民族的姓。
姓氏从王室开始扩延
朝鲜族使用姓氏的时间是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的。高句丽、新罗、百济是朝鲜族族源。使用姓氏开始于王室,然后扩展到贵族阶层,最后缓慢地普及到黎民百姓。
《北史·高丽传》记载:“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因以高为氏。”朱蒙乃扶馀王子,公元前37年征服浑江流域的沸流、盖马、朱那等部落,在今辽宁桓仁县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纥升骨城”在高句丽开国王都五女山。40年后,王都移至鸭绿江岸国内城(今集安市),公元427年,又移到乐浪(今朝鲜平壤一带)。这是高句丽最先使用的姓氏。
关于新罗王室朴氏、昔氏和金氏的来源,各有一段神话传说:新罗开国王朴赫是由白马从天上带来的形似葫芦瓢的大卵中出生的,故取朴姓(瓢和朴朝鲜语中也同音);新罗第三代王昔脱鲜是从海上漂来的匣中诞生的,匣是由喜鹊护送来的,“鹊”字去掉“鸟”字成了“昔”字;金氏始祖首露王是从黄金卵中首先露出而生的,因此取姓为金,名为首露。
百济开国王温祚是朱蒙的次子,百济是他南下朝鲜半岛建立的国家。《周书·百济传》载:“百济者,其先盖马韩之属国,扶馀之别种。”所以温祚王“姓扶馀氏”。“韩之属国”在朝鲜半岛的南部,今韩国领域,史称“三韩”,即马韩、辰韩、弁韩。《北史·新罗传》记载:“辰韩亦曰秦韩,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所以百济臣民“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
王室得姓后,由国王向臣民赐姓。如朱蒙王对跟随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再思赐为“克室氏”,武骨赐为“仲室氏”,墨居赐为“山室氏”。长寿王(413~491年在位)时期,高句丽姓氏有了较快的发展,除高氏外,还有工、礼、马、于、周、孙、董、芮、渊、工支、明支、优松等20多个姓。
《三国史记》第一卷中载:公元32年,新罗国儒理王赐阏川杨山村长阏平为“李”氏,赐突山高墟村长苏伐都和为“崔”氏,赐茂山大树村长俱礼马为“孙”氏,赐嘴山珍子村长智虎为“郑”氏,赐金山加利村长祗陀为“裴”氏,赐明活山高耶村长虎珍为“薛”氏。朝鲜族许氏,源于新罗金首露王妃许皇玉。许皇玉是阿陀国(现印度)君王的公主,被金首露纳为妃,生了10个儿子,国王将其次子随母姓赐为许。从此,金海氏与许氏禁婚,因为首露王是金海金氏,而许氏实际上就是首露王的后代。另外,唐朝李瑗之子在新罗景文王(861~874年在位)时期居朝鲜半岛,因击退倭寇有功,被赐姓为安,意在国泰民安。
百济国是第13代近肖古王(346~375年在位)时期逐渐扩延姓氏的,《新唐书·百济传》说:“百济……有六方,方流十郡,大姓有沙氏、燕氏……”《北史·百济传》中也说,百济国除扶馀氏外有沙、燕、解、真、国、苗、木、王、张、司马、首弥、黑齿等姓。
高丽太祖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统一新罗、百济、高句丽后建立了高丽王朝,他对开国功臣分别赐姓,赐弘述为“洪”氏,百玉为“裴”氏,三能为“申”氏,沙贵为“卜”氏等。王建还赐姓给众多的外国归化者,其中很多是中国人,还有日本人归化的槐山“占”氏、金海“金”氏、友鹿“金”氏;越南人归化的花山“李”氏、阿拉伯人归化的德水“张”氏;维吾尔人归化的林川“李”氏等。建高丽国初期,忠清道木川一带人不服高丽王朝管辖,屡次叛乱,王建大怒,分别赐给叛乱者以牛、象、豚、獐之类的兽姓。后来,他们的后代将原姓分别改为朝鲜语同音字于、尚、顿、张等姓氏。
朝鲜族平民普遍使用姓氏,是从公元1047年高丽文宗王朝开始的,那时朝廷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对无姓氏者干脆取消报考资格,以强化姓氏的使用。而奴婢实行姓氏,是在李朝后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
