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的名与实

来源 :体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fa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语言学入手,以名实论为理论基础,对“体育”这个实词的“名”与“实”(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体育”的名与实不符的逻辑错误,提出了“应该把与‘体育’一词对应的‘实’归为‘教育’这一临近的属”的意见。
  关键词:体育概念;名实论;语词逻辑;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1-0005-05
  
  The designation and mea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E Song-lin
  (Department of Military-based Education,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2,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by basing hi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n the designation and meaning theory,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designation” and “meaning” the notional word “physical education”, pointed out such a logical error as that the design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its meaning, and put forward such an opinion as that the “meaning” corresponding to the word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long to such a proximity attribute as “education”.
  Key words: concep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designation and meaning theory;wording logic;education
  
  “体育”这个词耳熟能详,但它的内涵却自其出现在本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在1982年,这一问题还引起了国家体委(现在的国家体育总局)的重视,体委特意在烟台组织召开了一次专门探讨体育本质与概念问题的讨论会,并最终把体育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或称“大体育”和“小体育”,分别冠以“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的名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大和体育现象的复杂化,体育概念的争论在21世纪前后再次掀起高潮,各种观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本文对各种观点进行梳理,并从语言学入手,以名实论为基础,提出界定体育概念的意见。
  
  1体育概念的争论焦点
  
  目前国内体育界在体育概念上的争论焦点是“大体育”是否成立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分成两派:真义体育思想和大体育思想。主张真义体育的学者对国内大小体育的区分和界定提出了疑义。如林笑峰先生[1]毕生呼吁教育体育观,他指出要严格区分“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体育对应的是“physical education”,而不是“sport”。韩丹先生[2-6]在查阅了丰富的外文资料后指出,在国外sport和physical education从来不是一回事。赞同这一观点的还有吴翼鉴[7]、王学锋等[8-9]。龙天启先生[10]对广狭义体育的划分也持反对意见,“广义体育(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和狭义体育的定义上可以看出,这样的划分是不科学的,因为‘广’和‘狭’的区分应该只在于体育对象广、狭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也有很多人维护现在的界定方法,他们支持大体育概念的理由,大致有以下种种:首先有些学者声称这样的大体育概念(sport)在国外也存在,中国只是效仿而已;其次有些学者虽然意识到了概念上有不科学的地方,但建议维持原状。如刘秉果先生[11]认为:“体育作为广义概念的使用,是比较恰当的,对于这样一个社会上已经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的词语,我们就没必要对它的概念作较大的更动。”又如谭华先生[12]认为“应该维持‘体育是指所有非功利性、非艺术表演性的身体活动’这一规定,因为体育现在已经成为了亿万人约定成俗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内涵和定义不太现实,不如赋予‘体育’以新的意义和解释,在为数不多的学界人士中谋求一种共识”。再次有张洪潭先生[13]297-302认为“体育”一词不能译成“身体教育”,而应该译成“sport”。最后还有张庭华等[14]认为下定义不能限于形式逻辑,而应该用形象思维或自然语言逻辑。其目的是要否定形式逻辑的概念和本质,为大体育的正当性提供理论基础。
  统观体育概念的争论,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事实:1)现在体育界普遍认为体育是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总和,学校体育是大体育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即大体育观,把体育归为“社会活动”或“文化活动”等。如在体育院系统编教材中,把大体育(亦称体育运动)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义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5]2)就广义体育来讲,似乎没有一个现有概念能比较恰当地统领其麾下的三大领域。也就是说,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3者根本没有共同的质的规定性——所谓的大体育的本质。学校体育是教育,大众体育是生活方式,竞技体育却是一种产业(竞技娱乐业),可谓天壤之别。由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之间没有共同的大体育的本质,所以导致了大体育的定义在种差规定上一加再加,才导致了把临近的属向上一推再推,以至成为“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等的结果。
  对于以上体育概念的混乱现状,其中最需要澄清的地方有以下几点:第一,内涵与外延有反变关系——即内涵越大,外延越小。所以在体育外延不断扩大的同时,体育的内涵应该是缩小的,而不是和外延一样不断扩大。第二,一个概念中的种差规定必须能在所有外延中通约,如若不能就不能被定位为种差。就这一点来看,我国体育概念中的很多“种差”根本就不能通约到外延中的三大体育中去。如上面提到的体育院系统编教材中的大体育定义,其种差规定有: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有意义的、有组织的。其中第二点中的几个目的规定就无法在三大外延中通约,因为竞技体育(高水平竞技运动)就显然不是以增强体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这里的错误是:广义体育概念中的所有规定都应该是可以在所有体育外延中通约,而不是每一个规定对应一个体育外延。第三,把体育的临近的属说成是“社会活动”或“文化活动”时,其区分能力已经仅限于区分“自然”和“人类”,根本不能把体育与其他人类社会文化活动区分开来。就体育现象来看,至少可以更精确地被归为一种身体运动或身体活动。
  
  2从名实论分析现有的体育概念
  
  以上叙述的是国内体育概念的大概情况。本文在此姑且不论这种把体育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认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共同构成广义体育,并认为与“大体育”这个概念相对应的内涵规定是“社会活动”或“文化活动”的理论是否准确,但仅仅从语言学名实论的角度来看,把体育概念定位为是一种“社会活动”或“文化活动”绝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这一定义(命名)违反了“能指与所指统一”,或者“名实统一”的定义学定律[16]。
  最后是张庭华等人[15]的观点,他们提出了用形象思维给体育定义,自然语言逻辑,家族相似,概念与词源无关和事物没有一个精确的本质等说法。他们利用的工具是和本文所采用的完全背道而驰的思维路线——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其步骤有二:颠覆和改变。颠覆意为对先前的解构、否定;改变意为不再构建,只承认游移和变化。张先生等确实找到了质疑经典逻辑学体系的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思想,可以对逻辑、概念和本质产生一定的消解作用;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如解构主义所要求的不再建构,而是在“驳倒”了形式逻辑的概念和本质后,又应用“自然逻辑”去给大体育寻求“合理的”概念和本质。所以本文认为他们并不是解构的,而是纯粹的为了驳斥形式逻辑才采用这种反理性的思维方法。这不得不让人对他们的结论甚至整篇文章产生质疑。另外,在文章中他们引用了“语言没有精确的定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语词,就是这个语词的定义”和“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22]之类的思想,来否定形式逻辑的本质和命题等概念。尽管张先生等的文章整体上已存在前后逻辑偷换的嫌疑,但仅就“自然语言”(日常语言)和“家族相似”概念的理解本文还有一些异议: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自然语言主要是针对弗雷格和罗素等提出的人工语言而言的,意指离开特殊社会情境的语词和语句其意义都不能确定;相反,语言惟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获得它的完全意义。本文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情境是事实,但自然语言也绝不可能去否定科学语言的语义和逻辑。因为自然语言的应用基础就是科学语言,不管是在逻辑还是在意义问题上,自然语言都只能是在科学语言的规定范围内的具体应用,这就像自由只能是对必然的认识之后的自由一样。我们应该承认自然语言和科学语言之间的细微差别,但不应该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别和自己观点的需要就彻底否定科学语言和形式逻辑;就“家族相似”而言,它确有解构的意思在里面,只是张庭华先生等应用这一学说也达不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因为“家族相似”不仅可以否定真义体育,也可以否定大体育,利用它可以否定一切,其本质是怀疑论的。例如,如果可以用“家族相似”来否定共同的内在本质,只承认在外在形式上有某种相似的话,那我们就不能否定体育和劳动、战争等也有某种外在形式上的相似,进而体育自身也会被我们否定。可见,如果真的如此去讨论、去做,那么体育学将不复存在。窃以为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对于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观点,我们应该抓住“家族”一词,而不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相似”。是一个家族最起码说明都是一个姓氏的人员,并且是一个血缘比较近的群体才能称之为一个家族。而家族的内在共性是遗传基因,姑且称这些基因也为本质吧。
  
  3建议
  
  19世纪末语言学开始兴起,紧接着20世纪初兴起了分析哲学,可以说20世纪以来的大部分哲学都是属于分析哲学的。这也许是被科学理性支配的结果,是工具理性盛行的表现。尽管哲学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是分析的,但分析哲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倒是绝对可取的,尤其是对于接近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而言。科学精神就应该是一种分析精神。本文认为体育概念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其中不乏有语言学的问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亦或语言就是思维本身,而语词是命题的材料,逻辑的起点。因此,语词的错误决定了体育概念问题的难以解决,决定了体育范畴的无法统一,决定了体育学科体系构建的致命难点。
  国内体育概念长期不统一,体育学界人士长期的努力也未见成效,这给社会和体育学的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现象会更复杂,到时候体育的概念也许会更加模糊。要根本解决体育概念问题,也许最终也得求助于分析的方法。通过本文的分析结果来看,“体育”一词的内在指谓只能是教育,因而建议把大体育中真正属于教育的部分条分缕析出来,“体育”这个名称只能赋予他们;把不属于教育的部分清除出去,取缔它们姓“育”的权力,给它们另取姓名。这就像一个人的姓氏问题,既然姓“李”,就不能否定是李家的人,如果事实上确实姓刘,那就应该把姓氏改过来,否则就会让世人误解。至于当今的三大体育,如果它们确能统一在一个大概念之下的话,如何给它们起名,起什么名都还有待商榷。不过像这种情况,翻译学一般采取音译的方法,如把“sofa”译为“沙发”,又如日本把“sport”译为“斯波特”。
  