姓氏的发展是随社会的进步和王朝的更替而决定的,1782年朝鲜李朝中后期出版的《增补文献备考》中称,李朝初期,朝鲜族姓氏多达上千个,经“壬辰倭乱”、“丙子胡乱”后只剩289个姓,后来收录为496个。
从本贯看民族血脉融合
如果把姓氏比作一棵树,那么本贯就是根。本贯,简言之就是始祖的世居之地。从朝鲜族姓氏看,除王室外,后代人多数是把国王对国家的功臣、从一品以上的官员及国外归化者所赐的食邑地,尊为本贯。
源于朝鲜半岛土著的金、李、朴、崔是大姓,根深叶茂,子孙众多,在朝鲜族人口中占很大比重。据《东国万姓》记载,历史上这四大姓的本贯分别有120个、116个、51个、43个。郑、姜、赵、尹、张、林等姓也是名门望族,子孙繁盛。1930年人口统计表明,全世界285个朝鲜族姓氏本贯有795个。一姓多本的原因是,姓氏在发展过程中分派出了若干个“流”,即宗派,所以一“源”多“流”,一个“流”一个本贯。尤其是源于中国的姓氏,大多本贯定在朝鲜半岛,此乃中始祖的本籍。分析“源”与“流”,除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同本外,还出现无血缘关系的异姓同本、同姓不同始祖不同本贯的同族异本、异族异本同姓、同族同本异姓、异族同本同姓等复杂情况。
朝鲜族姓氏中为何源于中国的姓氏占大多数?
中朝两国是一江之隔的唇齿之国,但在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之前并未形成鸭绿江国界,那时在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土著中就融合了汉民族及中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民族的融合是通过通婚方式来最终完成的。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设立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时,北中国一些亡命者纷纷南下朝鲜半岛。公元 668年,唐朝与新罗联手灭高句丽时,一部分原高句丽居民随唐兵回鸭绿江北岸中国,一部分人遗留朝鲜半岛后成为王建高丽国的臣民。
因为朝鲜曾是中国的藩属国,朝廷官员往来频繁,有的定居朝鲜半岛,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国的逃亡者不时地流入朝鲜半岛,所以有许多氏族的原始祖是中国人,但中始祖是朝鲜人,因为本贯定在朝鲜。如吕不韦的后裔御梅,在唐僖宗时期出使新罗,后定居于庆尚北道星州,其后代便以吕御梅为始祖,以朝鲜星州为本贯,成为星州吕氏。高丽开国王王建,他的祖先是从中国迁徙到新罗的,后代尊王建为开城王氏始祖。
元顺帝时,大长公主嫁给了高丽恭愍王,随行赴高丽的翰林学士、孔子第54代孙孔绍,被任命为“门下郎平章事”,分封于庆尚道昌原,成为朝鲜族孔氏祖先。诸葛亮第19代孙诸葛公舜,于新罗兴德王时赴朝鲜半岛定居,后代把他尊为一世祖,以先祖居住地中国河南省南阳为本贯。
诸如此类先祖原籍在中国的朝鲜族姓氏还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据统计,在164个源于中国的朝鲜族姓氏中,隋唐时去朝鲜半岛的有49个姓,五代至宋代有55个姓,元代有18个姓,明代有23个姓,清代有4个姓,弄不清年代的有15个姓(李永勋:《朝鲜族姓氏漫谈》)。
民族交融是双向的,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时期,古代朝鲜的文臣武官及平民流入中国后成为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例子也不少,两《唐书》、《金史》、《元史》、《明史》等正史中均有记载。流入中国的朝鲜族有的改为汉姓,或成为汉族。如明末清初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是辽宁铁岭人,其子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梓等皆为名将,世称“辽东将家”,其后裔以铁岭为中心遍布辽东。溯其源,李成梁祖代为朝鲜族星州李氏,其始祖李纯由曾任新罗王朝宰相。