  参考文献:
  [1] 林笑峰. 从日本出版《现代美国sport(竞技)史》看美国体育思想的变迁[J]. 体育学刊,1995,2(3):96-97.
  [2] 韩丹. 论斯泡茨(sports)与体育[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5):6-14,38.
  [3] 韩丹. 论“体育”词的多义理解[J]. 体育与科学,2001,22(1):20-23.
  [4] 韩丹. 论斯泡特(SPORT)的源流、发展和当代形态[J]. 体育与科学,2006,27(3):4-11.
  [5] 韩丹. 俄(苏)体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J]. 体育学刊,2001,8(2):14-17.
  [6] 韩丹. 谈跳出中国看体育[J]. 体育与科学,2007,28(2):13-17.
  [7] 吴翼鉴. 《我心中的理想体育》质疑[J]. 体育学刊,2003,10(1):18-20.
  [8] 王学锋. 教育学视野下对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思考[J]. 体育学刊,2007,14(9):15-19.
  [9] 王学锋. 真义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J]. 体育学刊,2004,11(4):7-11.
  [10] 龙天启. 体育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11] 赵进,黄艳. 体育的本质和概念综述[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42-43.
  [12] 谭华. 体育本质论稿[M].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
  [13] 张洪潭. 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 张庭华,杨正云,李兴志. 再论“体育”的概念问题——“自然语言逻辑”的哲学阐释[J]. 体育文化导论,2004,11:16-19.
  [15] 曹湘军. 体育概论[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27.
  [16] 韩丹. “体育”就是“身体教育”——谈“身体教育”术语和概念[J]. 体育与科学,2005,26(5):8-12.
  [17] 李国山. 言说与沉默——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命题学说[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前言.
  [18] 徐通锵. 语言学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6.
  [19] 熊斗寅. “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J]. 体育与科学,2004:25(2):8-12.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56.
  [21] 胡晓风同志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Z]. 体育学通讯,1989.
  [22] 章启群.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94.
  
  [编辑:李寿荣]
其他文献
抗生素引起的水体污染问题备受关注。由于其在水体中的浓度非常低,传统的絮凝剂对其去除能力有限。为此,需根据污染物的特征结构设计含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官能团的絮凝剂。本论文利用疏水的苯丙氨酸和聚丙烯酰哌啶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得到具有不同链结构的适度疏水改性的絮凝剂,用于在共存天然有机物(NOMs)和悬浮颗粒物的水体中去除两种典型微量水平的抗生素(诺氟沙星NOR和泰乐菌素TYL)。针对抗生素NOR和TYL的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在工业自动化方面的快速应用,AGV作为一种集成化程度较高的运输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现场作业。实时定位是AGV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其研发的核心和难点技术。基于视觉的定位技术可使用较为简单的设备和定位方案,完成AGV等移动机器人实时定位,其精度较高、适应性好且成本低。实时环境数据感知、全局图像采集与预处理、图像匹配与定位是定位系统的核心技术,也是决定系统响应速度、定位精度和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概念的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课堂观察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8所小学的数学概念教学现状进行
以太网PROFIBUS主站网关以太网PROF I BUS主站网关PBMG-ETH-2及ETH系列产品,主要用于工厂电力监控系统;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今,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如何通过金融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对于中国的经
废弃生物质为原料制备活性炭材料,应用于甲苯吸附消除处理,能实现废弃生物质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能有效缓解废弃生物质不当处理引发的环境问题,缓解活性炭制备原料对煤和石油副产品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问题;同时,能为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消除提供高性能吸附材料,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活性炭材料对VOCs具有一定的饱和吸附量,通过表面改性能提升其对VOCs的吸附性能,提高活性炭材料使用效率,使其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承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农村微观经济基础,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然而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生产周期长、轻资产特性以及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难、流转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在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过程中都面临着巨大风险,地经营权抵押等“涉农”资产融资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有限。基于以上现