朴姓源于朝鲜半岛的土著,是纯正的朝鲜族人,但在我国辽宁、河北、吉林等省,竟然有汉族朴姓和满族朴姓,他们群居于朴家屯或朴家大院,一查祖谱,原来祖辈全是朝鲜人,至于在哪个年代迁徙中国的,大都说不清楚。
在《辽东文献征略》中说,朝鲜族姓氏融入满族八旗的有42个姓,“此诸姓在先世皆居朝鲜易州、平壤等处。于清初被俘者以为包衣人”。这42姓中,金、傅、柏、刘、杨、伊、宋、车、万、江、边、何、郑、郭、沈、方、秦姓融入正黄旗,韩、崔、丁、曹姓融入正红旗,张、耿姓融入正蓝旗,李、冈、陈、孙、林、马姓融入镶蓝旗,洪、黄、佟、亘、辛姓融入正白旗,朴、吴、文、任、孟、田、徐、闵姓融入镶白旗。
中原文化对朝鲜族姓氏的影响
中原汉民族文化对朝鲜文化及朝鲜族姓氏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从朝鲜族姓氏诞生的那天起就被中原文化深深濡染,并与之产生了无法割舍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朝鲜族继承了中原汉民族姓氏文化的衣钵。
朝鲜族姓氏全部使用汉字,其姓名结构同汉民族完全一致。每个人的姓并非孤立存在,它代表着氏族集团的整体,是氏族集团的代号。名字才是个体的符号,内含汉语含义,只不过译成朝鲜语呼唤而已。朝鲜语姓氏不像日本那样主张一家一姓、女人出嫁了随夫姓,也不像俄罗斯那样名在前姓在后,更不像东南亚一些国家那样有名无姓。朝鲜族姓氏制度决定了它的稳定性(除特殊情况外),姓只能代代相传,女人出嫁了也不能随夫更改,姓在前名在后的顺序也不能颠倒。女人入婆家家谱,不入娘家家谱。只要是同本同姓,从老祖宗开始同辈分的男性共用一个字, 这样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不管过几百年上千年,也能找到自己的同宗血脉,辈分也不会错乱(近代这个传统开始被打乱)。甚至,朝鲜族人的名字与汉民族相重或相近,男性惯用天、龙、海、阳、光、明、德、国等字眼,女性惯用莲、花、月、春、香、玉、淑、美等字眼,因此单看姓名很难辨清是哪个民族。
朝鲜族姓氏形态之所以与汉民族如出一辙,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实际上朝鲜民族在形成之初就融进了汉民族文化,从周朝时箕子入朝鲜开始,中国历朝历代士大夫与平民不间断地流入朝鲜半岛归化为朝鲜民族,归化时必然把中原汉民族文化带入进去。古代朝鲜尊孔尚儒,提倡孔孟之道,尊崇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而且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更甚于汉民族。此其一。
古代朝鲜的社会制度也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以皇权为中心运转统治机器,并效仿中国的分封制、官爵制、科举制等,建立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姓氏制度也不例外。此其二。
朝鲜语源于秽貊语,北活沮与扶馀、高句丽同属秽貊语族。而朝鲜文字的发明使用,是从1544年李朝时期开始,距今不过400余年,在这之前朝鲜族通用的文字是汉字。《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官衙公文、吟诗作文皆用汉文。就连某些汉字译成朝鲜文后其读音与汉字仍相同或相近,如“山”字译成朝鲜文也读作“shān”,“王”字译成朝鲜文也读作“wánɡ”等等,例子不胜枚举。而且,朝鲜文字也同汉字一样,上下左右结构,只不过用拼音字母拼成字而已。此其三。
所有这些,自然而然地渗透和影响了朝鲜族姓氏文化。
——————————————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县政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